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12 出版社:鄭萬鵬 華夏出版社 (2007-12出版) 作者:鄭萬鵬 頁數(shù):259
Tag標簽:無
前言
謝冕被稱為“當代文學”的這個文學研究學科,從它的歷史跨度來看,已達半個世紀,而且眼看就要超過半個世紀,可它仍是“當代”。這從學科建設來說是一個問題。但這問題的解決,卻非個人所能為,需要整個學界達于共識的努力。問題的解決需要時間,這里只好擱下不表。我們現(xiàn)在面對的是兩個不容忽視的事實:一是在半個世紀的文學發(fā)展中,當代文學經(jīng)歷了艱難的、有時甚至可以說是災難性的歷程。好在這個噩夢般的過程已結束。中國當代文學終于歷盡艱辛而走到了如今的“開闊地”上來。這半個世紀的成就與教訓,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也是二十世紀文學遺產的一部分,值得我們珍惜和研究。另一方面,關于這一長跨度(較之現(xiàn)代文學史的三十年而言,是“長”多了)的文學的研究,最近二十年來也有了蓬勃的發(fā)展。文學史、思潮史以及各種專著和選本的出版,是一個極大的繁榮。對這些學術專著的出現(xiàn)、對它們的推介和研究,應當認為是當代文學研究的新課題。關于當代文學的研究著述多了,同時也增加了人們對學術創(chuàng)新的期待。如何在諸多的同類著作中顯示出自己的學術個性,使之突現(xiàn)出有別于人的優(yōu)勢,則是人們樂于看到的。在這種追求中可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在得失之間,人們仍會寬待創(chuàng)新中出現(xiàn)的問題。鄭萬鵬所著的這本文學史,并不著意于“全面”,也不像別的著作那樣特別看重歷史分期,而是注意擇取在當代文學的五十年發(fā)展中的那些具有時代特征的、并產生了重大影響的文學事件和文學環(huán)節(jié),予以評述。例如本書很重視“建國文學”的研究,提出了“建國文學思潮”的概念(當然,這只是一家之言,不無可商榷之處),并對此進行了饒有新意的概括,指出這些作品“表現(xiàn)出歷史的整體感,表現(xiàn)了飽經(jīng)動蕩與戰(zhàn)亂的中國人民對于穩(wěn)定局面的衷心歡迎”。像這樣的立論和判斷,本書多有展示,正是作者學術勇氣的證明。我把鄭萬鵬著《中國當代文學史》的出版,看成是這一學術領域研究的新成果。鄭著文學史,副題是“在世界文學視野中”,這表明這本著作較之同類作品,內涵上有了擴大,是引人注意的別有新意的一本書。由于作者對外國文學研究有素,能夠以比較的眼光在世界文學的大視野中,給中國當代文學定位。如把中國當代文學中的“傷痕文學”與蘇聯(lián)的“解凍文學”、美國的“迷惘的一代”、日本的“戰(zhàn)后文學”等予以平行研究,從而給中國讀者打開了眼界。又如在對張賢亮的研究方面,把他的直覺藝術與柏格森的“直覺主義”,以及他在小說結構、作家的激情等方面與米蘭·昆德拉的小說模式和弗洛伊德哲學等進行比較,均是很有意義的嘗試。這種全球文化的視野以及把古老的東方文化和世界的現(xiàn)代文明予以對照的愿望,在打破中國當代文學的封閉狀態(tài)方面,顯得非常可貴。作者在本書中著力于以作家作品為核心的文學史體系的建立,重視典型文本的解讀,而有意忽略在其他文學史中受到重視的歷史分期及社會背景的描述。在辨析這些文本時,注意將作品的藝術特征和作家的精神追求有機地糅合起來。如從對趙樹理的《登記》和王安憶的《小鮑莊》的辨析中,便可看到此種努力。全書側重的是對作家作品的精神特征的把握和分析。這與著者重視文學對于表達憂患意識的立場有關。作者認為這一類作家體現(xiàn)了中國士階層自古以來的植根于對于社會安危、民眾憂樂相牽縈的憂患傳統(tǒng)。文學史有各種各樣的寫法。一般來說,文學史的作者都樂于把全部的文學景觀寫進自己的書中。對諸多的文學現(xiàn)象和規(guī)律進行全方位的描述。臧否人物、褒貶潮流,這類著作往往能收到使讀者得以“把握全局”的效果。也有另一類著作,它也立足于文學發(fā)展的全部事實,但更傾向于體現(xiàn)作者自己的觀點和立場。因而在對作家和作品進行抉擇和取舍時,就有了明確的意向。此刻我們評論的這部文學史的寫作特點,就接近于后者。它在全視野的敘述中,突出了它所特別關注的那些文學事實。這就是在自己的寫作中對那些與社會興衰、時代進退保持了緊密聯(lián)系的作家作品的熱情。它力求對半個世紀以來中國文學精神發(fā)展的歷程,能夠通過那些重大的文學事件的描述得到顯現(xiàn)。毫無疑問,作者這種對于時代精神的關懷,增加了這部文學史的思想分量。在各種關于當代文學的總結中,這是一本有自己角度的、并在某些方面體現(xiàn)出新意的書。特別是它能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中、以比較的眼光審視這半個世紀中國文學所發(fā)生的一切,這大大開闊了我們的學術視野。但也有不足,由于它不追求面面俱到,在評價作家作品時難免顧此失彼,在有所側重時,也表現(xiàn)出某些失衡的現(xiàn)象。1999年7月23日于北京大學中文系
內容概要
“革命歷史小說”是革命者寫小說,其小說視角是整齊劃一的革命視角:描寫革命者當年的豐功偉績,表現(xiàn)革命的神圣。這里沒有“反思”。毋庸置疑,革命在這里是天經(jīng)地義的。并且,幾乎所有的“革命歷史小說”都把國內革命斗爭同民族解放戰(zhàn)爭視為一體,把階級論當成民族主義。就是在此期間出現(xiàn)的一批抗戰(zhàn)題材的長篇小說,其創(chuàng)作也納入了“革命歷史小說”模式,寫的是共產黨員領導下的抗戰(zhàn),往往“內戰(zhàn)”貫穿于“外戰(zhàn)”之中。 “新寫實”小說精細地摹寫現(xiàn)狀,一個小單位的庸俗,一個小家庭的困頓,一個小日子的心酸,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現(xiàn)實感強烈,體現(xiàn)出發(fā)達的知性思維。而“現(xiàn)實”在時間長河中所處的位置則很難看到。“新寫實”小說缺少悟性思維,缺少歷史感。有的是細節(jié)真實,缺的是趨勢性真實。這樣,所有的這個“真實”便僅僅屬于一個小天地的了?! ÷愤b是關注重大歷史進程中人的命運變遷的作家,是善于描寫“活人的路”的作家。《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活人的路”,體現(xiàn)著路遙的現(xiàn)代人格理想,即在完成自我意識覺醒的基礎上完成對他人的責任,克服二元對立,以其實現(xiàn)更高意義上的社會和諧。
作者簡介
鄭萬鵬,1940年12月生,吉林松原人。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1960年至1975年在東北師范大學先后學習、任教。自1975年在北京語言大學執(zhí)教。專業(yè)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著有《十九世紀歐美文學史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日文版:東京白帝社)、《研究》(時代文藝出版社)等。
書籍目錄
序 謝冕緒論第一章 建國文學全方位的“建設”主題現(xiàn)代民族國家思想建設性批判主題第二章 悲慘與光榮——十七年文學概說趙樹理與老舍“高大全”與“中間人物”革命歷史小說的位置凄美的“天鵝絕唱”第三章 哀而不傷——傷痕文學現(xiàn)實主義新生思想解放運動的先聲理性的文學思維第四章 痛定思痛——反思文學對歷史的反思對干群關系問題的反思對人生價值的反思第五章 張賢亮的直覺藝術以幽默超越“傷痕”《靈與肉》:最初的直覺信息《肖爾布拉克》:直覺體驗的新天地《綠化樹》:對“自由”的直覺選擇中國當代文學“新感覺”《習慣死亡》:意識形態(tài)的惡果第六章 民族精神——王蒙小說的靈魂第七章 民族文化意識的覺醒——尋根文學第八章 改革文學第九章 《平凡的世界》:中國農民二次“翻身”的史詩第十章 《白鹿原》:中國二十世紀文學的總結第十一章 民族主義思潮的興起第十二章 新現(xiàn)實主義附錄一 中國當代文學重要作品年表附錄二 《中國當代文學史》作家作品索引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建國文學我國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始,近半個世紀的急風驟雨式的社會革命暫告停息,而進入了一個大張旗鼓的社會建設時期。梁漱溟于1950~1951年問說道:“四五十年前普遍地是救國呼聲,那時卻沒有人說‘建國’。近一二十年則大家都在說建國……說法之不同正是代表了作法之不同?!弊?949~1956年,中國社會出現(xiàn)了一個大建設的局面,它是充滿革命、斗爭的二十世紀中國歷史進程的第一塊“綠洲”。我們可以將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中國這段歷史時期稱之為“建國時期”?!敖▏鴷r期”產生了一批表現(xiàn)建國精神的文學作品,形成了蔚為大觀的“建國文學”思潮。全方位的“建設”主題1949年所建立的是社會主義體制。社會主義作為一種“新文化”在“建國時期”表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中節(jié)”精神和穩(wěn)健性,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未形成對立,“建國文學”作家作品與體制思想取得了相當大的一致,表現(xiàn)了一種富有活力的社會主義文化?!敖▏鴷r期”的社會主義新生活體現(xiàn)了一亂一治的中國歷史社會上的治世氣象。它結束了長期的動蕩及戰(zhàn)亂,建立了較為穩(wěn)定的秩序?!敖▏膶W”反映了社會上普遍存在的治世氣象。在這一反映過程中,所有作家作品都表現(xiàn)出了歷史的整體感,表現(xiàn)了飽經(jīng)動蕩與,戰(zhàn)亂的中國人民對于穩(wěn)定局面的衷心歡迎。何其芳(1912~1977)1949年10月發(fā)表于《人民文學》創(chuàng)刊號上的抒情詩《我們最偉大的節(jié)日》,以奔放、激越、恢弘的氣勢,通過對中國人民苦難歷程的回顧,通過對開國大典盛況的描繪,放聲歌唱了“我們最偉大的節(jié)日”。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上,展示了新中國建立的偉大意義。胡風(1902~1985)的組詩《時間開始了》抒發(fā)了詩人作為一個革命者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人類史上偉大的勝利”的歡呼、歌頌。其中的《歡樂頌》(1949年11月)是對于祖國解放的歡呼,《勝利頌》(1950年1月)表現(xiàn)了開國大典的歡樂景象,以及對于祖國和人民美好前途的祝愿:“時間在前進/祖國在前進/人民在前進/前進!前進!”趙樹理(1906~1970)于1950年6月完成的短篇小說《登記》,仍然是說書體,但是開篇就通過說話人的口指明這是個“新故事”。由發(fā)生在“今年正月十五”的“羅漢錢”故事,引出二三十年前的“羅漢錢”故事。同樣有“羅漢錢這一類行為”的小飛蛾和艾艾母女倆體現(xiàn)著兩代人的兩種命運。艾艾重復了母親的“羅漢錢行為”卻未重復母親的婚姻悲劇。小飛蛾也知道自己挨丈夫打的事“再不用傳給艾艾了”。趙樹理像一個講究節(jié)制的說書人,不動聲色地述說他的“故事”。全篇沒有一個對于新生活的頌詞,但是《小二黑結婚》中無形的陰沉已一掃而光,明朗、歡樂的底蘊不斷地從講述中溢出。趙樹理的幽默第一次用于“新故事”,“北國的幽默”轉化為“南國的幽默”:他們三個走進村公所,民事主任才寫過信,墨盒還沒有蓋上。民事主任看見他們這幾個人在一塊就沒有好氣,撇開艾艾和小晚,專對燕燕說:“回去吧!信已經(jīng)交給你媽了!”燕燕說:“我知道!這回是給他們兩個人寫!”主任瞟了小晚和艾艾一眼說:“你兩個?”“我兩個!”“自己也都不檢討一下。”小晚說:“檢討過了!我兩個都愿意!”主任說:“怕你們不愿意哩?”艾艾說:“你說怕誰不愿意?我爹我媽也都愿意!”小晚說:“我爹我媽也都愿意!”主任說:“誰的介紹人?”燕燕說:“我!”“你怎么能當介紹人?”“我怎么不能當介紹人?”“趁你的好聲名哩?”“聲名不好為什么還給我寫介紹信?”主任答不上來就發(fā)了脾氣:“去你們的!都不是正經(jīng)東西!”艾艾看見仍不行了,就又頂了他一句:“嫁給你的外甥就成了正經(jīng)東西了,是不是?”三個青年人都覺著五嬸討厭,故意跑在前邊不讓五嬸追上,累得五嬸直喘氣……停了一會兒,五嬸趕到了。五嬸在區(qū)門邊一看說:“怎么西王莊那個孩子還沒有來?”……就在這時候,收發(fā)室里跑出一個小孩子來向五嬸嚷著說:“老大娘,我早就來了!”嗓子比燕燕的嗓子還尖。燕燕一看,比自己低一頭,黑光光的小頭發(fā),紅紅的小臉蛋,兩只小眼睛睜得像小貓,伸直了他的小胖手,手背上還有五個小渦渦。燕燕想:“這孩子倒也很俏皮,不過我看他還該吃奶,為什么他就要結婚?”《登記》中新、舊沖突的雙方,“新的”充滿了美感。歡樂發(fā)自于他們,幽默發(fā)自于他們。雖然結局還是依據(jù)“政府解決”模式,但是“新的”已流露著自信,具有了內在力量,顯示出不可戰(zhàn)勝;“舊的”已變得無力,背時,荒誕不經(jīng)。小說全篇洋溢著“新生活”正在開始,“舊生活”節(jié)節(jié)敗退的歡樂氣氛。同為1950年夏問世的劇作《龍須溝》,使用了鮮明的對比性結構:第一幕北京解放前;第二幕北京解放后;第三幕1950年夏。于此前不久寫完史詩性作品《四世同堂》的老舍,以高度的民族主義對新社會敏銳地表示了認同,表現(xiàn)了在《四世同堂》里經(jīng)受抗戰(zhàn)“煉獄”而獲得新生的儒家文化的順時利世意識。溝臭、溝清象征著社會的渾濁和清明。趙老、程瘋子以及眾多的龍須溝旁的居民,都表現(xiàn)出完整的歷史感,熱情地歌頌新社會。老舍喜出望外地看到祥子和“月牙兒”們,由先前的“頭朝下”而開始“頭朝上”地生活,他通過程瘋子說著數(shù)來寶歌頌“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老舍在抗戰(zhàn)時期,對傳統(tǒng)文化,對民族主義取得了與新儒家相近的見解。在建國初期,又與梁漱溟同時對新社會敏銳地認同。梁漱溟于1950年10月至1951年5月撰寫論著《中國建國之路》,首肯建國初年的顯著政績。建國時期的政績主要在于建設的成就,它是在“建設”的思想主導下獲得的?!敖ㄔO”是建國時期的主旋律,體現(xiàn)了穩(wěn)健社會主義的特征,與重建設的儒家精神相通。池田大作曾經(jīng)說過,中華民族在本質上是以“和平與安泰”為目標的“穩(wěn)健主義者”?!洱堩殰稀返?幕就是一幅熱火朝天的社會建設場面。這是老舍自創(chuàng)作第一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1925)就開始逐漸形成的社會理想——旨在清明、進步。老舍1926年在《趙子日》中寫道:拉車的一口鮮血噴在滾熱的石路上,死了。討債的和還債的拍著胸膛吵鬧,一拳,鼻子打破了。禿著腦瓢的老太太和賣粽子的為爭半個銅子,老太太罵出二里多地還沒解氣。市場上賣大頭魚的在腥臭一團之中把一盤子白煮肉用手抓著吃了……這些個混雜污濁也是北京的端陽節(jié)。屠場挪出城外去,道路修得不會起灰塵,賣粽子的不許帶著蒼蠼,屎賣……這樣,詩人的北京或者可以實現(xiàn)了。然而這種改造不是只憑作詩就辦得到的!因此1950年老舍喜氣洋洋地歌頌沒了惡霸、沒了臭水、沒了蒼蠅的清澈的“龍須溝世界”,是最自然不過的了。王蒙(1934~)1953年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青春萬歲》,描寫以鄭波、楊薔云為代表的女中高二學生,帶著歷史的整體感,帶著舊社會在她們心上刻下的“嚴峻的痕跡”,以無比真誠的情懷,進入了“從來沒有過的波瀾壯闊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四面八方建設的聲音激勵著也催促著她們。一截鋼管,搭起的腳手架,都成了意象,成了符號。向這些未來的建設者發(fā)出強烈的信息。王蒙在“建國時期”的作品里就流露了對燈光,對建筑工地,對工地上的工人,對進行著的建設的熱愛。日后王蒙說:“當代的‘日子’對我的引誘是太強烈了?!边@“當代”是從《青春萬歲》的日子開始的。引誘著王蒙和他的主人公們的生活是動態(tài)的生活,是生活中的進步。電影《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令鄭波、楊薔云她們陶醉;鞍鋼的消息使她們欣喜、振奮;一條公共汽車新路線,一幢新居民樓,一碗油茶,一塊薩其馬都成了進步的密碼。王蒙說:“我希望我的小說成為時間運行的軌跡。”②處女作《青春萬歲》就體現(xiàn)了這種動態(tài)小說美學。在《青春萬歲》里,1952年最后一天最后一堂課的最后10分鐘,化學老師干脆合上課本,向同學講起了新年感想:“明年——從明天起,就實行五年計劃了,真是!我是學化學工程的,在舊社會沒有地方去建設工業(yè)。我迎接過多少新年了,哪一年也沒讓我看見國家有富強的希望??墒且痪盼迦?,真是!同學們,你們福氣呀!”《青春萬歲》是寫社會主義建設高潮門檻上的青年學生為建設做準備的熱情,俄語課、物理課、地質課……都賦予了時代印記、時代精神,他們要親自動手把新生活在“舊的廢墟上”建立起來。鄭波默默地對著天安門前為國慶閱兵式而在訓練的坦克表示:我要勇猛頑強地學習,像大炮,像坦克一樣。趙樹理1954年完成的長篇小說《三里灣》是建國初期農村社會生活的廣闊圖畫。這是一幅熱火朝天的農村建設的圖畫。它是作家建國初期回到他的創(chuàng)作基地山西長治地區(qū)在平順縣川底村體驗生活的產物。趙樹理關心分得了土地的老槐樹下的老字輩和小字輩農民是否過上了好日子。他的理想是共同富裕,他批評翻身忘本而一心只想個人發(fā)財?shù)母刹?,也教育不顧全大局、社會覺悟不高的農民。他把這些寫成先進與落后的矛盾,而不是階級斗爭。這里沒有所謂“兩條道路”對壘的陣勢,沒有淮勝誰負的較量。后來有人批評《三里灣》不寫地主破壞,忽略了敵我矛盾,趙樹理理直氣壯地說:就是沒有發(fā)現(xiàn)嘛!趙樹理還于1957年說道:“我想也許我以后會專門寫一個有地主的小說,不過在《三里灣》這本書里,我就不準備考慮了?!度餅场匪N含的強烈的建設思想,與建國初期的時代精神合拍,與“民以食為天”的先哲遺訓一脈相承。秋收、擴社、整社、開渠是小說的“經(jīng)”,居家過日子是小說的“緯”。“旗桿院”開會研究的是組織合作、發(fā)展生產。老槐樹下的能人琢磨的是農業(yè)、副業(yè)、成本、收入、水車、增產,干部王金生筆記本上記的是“合伙搞建設”……《三里灣》展示的是一幅正常的居家過日子的農村生活圖景。雖然經(jīng)濟仍然落后,物質生活較為貧乏,但是由婚姻戀愛、家庭生活、農業(yè)勞動、文化學習等構成的農村百景,呈現(xiàn)出生機勃勃、蒸蒸日上的氣象。這是初級農業(yè)合作社階段,就土地所有制來說,農民擁有土地使用權。他們和土地、和收成的關系密切,因此表現(xiàn)得有信心,有奔頭。他們建設今天的三里灣,設計“明天的三里灣”③……小說洋溢著樂觀氣息,健康、幽默的情趣,體現(xiàn)了理想現(xiàn)實主義的特征。“建國文學”的現(xiàn)實主義,其主體是理想的現(xiàn)實主義。它依據(jù)的主要不是數(shù)學上的絕對計算,而是趨勢性的真實。它體現(xiàn)的不是注重科學的知性思維,而是東方的悟性文化特征。這種悟性體現(xiàn)在中國古代神話《愚公移山》中的愚公而非智叟身上。胡風作于1951年的抒情詩《睡了的村莊這樣說》運用擬人手法,先讓村莊回顧苦難的過去:“我的皮膚在嚴寒和酷熱里面爛過腫過/我的眼睛在羞澀和屈辱里面燒過痛過/我的胃囊在饑餓里面打過抖/我的心房在仇恨里面滴過血”;后又敘說村莊煥然一新的現(xiàn)在:“我的倒塌的土墻都砌好了/我的破漏的屋頂都補牢了/我的窗子都糊上了新紙”,我“帶著滿身的清潔睡了/帶著滿身的喜悅睡了”;“村莊”還展望了自己黃金色的未來:“星星的明亮的眼睛/守衛(wèi)著我/天空的溫柔的手臂/環(huán)繞著我/土地的純潔的胸膛/擁抱著我/祖國守衛(wèi)著我?!蔽沂恰按迩f”,村莊就是“我”,物、我已融為一體。全詩在三維空間里抒寫了詩人所體驗,所感受的人生多重感情。生活在新中國建國初期的“新中國人的驕傲與幸?!?胡風:《睡了的村莊這樣說》“附記”)是全詩的主調。而這一主調又具有深厚的歷史整體感。
后記
迄今為止,在我所有的文學工作中,這本“文學史”的寫作是最有熱情的了。中國當代文學是伴隨共和國五十年步伐的文學。也是我們人生的文學形式。我向往用人生領悟這一文學。因而,面世之際反而甚感汗顏。肯定多有偏頗、疏漏,誠請諸位大方不吝賜教。蒙謝冕教授不棄,費金子般的時間撰序。我當不辜負這份鼓勵,以作報答。寫作和出版過程,得到文學春先生、舒鳳祥先生的悉心指正,郭風嵐博士、鄭萬金副教授的斧正,華夏版在2000年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版的基礎上,做了文字上的加工,并得到華夏出版社袁平編審的斧正和鼎力支持,在此一并深表謝忱。作者一九九九年九月第一版二00八年一月第二版
編輯推薦
《中國當代文學史(1949-1999)》由華夏出版社出版。對一部部膾炙人口的作品進行細致入微的解讀,并挖掘其深層的思潮意義,在對作家、作品、思潮做價值判斷的過程中,充分體現(xiàn)著鮮明的當代人文主義。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