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戛日記

出版時間:2010-5  出版社:學苑出版社  作者:方李莉  頁數(shù):311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西部人文資源研究叢書”,是由國家重點課題“西部人文資源的保護、開發(fā)和利用”課題組完成的。課題始于國家提出西部大開發(fā)的第二年,由費孝通先生提出,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具體牽頭執(zhí)行,并聯(lián)合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以及西部地區(qū)各院校的許多學者共同參與。有關(guān)“人文資源”的概念,是費孝通先生在課題立項時提出來的。他指出:“人文資源是人類從最早的文明開始一點一點地積累、不斷地延續(xù)和建造起來的。它是人類的歷史、人類的文化、人類的藝術(shù),是我們老祖宗留給我們的財富。人文資源雖然包括很廣,但概括起來可以這么說:人類通過文化的創(chuàng)造,留下來的、可以供人類繼續(xù)發(fā)展的文化基礎(chǔ),就叫人文資源。”也就是說,人文資源是人類的文化積累和文化創(chuàng)造,它不是今天才出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中,而是自古就有的。但將其作為資源來認識,卻是今天才有的。資源并非完全客觀的存在,當某種存在物沒有同一定社會活動目標聯(lián)系在一起的時候,它是遠離人類活動的自在之物,并非我們所論述的資源。也就是說,如果人類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文化遺產(chǎn),只是靜態(tài)地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甚至博物館里,與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沒有聯(lián)系時,其只能稱為遺產(chǎn),不能稱為資源,只有當它們與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和社會活動及社會的發(fā)展目標聯(lián)系在一起后,才能被稱為資源。

作者簡介

方李莉,1996年畢業(yè)于中央工藝美術(shù)學院(現(xiàn)清華大學美術(shù)學院),獲博士學位。同年被錄取到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做博士后,1998年出站到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工作至今。現(xiàn)任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藝術(shù)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學術(shù)委員會委員。兼任中國藝術(shù)人類學學會會長,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wù)委員會科技文化教育專門委員會委員。出版有《新工藝文化論——人類造物大趨勢》、  《傳統(tǒng)與變遷——景德鎮(zhèn)新舊民窯業(yè)田野考察》等專著近1 0部,發(fā)表有《文化生態(tài)失衡的提出》、《誰擁有文化解釋的權(quán)力》、  《走向田野的藝術(shù)人類學研究》等80余篇。

書籍目錄

引  子2005年夏天第一次考察  8月20日  星期日  雨    艱辛的開端  8月21日  星期一雨    寨子里的背包族    寨子里的女人們  8月22日  星期二陰轉(zhuǎn)雨    寨子里最早出外打工的人    寨子里的“彌拉”熊金祥    和熊金祥一起找草藥  8月23日  星期三陰    高興寨的第一個大學生——熊光祿  8月24日  星期四雨    寨子里有過“寨老”嗎?  8月25日  星期五晴    進寨子采購    王大秀的愛情  8月26日  星期六陰    寨子里打工的人    教育的振興 ……2006年春天第二次考察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經(jīng)過了解知道,祭山是長角苗每年都要有的傳統(tǒng)活動,它有一套完整的約定俗成的規(guī)程。因此,每年不用人組織,大家都知道今年是輪到哪七家當值,一般是從山腳下依次數(shù)過來,七家一組,輪到山頂以后,又反過來數(shù)下去。輪到當值的七家人,在祭山的前一個月就要開始忙于準備,首先這七戶人家要分頭到各家各戶去收錢,至于每戶收多少則要根據(jù)物價而定。將錢收好后,就由這七戶人家去市場買東西,要買七只大雞,還要買酒,這個寨子大約要買五十斤酒才夠喝,剩的錢則買點豬肉。然后要去通知彌拉來掃寨。我始終不知道生態(tài)博物館資料中所寫的“鬼師”和“家?guī)煛庇惺裁磪^(qū)別,就問楊朝忠。他也說不清楚,只知道,鬼師用苗話講叫彌拉,彌拉主要是請神驅(qū)鬼。但他不知道什么叫家?guī)?。我聽說這個寨子里的家?guī)熓切芙鹣?,鬼師是熊玉安,于是問楊朝忠他們兩個人有什么區(qū)別,楊朝忠說不知道,因為在寨子里的人看來他們根本就沒什么區(qū)別,都叫做“彌拉”,只是生態(tài)博物館一定要區(qū)別出什么家?guī)熀凸韼?。?下把我給說糊涂了于是我問:“每年掃寨的活動是由誰來做?是熊金祥還是熊玉安?”他說:“他們倆誰都行,誰有空誰做?!笨磥砦覀兊难芯窟€要深入進行,就連這“家?guī)煛焙汀肮韼煛钡膮^(qū)別都還要進一步琢磨,不能專門看生態(tài)博物館的資料,這里的人漢語并不是太通,你用博物館上的資料去套他也不懂,只能說是。楊朝忠接著說:“在祭山的頭一天,就邀請彌拉,七只雞里面有一只雞要交給彌拉去掃寨。掃完以后,這只雞就留給鬼師,作為掃寨的報酬?!凹郎胶蛼哒暮笄诠ぷ?,主要由輪值的七家人擔當,祭山的那一天,幾戶人家要有一兩戶負責,用稻草搓成繩子,中間扎有兩個小茅草人,要用金絲茅草扎。扎多少按路口而定,隴戛寨共有五個路口,因此,要扎五份。其長度按路口的寬度而定,搓好扎好后,要將這些茅草人用草繩拴在進村的各個路口上。相傳,它能阻止一切不利之事進入寨中,使得村子里平安無事?!傲硗?,再有一兩戶人家跟彌拉去掃寨子,后面常常跟有許多看熱鬧的孩子。在掃寨之前,每家均要一塊布裝點煤灰,就說將什么病魔、天羅地網(wǎng)、口嘴、哭神等都裝在里面。掃寨時,由彌拉帶頭,他一手拿酒,一手拿一只簸箕,里面裝一些豆子。請一人用繩子拉著一只大公雞,另一人扛著一棵竹竿,竹竿的一頭花成幾瓣。扛竹竿的人邊走邊搖竹竿,竹竿發(fā)出響聲,每到一家,就要噴一口酒,朝天撒上幾顆豆子。然后說,‘我今天來到某某家,我金銀財寶都不吼,只吼鬼神快走開。’接著又說:‘病魔出不出?’后面的人便接著叫‘出!’其又說:‘天羅地網(wǎng)出不出?’‘出!’‘口嘴出不出?’‘出!’‘哭神出不出?’‘出!’就這樣,每問一句,那些跟在后面的,大人和孩子都異口同聲地叫一聲‘出’。喊完后,由主人家將首先準備好的,也就是包著什么病魔、天羅地網(wǎng)、口嘴、哭神等的灰包掛在竹竿上,又到另一家去。全寨有一百多戶人家,每家都要去?!白詈?,待掃寨完畢,就將大公雞及系有灰包的竹竿拿來村口外,將竹竿丟掉,殺了公雞,拔幾根毛蘸些血粘在竹竿上,讓它將一切不利于村子的事都帶去。”

后記

日記寫完了,算算竟然有三十多萬字,因為我們是集體考察,有關(guān)這一族群的完整的文化記錄,我們還有一本正式的考察報告,注重的是更全面和更抽象的理論分析。我想這是兩本互為補充的人類學田野著作??疾靾蟾?zhèn)戎氐氖怯嘘P(guān)長角苗記錄與文化各個方面的研究,日記側(cè)重的是我個人的考察過程及感受。在考察報告中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抽象的長角苗文化的本身,在日記中則有著眾多的具體的人物形象,他們都是在考察中幫助過我們并為我們提供過種種考察線索的報道人,也是我的觀察對象。是他們教會我認識這一我以前完全不熟悉的陌生文化,也是他們告訴了我許多關(guān)于當?shù)氐母鞣N知識,沒有他們也就不會有這本日記。我雖然已離開貴州了,離開梭戛了,我甚至沒有把握自己是否還有機會去那個山里的寨子,但我在那個寨子里度過的日子,恐怕這一輩子也不會忘記,它已經(jīng)融入我的血液和靈魂。那里善良淳樸的人們,我會一直懷念他們,懷念和他們結(jié)下的友誼,懷念他們給予我的種種幫助,包括他們蘸著辣椒面吃的洋芋、滾燙的臘肉火鍋、下飯的酸湯、用剁辣椒炒得香香的臘肉等等,還有他們那略帶憂傷的歌,那些在葬禮中頭上戴著長角的婦女們的哀痛,還有他們憂傷的充滿詩意的指路儀式,更有他們獨特的服飾、美麗的傳說。我一直在那里尋找著藝術(shù)發(fā)生的環(huán)境和條件,尋找著藝術(shù)和人們生活的關(guān)系。在那里,。我發(fā)現(xiàn)藝術(shù)是稀薄的,但又是無處不在的。有時我甚至覺得他們的生活本身就是藝術(shù),他們所有的表述都是一種藝術(shù)的方式,本能的、感性的、形象的思維方式遠遠地超過了邏輯的、理性的、抽象的思維方式。正因為如此,在他們身上我才看到了一種更接近于自然的質(zhì)樸。本來按人類學的慣例,我將書中的真實地名與人名都隱去了,但臨到正式出版時,我還是決定用真實的地名與人名,因為我希望讀者們知道我寫的是生活中的真實,其中的那些善良的、美好的人們,也需要大家去真正地認識他們,而不僅僅把他們當成是學術(shù)中的一些符號,我們應(yīng)該給予他們尊嚴與地位,讓歷史永遠地記住他們。

編輯推薦

《梭戛日記:一個女人類學家在苗寨的考察》是西部人文資源研究叢書之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梭戛日記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6條)

 
 

  •   人類學田野調(diào)查的參考書目。
  •   采用日記體式,將人類學與藝術(shù)傳遞給我們
  •   貴州第一個生態(tài)博物館的發(fā)展是值得沉思的。讀一讀就知道了。
  •   可以作為田野作業(yè)的教材用
    不過這本書按說應(yīng)該送我,叫我掏錢,有點過分
  •   好書很滿意,田野做得很踏實
  •   好書,但是你們能不能把書包的專業(yè)一點,好好的一本書直接放在塑料袋里,書角都么撞壞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