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恩鳳傳

出版時間:2012-9  出版社:學苑出版社  作者:王琦,李嚴冬 著  頁數(shù):338  字數(shù):190000  

前言

《陳恩風傳》的出版,是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一件大事。    讀了這部傳記,又一次勾起了我們對陳恩鳳先生的不盡思念。傳記書稿中那些精心揀拾的陳恩鳳先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片斷,讓我們能夠較為完整、連續(xù)地了解陳恩鳳先生人生的歷程;陳恩鳳先生這樣一個杰出的個體生命的修為,讓我們更加清晰地認知了那段剛剛過去的歷史,深切地洞悉了我國教育事業(yè),特別是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發(fā)展過程中的艱難坎坷、經(jīng)歷中的多災多難。在曲折與困難面前,老一代沈農(nóng)人從來沒有動搖過理想與信念,他們迎著風風雨雨,一路走來,奮勇向前!正是他們的所為,才有了今天沈陽農(nóng)大的發(fā)展。    1952年,上海復旦大學農(nóng)學院北遷,和因抗美援朝遷往哈爾濱的原沈陽農(nóng)學院部分專業(yè)合并,在沈陽東陵重建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的前身沈陽農(nóng)學院。60年來,在沈陽東陵天柱山腳下,幾代沈農(nóng)人以其自身特有的忠誠、執(zhí)著、智慧和勤奮,譜寫了一首首壯美的詩篇。陳恩鳳教授長期擔任學校副院長、院長,為學校的創(chuàng)建和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為“文化大革命”后的恢復重建,嘔心瀝血,做出了突出貢獻。特別是陳恩鳳先生的師資隊伍建設是學校的根本、教師業(yè)務培養(yǎng)要“少而精、學到手”等辦學思想與治教理念,成為老一輩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啟迪著我們,必將繼續(xù)影響學校未來的發(fā)展。這讓我們這些后來人對那些創(chuàng)業(yè)者的敬重油然而生;歷史告訴我們要懂得珍惜、懂得珍重,讓我們懂得什么是歷史使命,每一代人都要自覺地承擔!    陳恩鳳先生是著名的土壤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有幸成為陳老師的學生,是在38年前的“文化大革命”期間,當時我還是一個不諳世事的青年?!爸寥缹W家、一級教授”等非公開場合的介紹讓我們?yōu)橛嘘惗鼬P教授這樣的老師激動不已,而對他“反動學術權威”的批判更讓我們心中布滿不解,感受著“美好”中的“缺憾”。即使是在那些歲月,陳老師也從沒有放棄對土壤科學、教育事業(yè)的熱愛,他教導我們要堅信土壤學是科學、一定能夠為社會做出重要貢獻。他終生奮斗在教學、科研第一線,他深邃的學術思想、豐碩的科研成果、鮮明的研究特色,在國內(nèi)外影響廣泛:作為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師,他為我國農(nóng)業(yè)科技進步和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做出了特殊貢獻。    陳恩鳳教授是我校最杰出、最長壽的師長之一。和其他老一輩知識分子一樣,他熱愛祖國、追求真理、,獻身科學、勤奮工作,受到社會的廣泛尊重;他高風亮節(jié)、嚴于律己、寬厚待人、嚴謹務實的品格和果敢硬朗的作風,在90余年的生命歷程中始終如一。他老人家言傳身教,讓我們初懂如何做學問、做事和做人并在工作、學習與生活中努力實踐。他老人家留下的精神財富,使聆聽過他老人家教誨的我們這一代人受用終生,作為特有的沈農(nóng)品格,應該得到發(fā)揚光大、薪火相傳。    斗轉星移,歲月如歌。進入21世紀,當年創(chuàng)建沈陽農(nóng)大的師長們,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他們寫就的歷史將長久地影響、溫暖這所大學。此時此刻,我們深切地體會到有過他們是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的幸運。    正因為如此,這本傳記的作者真的是做了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為完成本書稿的寫作,她以嚴謹科學的態(tài)度,幾乎采訪了所有能采訪的重要歷史事件的知情人,廣泛地收集素材,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花費了近兩年的時間;她用默默的辛勞把自己對文化尋根的理性追求變成文字,為我們回望學校歷史傳統(tǒng)、找尋積淀一代又一代沈農(nóng)人內(nèi)心的精神精華開拓出一條捷徑。她之所以著墨于往事,是因為她懂得今天的沈農(nóng)人更需要知道自己的校園文化傳統(tǒng),才能更加積極努力地創(chuàng)造明天。    時代在前進,沈農(nóng)也在發(fā)展?;仨鴼v史,尊重歷史,是要很好地總結過去,通過汲取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來凝聚一代又一代人朝向科學發(fā)展的目標邁進。當我們珍視、敬重老一輩留下來的精神財富的時候,一個更為美好的精神與文化氛圍正在沈農(nóng)校園里悄然勃發(fā),而這正是對陳恩鳳教授等老一輩的最好紀念。    張玉龍    2011年9月17日于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

內(nèi)容概要

  《九三學社人物叢書:陳恩鳳傳》的出版,是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一件大事。讀了這部傳記,又一次勾起了我們對陳恩鳳先生的不盡思念。傳記書稿中那些精心揀拾的陳恩鳳先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片斷,讓我們能夠較為完整、連續(xù)地了解陳恩鳳先生人生的歷程;陳恩鳳先生這樣一個杰出的個體生命的修為,讓我們更加清晰地認知了那段剛剛過去的歷史,深切地洞悉了我國教育事業(yè),特別是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發(fā)展過程中的艱難坎坷、經(jīng)歷中的多災多難。在曲折與困難面前,老一代沈農(nóng)人從來沒有動搖過理想與信念,他們迎著風風雨雨,一路走來,奮勇向前!正是他們的所為,才有了今天沈陽農(nóng)大的發(fā)展。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求索
第二章 跋涉
第三章 耕耘
第四章 赤誠
第五章 至仁
附錄1 陳恩鳳著作年表(陳恩鳳整理)
附錄2 我的簡歷材料
附錄3 陳恩鳳書信選
附錄4 陳恩風子女紀念文章
附錄5 陳錫平復王琦同志函
附錄6 從夏壩黃桷樹到江灣五角場64年前的往事
附錄7 在紀念陳恩鳳百年誕辰會上的講話
參考文獻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一 克尼堡和柯尼斯堡 陳恩鳳自己填寫的檔案和簡歷里,在德國留學內(nèi)容不到60個字:“1935年11月至1938年4月赴德留學,在克尼堡大學研究院攻讀土壤肥力,獲得理學博士學位。1938年6月回到長沙。” 在網(wǎng)上搜索“克尼堡大學”,但搜索到的全部是陳恩鳳自己簡歷中的60個字,或是他的學生們照樣寫下來的。 在德國現(xiàn)存的大學名單里,找不到這個“克尼堡大學”。 陳恩鳳的人事檔案主卷部分不在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留在農(nóng)大的只是一個副卷。檔案室的韓主任說,陳先生的檔案在中共中央組織部。我在農(nóng)大的檔案里認真查找,沒錯,凡是由他填寫的所有登記表上,留學一欄都填寫著同樣的校名。 德國的大學以治學嚴謹著稱于世,能夠授予博士學位的大學怎么會在網(wǎng)上找不到? 德文的一個特點是可以拼讀。比如Hochschule Esslingen,這應該是拼成愛斯林根科技大學。但如果拼成意斯林根也是對的,是不是拼讀有誤? 可我們都知道,陳先生的嚴謹是公認的,即便是拼讀有誤,也會在搜索中有相關提示。 為什么會沒有呢? 會不會是德國也曾有過全國高等院校調整,就像中國曾經(jīng)有過的金陵大學、圣約翰大學和燕京大學等等,都在1952年兼并進某所高校而不復存在呢?即便是這樣,這些老牌私立大學的蹤影也還會找得到。會不會是語言阻礙了找尋?另外,陳先生是于1938年回國的,難道這所大學的人間蒸發(fā)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有什么聯(lián)系? 這時,陳恩鳳的長子陳錫平寄來了郵件。這位遠在上海年逾古稀的兄長回答了我提出的問題。他的第一篇回憶父親的文章里,提到過父親留學和回國。他說父親到德國后先學德文,“三個月之后即赴東普魯士的克尼堡大學拜見導師”。 這所大學的具體地址是在東普魯士。 還在網(wǎng)上搜索,關鍵詞加上東普魯士后,仍然沒有克尼堡大學。但是一個名字跳出來:東普魯士的首府在K(o)nigsberg——柯尼斯堡。 再輸入柯尼斯堡大學。 于是,這所有著400余年歷史的大學在氤氳的遠處,微笑著接納我的注目禮。 這個城市有一個我們這一代人還熟悉的新名字:加里寧格勒。而柯尼斯堡大學毀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

后記

能為陳恩鳳寫傳記,是我們的榮幸!    從收集資料開始,到書稿付梓,用了近3年。那個曾在我們眼里并不特別熟悉的老人,隨著資料的積累和采訪的深入讓人倍感親切,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如果讀者看了這部傳記沒能有些許感動,那一定是作者沒能寫出陳先生的風采。    在寫作過程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和支持。接受采訪、提供資料的人有:石金成、張爾平、彭健、張和平、李鴻鳴、冷紹哲、徐貴華、張玉龍、唐耀先、須湘成、陳維新、劉孝義、金耀青、譚成君、張繼宏、王秋兵、韓曉日、依艷麗、汪景寬、關連珠、劉明達、張旭東、竇森、孫福軍、周航、陸欣來、孫為華、張惠林、張寶環(huán)、王汝鏞、謝群、尚廣林、楊牧蘭、王娟、陳光華、焦靜娥、胡曉梅、王深、李曉安、安俊學、,李沫、張輝、劉麗娜、李啟坤、韓艷君、楊思堯、張宜軍、于洪飛、亓國、馬迎杰、聶穎、趙書平、王樂成、陳玨、陳錫平、陳錫時、陳錫群、陳沖宇等。支持或參與采訪和調研的有:賽樹奇、趙書平、何常吉、王冰。提供幫助的還有:朱巍、董俊厚、楊奇、朱四光、雷慶國、李晟陽、韓曉東。沈陽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初國卿對校園尋根文化給予充分肯定并推薦了人物傳記圖書、編輯體例和相關資料。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    特別感謝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人事檔案室、綜合檔案室;感謝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所給予的鼎立支持。    感謝九三學社遼寧省委的鼎立支持。    特別感謝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校長張玉龍為本書做序。    感謝責任編輯許力、方曉喆的認真細致和辛勞。    人們常說,身邊沒有風景。王琦從畢業(yè)留校一直到退休都生活在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李嚴冬就出生在這所大學里。對這所大學的依賴和感恩,讓我們在追蹤建校之初就在里工作的人們的足跡中,感到驕傲和快樂。但愿讀到這本書的人們能和我們有一樣的體會。    因為學識所限,錯誤和疏漏在所難免,敬請指正。    作者    2011年9月9日

編輯推薦

《九三學社人物叢書:陳恩鳳傳》由學苑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陳恩鳳傳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