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災變

出版時間:2006-1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作者:J.波力奧  頁數(shù):186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在劍橋形形色色的各種講座中,就講學者的知名度,面向公眾的影響力以及在普及與學術的結合、聽眾人數(shù)方面,聲望最高、首屈一指的就是劍橋大學達爾文學院的這個系列年度主題講座?! ∵@些講座主題開放,論述深入,敘述新穎,不守常規(guī),多個學科就一個主題由各學科從多個視角來闡述,主題本身似乎不屬于任何學科,比如“結構”、“起源”、“顏色”、“災難”、“記憶”、“證據(jù)”、“時間”、“身體”等?! ∵@里我們能看到人文關懷和科學精神的真正有機結合,真正知識人的視野和素質,用我們通常很難最先想到的思考方式來表現(xiàn)這個世界。提供對世界不斷的新的解釋?! ≈v演者有畫家、舞蹈家、天體物理學家、生物學家、歷史學家、小說家、神經系統(tǒng)科學家、控制論者、建筑大師、心理學家、作曲家、哲學家、經濟學家。

書籍目錄

導論1 超新星的大災難和恒星的大災難2 恐龍滅絕3 達爾文和災變論4 進化和突變理論5 地震6 風暴與氣旋7 歷史上的饑荒8 癆病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理解災變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在大多數(shù)人眼中,“災變”是一個極其可怕的字眼,它往往意味著人口的大量傷亡,財產的嚴重損失,常常在一剎那間,它就會讓人們從天堂墜入了地獄。如何有效地應對災變,盡一切可能去減少災變造成的危害,這是一個困擾了人類無數(shù)世代的難題,也是當今全球范圍內最具前沿性和普適性的重大課題?!独斫鉃淖儭罚ㄒ韵潞喎Q《災變》,該書收入“劍橋年度主題講座”叢書)結集了多學科的著名科學家以“災變”為主題的演講稿,它“探討了災變可能對地球上的生命發(fā)展產生的巨大的各式各樣的影響”。這應該是我們每一個“地球人”都應該看一看的書,因為它所探討的問題關乎人類命運,同時也影響到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
      應對災變首先需要理解災變。過去,人類因為缺乏科學知識,不能理解災變,當災變降臨之時,人們驚慌失措,以為世界末日來臨,有時不得不乞靈于神靈或巫術。書中說,中世紀末期,有某大人物提出,在宗教儀式上將幾個人用文火活活地烤死,可以預防地震。這種“防災”方式顯然是難以奏效的。
      該書指出,許多災變造成的損失是由于人們自己的無知和愚蠢造成的,發(fā)生在最近的兩次地震恰恰證實了這一論斷。印尼和日本兩國不幸都處于地震多發(fā)區(qū)。據(jù)媒體報道,2006年5月27日,印尼中爪哇發(fā)生了里氏6.2級地震,造成6千人死亡,5萬余人受傷,幾十萬人無家可歸,直接經濟損失達 3億美元以上。僅僅十幾天后的6月13日,日本九州也發(fā)生里氏6.2級地震,只有7人受傷(實際上直接因地震受傷的只有6人),無一人死亡;而且沒有造成太大的經濟損失。日本和印尼的事例表明,只因理解能力和應對能力不同,同樣的災變造成的損害程度有天壤之別。據(jù)專家分析,日本憑借其經濟上的優(yōu)勢,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震動平臺,利用實體建筑試驗找出建筑物的最佳抗震方案,用法律保障這些措施的實行。同時,日本政府每年都組織國民進行防災演習,民眾具有極強的應對能力。在科學家、政府和全體國民的共同努力下,日本成為世界上的抗震強國。相比之下,印尼在各方面都遠遠不及日本。據(jù)報道,印尼地震中有大量房屋倒塌,造成人員嚴重傷亡,而這些房屋都是年久失修的,抗震能力極差。另外,印尼人防災抗災的意識十分薄弱,這都使印尼人在地震面前無力抗擊。
      讀完《災變》一書,筆者認為,為了更好地對災變做出反應,人類首先要用科學方法去研究災變的原因,據(jù)此制定預防和救助的措施。如何預測和預報地震、火山噴發(fā)以及颶風等災變;修建什么樣的建筑物能夠有效地抵御災變可能造成的危害;災后的救助工作如何進行,等等,都是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
      然而,理解災變絕不僅僅是科學家、專家、政府官員等少數(shù)人的事情,也是全社會的職責,因為應對災變需要依靠全社會的力量??茖W研究,以及建造達到標準的建筑物,需要政府的大量投資,而巨額的資金是從社會成員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中征收的。大眾積極參與防災訓練,在災變降臨之時服從指揮,沉著應對,對于抗災的效果至關重要。所以說,應付災變不僅僅是技術問題,還取決于社會的政治、經濟條件:高素質的國民;高效、負責任的政府;發(fā)達經濟基礎上的高科技……這些對于減少災變的危害缺一不可。
      《災變》雖然是從科學技術談起,但是,更注重于社會的因素和人的因素。第7章“歷史上的饑荒”將饑荒定義為社會、政治以及經濟秩序的崩潰,進而導致的食品短缺,認為決策失誤、意識形態(tài)上的盲目與專制等因素比氣候異常等自然原因對饑荒更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從而指出,這類災變應該是可以避免的。第8章《癆病》指出,結核病的蔓延在窮人是由于生活、工作條件的惡化,在富人來說則是由于過度奢侈的生活破壞了他們的健康。由此,我們也聯(lián)想到更多的相關問題,例如,艾滋病、癌癥等疾?。〞袥]有正面論述這兩種最具殺傷力的疾?。┲y以根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類自身的反常行為造成的。注射毒品和性行為的放縱無疑助長了艾滋病的蔓延。而在中國,貧困地區(qū)人民因賣血而感染艾滋病的悲劇性事件時有發(fā)生。這說明,僅僅依靠醫(yī)學技術并不能消滅艾滋病。所以說,人類自身要對災變負一定的責任,認識這種責任也應該是理解災變的重要內容之一。
      《災變》一書包括了天體物理學、地球物理學、考古學、古生物學、數(shù)學、氣象學、地質學、醫(yī)學、建筑學、社會學以及歷史學等多學科的知識,是多學科結合研究重大課題的開創(chuàng)性嘗試。更為重要的是,該書體現(xiàn)了“人文關懷和科學精神的真正有機結合”,這正是任何一個學科的每一位學者都應當努力追求的目標。
      雖然書中的一些內容對于非專業(yè)人士來說顯得有些艱深,但是從總體來看,該書具有相當?shù)目勺x性。第一章“超新星的大災難和恒星的大災難”對天體演化的描述像是“科幻小說”,書中寫道,“宇宙的一切來自一次巨大恒星毀滅的壯麗天文現(xiàn)象?!瓘倪@一點來說,我們全部是由恒星的塵埃構成的”,“一系列的災變造就了我們。組成我們骨骼與血液的鈣、鐵原子就是在50億年前發(fā)生的那次超新星爆發(fā)的恒星災難中形成的。恒星的滅亡導致了宇宙中化學物質變得豐富,它也導致了我們呼吸的氧氣,我寫這本書時所用的墨水的形成”。該書第二章從宇宙轉向地球,論述人類史前的災變,著重探討了恐龍滅絕之謎,讀來像一部“偵探小說”。書中指出,6500萬年前的恐龍滅絕使得哺乳動物發(fā)生爆炸式的進化,從現(xiàn)在看來,“這是生命歷史的一個關鍵轉折點,我們應該把我們人類的存在歸功于那場使恐龍滅絕的大碰撞”。接下來,該書才開始論述人類面臨的種種災變。這樣,這本書就將地球這個狹小的人類生存空間與廣袤無限的宇宙聯(lián)系了起來,正如書中所說,“關于災變事件解釋的爭論為探索人類世界觀的變化以及人和世界之間的關系的觀念的變化提供了一個視點”。
      
      黃敏蘭/文
      
      本文原載于《中華讀書報》2006年7月19日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