出版時間:2010-4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作者:邁克爾·舒德森 頁數(shù):293 譯者:徐桂權
Tag標簽:無
前言
理解傳播即是理解我們所在的社會和時代:傳播的目的是按照社會階層的變化和現(xiàn)實力量的對比關系來營造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的合法性。如果把傳播視為一種進步力量,視為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動力,那么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四個維度的歷史進程中,都可以觀察到傳播的影響。傳播在政治權力的確立與合法化的過程中,在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建立過程中,在市場經濟和工業(yè)化的過程中,以多種具體形式——例如平面媒體和電子媒體的信息表現(xiàn),等等——參與了傳統(tǒng)文化秩序的衰落、現(xiàn)代職業(yè)倫理的形成與鞏固,以及生活價值觀的不斷更替。很多時候,通過大眾媒體展現(xiàn)在大眾面前的傳播行為,被視為主要的社會影響力。人類的傳播行為歷史悠久,從遠古時代口耳相傳的音調,到自然語言向對象語言的過渡;從甲骨竹簡到紙張印刷,再到電子顯示屏,都強調了社會主體傳播活動的內部反應,或者社會主體間互動反應的關系。沒有一個信息能夠脫離社會結構,或者脫離信息傳播者和信息接受者共處的具體環(huán)境。信息的存在方式絕不僅僅是信息本身:信息總是處在傳播者和接受者雙方的互動關系當中??梢栽O想,在一個傳播行動當中,我們只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提取特定的信息作為我們意識當中的表象,來作為支持自己的信念和觀念的依據(jù)。當今的時代是一個世界逐漸平面化的時代,這個平面化的過程是通過經濟全球化來完成的。
內容概要
《新聞社會學》為當代新聞媒體的起源、結構、符碼、文化以及運作實踐提供了一種犀利而全面的闡釋。它也回答了新聞如何影響社會的問題,特別是新聞對政治的影響。邁克爾·舒德森還質疑了大眾、學術界和新聞界自身對于媒體的誤解?!缎侣勆鐣W》的最終目標不是調解有關媒體的爭論,而是致力于界定問題所在,并描繪出新聞機構在現(xiàn)代公共意識的形成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作者簡介
邁克爾·舒德森(MichaeI Sctudson),現(xiàn)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教授,之前在圣地亞哥加州大學任教多年。
研究方向涉及新聞社會學與新聞史、廣告、通俗文化、文化記憶等。著有《發(fā)掘新聞:美國報業(yè)的社會史》、《廣告,艱難的說服》、《美國人記憶中的水門事件》、《新聞的力量》、《好公民》、《新聞社會學》、《為什么民主需要一個不可愛的新聞界》等多部著作。
書籍目錄
總序序言致謝 導論 制作新聞第一部分 今日新聞業(yè) 第一章 新聞業(yè)的界定 第二章 新聞重要嗎?(媒介效果I) 第三章 媒介偏向(媒介效果II) 第四章 新聞業(yè)的歷史 第五章 今日新聞業(yè)的變遷第二部分 新聞制作的構成 第六章 新聞的市場 第七章 新聞的來源 第八章 新聞的政治文化 第九章 新聞的受眾 第十章 新聞作為文學和故事第三部分 新聞與社會 第十一章 法律、民主與新聞索引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如果新聞沒有構筑一個讓人們當回事的世界?;蛘呷绻侣剾]有對人們的行動方式產生影響,那么,新聞就沒有存在的意義。幾乎所有新聞研究都堅信,新聞對人們的行為產生影響。然而,新聞如何以及在何種程度上影響我們,這是一個矛盾和不確定的事情。本書將從新聞效應的問題著手,然后追溯“新聞制作”的觀點。書中還將討論新聞制作的社會和歷史條件,這些條件使得新聞制作成為一種具備可預測、可描述特征的工業(yè)化過程。新聞制作的一些維度,對于民主的政府和現(xiàn)代世界中的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的意義;新聞還有一些特征是讓人深為困惑的,甚至可能在民主或共同體的目的之間有所交叉。本書的任務不是要為今天我們所知的新聞商業(yè)進行辯護或發(fā)起攻擊,相反,本書要提供一個框架,在這一框架之下,通過對新聞的歷史性研究和比較性研究,各種挑戰(zhàn)和辯護都得到闡述。此外,本書還密切關注當前的研究,對關鍵問題的不同觀點加以觀照。本書的重點是美國的新聞業(yè)。但是,本書也有不少對于英國、法國、德國、瑞典、挪威、日本、中國、墨西哥和其他地方的新聞制作的評論。新聞媒體的比較研究僅在過去十年左右得到認真的開展。它可能是新聞的社會學研究中最重要的新領域。我將吸取這方面的成果。同時仍以美國新聞媒體作為研究的焦點。
后記
對于本書作者邁克爾·舒德森教授,國內讀者應該不會感到陌生。因為他的兩部著作《廣告,艱難的說服》(華夏出版社,2003年)和《發(fā)掘新聞:美國報業(yè)的社會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的中文版已在國內出版。此外,他的兩篇重要論文也已被譯為中文,即《新聞生產社會學》(收錄于《大眾媒介與社會》,詹姆斯·庫蘭、米切爾·古爾維奇編,華夏出版社,2006年)和《公共新聞學關于新聞學知道什么,關于“公共”不知道什么》(收錄于西奧多·格拉瑟主編的《公共新聞事業(yè)的理念》,華夏出版社,2009年)。舒德森教授在新聞社會學與新聞社會史領域耕耘了三十余年,現(xiàn)在這本《新聞社會學》可以說是他在該領域的集大成之作。之所以這么評價,是因為作者憑借多年的學術功力,對于該領域的基本議題的思考,對相關文獻、素材的把握,都達到了庖丁解牛般駕輕就熟、得心應手的境界。而且,本書英文原版是美國著名社會學家杰弗里·亞歷山大(Jeffrey Alexander)主編的“當代社會學”叢書中的一冊,可見舒德森教授的成就在主流社會學界也到了認可。近幾年,國內對于新聞社會學或媒介社會學的興趣正在上升。除邁克爾·舒德森教授外,托德·吉特林、蓋伊·塔奇曼、赫伯特·甘斯等知名學者的代表作都逐漸或將要移譯為中文。李金銓、潘忠黨等華人學者運用媒介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對中國傳媒所做的出色的研究,既是西方理論在中國“本土化”或“脈絡化”結出的碩果,同時作為一種示范,也激勵了更多青年學者在這條路徑上繼續(xù)探索。目前國內這類譯作中,從個案著手的經典研究較多,像本書這樣通論性質的著作還不多見。竊以為,從這兩個方面來把握媒介社會學的研究思路,既見樹木,又見森林,應有更好的理解。就國內新聞學與傳播學的教學和研究現(xiàn)狀來看,傳統(tǒng)的新聞學理論研究偏重思辨,不大重視經驗性的研究;而傳播學的弓I介目前仍以經驗學派為主,偏重傳播效果研究,較少關注廣闊的社會脈絡及其與媒介的互動關系。從這個角度來說,本書可為國內的新聞傳播學研究提供另一種參照系。舒德森教授是社會學博士出身,同時一直對歷史具有濃厚的興趣,因而,他的論著的鮮明風格是兼具歷史經驗與思辨分析,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并且總是在社會語境中觀照媒介,將新聞的生產與社會的變遷聯(lián)系起來。這樣一種研究取向也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我對舒德森教授的關注是從閱讀臺北遠流版的《探索新聞:美國報業(yè)社會史》開始的。
媒體關注與評論
《新聞社會學》與舒德森先前著作的差異在于他將其研究成果進行了深化,對于通過公權力讓傳媒能夠在比較優(yōu)質的事業(yè)結構中運作有所著墨,可以說是藉助他山之石攻美利堅之失…… ——臺北政治人學新問系教授 馮建三
編輯推薦
《新聞社會學》原是杰弗里·亞歷山大主編的“當代社會學”叢書中的一冊。這套叢書匯集了世界頂尖級的社會學家,他們以清晰的思維和優(yōu)雅的文字勾勒出本學科的創(chuàng)新成果。并將世界最前沿的思想奉獻給廣大讀者。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