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國學史稿

出版時間:2009-9  出版社:學苑出版社  作者:嚴紹璗  頁數(shù):614  
Tag標簽:無  

前言

經(jīng)過近30年多位學者的辛勞努力,現(xiàn)在我們可以說,國際漢學研究確實已經(jīng)成長為一門具有特色的學科了?!皾h學”一詞本義是對中國語言、歷史、文化等的研究,而在國內(nèi)習慣上專指外國人的這種研究,所以特稱“國際漢學”,也有時作“世界漢學”、“國際中國學”,以區(qū)別于中國人自己的研究。至于“國際漢學研究”,則是對國際漢學的研究。中外都有學者從事國際漢學研究,但我們在這里講的,是中國學術界的國際漢學研究。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國際漢學研究改變了禁區(qū)的地位,逐漸開拓和發(fā)展。其進程我想不妨劃分為三個階段:一開始僅限于對國際漢學界狀況的了解和介紹,中心工作是編纂有關的工具書,這是第一個階段。到了20世紀90年代,出現(xiàn)國際漢學研究的專門機構,大量翻譯和評述漢學論著,應作為第二階段。在這兩個階段里,學者們?yōu)樯钊胙芯繃H漢學打好了基礎,準備了條件。新世紀到來之后,進入全面系統(tǒng)地研究國際漢學的可能性應該說業(yè)已具備。今后國際漢學研究應當如何發(fā)展,有待大家磋商討論。以我個人的淺見,歷史的研究與現(xiàn)實的考察應當并重。國際漢學研究不是和現(xiàn)實脫離的,認識國際漢學的現(xiàn)狀,與外國漢學家交流溝通,對于我國學術文化的發(fā)展以至多方面的工作都是必要的。我曾經(jīng)提議,編寫一部中等規(guī)模的《當代國際漢學手冊》,使我們的學者便于使用;如果有條件的話,還要組織出版《國際漢學年鑒》。這樣,大家在接觸外國漢學界時,不會感到隔膜,閱讀外國漢學作品,也就更容易體味了。必須指出的是,國際漢學有著長久的歷史,因此現(xiàn)實和歷史是分不開的,不了解各國漢學的歷史傳統(tǒng),終究無法認識漢學的現(xiàn)狀。

內(nèi)容概要

本書定名為“中國學”而不稱“漢學”,是基于我本人對“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這一學術的一種學理性的理解。    本學科從20世紀70年代“復興”以來,成果豐厚,但是學術界在漢語文化中如何定義這一學科,在范疇與概念的表述上,很不一致。上世紀70年代后期,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的我國第一種關于這一學科研究的刊物稱為《外國研究中國》,孫越生先生主編《國外研究中國叢書》系列,名稱非常直白。我個人參與其間,主張采用“中國學”。1980年我出版的《日本中國學家》和l991年出版的《日本中國學史》都使用了“中國學”的概念。繼后,上海華東師大出版《海外中國學評論》,朱正惠先生、王曉平先生諸位在他們的著作和表述中也采用“中國學”的范疇,中國社科院何培忠先生主編《當代國外中國學研究》,我國國家圖書館的相關機構稱為“海外中國學研究文獻中心”等等都表明,我國學界相當一部分學者,把這一學術定義為“中國學”。但是,目前我國大學中凡是涉及這一學術研究的機構,幾乎都以“漢學”命名,相應的學術會議與新聞媒體也幾乎都采用“漢學”的名稱,學術界關于這一學科研究的重要的刊物,也稱“漢學”,例如:《世界漢學》《國際漢學》和《漢學研究》等。

作者簡介

嚴紹璗,1940年出生于上海市,1964年北大中國語言文學系畢業(yè),留校任教至今?,F(xiàn)任北大教授、人文學部學術委員兼任中文系學術委員會主任、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所長,香港大學現(xiàn)代語言與文化學院榮譽教授,國際中國文化研究學會主席團執(zhí)行主席,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副會長兼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國際漢語史學會學術顧問等。
以《日本的中國學家》《日本中國學史》以及本書為代表,從事“日本中國學”學科史的建設。以《漢籍在日本流布的研究》《日本藏漢籍珍本追蹤紀實》和《日藏漢籍善本書錄》等為代表,從事“國際漢籍文獻學”的建設。以上述研究為基礎,以《中日古代文學關系史稿》《中國文化在日本》《中國與東北亞文化交流志》《比較文學視野中的日本文化——嚴紹望日本講演錄》等為代表從事比較文學研究中的“文化與文學的發(fā)生學”的學理性建構。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編  日本傳統(tǒng)漢學的研討  第一章  日本傳統(tǒng)漢學的奠基時期    第一節(jié)  中國古典儒學的東傳      一、中國古典儒學的傳入      二、早期儒學的擴散      三、古典儒學的式微    第二節(jié)  日本古代文化中的道家思想      一、中日古文化中的“神道觀”      二、“天皇”的定格與道家文化      三、皇室“三神器”與“祝紫為上”      四、10世紀時代日本宮廷的“咒文”      五、日本奈良平安時代文學中的道家思想    第三節(jié)  中國的陰陽學說與日本的上古文化      一、《易》的東傳      二、日本古代政治中的陰陽道學說      三、日本傳統(tǒng)民俗中的陰陽道    第四節(jié)  空海和尚與《文鏡秘府論》      一、空海和尚(弘法大師)的漢學與佛學的經(jīng)歷      三、《文鏡秘府論》概說  第二章  日本傳統(tǒng)漢學的準備時期    第一節(jié)  中日禪僧的交往與宋學傳人日本        一、人宋僧俊芿      二、人宋僧圓爾辨圓      三、赴日僧蘭溪道隆    第二節(jié)  五山文化的范疇      一、禪宗“五山”的確立      二、五山漢文學      三、五山僧侶“儒佛互補”的理念    第三節(jié)  傳統(tǒng)漢學的成長      一、宮廷與世俗的宋學講筵      二、宋學著作的“和點”與“和訓”      三、宋學研究著作的形成  第三章  傳統(tǒng)漢學的形成時期    第一節(jié)  林羅山與朱子學派      一、藤原惺窩——朱子學的篙矢      二、林羅山及其學術的基本特征    第二節(jié)  中江藤樹與陽明學派      一、了庵桂悟與王陽明的會見      二、中江藤樹與陽明學的基本特征      三、大鹽平八郎及其領導的民眾起義    第三節(jié)  伊藤仁齋與古義學派        一、山鹿素行與古學派的濫觴      二、伊藤仁齋與古義學學派的特征    第四節(jié)  荻生徂徠與古文辭學學派        一、荻生徂徠與“古文辭學”的內(nèi)含      二、清代學者對荻生徂徠著作的評價第二編  日本中國學發(fā)生的“文化語境”與成型形態(tài)研討  第四章  日本中國學發(fā)生的文化語境(一)    第一節(jié)  日本近代文化運動的發(fā)生      一、明治維新肇始中傳統(tǒng)漢學觀念的意義      二、日本近代文化運動的基本形態(tài)  ……第三編  20世紀上半葉日本中國學學派研討第四編  日本中國學發(fā)展中“變異”狀態(tài)研討第五編  日本中國學戰(zhàn)后狀態(tài)綜述研討附錄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以儒學中的宋學為核心的日本傳統(tǒng)漢學,自15世紀中期以來以日本五山寺廟為起始而逐步在宮廷和貴族文化人中漫延,逐步已經(jīng)顯現(xiàn)稱為“學術”的端倪。17世紀之后,由于日本統(tǒng)治階級把宋學作為官方哲學,成為長達250余年的江戶幕府時代占統(tǒng)治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之一,宋學的研究由此而顯現(xiàn)其發(fā)達。同時,由于江戶時代“文人”階層形成,學術顯現(xiàn)庶民化得趨勢,中華學術除儒學作為研究的顯學外,法家、兵家、道家等也逐漸成為了研究闡述的對象,由上古時代逐漸孕育的“漢學”終于得以全面形成,漢學家的陳容有相當?shù)囊?guī)模,學術的層面雖然談不到“諸子百家”,但也有相當層面的擴展。日本儒學作為一個從中國文化受容的特殊的學術領域,此時作為研究的容量也呈現(xiàn)與時俱增的狀態(tài),其涉及的內(nèi)容則要比宋學寬泛得多。在這一領域內(nèi)發(fā)展起來的諸學派,不僅包容了幾乎宋明理學的全部,而且包容了幾乎整個中國的儒學。本章將以日本學界對“儒學”的研究為主體,闡述日本漢學形成時期的基本特征。作為日本的“儒學”,與中國本土的儒學,從內(nèi)容到形態(tài),都有不同。此時,作為日本儒學的最主要的內(nèi)容宋學極少表現(xiàn)中國宋學中思辨性最強的本體論,也罕見有關于世界觀的抽象思考。他們主要地把“理”這一邏輯范疇,將其理解為與經(jīng)驗事物相聯(lián)系的道德準則,從而變成一種純粹的政治道德學說。中國的儒學在本質上也許更多地表現(xiàn)為政治型的道德型的倫理型的。但作為日本的“儒學”(這里指超乎“宋學”的儒學)即使在表現(xiàn)它的政治道德性質時,于中國儒學在實質內(nèi)容方面也不盡相同。中國儒學從孔子開始主張政治與道德的合一,這便是“為政以德”。孟子提倡“以德行者王”。

后記

當我校讀完《日本中國學史稿》的清樣,心中忽然回憶起40余年前(1963年夏天)自己在中華書局實習,時任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領導小組秘書長兼任中華總編輯金燦然先生對我們的教導。他說:編輯工作好比是藝術設計師,比如一個人蓬頭垢面進來,經(jīng)過一番整理梳洗,當他展現(xiàn)于公眾面前時,已經(jīng)是容光煥發(fā)、神采奕奕。一部稿子送進編輯室,經(jīng)過編輯的精心梳理,幾校過后,原先稿子上的錯訛謬亂、斑斑點點,已一掃而光,展現(xiàn)在公眾面前的則是屬于我們民族的乃至是屬于整個世界的一種精神財富。金燦然先生用了這樣生動的比喻表現(xiàn)出對編輯這一職業(yè)的真誠的崇高評價。我雖然不做編輯工作,但他對編輯在人類文化活動中地位的設定,使我一生中對編輯懷著崇高的敬意?,F(xiàn)在我正是以這樣的敬意感謝學苑出版社,特別感謝本書責任編輯楊雷女士。他們正是以這樣辛勞和智慧,使本書能以現(xiàn)在這樣面貌貢獻予讀者諸君。我是在2009年9月7日完成全稿校讀的。第二天參加了中國國家圖書館建館百周年館慶,應邀在館慶之一的“國際中國學研討會”上做了“我對國際中國學研究的反思”的主題報告。第二天又參加了國家圖書館“海外中國學研究文獻中心”的揭牌儀式。第三天即9月10日,以我國大陸研究者為主又有臺灣、香港、澳門和其他等國學者大家匯集北京,推行了“國際中國文化研究學會籌委會”主席團委員會?!读袊鴿h學史書系》主編閻純德先生、吳志良先生皆進入主席團委員,本書著者亦有幸列位其間,并被推舉為本屆執(zhí)行主席。這一系列偶然事情的連接。恰好從一個層面上顯示了我們中國學術界正在致力于把“國際中國學”研究提升為人文領域的一門學術。

編輯推薦

《列國漢學史書系·日本中國學史稿》由學苑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日本中國學史稿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條)

 
 

  •   嚴著和李慶《日本漢學史》各有千秋,還有新近出版的倉石武四郎的《日本中國學之發(fā)展》,對了解日本漢學研究均有幫助。
  •   這本書是研究海外漢學必看的一本書,嚴教授的學問做的真的非常好。讓人受益匪淺的一本書。
  •   雖然李慶的書也已經(jīng)出版,但是這部書還是有其參考價值
  •   非常好的一本書,很厚實,質量不錯,嚴紹璗老師是中日古典對比文學研究的第一人,值得一讀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