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09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作者:余秋雨 頁數(shù):321
Tag標簽:無
前言
我的一個學生,向我講述了他的一段經(jīng)歷。有一天,他從家里的一個舊箱子里翻出來幾張老照片。照片拍的是同一個人,一個風姿綽約的美女,服飾打扮在今天看來也顯得大膽而前衛(wèi)。他連忙拉過父親詢問,父親說:“這是你的祖母。”這讓我的學生大吃一驚??锤赣H和母親,平時是那么謹慎、樸素、節(jié)儉,只要走出家門幾步就立即融人灰暗的人流中再也無法找到,居然,他們的前輩是那樣一副模樣!我的學生愣了片刻便相信了,因為照片上美女的眉眼神色,與父親非常相似。于是,一場艱難的問答開始了。凡是父親最含糊其辭的地方,恰恰是我學生最大的興趣點。
內(nèi)容概要
《摩挲大地》是作者精選《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中一些著名的篇章,如《道士塔》、《莫高窟》、《都江堰》、《白發(fā)蘇州》、《黃州突圍》、《山莊里的背影》、《寧古塔》、《十萬進士》、《抱愧山西》、《風雨天一閣》等,精心加以修訂,其中一部分甚至是改寫或重寫,較之此前出版物,本書文字更為精準。同時,末幾篇是有關(guān)邊遠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生態(tài)的文章,如《傘下的侗寨》、《蚩尤的后代》、《我本是樹》、《追回天籟》等,都是首次正式發(fā)表。此書堪為一代文章大家的藏山之作。此外,每個篇章后皆附有高級語文教師、詩人和知名文化人等三種不同風格的精當評點文字,故稱之為“點評本”。
作者簡介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縣橋頭鎮(zhèn)(今屬慈溪)。中國著名藝術(shù)理論家、散文家,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曾獲“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的稱號,并擔任多所大學的教授。這位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聞名的中國美學家,有評論家譽之為左手寫散文,不落其淺薄,右手撰述藝術(shù)理論,也不失其艱澀難明。多次擔任央視青年歌手大獎賽評委,影響巨大。
書籍目錄
總序道士塔莫高窟沙原隱泉陽關(guān)雪都江堰白發(fā)蘇州三峽貴池儺青云譜黃州突圍天涯的眼神山莊里的背影寧古塔一個庭院十萬進士處處有他們抱愧山西風雨天一閣杭州的宣言上海人傘下的侗寨蚩尤的后代我本是樹追回天籟
章節(jié)摘錄
一莫高窟門外,有一條河。過河有一片空地,高高低低建著幾座僧人圓寂塔。塔呈圓形,狀近葫蘆,外敷白色。我去時,有幾座已經(jīng)坍弛,還沒有修復。只見塔心是一個木樁,塔身全是黃土,壘在青磚基座上。夕陽西下,朔風凜冽,整個塔群十分凄涼。有一座塔,顯得比較完整,大概是修建年代比較近吧?好在塔身有碑,移步一讀,猛然一驚,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個王圓箓!再小的個子,也能給沙漠留下長長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讓歷史吐出重重的嘆息。王圓箓既是小個子,又是小人物。我見過他的照片,穿著土布棉衣,目光呆滯,畏畏縮縮,是那個時代到處可以見到的一個中國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農(nóng)民,在甘肅當過兵,后來為了謀生做了道士。幾經(jīng)轉(zhuǎn)折,當了敦煌莫高窟的家。莫高窟以佛教文化為主,怎么會讓一個道士來當家?中國的民間信仰本來就是羼雜互融的,王圓箓幾乎是個文盲,對道教并不專精,對佛教也不抵拒,卻會主持宗教儀式,又會化緣募款,由他來管管這一片冷窟荒廟,也算正常。但是,世間很多看起來很正常的現(xiàn)象常常掩蓋著一個可怕的黑洞。莫高窟的驚人蘊藏,使王圓箓這個守護者與守護對象之間產(chǎn)生了文化等級上的巨大的落差。這個落差,就是黑洞。我曾讀到潘絮茲先生和其他敦煌學專家寫的一些書,其中記述了王道士的日常生活。他經(jīng)常出去化緣,得到一些錢后,就找來一些很不高明的當?shù)毓そ?,先用草刷蘸上石灰把精美的古代壁畫刷白,再掄起鐵錘把塑像打毀,用泥巴堆起靈官之類,因為他是道士。但他又想到這里畢竟是佛教場所,于是再讓那些工匠用石灰把下寺的墻壁刷白,繪上唐代玄奘到西天取經(jīng)的故事。他四處打量,覺得一個個洞窟太憋氣了,便要工匠們把它們打通,大片的壁畫很快灰飛煙滅,成了走道。做完這些事,他又去化緣,準備繼續(xù)刷,繼續(xù)砸,繼續(xù)堆,繼續(xù)畫。這些記述的語氣都很平靜,但我每次讀到,腦海里也總像被刷了石灰一般,一片慘白。我?guī)缀醪粫詣?,眼前一直晃動著那些草刷和鐵錘。“住手!”我在心底呼喊,只見王道士轉(zhuǎn)過臉來,滿眼困惑不解。我甚至想低聲下氣地懇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腦中依然一片慘白。二一九00年六月二十二日(農(nóng)歷五月二十六日),王道士從一個姓楊的幫工那里得知,一處洞窟的墻壁里面好像是空的,里邊可能還隱藏著一個洞穴。兩人挖開一看,嗬,果然一個滿滿實實的藏經(jīng)洞!王道士完全不明白,此刻,他打開了一扇轟動世界的門戶。一門永久性的學問,將靠著這個洞穴建立。無數(shù)才華橫溢的學者,將為這個洞穴耗盡終生。而且,從這一天開始,他的實際地位已經(jīng)直躥而上,比世界上很多著名的遺跡博物館館長還高。但是,他不知道,他不可能知道。他隨手拿了幾個經(jīng)卷到知縣那里鑒定,知縣又拿給其他官員看。官員中有些人知道一點輕重,建議運到省城,卻又心疼運費,便要求原地封存。在這個過程中,消息已經(jīng)傳開,有些經(jīng)卷已經(jīng)流出,引起了在新疆的一些外國人士的注意。當時,英國、德國、法國、俄國等列強,正在中國的西北地區(qū)進行著一場考古探險的大拼搏。這個態(tài)勢,與它們瓜分整個中國的企圖緊緊相連。因此,我們應(yīng)該稍稍離開莫高窟一會兒,看一看全局。就在王道士發(fā)現(xiàn)藏經(jīng)洞的幾天之前,在北京,英、德、法、俄、美等外交使團又一次集體向清政府遞交照會,要求嚴懲義和團。恰恰在王道士發(fā)現(xiàn)藏經(jīng)洞的當天,列強決定聯(lián)合出兵。這就是后來攻陷北京,迫使朝廷外逃,最終又迫使中國賠償四億五千萬兩白銀,也就是每個中國人都要賠償一兩白銀的“八國聯(lián)軍”。時間,怎么會這么巧呢?好像是,北京東交民巷的外國使館里一作出進攻中國的決定,立即刺痛了一個龐大機體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西北沙漠中一個洞穴的門霎時打開了。更巧的是,僅僅在幾個月前,甲骨文也被發(fā)現(xiàn)了。我想,藏經(jīng)洞與甲骨文一樣,最能體現(xiàn)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因此必須猛然出現(xiàn)在這個民族幾乎完全失去自信的時刻。即使是巧合,也是一種偉大的巧合。遺憾的是,中國學者不能像解讀甲骨文一樣解讀藏經(jīng)洞了,因為那里的經(jīng)卷的所有權(quán),已經(jīng)被悄悄地轉(zhuǎn)移。三產(chǎn)生這個結(jié)果,是因為莫高窟里三個男人的見面。第一個就是主人王圓箓,不多說了。第二個是匈牙利人斯坦因,剛加入英國籍不久,此刻受印度政府和大英博物館指派,到中國的西北地區(qū)考古。他博學、刻苦、機敏、能干,在考古專業(yè)水準上堪稱世界一流,卻又具有一個殖民主義者的文化傲慢。他精通七八種語言,卻不懂中文,因此引出了第三個人,翻譯蔣孝琬。蔣孝琬長得清瘦文弱,湖南湘陰人。這個人是中國十九世紀后期出現(xiàn)的“買辦”群體中的一個。這個群體在溝通兩種文明的過程中常常備受心靈煎熬,又兩面不討好。我一直建議藝術(shù)家們在表現(xiàn)中國近代題材的時候不要放過了這種橋梁式的悲劇性典范。但是,蔣孝琬好像是這個群體中的異類,他幾乎沒有任何心靈煎熬。斯坦因到達新疆喀什時,發(fā)現(xiàn)聚集在那里的外國考古學家們有一個共識,就是千萬不要與中國學者合作。理由是,中國學者一到關(guān)鍵時刻,例如在關(guān)及文物所有權(quán)的當口上,總會在心底產(chǎn)生“華夷之防”的敏感,給外國人帶來種種阻礙。但是,蔣孝琬完全不是這樣,那些外國人告訴斯坦因:“你只要帶上了他,敦煌的事情一定成功。”事實果然如此。從喀什到敦煌的漫長路途上,蔣孝琬一直在給斯坦因講述中國官場和中國民間的行事方式,使斯坦因覺得比再讀幾個學位更重要。到了莫高窟,所有聯(lián)絡(luò)、刺探、勸說王圓箓的事,都是蔣孝琬在做。王圓箓從一開始就對斯坦因抱著一種警惕、躲閃、拒絕的態(tài)度。蔣孝琬蒙騙他說,斯坦因從印度過來,是要把當年玄奘取來的經(jīng)送回原處去,為此還愿意付一些錢。王圓箓像很多中國平民一樣,對《西游記》里的西天取經(jīng)故事既熟悉又崇拜,聽蔣孝琬繪聲繪色地一說,又看到斯坦因神情莊嚴地一次次焚香拜佛,竟然心有所動。因此,當蔣孝琬提出要先“借”幾個“樣本”看看,王圓箓雖然遲疑、含糊了很久,終于還是塞給他幾個經(jīng)卷。于是,又是蔣孝琬,連夜挑燈研讀那幾個經(jīng)卷。他發(fā)現(xiàn),那正巧是玄奘取來的經(jīng)卷的譯本。這幾個經(jīng)卷,明明是王圓篆隨手取的,居然果真與玄奘有關(guān),王圓篆激動地看著自己的手指,似乎聽到了佛的旨意。洞穴的門,向斯坦因打開了。當然,此后在經(jīng)卷堆里逐頁翻閱選擇的,也是蔣孝琬,因為斯坦因本人不懂中文。蔣孝琬在那些日日夜夜所做的事,也可以說成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破讀,因為這畢竟是千年文物與能夠讀懂的人的第一次隆重相遇。而且,事實證明,蔣孝琬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廣博的知識、不淺的根底。那些寒冷的沙漠之夜,斯坦因和王圓箓都睡了,只有他在忙著。睡著的兩方都不懂得這一堆堆紙頁上的內(nèi)容,只有他懂得,由他作出取舍裁斷。就這樣,一場天下最不公平的“買賣”開始了。斯坦因用極少的錢,換取了中華文明長達好幾個世紀的大量文物。而且由此形成慣例,其他列強的冒險家們也紛至沓來,滿載而去。有一天王圓箓覺得斯坦因?qū)嵲谝锰嗔?,就把部分挑出的文物又搬回到藏?jīng)洞。斯坦因要蔣孝琬去談判,用四十塊馬蹄銀換回那些文物。蔣孝琬談判的結(jié)果,居然只花了四塊就解決了問題。斯坦因立即贊揚他,這是又一場中英外交談判的勝利。蔣孝琬一聽,十分得意。我對他的這種得意,有點厭惡。因為他應(yīng)該知道,自從鴉片戰(zhàn)爭以來,所謂的“中英外交談判”意味著什么。我并不奢望,在他心底會對當時已經(jīng)極其可憐的父母之邦產(chǎn)生一點點慚愧,而只是想,這種橋梁式的人物如果把一方河岸完全扒塌了,他們以后還能干什么?由此我想,那些日子,莫高窟里的三個男人,我們還應(yīng)該多看幾眼。前面兩個一直遭世人非議,而最后一個總是被輕輕放過。比蔣孝琬更讓我吃驚的是,近年來中國文化界有一些評論者一再宣稱,斯坦因以考古學家的身份取走敦煌藏經(jīng)洞的文物并沒有錯,是正大光明的事業(yè),而像我這樣耿耿于懷,卻是“狹隘的民族主義”。是“正大光明”嗎?請看斯坦因自己的回憶:深夜我聽到了細微的腳步聲,那是蔣在偵察,看是否有人在我的帳篷周圍出現(xiàn)。一會兒他扛了一個大包回來,那里裝有我今天白天挑出的一切東西。王道士鼓足勇氣同意了我的請求,但條件很嚴格,除了我們?nèi)齻€外,不得讓任何人得知這筆交易,哪怕是絲毫暗示。從這種神態(tài)動作,你還看不出他們在做什么嗎?四斯坦因終于取得了九千多個經(jīng)卷,五百多幅繪畫,打包裝箱就整整花了七天時間。最后打成了二十九個大木箱,原先帶來的那些駱駝和馬匹不夠用了,又雇來了五輛大車,每輛都拴上三匹馬來拉。那是一個黃昏,車隊啟動了,王圓箓站在路邊,恭敬相送。斯坦因“購買”這二十九個大木箱稀世文物,所支付給王圓策的全部價錢,我一直不忍心寫出來,此刻卻不能不說一說了。那就是,折合成了銀子的差不多三十英鎊!但是,這點錢,對王圓篆來說,畢竟比他平時到荒村野郊去化緣的所得,多得多了。因此,他反而認為這位“斯大人”是“布施者”。斯坦因向他招過手,抬起頭來看看天色。一位年輕詩人寫道,斯坦因看到的,是凄艷的晚霞。那里,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流血。我又想到了另一位年輕詩人的詩,他叫李曉樺,是寫給下令火燒圓明園的額爾金勛爵的:我好恨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使我能與你對視著站立在陰森幽暗的古堡晨光微露的曠野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要么你接住我甩過去的劍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戰(zhàn)馬遠遠離開遮天的帥旗離開如云的戰(zhàn)陣決勝負于城下對于斯坦因這些學者,這些詩句也許太硬。但是,除了這種辦法,還有什么方式能阻攔他們呢?我可以不帶劍,甚至也不騎馬,只是伸出雙手做出阻攔的動作,站在沙漠中間,站在他們車隊的正對面。滿臉堆笑地走上前來的,一定是蔣孝琬。我扭頭不理他,只是直視著斯坦因,要與他辯論。我要告訴他,把世間文物統(tǒng)統(tǒng)拔離原生的土地,運到地球的另一端收藏展覽,是文物和土地的雙向失落、兩敗俱傷。我還要告訴他,借口別人管不好家產(chǎn)而占為己有,是一種與軍事掠奪沒有什么區(qū)別的文化掠奪……我相信,也會有一種可能,盡管幾率微乎其微,我的激情和邏輯終于壓倒了斯坦因,于是車隊果真被我攔了下來。那么,接下來該怎么辦呢?當然應(yīng)該送繳京城。但當時,藏經(jīng)洞文物不是也有一批送京的嗎?其情景是,沒有木箱,只用席子捆扎,沿途官員縉紳伸手進去就取走一把,有些官員還把大車趕進自己的院子里細挑精選,擇優(yōu)盜取。怕到京后點數(shù)不符,便把長卷撕成幾個短卷來湊數(shù)搪塞。當然,更大的麻煩是,那時的中國處處軍閥混戰(zhàn),北京更是亂成一團。在兵丁和難民的洪流中,誰也不知道腳下的土地明天將會插上哪家的軍旗。幾輛裝載古代經(jīng)卷的車,怎么才能通過?怎樣才能到達?那么,不如叫住斯坦因,還是讓他拉到倫敦的博物館里去吧。但我當然不會這么做。我知道斯坦因看出了我的難處,一次次回頭看我。我假裝沒有看見,只用眼角默送他和蔣孝琬慢慢遠去,終于消失在黛褐色的山丘后面。然后,我再回過身來。長長一排車隊,全都停在蒼茫夜色里,由我掌管。但是,明天該去何方?這里也難,那里也難,我左思右想,最后只能跪倒在沙漠里,大哭一場。哭聲,像一匹受傷的狼在黑夜里號叫。五一九四三年十月二十六日,八十二歲的斯坦因在阿富汗的喀布爾去世。這是中國抗日戰(zhàn)爭最艱苦的日子。中國,又一次在生死關(guān)頭被他人認知,也被自己認知。在斯坦因去世的前一天,倫敦舉行“中國日”活動。博物館里的敦煌文物,又一次引起熱烈關(guān)注。在斯坦因去世的同一天,中國歷史學會在重慶成立。我知道處于彌留之際的斯坦因不可能聽到這兩個消息。有一件小事讓我略感奇怪,那就是斯坦因的墓碑銘文:馬克·奧里爾·斯坦因印度考古調(diào)查局成員學者,探險家兼作家通過極為困難的印度、中國新疆、波斯、伊拉克之行,擴展了知識領(lǐng)域他平生帶給西方世界最大的轟動是敦煌藏經(jīng)洞,為什么在墓碑銘文里故意回避了,只提“中國新疆”?敦煌并不在新疆,而是在甘肅。我約略知道此間原因。那就是,他在莫高窟的所作所為,已經(jīng)受到文明世界越來越嚴厲的譴責。阿富汗的喀布爾,是斯坦因非常陌生的地方。整整四十年一直想進去而未被允許,剛被允許進入,卻什么也沒有看到就離開了人世。他被安葬在喀布爾郊區(qū)的一個外國基督教徒公墓里,但他的靈魂又怎么能安定下來?直到今天,這里還備受著貧困、戰(zhàn)亂和宗教極端主義的包圍。而且,蔓延四周的宗教極端主義,正好與他信奉的宗教完全對立。小小的墓園,是那樣孤獨、荒涼和脆弱。我想,他的靈魂最渴望的,是找一個黃昏,一個與他趕著車隊離開時一樣的黃昏,再潛回敦煌去看看。如果真有這么一個黃昏,那么,他見了那座道士塔,會與王圓箓說什么呢?我想,王圓箓不會向他抱怨什么,卻會在他面前稍稍顯得有點趾高氣揚。因為道士塔前,天天游人如潮,雖然誰也沒有投來過尊重的目光;而斯坦因的墓地前,永遠闃寂無人。至于另一個男人,那個蔣孝琬的墳墓在哪里,我就完全不知道了。有知道的朋友,能告訴我嗎?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摩挲大地》一冊,精選了原來《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里那些著名的篇章,并且對每一篇都進行了改寫。書中的后半部分有關(guān)邊遠少數(shù)民族生態(tài)的文章,都是首次發(fā)表。由于這次余秋雨的改動幅度很大,所以《摩挲大地》格外引人關(guān)注?!? ——揚子晚報網(wǎng) 《摩挲大地》是余秋雨新作《文化苦旅全書》的第二部,精選了原來《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里的著名篇章,并對每一篇都進行了改寫。書的后半部有關(guān)邊遠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生態(tài)的文章,都是第一次發(fā)表。過去作品中許多被指“謬誤”的爭議之處,這次都由作者做了修改,因此本書也被看做是余秋雨對自己過去作品的“修正”之作。 ——中國新聞出版網(wǎng) 余秋雨表示,“我的書在國內(nèi)的盜版本,早已是正版本的十倍左右。其中還有不少,是盜版者為我編的各種‘文集’。因此我覺得不應(yīng)該再麻煩這些盜版者了,決心重新整理一下自己的出版物。更何況,重訪文化遺跡時所產(chǎn)生的新感覺需要補充,很多當時漏編、漏寫的篇目需要加入,不少自己已經(jīng)不滿意的文章需要刪削。”而在《尋覓中華》中新加入的部分則為余秋雨在游歷全國時新寫的關(guān)于中國文化思考的散文,《摩挲大地》中新增加的部分則為少數(shù)民族生態(tài)部分,而這一部分也是余秋雨近期自己比較感興趣的一部分內(nèi)容?!? ——《新京報》
編輯推薦
感受漢語魅力 涵養(yǎng)人文情懷 圖書特點:一、余秋雨:中國當代最暢銷最長銷的經(jīng)典作家。在大陸公布的近十年來全國最暢銷書籍前十名中,余秋雨一人獨占了四本。他所寫的《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千年一嘆》、《行者無疆》等,開啟一代文風,長期位踞全球華文書暢銷排行榜前列,已被公認目前全世界各華人社區(qū)中影響力最大的作家之一。二、最新改寫,最全收藏:作者表示:這本《摩挲大地》,精選了原來《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里那些著名的篇章,這次對每一篇都進行了三分之一以上的改寫。書的后半部分有關(guān)邊遠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生態(tài)的文章,都是第一次呈現(xiàn)。從此,他的全部文化散文著作,均以這套書的文字和標題為準。中國文學史上敢于顛覆性地改寫自己作品的作家前有金庸后有余秋雨。三、精彩點評:全書每個篇章后皆附有高級語文教師、詩人和知名文化人等三種不同風格的精彩評點,點評文字從不同的角度和立場對余秋雨先生的代表作進行評析,或辣或莊或諧,灼見多多,新意比比,引領(lǐng)讀者獲取多重閱讀體驗。四、競爭優(yōu)勢:設(shè)計典雅堂皇、裝幀精美,采用硬精裝加護封和塑封;低定價、高品位(與作家社的版本相比較);原著與點評互為彰顯,信息豐富。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