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4 出版社:學苑 作者:(漢)張仲景 著,(宋)林億 校正,楊鵬舉,侯仙明,楊延巍 注釋 頁數(shù):148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依據(jù)當代著名中醫(yī)學家、中醫(yī)泰斗任應秋教授的論斷,中醫(yī)經典著作共有10部,即《素問》、 《靈樞》、《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中藏經》、《脈經》、《針灸甲乙經》、《黃帝內經太素》?!端貑枴放c《靈樞》合稱《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yī)學理論基礎;《難經》對人體生理作了重要闡釋;《神農本草經》開本草學先端;《傷寒論》、《金匱要略》創(chuàng)立辨證論治,歷來被目為醫(yī)門之圣書;《中藏經》托名華佗所作,發(fā)展了臟腑學說;《脈經》出而立中醫(yī)脈學;《針灸甲乙經》為首部針灸學專著;《黃帝內經太素》是第一部系統(tǒng)整理《黃帝內經》的著作,亦為醫(yī)門重典。這十部經典,是中國醫(yī)藥學的理論基礎,自古至今,對中醫(yī)臨床、教學、研究都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 本書對《金匱要略》進行了系統(tǒng)整理和點校,將原繁體豎排經典原文改為簡體橫排,并加現(xiàn)代標點,對經典原文中冷僻字詞釋義,輔助讀者理解。
書籍目錄
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痙濕喝病脈證治第二 栝蔞桂枝湯 葛根湯 大承氣湯 麻黃加術湯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防己黃芪湯 桂枝附子湯 白術附子湯方 甘草附子湯 白虎加人參湯 一物瓜蒂湯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 百合知母湯 滑石代赭湯 百合雞子湯 百合地黃湯 百合洗 栝蔞牡蠣散 百合滑石散 甘草瀉心湯 苦參湯 雄黃熏方 赤豆當歸散 升麻鱉甲湯瘧病脈證并治第四 鱉甲煎丸 白虎加桂枝湯 蜀漆散 牡蠣湯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 柴胡桂姜湯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五 侯氏黑散 風引湯 防己地黃湯 頭風摩散 桂枝芍藥知母湯 烏頭湯 礬石湯 《古今錄驗》續(xù)命湯 《干金》三黃湯 《近效方》術附湯 崔氏八味丸 《千金方》越婢加術湯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 黃芪桂枝五物湯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天雄散 小建中湯 黃芪建中湯 腎氣丸 薯蕷丸 酸棗仁湯 大黃廑蟲丸 《千金翼》炙甘草湯 《肘后》獺肝散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甘草干姜湯 射干麻黃湯 皂莢丸 厚樸麻黃湯 澤漆湯 麥門冬湯 葶藶大棗瀉肺湯 桔梗湯 越婢加半夏湯 小青龍加石膏湯 《外臺》炙甘草湯 《千金》甘草湯 《千金》生姜甘草湯 《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 《外臺》桔梗白散 《千金》葦莖湯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奔豚湯 桂枝加桂湯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栝蔞薤白白酒湯 栝蔞薤白半夏湯 枳實薤白桂枝湯 人參湯 茯苓杏仁甘草湯 橘枳姜湯 薏苡附子散 桂枝生姜枳實湯 烏頭赤石脂丸 九痛丸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厚樸七物湯 附子粳米湯 厚樸三物湯 大柴胡湯 大承氣湯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第十一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并治第十八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證治第十九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婦人產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雜療方第二十三禽獸魚蟲禁忌并治第二十四果實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章節(jié)摘錄
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jié)疼痛,惡風;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fā)其汗。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jié)M不喘。黃汗,其脈沉遲,身發(fā)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一) 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風強則為隱疹,身體為癢,癢為泄風,久為痂癩;氣強則為水,難以俯仰。風氣相擊,身體洪腫,汗出乃愈。惡風則虛,此為風水;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為黃汗。(二) 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視人之目窠上微擁,如蠶②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時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三) 太陽病,脈浮而緊,法當骨節(jié)疼痛,反不疼,身體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為風水。惡寒者,此為極虛發(fā)汗得之?! 】识粣汉撸藶槠に??! ∩砟[而冷,狀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為黃汗。痛在骨節(jié)?! 】榷?,不渴者,此為脾脹,其狀如腫,發(fā)汗即愈?! ∪恢T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數(shù)者,皆不可發(fā)汗。(四) 里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術湯主之。方見下。(五) 趺陽脈當伏,今反緊,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醫(yī)反下之,下之即胸滿短氣。(六) 趺陽脈當伏,今反數(shù),本自有熱,消谷,小便數(shù),今反不利,此欲作水。(七) 寸口脈浮而遲,浮脈則熱,遲脈則潛,熱潛相搏,名曰沉。趺陽脈浮而數(shù),浮脈即熱,數(shù)脈即止,熱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則脈絡虛,伏則小便難,虛難相搏,水走皮膚,即為水矣。(八) 寸口脈弦而緊,弦則衛(wèi)氣不行,即惡寒,水不沾流,走于腸間。少陰脈緊而沉,緊則為痛,沉則為水,小便即難。(九) 脈得諸沉,當責有水,身體腫重。水病脈出者,死。(十) 夫水病人,目下有臥蠶,面目鮮澤,脈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十一) 問曰:病下利后,渴飲水,小便不利,腹?jié)M因腫者,何也?答曰:此法當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當愈。(十二)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十三)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xù)通。(十四) 肺水者,其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十五)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十六) 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十七) 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fā)汗乃愈。(十八) 師曰: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趺陽脈伏,水谷不化,脾氣衰則鶩溏,胃氣衰則身腫。少陽脈卑,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日血分。(十九) 問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師曰:經水前斷,后病水,名日血分,此病難治;先病水,后經水斷,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經自下。(二十) ……
編輯推薦
金匱要略方論》是東漢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中的雜病部分。所謂“雜”者,即駁雜不純、眾多之意;所謂傷寒雜病,即除了傷寒外,還夾雜眾多的內科、外科、婦科等病證?! 督饏T要略方論》,簡稱《金匱》,是最早的一部研究諸科疾病的專書。理論基礎和臨床相結合,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其中許多方劑有很高的療效,所以對后世臨床治療的發(fā)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金匱》是祖國醫(yī)學的古典醫(yī)籍之一,是治療“雜病”的典范。 本書對《金匱要略》著作進行語譯,既忠實原文,又不失實用性和趣味性,語言生動流暢、通俗易懂,適合初學中醫(yī)者及中醫(yī)愛好者、養(yǎng)生保健者閱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