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9 出版社:學苑出版社 作者:劉世恩,毛紹芳 主編 頁數(shù):794
內容概要
《當代名醫(yī)論仲景傷寒》一書收錄在仲景醫(yī)學領域貫通古今、沉年痼疾唾手可得、疑難重癥投方即愈;理論研究至精至微,方藥運用嫻熟自如的28位當代中醫(yī)大家岳美中、任應秋,劉渡舟、米伯讓、陳亦人、李克紹、李今庸、李聰甫、何任、姜春華、李克光,杜雨茂,梅國強等研究學習運用仲景學說心得的文章80余篇,編輯結集出版。 全書約30萬字,可謂字字珠璣。是一部具有研究及指導臨床應用的價值。
書籍目錄
岳美中 《傷寒論文字考》條文部分補正 對于仲景使用大棗的研究 我對《金匱·百合狐惑陰陽毒篇》的見解 張仲景《傷寒論》在辨證論治上既掌握了空間又抓住了時間 仲景方中應用石膏、附子及其配伍的探討任應秋 《傷寒論》脈證的再探討 學習《傷寒論》以前需要明確的幾個主要問題 談談學習《傷寒論》 我對《金匱要略》的看法 如何學習《金匱要略方論》 研究《傷寒論》的流派 試論古代治“傷寒學”的概況及其流派的形成劉渡舟 《傷寒論》——中醫(yī)之魂 談談苓芍術甘湯的發(fā)現(xiàn)及其治療意義 小柴胡湯解郁功效列舉 《傷寒論》的氣化學說 對《傷寒論》一書幾個問題的探討 《傷寒論》芻言 對《傷寒論》的緊脈進行對比分析 “辨證論治”的歷史和方法 有關《傷寒論》煩躁證的分析 試論水氣上沖證治米伯讓 以桂枝湯為例探討古今中藥處方計量的換算 《傷寒雜病論》分合隱現(xiàn)簡介陳亦人 論《傷寒論》的特色與優(yōu)勢 對《傷寒論》論脈的幾點體會 陽明病篇首條芻議 太陽病篇平議李克紹 六經病欲解時的機理及其臨床價值 傷寒解惑論 談談《傷寒論》的辨證方法 “微似有汗”似字辨 談談《傷寒論》的教學經驗李今庸 《金匱要略》析疑三則 從《傷寒雜病論》談到《金匱要略》及其讀法歐陽锜 從傷寒辨證探討以癥定量問題 傷寒、溫病的學術源流與辨證論治何任 讀張仲景書 黃疸病的證治 讀經讀注經注并參姜春華 《傷寒論》六經概說 《傷寒論》非王叔和所編次商榷 傷寒本義 張仲景著作略考 《傷寒論》六經若干問題 張仲景活血化瘀的辨證施治及其方劑的活用舉例廖國玉 南陽產生偉大醫(yī)學家張仲景的歷史背景和社會基礎 東漢大醫(yī)學家張仲景故里涅陽考杜雨茂 關于張仲景生平一些問題的探討梅國強 擴大《傷寒論》方臨床運用之途徑初探 仲景胸腹切診辨柯雪帆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的藥物劑量問題 少陰病辨治規(guī)律初探 《傷寒雜病論》對秦漢醫(yī)藥學的繼承與發(fā)展 《傷寒雜病論》成書補考趙清理 試論《傷寒論》中保胃氣的學術思想時振聲 《傷寒論》中的附子配伍應用探討 《傷寒論》發(fā)熱的辨證分析萬友生 欲識厥陰病,寒溫合看明 為什么白虎湯證會惡風寒 論風傷衛(wèi)、寒傷營和風寒兩傷營衛(wèi) 關于傷寒六經和溫病三焦衛(wèi)氣營血辨證論治體系的統(tǒng)一問題聶惠民 《傷寒論》中“乍”字用法再析 《傷寒論》治喘諸方的運用 論《傷寒論》八法綱目 論《傷寒雜病論》方藥實用特色 論《傷寒論》之“和法” 苓桂劑群辨析 《傷寒論》病、證、癥的結構與臨床意義余瀛鰲 《傷寒論》研究性著作簡介 《傷寒論》三大注本體系之一 《傷寒雜病論》中的外治法鄧鐵濤 《傷寒論》敘例辨裘沛然 《傷寒論》研究和整理之我見尹世蕓 對“傷寒六經提綱”的商榷吳考槃 《金匱要略》的探討 《傷寒論》研討 對《傷寒論》“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之研討方藥中 試討論張仲景氏“汗法”之運用基本原則高德 仲景服藥十九法戴慧芬 《傷寒論》證治規(guī)律的探討班秀文 六經辨證在婦科病的運用熊曼琪 試論喻嘉言對《傷寒論》的研究 論《傷寒論》學科發(fā)展方向與研究方法附:名醫(yī)小傳
章節(jié)摘錄
《傷寒論文字考》條文部分補正想繼承古人的東西,首要條件必須具備讀懂古書的能力,最低限度要能斷句讀,明訓詁,否則字句還弄不清楚,哪里談得到闡幽發(fā)微善繼善述呢?可是古書是舊時代遺留下來的產物。在語言文字上,都有它的時代性,不同于現(xiàn)代的語氣和文理,若不深加講求,必致望文生義,以今測古,或郢書燕說,牽強附會,錯誤地理解了古人,為害匪淺。況且醫(yī)學是關切人的生命之學,一有所誤,貽害更是不可想象的。唯研究古書,殊非易事,倘不諳習那個時代文物制度的沿革性和語言文字的習慣性,以及社會的背景等,則無以探索古書的奧義。孫思邈說過,“欲為大醫(yī),必須涉獵群書,如經史諸子等”。沒有深博的學問,讀古書是費力甚至是不人的。現(xiàn)在之習醫(yī)者,多缺乏古書文學的修養(yǎng),對古籍更容易陷于臆測懸揣,今不識古,又怎能“古為今用”呢?《傷寒論》是醫(yī)籍中的經典著作,出于后漢張機之手,距現(xiàn)在1700年余,詞簡義奧,在古代紙張和印刷術未發(fā)達之時,張著中的各條字句之間,多立彼此互為補充的體例,讀時稍一疏忽,即錯解其義,故不僅古字與假錯字之不易識別。我國注解《傷寒》者雖多,然多不注意訓詁,“自《傷寒》傳及日本,其隨文解義者,頗視我國為審慎”(上三句引章太炎序《傷寒論今釋》語)。如伊藤子德(名馨)氏所著《傷寒論文字考》,取經史以解《傷寒》,更多以經證經之處,考據(jù)甚詳,辨證甚密,殊有助于研讀'大論'者。間有所不足與不夠愜意的,取而略事補正,非敢非議東賢,亦欲更有助于研讀古籍爾。第恐未盡合經旨,仍望高明續(xù)有所補正,以補正我之不足,使經義益呈顯豁,經旨臻明朗,則不獨我一人之受賜。
編輯推薦
《當代名醫(yī)論仲景傷寒》把要表述的內容分成對張仲景生平事跡的考證和研究、對《傷寒論》文獻理論的研究和對《傷寒論》理法方藥的研究等若干個專題,《當代名醫(yī)論仲景傷寒》試圖通過對百年來中醫(yī)界學者研究《傷寒論》情況的簡要評述,達到再現(xiàn)近現(xiàn)代對仲景學說傳承、發(fā)展全貌一斑的目的。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醫(yī)學科學家之一,張仲景及以其代表作《傷寒雜病論》為核心的仲景學說影響了中國醫(yī)藥學近兩千年的發(fā)展、興亡史。從某種意義上講,不研究仲景學說、不承襲《傷寒雜病論》的學術思想,就很難論醫(yī)說道。 事不師古,其法不立;師古而不師圣人,其理不精。(清代)周揚俊仲景藥為盛世法,號群方之祖,治病若神,后之醫(yī)者宗內經法,學仲景心,可以為師矣。(明代)張易水醫(yī)方有仲景,猶儒之有六經也,必要見于此,然后可以議醫(yī)。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