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 出版社: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作者:王東 等著
Tag標簽:無
前言
迷戀西域風(fēng)情的游歷者們不止一次重游古老的絲綢之路,他們總能望見美麗祖國的最西端一座座巍峨的雪山,羊群像嫻熟的登山隊一樣在山坡草原上攀爬。沒錯,這個雪山群就是神秘的“帕米爾”,喜馬拉雅山、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和興都庫什山五大山脈在這里匯集?!芭撩谞枴本拖褚粋€堅實的鐵閘守護著祖國廣闊的西部邊疆,更像一個天然的界碑向東眺望著東方文明。 青藏高原是中國人眼中的“世界屋脊”,而“帕米爾”在塔吉克語中同樣是“世界屋脊”的意思。古老的中華文明對“帕米爾”的記述可以追溯到遙遠的上古時期。被上古華夏人形容為支撐天地四柱之一的“不周山”,即是中-華文明對“帕米爾”最為古老的記憶。 “不周山”最早出現(xiàn)在《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中:“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日不周負子?!逼浜蟮摹痘茨献印ぬ煳挠?xùn)》對“不周山”之“不周”更是作了神奇的描?。? 昔共工與顓項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相傳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夠到達天界的路徑,只可惜山上終年寒冷,長年飄雪,非凡夫俗子所能徒步到達。但是在人類歷史上,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絲綢之路卻一次又一次穿越“帕米爾”。在漢代, “帕米爾”因多野蔥或山崖蔥翠而被稱為“蔥嶺”,是絲綢之路的必經(jīng)之地。 越過“蔥嶺”,是一個美麗而富饒的盆地,叫作“費爾干納”。它是天山和吉薩爾一阿賴山的山間盆地,盆地里有錫爾河、索赫河和伊斯法拉河流過,灌溉著連綿不斷的肥沃綠洲。優(yōu)越的生存環(huán)境使費爾干納自古就是中亞各民族向往的樂園。因為向往的人太多了,這個樂園反而從來沒有消停過。為中國人熟知,曾經(jīng)讓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又愛又恨的西域大宛王國就誕生在這片人見人愛的土地上。 那么,大宛人是這里最早的主人嗎?最早生活在這里的原始居民到底是些什么人? 受限于資料,我們已經(jīng)無從追尋,但是可以清楚的是,塞種人(即塞克人,西方文獻稱斯基泰人或薩迦人,一譯西徐亞人)曾經(jīng)是這片土地上最為傳奇的族群。 這是個古老的族群,分布地區(qū)也十分廣闊,東起阿爾泰山地區(qū)、西到黑海北岸都能看到他們遺留下的燦爛文明。塞種人誕生在廣闊無垠的草原上,他們擁有優(yōu)良的季節(jié)性牧場,而自然條件也注定了游牧性的家畜飼養(yǎng)業(yè)的發(fā)展。人類開始豢養(yǎng)野獸并且加以利用,對于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進步是個極其重要的推動因素?,F(xiàn)在可以肯定,野馬的最早馴養(yǎng),正是始于廣闊的中亞細亞大草原。而本書要涉及到的塞種人恰好以對馬的良好駕馭和馬文化而聞名。 古代的瑣羅亞斯德教圣經(jīng)《阿維斯陀經(jīng)》(Avesta)記載了一個居住于中亞的游牧族群“土拉”,他們被描述成伊朗高原定居居民的強大敵人。另一部古代西方著作《耶施特》曾經(jīng)說到土拉的快馬令人生畏。亞述人在公元前640年左右的資料上明確告訴我們這些駕馭快馬的“土拉”就是“塞克”(即塞種人)。這些塞克人和文明世界不斷發(fā)生著聯(lián)系,這也讓我們了解這個神秘族群多了幾個渠道。 ’ 在希臘歷史學(xué)家希羅多德的記載中,塞克族群部落眾多,各具特色,分布在中亞東北部的部落叫作阿爾基派歐伊,他們是居住在高山腳下的游牧人。這個部落的人不分男女從生下來就是禿頭,并且每個人都長著獅子鼻和巨大的下顎,十分兇惡。希羅多德認為他們是斯基泰種的民族。而在“禿頭者以東的地方”住著伊賽多涅斯部落。關(guān)于伊賽多涅斯部落的知識,希羅多德稱自己是從阿里斯鐵阿斯得到的,后者是個出生在普羅孔涅索斯的詩人,曾經(jīng)到伊賽多涅斯人游牧的地區(qū)游歷過。阿里斯鐵阿斯為此還寫過被希臘人稱為《阿里瑪斯佩阿》的敘事詩,他告訴希臘人在伊賽多涅斯部落的附近還住著獨眼人種的游牧部落阿里瑪斯波伊,這顯然有神話的成分。 希羅多德把阿里瑪斯波伊人形容為極度拜金的民族,他們的一切戰(zhàn)爭都是為了掠奪黃金,并且說這些游牧人馴養(yǎng)著一種叫作“格律普斯”的奇怪猛獸,負責(zé)看守黃金。當然還有當時稱霸中亞的馬薩戈特伊部落,他們住在阿拉克賽斯河的對岸,和伊賽多涅斯人隔河相對。希羅多德說他們占據(jù)著里海以東廣闊的草原,無人能敵。 史料記載馬薩戈特伊人穿著和斯基泰人相同的衣服,并且有著同樣的生活方式。研究者們認為“馬薩”是“大”的意思,故馬薩戈特伊即是指大的薩卡(塞克),是屬于塞克種的部落聯(lián)盟。羅馬史學(xué)家色諾芬也把“馬薩戈特伊”稱為“馬薩戈特伊·塞克”。另一個勇武善戰(zhàn)的塞克部落是“撒烏羅瑪泰伊”,希臘人記載說他們在東邊日出的地方游牧過活,具體地點在阿拉克賽河(今天阿姆河)流域,他們和伊賽頓人互相爭奪牧場,屢有沖突,而斯基泰人和他們以塔納伊斯河為界。塔納伊斯河是現(xiàn)在的頓河。 提到撒烏羅瑪泰伊人,就不得不講一個“阿馬松”民族的故事。史學(xué)家拉蒂尼曾經(jīng)在著作《寶典》中講述了世界上第一個女人國的有趣故事。他在書中講到,世界上第一個女兒國誕生在斯基泰人遠征埃及的過程中。這次遠征,斯基泰首領(lǐng)和全體斯基泰男人被埃及人殲滅了。斯基泰寡婦們得知這個消息之后,就選出了一位女王,來統(tǒng)治國家。她們禁止男人在這個國家生存,只許生養(yǎng)女孩子,生男孩子一律殺掉。所有女國民必須切掉她們的左側(cè)乳房,為的是更好地拿起盾牌和武器。她們因此被稱作“阿馬松人”(Amazons),意思就是“少了一個乳房”。她們曾經(jīng)作為普利亞摩斯國王的盟軍,參加了特洛伊戰(zhàn)爭。 拉蒂尼告訴我們,她們參戰(zhàn)是由她們的女王彭特西莉亞(Penthesilea)決定的,據(jù)說她暗戀特洛伊第一勇士赫克托爾。關(guān)于這件風(fēng)流韻事,世人知之甚少,被后人廣為傳揚的事跡只是女王和她的眾多伙伴戰(zhàn)死在特洛伊城下罷了。 拉蒂尼筆下的阿馬松人源自斯基泰人,這有點出人意料,因為根據(jù)希羅多德的說法,斯基泰人和阿馬松人是兩個獨立的民族,而英勇的撒烏羅瑪泰伊人則是他們兩個民族的結(jié)晶。希臘史家希羅多德在《歷史》第四卷上講,希臘人戰(zhàn)勝了阿馬松人,之后把女人作為“戰(zhàn)利品”用船準備運回希臘。誰知這些女戰(zhàn)俘竟然在途中起義殺死了希臘人。漂泊上岸后,才發(fā)現(xiàn)到了斯基泰人的土地上。斯基泰人稱阿馬松人為“歐約爾帕塔”,也就是殺男人者的意思。因為在斯基泰語里,“oior”(歐約爾)是男人的意思,“pata”(帕塔)是殺死的意思。 由于雙方語言不通,斯基泰人一開始不知道這是些什么人,便和她們發(fā)生戰(zhàn)爭,在得到了一些戰(zhàn)死者的尸體后,才發(fā)現(xiàn)這都是女人。于是,斯基泰人就派出相同人數(shù)的年輕男子去引誘這群落難的阿馬松人,目的是和她們生孩子。這些斯基泰人在阿馬松人附近扎營并且模仿她們的一切動作。久而久之,女戰(zhàn)士們發(fā)現(xiàn)這些斯基泰人無意傷害自己,雙方便有了合流的趨勢。兩處的營地一天天接近起來,最終這群斯基泰人達到了目的。當他們?nèi)⒘税ⅠR松人做妻子以后,便向后者提議一起回到斯基泰人的故鄉(xiāng)去居住。阿馬松人不同意,她們認為自己不能和斯基泰的婦女住在一起,畢竟風(fēng)俗習(xí)慣不同。阿馬松人射箭、投槍、騎馬,都是好手,卻從來沒有學(xué)過婦女的事情,而斯基泰的婦女則恰好相反。 因而阿馬松人認為和斯基泰婦女是永遠不能和諧相處的,于是她們要求這些斯基泰年輕人到父母那里要回屬于自己的財產(chǎn),然后和自己一起到另一個地方生活。這些斯基泰人答應(yīng)了女人們的請求,在得到父母分給他們的財產(chǎn)之后,女人們又說:“想到我們競不得不住在這個地方,我們是感到害怕的,因為我們不僅使你們的父母失掉了你們,而且使你們的土地受到了很大的損害。既然你們認為你們要我們?yōu)槠奘钦x的,那么就讓我們和你們,咱們一起離開這個地方,住到塔納伊斯河那一面的土地上吧?!钡玫酵夂螅麄円黄鸲蛇^了塔納伊斯河,一路向東來到了撒烏羅瑪泰伊人的游牧地,并一直保持著阿馬松人的習(xí)俗。當?shù)貗D女乘馬出去射獵,并且穿鎧甲參加戰(zhàn)斗,與男人無異。 在亞述人眼里,可沒有這么溫情而浪漫的故事,留給他們的,只是塞克人騎兵的恐怖記憶。據(jù)說,這些塞克騎士披散著頭發(fā),馬轡頭和腰上掛著敵人的頭發(fā)和頭皮,更恐怖的風(fēng)俗是將敵人的整張皮剝下披在馬背上。這些騎兵分為長矛手和弓箭手。長矛手手持長矛,盾牌固定在前臂上,上面貼了鐵皮。弓箭手則更為靈活,這些專門的馬上弓箭手通常只攜帶一張強弓和30—150支箭,他們的射擊速度能達到每分鐘10—12支。這些箭頭的材料不同,有鐵、青銅和骨頭,但是幾乎每個箭頭上都淬了毒。還有專門的穿甲箭頭,在一些塞克人墓地發(fā)現(xiàn)的頭骨上釘著的箭頭,深入競達2—3厘米。 塞克騎兵的戰(zhàn)術(shù)十分靈活,長矛手和弓箭手配合嫻熟。列陣后有時長矛手在前,弓箭手則隱藏在后,敵人沖鋒后長矛手迅速散開,弓箭手從后面突然沖出放箭,長矛手再從兩邊包抄敵人。敵人若是步兵,則弓箭手在前首先用箭壓制敵人,埋伏在后的長矛手伺機殺出沖垮敵人。 出使西域成就了張騫,也成就了漢武帝。因為這片未知的土地不僅給他掃平匈奴提供了幫手,也給大漢帝國開疆拓土提供了目標。在西域大大小小的城邦國家中,傳說中盛產(chǎn)“天馬”的大宛,估計最讓武帝心動。有了天馬,大漢鐵騎還會有對手嗎?!因為這些機緣,大宛,這個上承中亞細亞古老文明的塞克人在中亞建立的一個王國,這個地理位置極其重要、扼絲綢之路要道的中亞細亞舉足輕重的強國,格外引人注目?!? 張騫出使西域,首先到達的就是大宛,此后大宛和漢王朝交流不斷。大宛與漢朝的通好是印歐文明和東方文明的首次大規(guī)模接觸,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兩國關(guān)系史上最出名的竟然是開始于公元前104年的兩場血腥戰(zhàn)爭。更令今人感到不解的是,戰(zhàn)爭的起因竟然就是神秘的天馬! 漢宛之戰(zhàn)后,大宛王國一蹶不振。不過,大宛王國是一個不肯輕易退出歷史舞臺的國家。在南北朝時期,已經(jīng)被人遺忘的大宛更名為“拔汗那”重新走進我們的視野。 大宛身處費爾干納盆地這個東西方文明的泄洪區(qū),不斷被各種民族、各種文化侵襲。即使在唐朝之后處于“任人宰割”的境地,大宛精神依然不死。在融合了伊斯蘭、突厥、蒙古等諸多文化后,隱忍了1000年之久的大宛再次涅檠,在中亞建立了對我國新疆影響深遠的浩罕政權(quán)。 不論是哪個時期的大宛,他們總和東方文明有著剪不斷的聯(lián)系。這到底是民族性格使然還是大環(huán)境驅(qū)使?恐怕這是屬于大宛王國永遠的傳奇。
內(nèi)容概要
《西部王國傳奇》——西域神秘古國傳奇系列暨《沖出高原?吐蕃王國傳奇》套裝版統(tǒng)攝于“東向長安”這一共同主題,作為2011年度原創(chuàng)歷史暢銷讀物“西向天狼”——西域帝國王朝系列姊妹篇,從另一全新歷史角度——尋找中華民族遺失已久的狂野基因,掀開曾雄霸古代西域一時卻在民族大融合抑或文化質(zhì)變中遺失千年、已不為世人所知的神秘王國的面紗,重新勾畫吐蕃、于闐、大宛、高昌、烏孫這些曾在蒼茫歷史一度叱咤風(fēng)云、輝煌閃耀的古國真容。
撥開歷史迷霧的層層籠罩,可以看到,這些偏于西部一隅的王國都曾與中原文明有著千絲萬縷、難以割舍的聯(lián)系,“東向中原”的心一直在跳動。雖然今天我們只能從史書、遺跡中尋找到關(guān)于這些古國的蛛絲馬跡,但是吐蕃、烏孫、塞克等名字已經(jīng)深深地留在了西部廣闊的土地上,由它們創(chuàng)造的曾盛極一時的文明卻深深融入了中原文明的血液中,滋養(yǎng)著千千萬萬華夏兒女。
“西部王國”——西域神秘古國傳奇系列首推5本,分別是:
《沖出高原?吐蕃王朝傳奇》
《佛自西方來?于闐王國傳奇》
《汗血馬的眼淚?大宛王國傳奇》
《吐魯番不寂寞?高昌王國傳奇》
《流血的天堂?烏孫王國傳奇》
“西部王國”——西域神秘古國傳奇系列可謂是新近興起的一批青年學(xué)者們的傾心力作,解讀歷史眼光獨到,講述歷史故事生動清新,語言青春活潑,文脈結(jié)構(gòu)縝密,并輔以彩色精美插圖,在還原嚴謹歷史的同時,又不乏時代氣息,是一套具備原創(chuàng)白金品質(zhì)、值得永久珍藏的優(yōu)秀歷史讀物。
書籍目錄
《吐蕃王朝傳奇》
執(zhí)著向東,匯聚萬方的青藏文明(代序)
第一章 多元共生:神秘的藏族起源
第二章 折斷的天梯:吐蕃文明的傳說時代
第三章 走出雅隆河谷:父輩未竟的統(tǒng)一事業(yè)
第四章 千年祈盼:雪域王國的橫空出世
第五章 權(quán)臣秉政:風(fēng)光無限的噶爾家族
第六章 赤瑪倫與武則天:兩個女的隔空對話
第七章 孤獨求?。鹤呦虻蹏母咴灾?br /> 第八章 雄鷹折翼:走向沒落的高原王國
第九章 來佛:分崩離析的前奏曲
第十章 噩夢醒來遲:滅佛狂歡后的共同毀滅
第十一章 蝸居一角:高原上的最后王統(tǒng)
尾聲 東向歸一統(tǒng)
附錄
本套書還有:
《烏孫王國傳奇》
《于闐王國傳奇》
《高昌王國傳奇》
《大宛王國傳奇》
章節(jié)摘錄
如同歷史上所有的杰出人物一樣,若要想導(dǎo)演出名垂千古、威武雄壯的大劇,就必須首先占據(jù)具有一定的歷史舞臺,然后獨舞人前。這就是常人所謂的“時勢造英雄”。張騫,字子文,漢中成固人,漢武帝建元元年任“郎”官一職。是時,匈奴強大,頻擾漢界,而武帝年少即位,氣勢方盛,滿心全是“試身手,補天裂”的大志向,自覺若是依照過往愚公移山的方法,橫掃匈奴大業(yè)恐怕遙遙無期。于是,為了畢其功于一役,漢武帝便多方問詢起抗擊匈奴之良策。期間,有許多匈奴降者都曾向武帝提及月氏,迄今他們?nèi)耘f因為匈奴單于以其王頭顱為飲器而怨憤不已,想要還擊復(fù)仇,只是苦于沒有人可以聯(lián)合。漢武帝聞言,立刻定下了通使西域的滅胡之計。因為通使月氏之道必然經(jīng)過匈奴,所以漢武帝廣招天下能者。張騫以郎的身份應(yīng)募,經(jīng)過初試、面試、殿試的一輪輪篩選,他終于脫穎而出。建元二年,即公元前139年,張騫與堂邑父等人率領(lǐng)龐大使團從隴西出發(fā),踏上萬里征程。漢代的所謂“西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地講,包括今天我國新疆天山南北及蔥嶺(即帕米爾)以西的中亞、西亞、印度、高加索、黑海沿岸,甚至達東歐、南歐。狹義地講,則僅指敦煌、祁連以西,蔥嶺以東,天山南北,相當于今天的新疆地區(qū)。天山北路,北抵西伯利亞南部邊緣,全是大山闊谷,但是山谷之間有著很多湖泊與河流。天山東北部與蒙古高原接壤,屬蒙古高原西北的山丘地帶,有阿爾泰山由西北向東南縱貫。在天山與阿爾泰山之間有一塊很大的平原,這就是今日之準噶爾盆地及其周邊地區(qū)。這里氣候濕潤,水草豐美,是天然的優(yōu)良牧場,所以自古以來就是各個不同種族的游牧人生息繁衍的地方。在西漢之初,分布于此的游牧部落紛紛建立了政權(quán),史書稱他們?yōu)椤靶袊薄鯇O人負責(zé)為匈奴監(jiān)視的便是天山北路諸國。天山南路,因北阻天山,南障昆侖,氣候特別干燥,僅少數(shù)長有水草的綠洲宜于農(nóng)桑種植,因此居住在這里的人們大多以農(nóng)業(yè)為生,又皆有城郭廬舍,與匈奴、烏孫等游牧民族不同,故稱“城郭諸國”。從其地理分布來看,由甘肅出玉門關(guān)、陽關(guān)南行,傍昆侖山北麓向西,經(jīng)且未(今且未縣)、于闐(今于田縣),至莎車(今莎車縣),為南道諸國。出玉門關(guān)、陽關(guān)后北行,由姑師(今吐魯番)沿天山南麓向西,經(jīng)焉耆(今焉耆縣)、輪臺(今輪臺縣)、龜茲(今庫車縣),至疏勒(今喀什市),為北道諸國。南北道之間,橫亙著一望無垠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張騫通西域前,匈奴已征服天山南路諸國,由匈奴右部統(tǒng)轄,并設(shè)僮仆都尉,常駐焉耆,負責(zé)征收糧食牲畜與稅賦勞役,南路諸國因此成為匈奴發(fā)動對外戰(zhàn)爭的一條重要補給線。蔥嶺以西,當時有大宛、大月氏、康居、大夏諸國,由于它們距離匈奴頗遠,是故尚未淪為其直接統(tǒng)轄的屬國。但在張騫鑿空西域之前,東方的漢王朝和西方諸帝國對它們都還沒有什么影響。所以,匈奴理所當然的成為了這一地區(qū)唯一具有話語權(quán)的大國勢力,因此蔥嶺諸國或多或少地都受制于匈奴。于是,從整個形勢來看,聯(lián)合大月氏人,溝通西域,在蔥嶺東西打破匈奴的一家獨大局面,建立起漢朝的威信和影響,確實是孤立和削弱匈奴,乃至最后徹底戰(zhàn)勝匈奴的一個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重大步驟。
編輯推薦
《西部王國傳奇(原創(chuàng)白金版)(套裝共5冊)》由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