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義

出版時間:2012-6  出版社:學(xué)苑出版社  作者:楊叔澄 編  頁數(shù):387  字?jǐn)?shù):225000  

內(nèi)容概要

  《中藥大義:中國藥物學(xué)》分上、下兩編。首先對藥物學(xué)的定義進(jìn)行了介紹,讓讀者對藥物學(xué)進(jìn)行了基本的認(rèn)識?!吨兴幋罅x:中國藥物學(xué)》內(nèi)容豐富,匯集中藥種類眾多,并對其成分、功效等多個方面進(jìn)行了介紹,是一本價值極高的中藥用書。

書籍目錄

上編 總論
第一章 藥物學(xué)之定義及其源流
第二章 藥之氣味陰陽
第三章 藥之升降浮沉
第四章 藥之君臣佐使
第五章 藥有陰陽配合子母兄弟
第六章 藥有金石草木禽獸蟲魚
第七章 藥有根莖花實苗皮骨肉
第八章 藥之三性七情及有毒無毒
第九章 藥物之分類
第十章 七方
第十一章 十劑
第十二章 藥有主治兼治
第十三章 用藥須辨四時
第十四章 用藥有方土之宜
第十五章 用藥須因人而異
第十六章 藥重地方生產(chǎn)
第十七章 藥與方之關(guān)系
第十八章 引經(jīng)報使之謬
第十九章 藥之煎法服法
第二十章 用藥之權(quán)量
第二十一章 中藥參用各國物產(chǎn)
下編 各論
第一章 補養(yǎng)劑
一、人參
二、黃芪
三、白術(shù)
四、甘草
五、茯苓
六、山藥
七、地黃
八、葳蕤
九、黃精
十、何首烏
十一、肉蓯蓉
十二、巴戟天
十三、淫羊藿一名仙靈脾
十四、桑寄生
十五、石斛
十六、續(xù)斷
十七、杜仲
十八、狗脊
十九、山茱萸
二十、仙茅一名婆羅門參
二十一、柏子仁
二十二、女貞一名冬青
二十三、菟絲子
二十四、補骨脂一名破故紙
二十五、益智仁
二十六、桑螵蛸
二十七、遠(yuǎn)志
二十八、楮實
二十九、石鐘乳
三十、陽起石
三十一、膃肭臍一名海狗腎
三十二、龜板
三十三、鹿茸
三十四、麇茸
三十五、豬脂 豬膽 豬膚
三十六、羊肉
三十七、牛肉
三十八、蓮子
三十九、遠(yuǎn)志
四十、菖蒲一名昌蒲,一名昌陽
第二章 健胃劑
一、高良姜
二、生姜
三、肉豆蔻一名肉果
四、白豆蔻
五、草豆蔻一名草果
六、砂仁一名縮砂仁
七、厚樸一名赤樸
八、茴香
九、白扁豆
十、蒼術(shù)
第三章 發(fā)汗劑
一、麻黃
一、荊芥一名假蘇
三、葛根
四、水萍
五、香薷
六、紫蘇葉
七、薄荷
八、桂枝
九、升麻
十、獨活附羌活
十一、細(xì)辛
十二、防風(fēng)
第四章 下劑
一、大黃
二、樸硝一名鹽消,一名皮消
三、元明粉
四、巴豆一名剛子、江子
五、蓖麻子
六、牽牛子一名黑白丑
七、白桃花
八、郁李仁
第五章 瀉水藥劑
一、甘遂
一、大戟
三、商陸
四、蕪花
五、葶藶子
第六章 吐劑
一、藜蘆一名山蔥,一名憨蔥
一、瓜蒂一名瓜丁,一名苦丁香
三、杜衡一名馬蹄香
四、芥末
五、常山一名恒山
六、膽礬一名藍(lán)礬
第七章 理氣劑
一、香附子
一、藿香
三、烏藥
四、木瓜
五、橘皮
六、青皮
七、香櫞一名枸櫞,一名佛手柑
八、丁香
九、乳香一名熏陸香
十、沉香
十一、檀香一名栴檀
十二、降真香一名降香,一名紫藤香,一名雞骨香
十三、安息香
十四、蘇合香
十五、木香一名蜜香
十六、枳實 枳殼
十七、烏藥
十八、藿香
十九、荔枝核
第八章 理血劑
一、當(dāng)歸
一、芍藥
三、芎勞
四、益母草
五、玄胡索一名延胡索
六、姜黃一名寶鼎香
七、郁金
八、蓬莪蓬一名蒁藥
九、荊三棱一名黑三棱,一名石三棱
十、硵砂一名狄鹽
十一、茅根
十二、地榆一名玉豉
十三、丹參一名赤參
十四、紫參
十五、續(xù)隨子一名千金子
十六、紅花一名紅藍(lán)花
十七、大薊一名山牛蒡
十八、香蒲花粉名蒲黃
十九、澤蘭一名水香
二十、艾葉
二十一、凌霄花一名紫葳
二十二、三七一名山漆,一名金不換
二十三、王不留行一名剪金花
二十四、發(fā)灰一名血余炭
二十五、紫草一名地血
二十六、天名精一名地菘,子名鶴虱
二十七、白及一名甘根
二十八、槐花
二十九、干漆
三十、牡丹皮
三十一、牛膝一名山莧菜
三十二、沒藥
三十三、白頭翁
三十四、蘇木
三十五、桃仁
三十六、阿膠
三十七、茜根一名地血,一名過山龍
三十八、蓮藕
三十九、側(cè)柏葉
四十、烏賊一名墨魚
四十一、水蛭一名蜞
四十二、虻蟲
四十三、蟲
四十四、五靈脂
四十五、花蕊石一名花乳石
四十六、棕櫚皮
四十七、血竭一名麒麟竭
四十八、韭
第九章 祛風(fēng)劑
一、烏頭一名烏喙,一名草烏頭
、白附子
三、桂枝一名牡桂
四、天雄
五、稀薟一名虎膏
六、景天一名慎火草
七、蔓荊
八、辛夷花一名木筆花
九、秦艽
十、秦皮
十一、萆薢一名赤節(jié)
十二、天竺黃
十三、升麻
十四、天麻
十五、細(xì)辛
十六、防風(fēng)
十七、威靈仙
十八、五加皮
十九、白芷
二十、藁本
二十一、鉤藤
二十二、天仙藤
二十三、白薇
二十四、接骨木一名木蒴藋
二十五、白花蛇一名蘄蛇
二十六、烏蛇一名烏梢蛇
二十七、蝎一名蠆
第十章 祛寒劑
一、附子
一、干姜一名黑姜
三、肉桂一名菌桂,一名牡桂
四、吳茱萸
五、蜀椒
六、胡椒
七、蓽茇
八、石硫黃
第十一章 解熱劑
一、黃連
一、龍膽草
三、青蒿
四、青黛一名靛花
五、蘆薈
六、黃芩
七、知母
八、大青
九、連翹
十、梔子
十一、黃柏
十二、竹茹
十三、犀角
十四、羚羊角
十五、石膏
第十二章 潤燥劑
一、天門冬
一、麥門冬
三、天花粉
四、蘆根
五、郁李仁
六、胡桃一名核桃
七、胡麻一名芝麻
八、大麻一名火麻
九、蜂蜜
十、梨
十一、雞蛋
第十三章 利尿劑
一、防己
二、木通
三、澤瀉
四、車前子
五、薏苡仁
六、豬苓
七、茵陳蒿
八、海金沙俗名竹園荽
九、大腹皮
十、滑石
十一、赤小豆一名紅豆
十二、瞿麥一名大菊,一名石竹,一名南天竺草
十三、地膚子一名地葵,一名地麥
十四、琥珀
十五、文蛤
十六、篇蓄一名扁竹
十七、石韋一名石蘭
十八、壺蘆又名瓠瓜
十九、西瓜一名寒瓜
第十四章 除痰劑
一、桔梗
二、貝母
三、百合一名摩羅
四、紫菀一名紫倩,一名返魂草
五、款冬花
六、馬兜鈴一名土青木香
七、白前一名石藍(lán)
八、半夏一名守田
九、栝蔞實
十、天南星一名虎掌
十一、前胡
十二、杏仁
十三、萊菔子一名蘿卜子
十四、枇杷葉
十五、青礞石
第十五章 消化劑
一、大麥芽
二、谷芽
三、神曲
四、山楂一名茅櫨
五、雞內(nèi)金一名雞肫皮
第十六章 收斂劑
一、五味子
二、酸棗仁
三、五倍子一名文蛤,一名百蟲倉
四、訶黎勒一名訶子
五、橄欖一名青果,一名諫果
六、酸石榴
七、罌粟殼
八、禹余糧
九、龍骨
十、牡蠣
十一、金櫻子一名刺梨子,一名山石榴
十二、白礬
十三、赤石脂一名桃花石
十四、芡實一名雞頭米
十五、沒石子一名無食子
第十七章 驅(qū)蟲劑
一、使君子
一、阿魏一名阿虞
三、蕪荑
四、榧子一名赤果,一名玉榧
五、川楝子一名金鈴子
六、貫眾一名草鴟頭
七、雷丸一名雷實
八、檳榔一名賓門
九、大蒜
第十八章 明目劑
一、甘菊花
一、木賊
三、石決明一名九孔螺殼,一名千里光
四、珍珠
五、青葙子一名草決明
六、枸杞子
七、爐甘石
八、蟬蛻
九、密蒙花一名水錦花
十、蒺藜一名茨,一名止行
十一、夏枯草
十二、熊膽
十三、夜明砂
第十九章 消毒劑
一、金銀花一名忍冬,一名金銀藤
一、蚤休一名紫河車,一名金線重樓
三、山慈姑一名金燈,一名鹿蹄草
四、密佗僧
五、雄黃附雌黃
六、黃藥子一名木藥子
七、白藥子
八、斑貓一名斑蝥
九、蟾酥一名蚵坡
十、大楓子
十一、蛇床子一名蛇米
十二、木鱉子一名木蟹
十三、番木鱉一名馬錢子
十四、薺苨一名甜桔梗
十五、紫花地丁一名箭頭草
十六、木芙蓉一名地芙蓉
十七、藍(lán)
十八、硼砂
第二十章 變質(zhì)劑
一、土茯苓
一、海藻
三、昆布
四、砒石一名信石,一名人言,煉者名砒霜
五、水銀一名汞
六、輕粉一名汞粉,一名膩粉
七、丹砂一名朱砂
八、蒲公英一名黃花地丁
第二十一章 麻醉劑
一、鴉片一名阿芙蓉
一、莨菪一名天仙子,亦名顛茄
三、曼陀羅花一名山茄子,一名醉仙桃
四、冰片一名龍腦香,一名梅花片,一名片腦
五、鬧羊花一名羊躑躅,一名黃杜鵑,一名羊不食草
第二十二章 興奮劑
一、樟腦一名潮腦
一、麝香
三、甘松香一名纈草
四、酒
第二十三章 諸劑
一、磁石
二、代赭石一名血師,一名鐵朱
三、紫石英
四、射干一名烏扇,又名烏翣
五、松脂
六、自然銅
七、水獺
八、伏龍肝一名灶心土
九、白蘞一名白草
十、蛤蚧
十一、兒茶一名孩兒茶
十二、檉柳一名觀音柳,一名西河柳
十三、桑根白皮 桑葉 桑椹 桑枝
十四、郁李仁
十五、五加皮
十六、竹葉 竹茹 竹瀝 竹黃
十七、茵陳蒿
十八、旋覆花一名金沸草,滴滴金
十九、牛蒡子一名惡實,一名大力子,鼠黏子
二十、射干一名烏扇,烏翣
二十一、木瓜
二十二、枇杷葉
二十三、檳榔
二十四、大腹皮
二十五、蜀椒 椒目
二十六、黃蘗
二十七、杜仲
二十八、山茱萸
二十九、枸杞子 地骨皮
三十、忍冬花 藤
三十一、防己
三十二、鉤藤
三十三、神曲
三十四、丹砂即朱砂
三十五、代赭石一名血師土朱
三十六、礞石
三十七、金牙石
三十八、青鉛一名青金黑錫
三十九、紫石英
四十、蒴藋
四十一、甘松香
四十二、蒺藜
四十三、紫花地丁
四十四、常山 蜀漆
四十五、茵芋
四十六、栝樓即瓜蔞
四十七、蒲公英
四十八、楝實
四十九、落得打
五十、雞血藤膠
五十一、豆黃卷
五十二、南天燭

章節(jié)摘錄

  (學(xué)說)陳修園曰:《本經(jīng)》止三十七字。其提綱云:主補五臟,以五臟屬陰也。精神不安,魂魄不定,驚悸不止,目不明,心智不足,皆陰虛為亢陽所擾也。今五臟得甘寒之助,則有定之、安之、止之、明之、開之、益之之效矣。曰邪氣者,非指外邪而言,乃陰虛而壯火食氣,火即邪氣也。今五臟得甘寒之助,則邪氣除矣。余細(xì)味經(jīng)文,無一字言及溫補回陽,故仲景于汗吐下陰傷之癥,用之以救津液,而一切回陽方中,絕不加此陰柔之品,反緩姜附之功,故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為回陽第一方,皆不用人參,而四逆加人參湯以其利止亡血而加之也。茯苓四逆湯用之者,以其在汗下之后也。今人輒云以人參回陽,此說倡自宋元以后,而大盛于薛立齋、張景岳、李士材輩,而李時珍《綱目》,尤為雜沓。又曰:人參,《本經(jīng)》明說微寒,時珍說生則寒、熟則溫,附會之甚。而金李東垣曰:人參甘溫,能補肺中元氣,肺氣旺則四臟之氣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肺主諸氣故也。自東垣謂人參甘溫,而明之張、李諸家宗之,于人參性味有甘寒、甘溫兩說關(guān)系于治療者甚大。陳氏之說援引《本經(jīng)》,證以仲景之法,與鄒氏《疏證》亦屬符合,無可訾議。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藥大義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