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3 出版社:學苑出版社 作者:唐容川 頁數(shù):353 字數(shù):249000 譯者:張立光 注解
內容概要
唐容川、張立光校注的《傷寒論淺注補正(唐容川中西匯通醫(yī)學文集)》七卷。清代唐宗海撰。唐氏比較推崇陳念祖《傷寒論淺注》,但又認為“此書注解,尚有缺誤”。遂在陳書的基礎上予以補缺正誤,前六卷為六經證治原文,于每經篇首補總論一篇以明大旨。卷七為其所補,包括有識方藥離合論、古方加減論,古今方劑大小論、服藥法論,勸讀十則,醫(yī)病順其自然說等?!秱摐\注補正(唐容川中西匯通醫(yī)學文集)》中還對三焦實質進行探討。此外,旁參西醫(yī)理論注解傷寒病機是其一大特點,雖難免有穿鑿附會之處,但中西匯通的大膽創(chuàng)舉對醫(yī)學的發(fā)展不無推動作用。
作者簡介
唐宗海,字容川(1862-1918),四川彭縣人,晚清著名醫(yī)學家。倡導以西醫(yī)觀點論證中醫(yī)理論,是中西醫(yī)匯通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唐宗海并非世醫(yī)出身,但自幼學習刻苦,善于鉆研《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醫(yī)學著作。他在學術上尊古、學古,而不拘于古。一方面,他極為尊重中醫(yī)經典,多次指出“內難之說極為精確”;另一方面,他尊重實踐,強調臨床。在他的著作中用大量的臨床實踐說明中醫(yī)經典的精確內涵,可謂“善解經意,活學活用”。
唐宗海善于接受新鮮事物。當時西醫(yī)剛剛被介紹到中國,社會上對其認識不足,其中不乏各種偏頗之詞。但唐宗海卻認為“西醫(yī)有所長,中醫(yī)豈無所短”。他主張中西醫(yī)盡管產生的地域不同,學術體系不同,但可以去彼之短,用彼之長,以我之長,益彼之短,互相匯通,達到不存疆域異同之見,但求折衷歸于一是。因此,他提出了“中西匯通”的想法,試圖尋找中西醫(yī)學術之間匯通的途徑。
于是,在精研《靈》、《素》諸經的基礎上,他“錄其要義,兼中西之說解之”,著成《中西匯通醫(yī)經精義》二卷及《中西匯通醫(yī)書五種》。因此,唐宗海成為歷史上名噪一時的“中西匯通派”。
書籍目錄
卷首
傷寒論淺注補正序
傷寒淺注序
長沙方注小引
仲景原序
淺注凡例
補正凡例
讀法
卷一上
辨太陽病脈證篇計四十一節(jié)附太陽方
桂枝湯方
桂枝加葛根湯方
桂枝加附子湯方
桂枝去芍藥湯方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白虎加人參湯方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方
甘草干姜湯方
芍藥甘草湯方
調胃承氣湯方
四逆湯方
葛根湯方
葛根加半夏湯方
葛根黃芩黃連湯方
麻黃湯方
大青龍湯方
小青龍湯方
卷一中
辨太陽病脈證篇計八十一節(jié)附太陽方
干姜附子湯方
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方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
桂枝甘草湯方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厚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方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方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茯苓四逆湯方
五苓散方
茯苓甘草湯方
梔子豉湯方
梔子生姜豉湯方
梔子甘草豉湯方
梔子厚樸湯方
梔子干姜湯方
真武湯方
小柴胡湯方
小建中湯方
大柴胡湯方
柴胡加芒硝湯方
桃核承氣湯方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
桂枝湯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方
桂枝加桂湯方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
卷一下
辨太陽病脈證篇計五十九節(jié)附太陽方
抵當湯方
抵當丸方
大陷胸丸方
大陷胸湯方
小陷胸湯方
文蛤散方
白散方
柴胡桂枝湯方
柴胡桂枝干姜湯方
半夏瀉心湯方
十棗湯方
大黃黃連瀉心湯方
附子瀉心湯方
生姜瀉心湯方
甘草瀉心湯方
赤石脂禹余糧湯方
旋覆代赭石湯方
桂枝人參湯
瓜蒂散方
黃芩湯方
黃連湯方
桂枝附子湯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術湯
甘草附子湯方
白虎湯方
炙甘草湯方
卷二
辨陽明病脈證計八十節(jié)張本第七十八節(jié)七十九節(jié)今照
古本兩節(jié)合為一節(jié)附陽明方
大承氣湯方
小承氣湯方
梔子豉湯方
豬苓湯方
蜜煎導方
豬膽汁方
茵陳蒿湯方
吳茱萸湯方
麻仁丸方
梔子柏皮湯方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方
卷三
辨少陽病脈證篇計十節(jié)附少陽方
小柴胡湯方見上第三卷太陽方
卷四
辨太陰病脈證篇計八節(jié)附太陰方
桂枝加芍藥湯方
桂枝加大黃湯方
卷五
辨少陰病脈證篇計四十五節(jié)附少陰方
麻黃附子細辛湯方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黃連阿膠湯方
附子湯方
桃花湯方
豬膚湯方
甘草湯方
桔梗湯方
苦酒湯方
半夏散及湯方
白通湯方
白通加豬膽汁湯方
真武湯加減法
通脈四逆湯方
四逆散方
卷六
辨厥陰病脈證篇計五十五節(jié)附厥陰方
烏梅丸方
當歸四逆湯方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方
麻黃升麻湯方
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方
白頭翁湯方
卷七
辨霍亂病脈證并治法計十一節(jié)
四逆加人參湯方
理中丸方
辨陰陽易瘥后勞復脈證計七節(jié)
燒棍散方
枳實梔子豉湯方
牡蠣澤瀉散方
竹葉石膏湯方
辨痘濕喝脈證
跋
附識
方藥離合論
古方加減論
方劑古今論
古今方劑大小論
煎藥法論
服藥法論
考古
勸讀十則
醫(yī)病順其自然說
征引一
征引二
征引三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