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文存(4)

出版時間:2013-7-1  出版社:華文出版社  作者:胡適  

內(nèi)容概要

《胡適文存3》包裝精美,頗具典藏價值。精裝,特種紙,封面采用大設(shè)計(jì)師方案,大氣典雅,無以倫比!《胡適文存》四集,是胡適唯一親自作序,編輯撰寫并親自參與出版的胡適作品經(jīng)典集作。是最具收藏價值的胡適作品集!毛澤東說過:到了21世紀(jì),那時候替他(胡適)恢復(fù)名譽(yù)吧。此時正是我們應(yīng)該珍視重讀胡適的時候了!李敖,張愛玲傾情推薦!蔣介石對他推崇備至!毛澤東對他又愛又恨!這就是胡適——中國近代最后一位思想大家!
到了21世紀(jì),那時候替他(胡適)恢復(fù)名譽(yù)吧。
——毛澤東
胡適之不過時證明了我們四十年來沒進(jìn)步。他是我們思想界的偉大領(lǐng)袖,他對我們國家現(xiàn)代化的貢獻(xiàn)是石破天驚的、不可磨滅的。
——李敖
我覺得不但我們這一代與上一代,就連大陸上的下一代,盡管反胡適的時候許多青年已經(jīng)不知道在反些什么……事后他們自己諱言,年代久了又倒過來仍舊信奉他。
——張愛玲
我個人就認(rèn)為,與胡適同一階層,或更高階層的中國文化巨人,不超過一百人。而在這一百位巨人中,適之先生是最近和最后的一位,卻不是最低的一位。
——唐德剛
四十年來,能夠‘一以貫之’地相信他所相信的,宣傳他所相信的,而在四十年間,沒有迷茫、沒有轉(zhuǎn)變、沒有‘最后見解’的人,除了胡適以外,簡直找不到第二個。
——李敖

作者簡介

胡適(1891-1962),原名嗣穈,學(xué)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適,字適之,安徽績溪人?,F(xiàn)代著名學(xué)者、詩人、歷史家、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因提倡文學(xué)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yùn)動的領(lǐng)袖之一。他是中國第一位享有35個博士頭銜的學(xué)者,是中國現(xiàn)代思想史承前啟后的第一人,是倡導(dǎo)文學(xué)改良的第一人,是中國近代第一個真正的自由主義者。他是北大校長、駐美大使、學(xué)者、歷史學(xué)家、哲學(xué)家、文學(xué)家、詩人,是青年導(dǎo)師,學(xué)界泰斗,也是社會的意見領(lǐng)袖。蔣介石評價他是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代表。

書籍目錄

卷一說儒 003附錄一 周東封與殷遺民(傅斯年) 064附錄二 毛西河論三年之喪為殷制 071附錄三 三年喪服的逐漸推行 075評論近人考據(jù)《老子》年代的方法 082附錄一 與錢穆先生論《老子》問題書(胡適) 100附錄二 致馮友蘭書(胡適) 102??睂W(xué)方法論 106序陳垣先生的《元典章校補(bǔ)釋例》 105卷二論《牟子理惑論》(寄周叔迦先生) 117陶弘景的《真誥》考 120《四十二章經(jīng)》考 137附錄一 寄陳援庵先生書(胡適) 144附錄二 答陳援庵先生書(胡適) 145楞伽宗考 148《楞伽師資記》序 181荷澤大師神會傳 187《神會和尚遺集》序 218《壇經(jīng)》考之一(跋《曹溪大師別傳》) 220《壇經(jīng)》考之二(記北宋本的六祖《壇經(jīng)》) 228卷三辨?zhèn)闻e例(蒲松齡的生年考) 241《醒世姻緣傳》考證 248附錄一 柳泉蒲先生墓表(張?jiān)?290附錄二 跋張?jiān)摹读严壬贡怼罚êm) 292跋乾隆庚辰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抄本 297跋《四游記》本的《西游記傳》 306《日本東京所見中國小說書目提要》序 309《西游記》的第八十一難 313卷四我們走那條路 323附錄 答梁漱溟先生(胡適) 335《王小航先生文存》序 337慘痛的回憶與反省 339信心與反省 346再論信心與反省 352三論信心與反省 358悲觀聲浪里的樂觀 364寫在孔子誕辰紀(jì)念之后 369領(lǐng)袖人才的來源 375論六經(jīng)不夠作領(lǐng)袖人才的來源(答孟心史先生) 380贈與今年的大學(xué)畢業(yè)生 384教育破產(chǎn)的救濟(jì)方法還是教育 389所謂“中小學(xué)文言運(yùn)動” 393我們今日還不配讀經(jīng) 399大眾語在哪兒 404試評所謂“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shè)” 408充分世界化與全盤西化 413卷五論《春秋》答錢玄同 417附錄 錢先生來書 419司馬遷替商人辯護(hù) 421談?wù)劇对娊?jīng)》 426論《詩經(jīng)》答劉大白 435附錄 劉大白先生來書 437論觀象制器的學(xué)說與頡剛書 439明成祖御制《佛曲》殘本跋 443讀王小徐先生的《佛法與科學(xué)》 445《參同契》的年代 448《辭通》序 451趙萬里《校輯宋金元人詞》序 458《書舶庸譚》序 461《人權(quán)論集》序 464介紹我自己的思想(《胡適文選》自序) 465

章節(jié)摘錄

自序這里收集的一些文字大都是最近五年內(nèi)隨時寫的,其中偶有三四篇是五年前寫的。這些文字差不多全是在各種刊物上發(fā)表過的。沒有發(fā)表過的只有這幾篇:《考》和附錄三件《論六經(jīng)不夠作領(lǐng)袖人才的來源》《論——答錢玄同》《論——答劉大白》《明成祖御制殘本跋》《的年代》這一集本是《胡適文存》第四集的一部分。因?yàn)橛性S多討論政治的文字——尤其是我這三四年來討論國際政治的文字,——在這個時候不便收集印行,所以我把其中關(guān)于學(xué)術(shù)思想的一部分抽出來,編成這一集《論學(xué)近著》。這一集分五卷。第一卷只有三篇文字:《說儒》一篇提出中國古代學(xué)術(shù)文化史的一個新鮮的看法,我自信這個看法,將來大概可以漸漸得著史學(xué)家的承認(rèn),雖然眼前還有不少懷疑的評論。此外兩篇都是討論治學(xué)方法的:《老子》年代一篇是考證學(xué)的方法論;校勘學(xué)一篇是??睂W(xué)的方法論。第二卷全是整理佛教史料的文字。只有《真誥考》一篇是關(guān)于道教史料的,因?yàn)椤墩嬲a》牽涉到《四十二章經(jīng)》,所以我把這一篇也收在這里,第三卷全是整理小說史料的文字。《的第八十一難》是一篇游戲之作,收在第三卷里作個附錄。第四卷是我近年對于國內(nèi)幾個重要的思想問題發(fā)表的文字。青年的讀者若嫌這一集的考據(jù)文字太沉悶了,他們最好是先讀這一卷。這一卷的文字最容易讀;并且這里提出的一些思想問題,也都是值得大家平心靜氣的想想的。第五卷是一些雜文,只可算是全集的一個附錄。五年之中,只有這一點(diǎn)講學(xué)成績,我自己很感覺慚愧。如果這幾十篇文字可以引起國內(nèi)外學(xué)者的討論和批評,那是我最歡迎的。二十四,十,二十九日卷一說儒(一)問題的提出。(二)論儒是殷民族的教士;他們的衣服是殷服,他們的宗教是殷禮,他們的人生觀是亡國遺民的柔遜的人生觀。(三)論儒的生活:他們的治喪相禮的職業(yè)。(四)論殷商民族亡國后有一個“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的預(yù)言;孔子在當(dāng)時被人認(rèn)為應(yīng)運(yùn)而生的圣者。(五)論孔子的大貢獻(xiàn):(1)把殷商民族的部落性的儒擴(kuò)大到“仁以為己任”的儒;(2)把柔懦的儒改變到剛毅進(jìn)取的儒。(六)論孔子與老子的關(guān)系;論老子是正宗的儒。附論儒與墨者的關(guān)系。二十多年前,章太炎先生作《國故論衡》,有《原儒》一篇,說“儒”有廣狹不同的三種說法:儒有三科,關(guān)“達(dá)”,“類”,“私”之名(《墨子?經(jīng)上》篇說名有三種:達(dá),類,私。如“物”是達(dá)名,“馬”是類名,“舜”是私名):達(dá)名為儒。儒者,術(shù)士也(《說文》)。太史公《儒林列傳》日,“秦之季世阮術(shù)士”,而世渭之阮儒。司馬相如言“列仙之儒居山澤間,形容甚腥”。(《漢書?司馬相如傳》語?!妒酚洝啡遄鱾?,誤。)……王充《儒增》,《道虛》,《談天》,《說日》,《是應(yīng)》,舉“儒書”,所稱者有魯般刻鳶,由基中楊,李廣射寢石矢沒羽,……黃帝騎龍,淮南王犬吠天上雞鳴云中,日中有三足烏,月中有兔蟾蜍。是諸名籍道、墨、刑法、陰陽、神仙之倫,旁有雜家所記,列傳所錄,一謂之儒,明其皆公族。“儒”之名蓋出于“需”,需者云上于天,而儒亦知天文,識旱潦。何以明之?烏知天將雨者曰鷸(《說文》),舞旱喉者以為衣冠。鷸冠者亦曰術(shù)氏冠(《漢?五行志》注引《禮圖》),又曰圜冠。莊周言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時,履句屨者知地形,緩佩塊者事至而斷。(《田子方》篇文。《五行志》注引《逸周書》文同?!肚f子》圜字作鷸。《續(xù)漢書?輿服志》云:“鷸冠前圜?!保┟黛`星舞子吁嗟以求雨者謂之儒。……古之儒知天文占候,謂其多技,故號遍施于九能,諸有術(shù)者悉賅之矣。類名為儒。儒者知禮樂射御書數(shù)?!短旃佟吩?,“儒以道得民”。說曰,“儒,諸侯保氏有六藝以教民者”。《地官》曰,“聯(lián)師儒”。說曰,“師儒,鄉(xiāng)里教以道藝者”。此則躬備德行為師,效其材藝為儒?!矫麨槿??!镀呗浴吩?,“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經(jīng)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于道為最高”。周之衰,保氏失其守,史籀之事,商高之算,蜂門之射,范氏之御,皆不自儒者傳。故孔子……自詭鄙事,言君子不多能,為當(dāng)世名士顯人隱諱。及《儒行》稱十五儒,《七略》疏晏子以下五十二家,皆粗明德行政教之趣而已,未及六藝也。其科于《周官》為師,儒絕而師假攝其名?!癃?dú)以傳經(jīng)為儒,以私名則異,以達(dá)名類名則偏。要之題號由古今異,儒猶道矣。儒之名于古通為術(shù)士,于今專為師氏之守。道之名于古通為德行道藝,于今專為老聃之徒。太炎先生這篇文章在當(dāng)時真有開山之功,因?yàn)樗堑谝粋€人提出“題號由古今異”的一個歷史見解,使我們明白古人用這個名詞有廣狹不同的三種說法。太炎先生的大貢獻(xiàn)在于使我們知道“儒”字的意義經(jīng)過了一種歷史的變化,從一個廣義的,包括一切方術(shù)之士的“儒”,后來竟縮小到那“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的狹義的“儒”。這雖是太炎先生的創(chuàng)說,在大體上是完全可以成立的。《論語》記孔子對他的弟子說:女為君子儒,毋為小人儒。這可見當(dāng)孔子的時候,“儒”的流品是很雜的,有君子的儒,也有小人的儒。向來的人多蔽于成見,不能推想這句話的涵義。若依章太炎的說法,當(dāng)孔子以前已有那些廣義的儒,這句話就很明白了。但太炎先生的說法,現(xiàn)在看來,也還有可以修正補(bǔ)充之處。他的最大弱點(diǎn)在于那“類名”的儒(其實(shí)那術(shù)士通稱的“儒”才是類名)。他在那最廣義的儒之下,另立一類“六藝之人”的儒。此說的根據(jù)只有《周禮》的兩條鄭玄注。無論《周禮》是否可信,《周禮》本文只是一句“儒以道得民”和一句“聯(lián)師儒”,這里并沒有儒字的定義。鄭玄注里說儒是“有六藝以教民者”,這只是一個東漢晚年的學(xué)者的說法,我們不能因此就相信古代(周初)真有那專習(xí)六藝的儒。何況《周禮》本身就很可疑呢?太炎先生說“儒之名于古通為術(shù)士”,此說自無可疑。但他所引證都是秦漢的材料,還不曾說明這個廣義的儒究竟起于什么時代,他們的來歷是什么,他們的生活是怎樣的,他們同那狹義的孔門的儒有何歷史的關(guān)系,他們同春秋、戰(zhàn)國之間的許多思想潮流又有何歷史的關(guān)系。在這些問題上,我們不免都感覺不滿足。若如太炎先生的說法,廣義的儒變到狹義的儒,只是因?yàn)椤爸苤ィJ鲜涫亍?,故書算射御都不從儒者傳授出來,而孔子也只好“自詭鄙事,言君子不多能,為?dāng)世名士顯人隱諱”。這種說法,很難使我們滿意。如果《周禮》本不可信,如果“保氏”之官本來就是一種烏托邦的制度,這種歷史的解釋就完全站不住了。太炎先生又有《原道》三篇,其上篇之未有注語云:儒家、法家皆出于道,道則非出于儒也。若依此說,儒家不過是道家的一個分派,那么,“儒”還夠不上一個“類名”,更夠不上“達(dá)名”了。若說這里的“儒”只是那狹義的私名的儒,那么,那個做儒法的共同源頭的“道”和那最廣義的“儒”可有什么歷史關(guān)系沒有呢?太炎先生說,“儒法者流削小老氏以為省”(《原道上》),他的證據(jù)只有一句話:孔父受業(yè)于征藏史,韓非傳其書。(《原道上》)姑且假定這個淵源可信,我們也還要問:那位征藏史(老聃)同那廣義的“儒”又有什么歷史關(guān)系沒有呢?為要補(bǔ)充引申章先生的說法,我現(xiàn)今提出這篇嘗試的研究?!叭濉钡拿Q,最初見于《論語》孔子說的“女為君子儒,毋為小人儒。”我在上文已說過,這句話使我們明白當(dāng)孔子時已有很多的儒,有君子,有小人,流品已很雜了。我們要研究這些儒是什么樣的人。我們先看看“儒”字的古義?!墩f文》:儒,柔也,術(shù)士之稱。從人,需聲。術(shù)士是有方術(shù)的人;但為什么“儒”字有“柔”的意義呢?“需”字古與“冥”相通;《廣雅?釋詁》“更,弱也?!壁ぜ词墙瘛鞍啊弊?,也寫作“軟”字?!靶琛弊忠灿腥彳浿?;《考工記》:“革,欲其荼白而疾瀚之,則堅(jiān);欲其柔滑而腥脂之,則需?!编嵶⒃疲骸肮蕰?,需作制。鄭司農(nóng)云:‘制讀為柔需之需,謂厚脂之韋革柔需?!薄犊脊び洝酚衷疲骸昂衿鋷蛣t木堅(jiān),薄其幫則需?!贝藘商?,“需”皆與“堅(jiān)”對舉,需即是柔冥之冥。柔軟之需,引伸又有遲緩濡滯之意。(周易》彖傳:“需,須也?!薄峨s卦傳》:“需,不進(jìn)也?!薄吨芤住贰皾缮嫌谔臁保ㄈ榉?,而“云上于天”(蘭三)為需;夬是已下雨了,故為決斷之象,而需是密云未雨,故為遲待疑滯之象。《左傳》哀六年:“需,事之下也?!庇职哪辏骸靶?,事之賊也?!狈矎男柚?,大都有柔弱或濡滯之義?!叭?,弱也?!薄叭妫樽右病??!芭常w弱者也?!保ń砸姟墩f文》)《孟子》有“是何濡滯也”。凡從冥之字,皆有弱義?!昂?,弱也。”(《說文》)段玉裁說侯即是懦字。稻之軟而黏者為“稷”,即今糯米的糯字?!稄V雅?釋詁》:“嬡,弱也?!贝蟾殴艜r“需”與“冥”是同一個字,古音同讀如弩,或如糯。朱駿聲把從冥之字歸入“乾”韻,從“需”之字歸入“需”韻,似是后起的區(qū)別?!叭濉弊謴男瓒?xùn)柔,似非無故。《墨子?公孟》篇說:公孟子戴章甫,播忽,儒服而以見子墨子。又說:公孟子曰,君子必古言服,然后仁。又《非儒》篇說:儒者日,君子必古言服,然后仁?!盾髯?儒效》篇說:逢衣淺帶《韓詩外傳》作“博帶”),解果其冠,……是俗儒者也。大概最古的儒,有特別的衣冠,其制度出于古代(說詳下),而其形式——逢衣,博帶,高冠,播笏——表出一種文弱迂緩的神氣,故有“儒”之名。所以“儒”的第一義是一種穿戴古衣冠,外貌表示文弱迂緩的人。從古書所記的儒的衣冠上,我們又可以推測到儒的歷史的來歷?!赌印窌姓f當(dāng)時的“儒”自稱他們的衣冠為“古服”。周時所謂“古”,當(dāng)然是指那被征服的殷朝了。試以“章甫之冠”證之?!妒抗诙Y記》云:章甫,殷道也。《禮記?儒行》篇記孔子對魯哀公說: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丘聞之也:君子之學(xué)也博,其服也鄉(xiāng)。丘不知儒服??鬃拥淖嫦仁撬稳耍且笸跏业暮笠?,所以他臨死時還自稱為“殷人”(見《檀弓》)。他生在魯國,生于殷人的家庭,長大時還回到他的故國去住過一個時期(《史記?孔子世家》不記他早年居宋的事。但《儒行》篇所說無作偽之動機(jī),似可信)。他是有歷史眼光的人,他懂得當(dāng)時所謂“儒服”其實(shí)不過是他的民族和他的故國的服制。儒服只是殷服,所以他只承認(rèn)那是他的“鄉(xiāng)”服,而不是什么特別的儒服。從儒服是殷服的線索上,我們可以大膽的推想:最初的儒都是殷人,都是殷的遺民,他們穿戴殷的古衣冠,習(xí)行殷的古禮。這是儒的第二個古義。我們必須明白,殷商的文化的中心雖在今之河南,——周之宋衛(wèi)(衛(wèi)即殷字,古讀殷如衣,鄣韋古音皆如衣,即殷字)——而東部的齊魯皆是殷文化所被,殷民族所居?!蹲髠鳌罚ā蛾套哟呵铩吠馄┱压?,晏嬰對齊侯說:“昔爽鳩氏始居此地,季茼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币馈稘h書?地理志》及杜預(yù)《左傳注》,有逢伯陵是殷初諸侯,蒲姑氏(《漢書》作薄姑氏)是殷周之間的諸侯。魯也是殷人舊地?!蹲髠鳌氛压拍辏芡跏拐不覆o于晉曰:“……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笨追f達(dá)(正義》引服虔曰:“蒲姑,齊也;商奄,魯也。”又定公四年,衛(wèi)侯使祝佗私于萇弘曰:“……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拄敼源舐反箪?,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大弓名),殷民六族——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使帥其宗氏,輯其分族,將其類丑(丑,眾也),以法則周公,用即命于周;是使之職事于魯,以昭周公之明德;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備物典策,官司彝器,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嗥之虛。”這可見魯?shù)牡厥巧萄倥f地,而又有新徙來的殷民六族。所以魯有許多段人遺俗,如“毫社”之祀,屢見于《春秋》。傅斯年先生前幾年作《周東封與殷遺民》(附錄)一文,證明魯“為殷遺民之國”。他說:《春秋》及《左傳》有所謂“亳社”者,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百裆纭睂乙娪凇洞呵锝?jīng)》。以那樣一個簡略的二百四十年間之“斷爛朝報(bào)”,所記皆是戎祀會盟之大事,而亳社獨(dú)占一位置,則亳社在魯之重要可知。且《春秋》記“亳社(《公羊》作“蒲社”)災(zāi)”在哀公四年,去殷商之亡已六百余年(姑據(jù)《通鑒外紀(jì)》),……亳社猶有作用,是甚可注意之事實(shí)。且《左傳》所記亳社,有兩事尤關(guān)重要。哀七年,“以邾子益來,獻(xiàn)于亳社”?!ビ谝鬄闁|夷,此等獻(xiàn)俘,當(dāng)與宋襄公“用郵子于次睢之社,欲以屬東夷”一樣,周人諂殷鬼而已。又定六年,“陽虎又盟公及三桓于周社,盟國人于亳社”。這真清清楚楚指示我們:魯之統(tǒng)治者是周人,而魯之國民是殷人。殷亡六七百年后之情形尚如此!傅先生此論,我認(rèn)為是最有見地的論斷。從周初到春秋時代,都是殷文化與周文化對峙而沒有完全同化的時代。最初是殷民族仇視那新平定殷朝的西來民族,所以有武庚的事件,在那事件之中,東部的薄姑與商奄都加入合作?!稘h書?地理志》說:齊地,……湯時有逢公柏陵,殷末有薄姑氏,皆為諸侯,國此地。至周成王時,蒲姑氏與四國共作亂,成王滅之,以封師尚父,是為太公(《史記?周本紀(jì)》也說:“東伐淮夷,踐奄,遷其君薄姑?!薄稌颉吩疲骸俺赏跫熔`奄,將遷其君于薄姑。周公告召公,作《將蒲姑》?!钡詿o滅蒲姑以封太公的事)?!妒酚洝返摹吨鼙炯o(jì)》與《齊太公世家》都說太公封于齊是武王時的事。《漢書》明白的拋棄那種舊說,另說太公封齊是在成王時四國亂平之后?,F(xiàn)在看來,《漢書》所說,似近于事實(shí)。不但太公封齊在四國亂后;伯禽封魯也應(yīng)該在周公東征四國之后?!八膰敝f,向來不一致:《詩毛傳》以管,蔡,商,奄為四國;孔穎達(dá)《左傳正義》說杜注的“四國”為管,蔡,祿父(武庚),商奄?!渡袝?多方》開端即云:惟五月丁亥,王來自奄,至于宗周。周公曰:“王若曰:猷告爾四國多方:惟爾殷侯尹民,……”此時武庚、管、蔡已滅,然而還用“四國”之名,可見管、蔡、武庚不在“四國”之內(nèi)?!八膰彼剖侵笘|方的四個殷舊部,其一為殷本部,其二為商奄(奄有大義,“商奄”猶言“大商”,猶如說“大羅馬”、“大希臘”),其三為薄姑,其四不能確定,也許即是“徐方”。此皆殷文化所被之地。薄姑滅,始有齊國;商奄滅,始有魯國。而殷本部分為二:其一為宋,承殷之后,為殷文化的直接繼承者;其一為衛(wèi),封給康叔,是新朝用來監(jiān)視那殘存的宋國的。此外周公還在洛建立了一個成周重鎮(zhèn)。我們現(xiàn)在讀《大誥》,《多士》,《多方》,《康誥》,《酒誥》,《費(fèi)誓》等篇,我們不能不感覺到當(dāng)時的最大問題是鎮(zhèn)撫殷民的問題。在今文《尚書》二十九篇中,這個問題要占三分之一的篇幅(《書序》百篇之中,有《將蒲姑》,又有《亳姑》)。其問題之嚴(yán)重,可以想見。看現(xiàn)在的零碎材料,我們可以看出兩個步驟:第一步是倒殷之后,還立武庚,又承認(rèn)東部之殷舊國。第二步是武庚四國叛亂之后,周室的領(lǐng)袖決心用武力東征,滅殷四國,建立了太公的齊國,周公的魯國。同時又在殷虛建立了衛(wèi)國,在洛建立了新洛邑。然而周室終不能不保留一個宋國,大概還是承認(rèn)那個殷民問題的嚴(yán)重性,所以不能不在周室宗親(衛(wèi)與魯)、外戚(齊)的包圍監(jiān)視之下保存一個殷民族文化的故國。所以在周初幾百年之間,東部中國的社會形勢是一個周民族成了統(tǒng)治階級,鎮(zhèn)壓著一個下層被征服被統(tǒng)治的殷民族。傅斯年先生說“魯之統(tǒng)治者是周人,而魯之國民是殷人”(引見上文)。這個論斷可以適用于東土全部。這形勢頗像后世東胡民族征服了中國,也頗像北歐的民族征服了羅馬帝國。以文化論,那新起的周民族自然比不上那東方文化久遠(yuǎn)的殷民族,所以周室的領(lǐng)袖在那開國的時候也不能不尊重那殷商文化。《康誥》最能表示這個態(tài)度:王曰,嗚呼,封,汝念哉!……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乂民。汝丕遠(yuǎn)惟商耆成人,宅心知訓(xùn)。一同時為政治上謀安定,也不能不隨順著當(dāng)?shù)厝嗣竦奈幕?xí)慣?!犊嫡a》說:汝陳時臬司,師茲殷罰有倫?!觋悤r臬事,罰蔽殷彝,用其義刑義殺。此可證《左傳》定公四年祝佗說的話是合于歷史事實(shí)的。祝佗說成王分封魯與衛(wèi),“皆啟以商政,疆以周索”;而他封唐叔于夏虛,則“啟以夏政,疆以戎索”。(杜注:“皆,魯衛(wèi)也。啟,開也。居殷故地,因其風(fēng)俗,開用其政。疆理土地以周法。索,法也”。)但統(tǒng)治者終是統(tǒng)治者,他們自有他們的文化習(xí)慣,不屑模仿那被征服的民族的文化。況且新興的民族看見那老民族的滅亡往往由于文化上有某種不適于生存的壞習(xí)慣,所以他們往往看不起征服民族的風(fēng)俗。《酒誥》一篇便是好例:王日,封,我西土……尚克用文王教,不腆于酒,故我至于今,克受殷之命。這是明白的自夸西土民族的勝利是因?yàn)闆]有墮落的習(xí)慣。再看他說:古人有言曰:“人無于水監(jiān),當(dāng)于民監(jiān)?!苯裎┮髩嬝拭?,我其可不大監(jiān)撫于時。這就是說:我們不要學(xué)那亡國民族的壞榜樣!但最可注意的是《酒誥》的末段對于周的官吏,有犯酒禁的,須用嚴(yán)刑:汝勿佚,盡執(zhí)拘以歸于周,予其殺。但殷之舊人可以不必如此嚴(yán)厲辦理:又惟殷之迪諸臣惟工,乃湎于酒,勿庸殺之,姑惟教之。在這處罰的歧異里,我們可以窺見那統(tǒng)治民族一面輕視又一面放任那被征服民族的心理。但殷民族在東土有了好幾百年的歷史,人數(shù)是很多的;雖沒有政治勢力,他們的文化的潛勢力是不可侮視的??鬃诱f過: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這是幾百年后一個有歷史眼光的人的估計(jì),可見周朝的統(tǒng)治者雖有“所損益”,大體上也還是因襲了殷商的制度文物。這就是說,“殪戎殷”之后,幾百年之中,殷商民族文化終久逐漸征服了那人數(shù)較少的西土民族。殷、周兩民族的逐漸同化,其中自然有自覺的方式,也有不自覺的方式。不自覺的同化是兩種民族文化長期接觸的自然結(jié)果,一切民族都難逃免,我們不用說他。那自覺的同化,依我們看來,與“儒”的一個階級或職業(yè)很有重大的關(guān)系。在那個天翻地覆的亡國大變之后,昔日的統(tǒng)治階級淪落作了俘虜,作了奴隸,作了受治的平民?!蹲髠鳌防镒Y⒄f:分魯公以……殷民六族——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使帥其宗氏,輯其分族,將其類丑,以法則周公,用即命于周;是使之職事于魯,以昭周公之明德。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史,備物典策,官司彝器?!挚凳逡浴竺衿咦濉帐?,施氏,繁氏,鑄氏,樊氏,饑氏,終葵氏。這是殷商亡國時的慘狀的追述。這十幾族都有宗氏,都有分族類丑,自然是勝國的貴族了;如今他們都被分給那些新諸侯去“職事”于魯衛(wèi),——這就是去做臣仆。那些分封的彝器是戰(zhàn)勝者的俘獲品,那些“祝宗卜史”是亡國的俘虜。那戰(zhàn)勝的統(tǒng)治者吩咐他們道:多士,昔朕來自奄,予大降爾四國民命。我乃明致天罰,移爾遐逖,比事臣我宗,多遜!……今予惟不爾殺,……亦惟爾多士攸服奔走臣我多遜,爾乃尚有爾土,爾乃尚寧干止。爾克敬,天惟畀矜爾。爾不克敬,爾不啻不有爾土,予亦致天之罰于爾躬?。ā抖嗍俊?;參看《多方》)這是何等嚴(yán)厲的告誡奴虜?shù)挠?xùn)詞!這種奴虜?shù)纳钍强梢韵胍姷牧?。但我們知道,希臘的智識分子做了羅馬戰(zhàn)勝者的奴隸,往往從奴隸里爬出來做他們的主人的書記或家庭教師。北歐的野蠻民族打倒了羅馬帝國之后,終于被羅馬天主教的長袍教士征服了,倒過來做了他們的徒弟。殷商的智識分子,——王朝的貞人,太祝,太史,以及貴族的多士,——在那新得政的西民族之下,過的生活雖然是慘痛的奴虜生活,然而有一件事是殷民族的團(tuán)結(jié)力的中心,也就是他們后來終久征服那戰(zhàn)勝者的武器,——那就是殷人的宗教。我們看殷虛(安陽)出土的遺物與文字,可以明白殷人的文化是一種宗教的文化。這個宗教根本上是一種祖先教。祖先的祭祀在他們的宗教里占一個很重要的地位。喪禮也是一個重要部分(詳下)。此外,他們似乎極端相信占卜:大事小事都用卜來決定。如果《鴻范》是一部可信的書,那么,占卜之法到了殷商的末期已起了大改變,用龜卜和用獸骨卜之法之外,還有用蓍草的筮法,與卜并用。這種宗教需用一批有特別訓(xùn)練的人。卜筮需用“卜筮人”;祭祀需用祝官;喪禮需用相禮的專家。在殷商盛時,祝宗卜史自有專家。亡國之后,這些有專門知識的人往往淪為奴虜,或散在民間。因?yàn)樗麄兪怯袑iT的知識技能的,故往往能靠他們的專長換得衣食之資。他們在殷人社會里,仍舊受人民的崇敬;而統(tǒng)治的階級,為了要安定民眾,也許還為了他們自己也需要這種有知識技能的人,所以只須那些“多士攸服奔走臣我多遜”,也就不去過分摧殘他們。這一些人和他們的子孫,就在那幾百年之中,自成了一個特殊階級。他們不是那新朝的“士”;“士”是一種能執(zhí)干戈以衛(wèi)社稷的武士階級,是新朝統(tǒng)治階級的下層。他們只是“儒”。他們負(fù)背著保存故國文化的遺風(fēng),故在那幾百年社會驟變,民族混合同化的形勢之中,他們獨(dú)能繼續(xù)保存殷商的古衣冠,——也許還繼續(xù)保存了殷商的古文字言語。(上文引的《墨子?公孟》篇與《非儒》篇,都有“古言服”的話。我們現(xiàn)在還不明白殷、周民族在語言文字上有多大的區(qū)別。)在他們自己民族的眼里,他們是“殷禮”(殷的宗教文化)的保存者與宣教師。在西周民族的眼里,他們是社會上多材藝的人,是貴族階級的有用的清客顧問,是多數(shù)民眾的安慰者。他們雖然不是新朝的“士”,但在那成周、宋、衛(wèi)、齊、魯諸國的絕大多數(shù)的民眾之中,他們要算是最高等的一個階級了。所以他們和“士”階級最接近,西周統(tǒng)治階級也就往往用“士”的名稱來泛稱他們。《多士》篇開端就說:惟三月,周公初于新邑洛,用告商王士。王若曰:爾殷遺多士!……下文又說:王若曰:爾殷多士!……王曰:告爾殷多士!《多方》篇有一處竟是把“殷多士”特別分開來了:王日:嗚呼,猷告爾有方多士,暨殷多士?!洞笱?文王》之詩更可以注意。此詩先說周士:陳錫哉周,侯(維)文王孫子。文王孫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顯亦世。世之不顯,厥猶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國。王國克生,維周之楨。濟(jì)濟(jì)多士,文王以寧。次說殷士:商之孫子,其麗不億。上帝既命,侯(維)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膚敏,裸將于京。厥作裸將,常服黼暉。王之藎臣,無念爾祖。前面說的是新朝的士,是“文王孫子,本支百世”。后面說的是亡國的士,是臣服于周的殷士。看那些漂亮的,手腕敏捷的殷士,在那王朝大祭禮里,穿戴著殷人的黼暉,(《士冠禮記》:“周弁,殷哞,夏收?!保┡踔司?,替主人送酒灌尸。這真是一幕“青衣行酒”的亡國慘劇了?。ā睹珎鳌芬浴耙笫俊睘椤耙蠛睢?,殊無根據(jù)?!妒抗诙Y記》所謂“殷暉”,自是士冠。)大概周士是統(tǒng)治階級的最下層,而殷士是受治遺民的最上層。一般普通殷民,自然仍舊過他們的農(nóng)工商的生活,如《多方》說的“宅爾宅,畋爾田”?!蹲髠鳌氛咽赅崌赢a(chǎn)說,“昔我先君桓公與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偶,以艾殺此地,斬之蓬蒿藜藿,而共處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日:‘爾無我叛,我無強(qiáng)賈,毋或勻奪;爾有利市寶賄,我勿與知。’恃此質(zhì)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徐中舒先生曾根據(jù)此段文字,說:“此‘商人’即殷人之后而為商賈者?!庇终f,“商賈之名,疑即由殷人而起”。(《國學(xué)論叢》一卷一號,頁一一一)此說似甚有理?!吧獭敝鹩谝筚Z,正如“儒”之名起于殷士。此種遺民的士,古服古言,自成一個特殊階級;他們那種長袍大帽的酸樣子,又都是彬彬知禮的亡國遺民,習(xí)慣了“犯而不?!钡牟坏挚怪髁x,所以得著了“儒”的渾名。儒是柔懦之人,不但指那逢衣博帶的文縐縐的樣子,還指那亡國遺民忍辱負(fù)重的柔道人生觀。(傅斯年先生疑心“儒”是古代一個階級的類名,亡國之后始淪為寒士,漸漸得著柔懦的意義。此說亦有理,但此時尚未有歷史證據(jù)可以證明“儒”為古階級。)柔遜為殷人在亡國狀態(tài)下養(yǎng)成的一種遺風(fēng),與基督教不抵抗的訓(xùn)條出于亡國的猶太民族的哲人耶穌,似有同樣的歷史原因。《左傳》昭公七年所記孔子的遠(yuǎn)祖正考父的鼎銘,雖然是宋國的三朝佐命大臣的話,已是很可驚異的柔道的人生觀了。正考父曾“佐戴、武、宣”三朝;據(jù)《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宋戴公元年當(dāng)周宣王二十九年(前799),武公元年當(dāng)平王六年(前765),宣公元年當(dāng)平王二十四年(前747)。他是西歷前八世紀(jì)前半的人,離周初已有三百多年了。他的鼎銘說: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墻而走,亦莫余敢侮。館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這是殷民族的一個偉大領(lǐng)袖的教訓(xùn)。儒之古訓(xùn)為柔,豈是偶然的嗎?不但柔道的人生觀是殷士的遺風(fēng),儒的宗教也全是“殷禮”。試舉三年之喪的制度作一個重要的例證。十幾年前,我曾說三年之喪是儒家所創(chuàng),并非古禮;當(dāng)時我曾舉三證:(1)《墨子?非儒》篇說儒者之禮日:“喪父母三年。……”此明說三年之喪是儒者之禮。(2)《論語》記宰我說三年之喪太久了,一年已夠了??鬃拥茏又猩杏腥瞬徽J(rèn)此制合禮,可見此非當(dāng)時通行之俗。(3)孟子勸滕世子行三年之喪,滕國的父兄百官皆不愿意,說道:“吾宗國魯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濒敒橹芄畤胁辉羞^三年之喪。(《中國哲學(xué)史大綱》上,頁一三二)我在五六年前還信此說,所以在《三年喪服的逐漸推行》(《武漢大學(xué)文哲季刊》第一卷二號)一篇里,我還說“三年之喪只是儒家的創(chuàng)制”。我那個看法,有一個大漏洞,就是不能解釋孔子對宰我說的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如果孔子不說誑,那就是滕國父兄百官扯謊了。如果“魯先君莫之行”,如果滕國“先君亦莫之行”,那么,孔子如何可說這是“天下之通喪”呢?難道是孔子扯了謊來傳教嗎?傅斯年先生前幾年作《周東封與殷遺民》,他替我解決了這個矛盾。他說:孔子之“天下”,大約即是齊、魯、宋、衛(wèi),不能甚大?!曛畣?,在東國,在民間,有相當(dāng)之通行性,蓋殷之遺禮,而非周之制度。當(dāng)時的“君子(即統(tǒng)治者)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而士及其相近之階級則淵源有自,“齊以殷政”者也。試看關(guān)于大孝,三年之喪,及喪后三年不做事之代表人物,如太甲,高宗,孝己,皆是殷人。而“君薨,百官總己以聽于冢宰者三年”,全不見于周人之記載。傅先生的說法,我完全可以接受,因?yàn)樗拇_解答了我的困難。我從前說的話,有一部分是不錯的,因?yàn)槿曛畣蚀_是“儒”的禮;但我因?yàn)殡斚染恍腥陠手疲筒恍拧疤煜轮▎省敝f,就以為是儒家的創(chuàng)制,而不是古禮,那就錯了。傅先生之說,一面可以相信滕魯?shù)慕y(tǒng)治階級不曾行此禮,一面又可以說明此制行于那絕大多數(shù)的民眾之中,說它是“天下之通喪”也不算是過分的宣傳。我可以替傅先生添一些證據(jù)。魯僖公死在他的三十三年十一月乙巳(十二日),次年(文公元年)夏四月葬僖公,又次年(文公二年)冬“公子遂如齊納幣”,為文公聘婦。《左傳》說,“禮也”。《公羊傳》說,“譏喪娶也。娶在三年之外,則何譏乎喪娶?三年之內(nèi)不圖昏”。此可證魯侯不行三年喪。此一事,《左傳》認(rèn)為“禮也”,杜預(yù)解說道:“僖公喪終此年十一月,則納幣在十二月也。”然而文公死于十八年二月,次年正月“公子遂如齊逆女;三月,遂以夫人婦姜至自齊”。杜預(yù)注云:“不譏喪娶者,不待貶責(zé)而自明也!”此更是魯侯不行三年喪的鐵證了?!蹲髠鳌氛压迥?,六月乙丑,王太子壽卒。秋八月戊寅,王穆后崩。十二月,晉茍躒如周葬穆后。籍談為介。既葬,除喪,以文伯(荀躒)宴,樽以魯壺。王曰,“伯氏,諸侯皆有以鎮(zhèn)撫王室,晉獨(dú)無有,何也?”……籍談歸,以告叔向,叔向曰,“王其不終乎?吾聞之,所樂必卒焉。今王樂憂。……王一歲而有三年之喪二焉。(杜注:“天子絕期,唯服三年,故后雖期,通謂之三年?!保┯谑呛跻詥寿e宴,又求彝器,樂憂甚矣?!曛畣?,雖貴遂服,禮也。王雖弗遂,宴樂以早,亦非禮也”。這可證周王朝也不行三年喪制?!睹献印匪涬鴩感职俟俚脑捒伤闶且炎C實(shí)了。周王朝不行此禮,魯滕諸國也不行此禮,而孔子偏大膽的說,“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薄墩撜Z》記子張問“書云,‘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何謂也?”孔子直對他說:“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以聽于冢宰,三年。”《檀弓》有這樣一段:子張之喪,公明儀為志焉。褚幕,丹質(zhì),蟻結(jié)于四隅,殷士也。孔子、子張都是殷人,在他們的眼里嘴里,“天下”只是那大多數(shù)的殷商民眾,“古之人”也只是殷商的先王。這是他們的民族心理的自然表現(xiàn),其中自然也不免帶一點(diǎn)殷人自尊其宗教禮法的宣傳意味。到了孟子,他竟說三年喪是“自天子達(dá)于庶人,三代共之”的了。到《禮記?三年問》的作者,他竟說三年喪“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壹也,未有知其所由來者也!”果然,越到了后來,越“未有知其所由來者也”,直到傅斯年先生方才揭破了這一個歷史的謎!三年之喪是“儒”的喪禮,但不是他們的創(chuàng)制,只是殷民族的喪禮,——正如儒衣儒冠不是他們的創(chuàng)制,只是殷民族的鄉(xiāng)服。《孟子》記滕國的父兄百官反對三年之喪時,他們說:且志曰,“喪祭從先祖,日,吾有所受之也”。這句話當(dāng)然是古政治家息事寧人的絕好原則,最可以解釋當(dāng)時殷周民族各自有其喪祭制度的政治背景。統(tǒng)治階級自有其周社,一般“國人”自有其亳社;前者自行其“既葬除服”的喪制,后者自行其“天下之通喪”。我們現(xiàn)在要看看“儒”的生活是怎樣的??鬃右郧?,儒的生活是怎樣的,我們無從知道了。但我疑心《周易》的“需”卦,似乎可以給我們一點(diǎn)線索。儒字從需,我疑心最初只有一個“需”字,后來始有從人的“儒”字。需卦之象為云上于天,為密云不雨之象,故有“需待”之意(《彖傳》:需,須也)?!断髠鳌氛f此卦象為“君子以飲食宴樂”?!缎蜇詡鳌氛f:“需者,飲食之道也。”《彖傳》說:需,須也,險(xiǎn)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程頤《易傳》說此節(jié)云:以險(xiǎn)在于前,未可遽進(jìn),故需待而行也。以乾之剛健,而能需待不輕動,故不陷于險(xiǎn),其義不至于困窮也。這個卦好像是說一個受壓迫的人,不能前進(jìn),只能待時而動,以免陷于危險(xiǎn);當(dāng)他需待之時,別的事不能做,最好是自糊其口,故需為飲食之道。這就很像殷商民族亡國后的“儒”了。這一卦的六爻是這樣的:初九,需于郊,利用恒,無咎?!断蟆吩唬骸靶栌诮肌保环鸽y行也。“利用恒,無咎”,未失常也。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終吉?!断蟆吩唬骸靶栌谏场?,衍(愆)在中也。雖“小有言”,以吉終也。九三,需于泥,致寇至?!跺琛吩唬骸靶栌谀唷?,災(zāi)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敗也。六四,需于血,出自穴?!断蟆吩唬骸靶栌谘保樢月犚?。九五,需于酒食,貞吉。《象》曰:“酒食貞吉”,以中正.也。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象》曰:“不速之客來,敬之,終吉”,雖不當(dāng)位,未大失也。這里的“需”,都可作一種人解;此種人的地位是很困難的,是有“險(xiǎn)在前”的,是必須“剛健而不陷”的。儒在郊,完全是在野的失勢之人,必須忍耐自守,可以無咎。儒在沙,是自己站不穩(wěn)的,所以說“衍(愆)在中也”。儒在泥,是陷在危險(xiǎn)困難里了,有了外侮,只有敬慎,可以不敗。儒在血,是沖突之象,他無力和人爭,只好柔順的出穴讓人,故《象傳》說為“順以聽也”。儒在酒食,是有飯吃了,是他最適宜的地位。他回到穴里去,也還有麻煩,他還得用敬慎的態(tài)度去應(yīng)付?!靶琛笔恰绊毚敝螅仨毮苋棠痛龝r;時候到了,人家“須待”他了,彼此相“需”了,他就有飯吃了?!吨芤住分谱鞯臅r代,已不可考了?!断缔o傳》有兩處試提出作《易》年代的推測:一處說:《易》之興也,其當(dāng)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dāng)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又一處說:《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fù)”,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奥摹焙投粒爸t”尊而光,“復(fù)”小而辨于物,“恒”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后易,“益”長裕而不設(shè),“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不遷,“巽”稱而隱?!奥摹币院托?,“謙”以制禮,“復(fù)”以自知,“恒”以一德,“損”以遠(yuǎn)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辯義,“巽”以行權(quán)。《易》卦爻辭已有“箕子之明夷”(《明夷》五爻),“王用享于岐山”(《升》四爻)的話,似乎不會是“文王與紂”的時代的作品?!拔耐跚艟恿w里而作《易》”的說法,也是更后起之說?!断缔o》還是猜度的口氣,可見得《系辭》以前尚沒有文王作《易》的說法。《系辭》的推測作《易》年代,完全是根據(jù)于《易》的內(nèi)容的一種很明顯的人生觀,就是“其辭?!保皯忠越K始,其要無咎”。從第一卦的“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到第六十四卦的“有孚于飲酒,無咎”,全書處處表現(xiàn)一種憂危的人生觀,教人戒懼修德,教人謙卑巽順,其要?dú)w在于求“無咎”,在于“履虎尾不呸人”?!断缔o》的作者認(rèn)清了這一點(diǎn),所以推測“作《易》者其有憂患乎?”這個觀察是很有見地的。我們從這一點(diǎn)上也可以推測《易》的卦爻辭的制作大概在殷亡之后,殷民族受周民族的壓迫最甚的一二百年中。書中稱“帝乙歸妹”(“泰”五爻),“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更可見作者是殷人。所謂“周易”,原來是殷民族的卜筮書的一種。經(jīng)過了一個不短的時期,方才成為一部比較最通用的筮書。《易》的六十四卦,每卦取自然界或人事界的一個現(xiàn)象為題,其中無甚深奧的哲理,而有一些生活常識的觀察。“需”卦所說似是指一個受壓迫的智識階級,處在憂患險(xiǎn)難的環(huán)境,待時而動,謀一個飲食之道。這就是“儒”。(“蒙”卦的初爻說:“發(fā)蒙,利用刑人,用說[脫]桎梏以往,吝。”這里說的也很像希臘的俘虜在羅馬貴族家里替他的主人教兒子的情形。)孔子的時候,有“君子儒”,也有“小人儒”。我們先說“小人儒”的生活是怎樣的?!赌?非儒》篇有一段描寫當(dāng)時的儒:夫(夫即彼)繁飾禮樂以淫人,久喪偽哀以謾親;立命緩貧而高浩居(畢沅據(jù)《孔子世家》,解浩居為傲倨),倍本棄事而安怠傲。貪于飲食,惰于作務(wù),陷于饑寒,危于凍餒,無以違(避)之。是若人氣,瓶鼠藏,而羝羊視,賁彘起(賁即奔字)。君子笑之,怒日,“散人焉知良儒!”夫(彼)口口口口(孫詒讓校,此處疑脫“春乞口口”四字),夏乞麥禾。五谷既收,大喪是隨,子姓皆從,得厭飲食。畢治數(shù)喪,足以至口矣。因人之家肄(財(cái))以為口,恃人之野以為尊。富人有喪,乃大說喜日,“此衣食之端也!”這雖然是一個反儒的宗派說的話,卻也有儒家自己的旁證?!盾髯?儒效》篇說:逢衣淺((韓詩外傳》作博)帶,解果其冠,(楊倞注引《說苑》淳于髡述“鄰圃之祠田,祝曰,蟹螺者宜禾,污邪者百車”?!靶仿萆w高地也,今冠蓋亦比之。”)略法先王而足亂世術(shù);繆學(xué)雜舉,不知法后王而壹制度,不知隆禮義而殺詩書?!粝韧跻云塾拚?,而求衣食焉。得委積足以掩其口,則揚(yáng)揚(yáng)如也。隨其長子,事其便辟,舉(王念孫云:舉讀為相與之與)其上客,德然若終身之虜而不敢有他志?!撬兹逭咭?。用戰(zhàn)國晚期茍卿的話來比較墨子的話,我們可以相信,在春秋時期與戰(zhàn)國時期之間,已有這種俗儒,大概就是孔子說的“小人儒”。

編輯推薦

《胡適文存4》包裝精美,頗具典藏價值。精裝,特種紙,封面采用大設(shè)計(jì)師方案,大氣典雅,無以倫比!《胡適文存》四集,是胡適唯一親自作序,編輯撰寫并親自參與出版的胡適作品經(jīng)典集作。是最具收藏價值的胡適作品集!毛澤東說過:到了21世紀(jì),那時候替他(胡適)恢復(fù)名譽(yù)吧。此時正是我們應(yīng)該珍視重讀胡適的時候了!李敖,張愛玲傾情推薦!蔣介石對他推崇備至!毛澤東對他又愛又恨!這就是胡適——中國近代最后一位思想大家!

名人推薦

到了21世紀(jì),那時候替他(胡適)恢復(fù)名譽(yù)吧?!珴蓶|胡適之不過時證明了我們四十年來沒進(jìn)步。他是我們思想界的偉大領(lǐng)袖,他對我們國家現(xiàn)代化的貢獻(xiàn)是石破天驚的、不可磨滅的。——李敖我覺得不但我們這一代與上一代,就連大陸上的下一代,盡管反胡適的時候許多青年已經(jīng)不知道在反些什么……事后他們自己諱言,年代久了又倒過來仍舊信奉他?!獜垚哿嵛覀€人就認(rèn)為,與胡適同一階層,或更高階層的中國文化巨人,不超過一百人。而在這一百位巨人中,適之先生是最近和最后的一位,卻不是最低的一位?!频聞偹氖陙?,能夠‘一以貫之’地相信他所相信的,宣傳他所相信的,而在四十年間,沒有迷茫、沒有轉(zhuǎn)變、沒有‘最后見解’的人,除了胡適以外,簡直找不到第二個?!畎?/pre>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胡適文存(4)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jì)3條)

 
 

  •   之前購買了首都經(jīng)貿(mào)的版本,那個版本平裝但是價錢幾乎是這個版本的兩倍了。雖然好的書不應(yīng)該太多考慮價格,但是這個版本真心不錯。
  •   看的累,沒有推薦的那么好
  •   胡適的研究經(jīng)歷過大起大落,認(rèn)真閱讀大師的經(jīng)典著作,是學(xué)習(xí)研究的最佳途徑。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fèi)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jī)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