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8 出版社:皮耶羅·費魯奇、 席玉蘋 華文出版社 (2009-08出版) 作者:皮耶羅·費魯奇 頁數(shù):249 譯者:席玉蘋
Tag標簽:無
前言
仁慈——一種立場,一種生活方式老太太連東西都懶得吃了。在世上孤零零的,她覺得所有的人都忘了她。她萬念俱灰,連吞咽都困難。光是想到咀嚼食物就讓她無法忍受。她把自己鎖在無聲的悲傷里,一心等待死亡。這時候,蜜黎娜闖了進來。蜜黎娜是我的姨媽,每天下午她都會四處巡視,照顧無家的游民,敬老院里被遺忘的老人、被忽視的孩童、被社會放逐、適應不良的邊緣人,垂死掙扎的病人。她會想辦法讓他們開心起來。蜜黎娜遇到了那位不再吃東西的老太太。她對她說話,想引她開口。老太太用微弱的聲音說起她的兒女,說他們太忙無法照顧她,現(xiàn)在更是不來看她了。她沒有病,她只是因為吃不下,所以沒有力氣,又因為沒有力氣才吃不下東西。蜜黎娜建議:“要不要來點冰淇淋?”很怪的點子,要一個奄奄一息的人吃冰淇淋。可是這點子奏效了。隨著一匙匙冰淇淋下口,雖然極緩慢,老太太的氣色、聲音和活力都恢復了不少。就這么簡單,有如神來之筆:給無法進食的人容易入口的美味,很快就能讓她精神一振。不過,這個解釋只是片面的。蜜黎娜會想到用冰淇淋的辦法,是因為她把老太太放在心上。因為她看得出來,老太太需要的不只是食物,而是關(guān)懷和關(guān)注;這和我們所有的人需要的沒有兩樣,一如我們需要氧氣。老太太在吃到冰淇淋之前,先感受到了被理解的溫暖,而讓她的臉色恢復紅潤的不單是食物,更重要的,是一個簡單的仁慈舉動。仁慈?或許我們想到這個主題都會覺得荒謬。我們的世界還有暴力、戰(zhàn)爭、恐怖主義和毀滅。然而,生命之所以繼續(xù),正是因為我們以仁慈對待彼此。我們只是不以為意,沒有替它大肆宣揚而已。明天沒有一家報紙會刊載某個母親為孩子在床邊講故事、某個父親替家人準備早餐、某個人專心傾聽別人說話、某個朋友替我們加油打氣、某個陌生人幫忙提手提箱……可是如果我們仔細想想,會發(fā)現(xiàn)日常生活當中,仁慈處處可見。我們很多人都是仁慈的,只是連自己都不知道。我們做仁慈的事情,純粹是因為那是對的。我的鄰居尼可拉一向忙碌,可是他絕不錯過任何幫助人的機會。每當我或妻子、孩子必須從我們位于鄉(xiāng)下的家前往機場時,他立刻說要送我們?nèi)ァV笏麜嫖覀儼衍囬_回家,在車庫停好,如果我們要離家很久,他還會為我們?nèi)〕鲭姵?。等我們歸來,他會到機場接我們——不管是酷暑難當還是天寒地凍,他一定到。他為什么要這么做?是什么驅(qū)使他花掉半天的工夫、不分晝夜地幫我們這個忙?他大可選擇其他更緊急或更有趣的事情去做。他大可把我們載到最近的火車站就好??墒撬?,永遠是服務(wù)到家。只要能力所及,他總會想辦法伸出援手。這就是純粹、不涉及利害關(guān)系的仁慈。這樣的事聽來或許特別,卻絕非特例。恰恰相反,它包含了諸多人際互動的因子。盜竊、謀殺我們時有耳聞,可是幸虧有尼可拉這樣的人,世界才能繼續(xù)轉(zhuǎn)動。我們生活的經(jīng)緯是由關(guān)懷、同情心、互相服務(wù)這些纖維編織而成的。這些特質(zhì)深植在日常事務(wù)當中,我們因此不曾留意。接受仁慈對我們的益處,請你回想一樁別人曾經(jīng)對你做過的仁慈舉動。它可大可?。阂粋€為你指點車站方向的路人,或是一個為了讓你免于成為波臣而縱身投入河中的陌生人。這件事對你可有什么影響?這樣的影響大多是有益的,因為如果有人在我們亟須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我們會感到如釋重負。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心聲被聽到,喜歡得到溫暖友善的對待,喜歡被了解、被呵護。仁慈,讓我們的生命得到了救贖。這種關(guān)系的另一面也有同樣的效果;施予仁慈和接受仁慈一樣,對我們的好處不分軒輊。如果你接受我在本書所勾勒的廣義的仁慈定義,你大可拍著胸脯保證,因為科學研究證實過,仁慈的人比較健康長壽,比較受人歡迎、生產(chǎn)力較高、事業(yè)較為成功,也比較快樂。換句話說,仁慈的人比較強健,勢必要比欠缺這種特質(zhì)的人更有趣,也更能擁有完美的人生。仁慈的人等于有更好的裝備,去面對人生的詭譎莫測和驚濤駭浪。不過,我已經(jīng)聽到有人駁斥的聲音:如果是為了自己的快樂和長壽而以仁慈待人,那么我們豈不是扭曲了仁慈的本質(zhì)?如果仁慈流于心機的計算、自我利益的考慮,它就不再是仁慈。一點也不錯。仁慈本身就是它的目的,不能出于其他任何動機。仁慈真正的好處就是居心仁慈。仁慈為我們的生命帶來意義和價值,帶領(lǐng)我們超越煩惱和爭斗,讓我們對自己滿意,重要性或許更甚于其他生命要素。就某種意義而言,所有顯示仁慈好處的科學研究都是無用的——這些研究并不是有用的誘因,因為仁慈唯一的誘因就是伸出援手的渴望、慷慨助人、關(guān)注別人生活而得到的樂趣,除此之外別無其他。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些研究還具有非凡的重要性:有助于我們了解自己。如果體貼關(guān)懷、富于同情心、開放心胸接納他人的人比較健康,這就表示我們的仁慈是與生俱來。進一步說,任由敵意滋生或是抱恨終生,我們不可能達到最好的境界。而如果我們忽視或壓抑這些正面的特質(zhì),很可能既傷人也傷己。一如精神學者亞柏多?艾柏提(Alberto Alberti)所說,沒有表達出來的愛會變成恨,沒有盡情享受的喜悅會變成壓抑。是的,上蒼造人的時候,已經(jīng)為我們設(shè)計了一顆仁慈的心。科學研究是了解自己的有用工具,不過并不是唯一具有決定性的工具。隨年齡而增長的智慧、偉大的藝術(shù)成就、自我獨立的直覺,都有助于我們了解自己。我們后面會看到,仁慈具有種種不同的面向,它可以變成一場卓越的心靈升華,徹底改變我們的思考模式和生活方式,讓我們加快個人和心靈的成長。諸多關(guān)于性靈的傳統(tǒng)思維都將仁慈和利他思想看做是救贖或解脫的關(guān)鍵。例如,佛陀曾經(jīng)列舉仁慈的好處,沙倫?薩茲柏(Sharon Salzberg)曾于她優(yōu)美的著作《愛上仁慈》(Loving Kindness)中引述如下:如果你仁慈——一、你會安然入睡。二、你會容易蘇醒。三、你會有甜美的夢。四、你會受人愛戴。五、天神(神明)和動物都會愛你。六、天神會保佑你。七、外在的危險(毒藥、武器、烈火)不能傷害你。八、你會容光煥發(fā)。九、你會心境澄明。十、臨死之際一無所惑。十一、你會重生于極樂世界。在偉大的詩人眼里,愛護天地萬物、與所有的生靈和諧共存乃生命的精髓,也是人生最大的勝利。例如,但丁在《神曲》中歷經(jīng)了地獄和煉獄之旅,在目睹各種人性的扭曲和不快樂之后,他升入天堂,趨近旅程的終點。在那朵神秘的玫瑰花當中,他看到一位“含笑的美女”——那就是圣母,女性的原形。根據(jù)某些譯者的闡釋,整部《神曲》其實是一趟發(fā)現(xiàn)之旅,是一個男人和他陰柔面及失去的靈魂重新聚合的過程,而這里的靈魂指的就是這個人的心,以及感受和愛人的能力。殊途同歸的是,德國劇作家歌德在他畢生嘔心瀝血的巨作《浮士德》中得到了同樣的結(jié)論。根據(jù)浮士德和魔鬼訂下的契約,他必須在一生中找到某個讓自己的生存富有意義的時刻,否則就得永遠成為魔鬼的俘虜。他在感官享受的極致、錢財權(quán)勢的狂喜、科學知識的大夢中孜孜尋找快樂,可是一無所獲。最后,當他似乎喪失了一切,洋洋自得的魔鬼前來索取勝利時,他卻在永恒的女性特質(zhì)中找到了生命的完滿——愛、柔情和溫暖。且讓我們回到現(xiàn)實。現(xiàn)在各位應該很清楚,我說的是真正的仁慈。上蒼讓我們免于虛偽——出于自利的禮貌、工于心計的慷慨、流于浮面的禮數(shù)——也讓我們不至淪于違反自我意愿的仁慈。如果某個人幫我們的忙只是出于罪惡感的驅(qū)使,還有什么事比這個更尷尬?心理分析學界也提到了另一種仁慈:暗藏著憤怒的仁慈,亦一種“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想到自己滿心憤怒,我們就不免心煩意亂,因此我們在潛意識里就壓抑這個陰暗面,刻意孜孜行善??墒?,這是一種虛假、不自然的仁慈,和我們心底真正在乎的毫無關(guān)聯(lián)。另外,脆弱有時候會以仁善的面目現(xiàn)身:你心里很想說不,卻每每點頭答應;因為想討好別人,所以隨波逐流;因為害怕得罪人,所以節(jié)節(jié)退讓。一個太過懦弱、凡事唯唯諾諾的人,到頭來會落得全盤皆輸。所以,讓我們揚棄所有這樣的仁慈。我的重點是:真正的仁善是一種強韌、真誠、溫暖的自然狀態(tài)。它是好幾種不同特質(zhì)的交互作用,例如溫暖、信任、耐心、忠誠、感恩,不止一端。本書各章就是以每一種特質(zhì)的角度來談仁慈的,就像同一個音樂主題有不同的版本變化。這些特質(zhì)缺一不可,否則仁慈既不真誠,也欠缺信服力。反過來說,如果我們用心培養(yǎng)、發(fā)揚光大,每一種特質(zhì)都足以促成心靈的改革,大大改變我們的生活。而這些特質(zhì)一旦攜手合作,行動會更有效,成果也更豐厚。從這個觀點來看,仁慈不啻是心理健康的同義詞。仁慈和源出于它的各種特質(zhì)好處多多,不一而足。為什么心存感恩的人做事較有效率?為什么有歸屬感的人比較不會垂頭喪氣?為什么為別人著想的人較為健康,信任別人的人比較長壽?為什么你微笑的時候別人會認為你比較漂亮?為什么養(yǎng)寵物有益身心?為什么常跟別人聊天的老人較少罹患阿茲海默癥?為什么受到較多愛與關(guān)懷的孩童比較健康也比較聰明?因為這些態(tài)度和行為都關(guān)乎仁慈,能讓我們更接近人生的目的和本質(zhì)。它的道理其實基本之至:人我的關(guān)系越融洽,我們就越快樂。我們后面會看到,仁慈有許多不同的表現(xiàn),可是它的精髓卻簡單至極。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仁慈是一種無須太費力的處世之道。它是至為經(jīng)濟實惠的態(tài)度,因為它省去了我們浪費在猜疑、憂慮、憤恨、鉤心斗角或是無謂設(shè)防上的大量精力。這種態(tài)度是減法,將不必要的東西剝減殆盡,我們便能回歸到簡簡單單的本來面目。仁慈關(guān)乎我們身上最柔軟、最親密的一面。它是我們的本性之一,可是這個層面往往沒有充分表露——尤其是我們文化中的男性,女性亦然。這是因為我們害怕自己脆弱的一面一旦曝光,會受苦受罪——我們會遭到攻訐、嘲笑或耍弄??墒俏覀兒竺鏁吹?,我們之所以受苦受罪,反而是因為不將仁慈表露于外。事實上,只要我們觸及了這個柔軟的核心,整個感情世界會變得生氣蓬勃,無數(shù)的可能性也隨之開啟。只是,這個工作不見得容易。我們有時置身的狀況常是敗事有余,這是因為人類自身處于一種“全球冷化”當中。人際關(guān)系越來越冷漠,人與人的交流有如急就章,仿佛事不關(guān)己。利潤、效率之類的價值觀重要性日益升高,人情溫暖和實體接觸因而被犧牲。親情和友情受到磨難,越來越難持久。全球冷化處處有跡可尋,尤其當它化身為日常生活的小災小厄而影響到我們的時候,更是明顯可見。你打電話要找個人談話,結(jié)果聽到的是語音錄音,告訴你一大串選項。你停了車,發(fā)現(xiàn)停車場的服務(wù)員已經(jīng)變成計費碼表。你等朋友寫信來,結(jié)果收到了電子郵件。你深深喜愛的農(nóng)場不見了,水泥建筑取而代之。你注意到,老年人得到的照顧和尊重今不如昔。你的醫(yī)生不聽你說話也不看你,只專心看檢驗結(jié)果。小孩子不再到后院玩球,只在電動游戲的虛擬世界里活動筋骨。另一方面,尋常生活的人情味日益減少,人情溫暖被當成了商品販售:家庭手工冰淇淋、古法烘焙的面包、老奶奶搟制的面條、仿佛讓你回到子宮的汽車、讓你有如當面對話的電話。人類的感情不可能恒久不變;它的主調(diào)和重點會隨著世紀的變遷而異?,F(xiàn)在,我們不妨來談?wù)勄楦械臍v史。我相信我們正經(jīng)歷一場心靈的冰河時期,這個時期大約始于工業(yè)時代,一直持續(xù)到如今的后工業(yè)年代。冰河時期的導因不一而足:新的生活情境和工作形態(tài),科技的日新月異,大家庭的衰落,將人們從出生地連根拔起的大批移民潮,價值觀的薄弱,現(xiàn)代世界的分崩離析和浮淺化,快馬加鞭的生活步調(diào)。別誤會我,我并不是懷古戀舊。恰恰相反,我認為我們居住在一個很不平凡的世紀里。想培養(yǎng)同情心、仁慈、對他人的關(guān)懷,我們擁有遠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豐富的知識和工具,成功的幾率也更大。話說回來,我們目前置身的冰河時期令人憂心。如果說它和憂郁癥、惶然無措這兩種流行病是聯(lián)手的盟友,我不會感到驚訝,因為這兩種心理疾病最可能的導因除了日益薄弱的歸屬感外,就是缺乏溫暖和一個令人安心、提供保護的社群。仁慈本身看似微不足道,其實它是我們生活的中心要素。它的力量驚人,足以讓我們洗心革面——說不定比任何心態(tài)或技巧的威力都大。阿爾多斯?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1894~1963,英國作家、批評家)在研究各種旨在發(fā)揮“人類潛力”的哲學和技巧上堪稱先驅(qū),他研究過林林總總的方法,例如吠陀哲學(印度最古老的宗教文學)、幻覺、勞筋動骨、靜坐冥思、催眠和禪學。他在臨終前的一次演講中說:“常有人問我,轉(zhuǎn)化生命最有用的技巧是什么。經(jīng)過這么多年的研究和實驗,我實在有點難為情,可是我必須說,最好的答案就是——仁慈一點?!?/pre>內(nèi)容概要
如果簡化掉心理的旁枝雜葉,將在潛移默化中制造出新的驚喜,而我們的人生也會發(fā)生質(zhì)的轉(zhuǎn)變。而本書提供的就是一種至為精簡而又根本的方法,見證奇跡的人生! ——張德芬 有這樣一副畫,一扇窗戶開向滿是烏云的天際,窗簾翻飛,下面寫著一行字:我不記得你說了什么,可是我記得你說話時的表情?! ∪说囊簧茧y免會受到多多少少負面因素的影響,從出世、童年、第一天上學、青春期、交友、戀愛、工作,我們的一生有許許多多的里程碑?! ∪绻腥嗽谖覀冐巾殠椭臅r候伸出援手,我們會感到如釋重負。每個人都希望自已的心聲被聽到,渴望受到溫暖友善的對待,喜歡被呵護、被了解。 而這些的前提是要我們有一顆接納他人的心?! 】茖W證實,體貼關(guān)懷、富同情心、開放心胸接納他人的人比較健康,進一步說,任由敵意滋生或是抱恨終生,我們不可能達到最好的境界。而如果我們忽視或壓抑這些正面的特質(zhì),很可能既傷人也傷己。精神學家亞柏多?艾柏提說,沒有表達出來的愛會變成恨,沒有盡情享受的喜悅會變成壓抑。 如果把精力都投注在爭斗、與人的沖突、猜忌、憤恨和設(shè)防上?! ∵@些往往是浪費時間、損耗精力的莫大虛擲?! ”緯峁┮环N至為精簡敏行的方法?! ∪绻喕暨@些旁枝雜葉,將在潛移默化中制造出新的驚喜,而我們的人生也會發(fā)生質(zhì)的轉(zhuǎn)變。作者簡介
作者:(意大利)皮耶羅·費魯奇 譯者:席玉蘋皮耶羅·費魯奇(Piero Ferrucci),意大利著名的哲學家和心理學家。著有《孩子是個哲學家》。1946年生于意大利都靈(Torjno),都靈大學哲學博士,師承綜合心理學大師羅貝托·阿薩吉歐力(Roberto Assagioli)。他擔任心理治療師的工作,在佛羅倫薩執(zhí)業(yè)已30年。譯者簡介:席玉蘋,臺灣國立政治大學國際貿(mào)易系畢業(yè),美國德州理工大學企業(yè)管理碩士,任《管理雜志》特約撰稿人多年。三度獲得梁實秋文學翻譯獎?,F(xiàn)居高雄,從事譯文、寫作。譯作有《贏家通吃的社會》(智庫)、《科學的新娘》、《21世紀三事》(臺灣商務(wù))等20余部作品。書籍目錄
引言 一種立場,一種生活方式 /11. 誠實凡事變得更容易2. 溫暖快樂的溫度 3. 寬恕活在當下4. 接觸感動人也被感動 5. 歸屬感我屬于,故我在6. 信任你可愿意冒險? 7. 專心當下就是唯一 8. 同理心 知覺的延展 9. 謙遜 世上并非唯你獨尊 10. 耐心你是不是把靈魂留在身后了?11. 慷慨重新劃定邊界 12. 尊重仔細看,用心聽 13. 彈性順者昌,逆者亡 14. 記憶你有沒有忘記什么人?15. 忠誠不要亂了頭緒 16. 感恩最容易的快樂之道17. 服務(wù)大好良機 18. 喜樂我們的自然狀態(tài) 結(jié)語章節(jié)摘錄
我們就像佛教寓言中的一群小孩,在沙灘上堆土蓋城堡。每個小孩都有自己的城堡,各有各的領(lǐng)土。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最重要:”這是我的!””是我的!”,甚至因此吵架、打架。夜晚來到,孩子紛紛歸家,他們忘了沙做的城堡,沉沉進入夢鄉(xiāng),而所有人的作品都被浪潮沖洗得干干凈凈。我們最寶貴的物品就像沙做的城堡。我們真的要把自己看得那么嚴重嗎?慷慨,能松開我們緊抓著不放的執(zhí)著,讓我們放手。一個人在一天中總要遇到二十三個挫折(十年前是十三個)。你打算跟這些挫折宣戰(zhàn)還是隨之起舞?能屈能伸的彈性,對人際關(guān)系有深遠的影響?;蛟S我們生就溫暖友善,可是因為無法適應新的事物,一旦有突發(fā)事件就意氣消沉、情緒惡劣、橫眉豎目甚或一蹶不振,哪有力氣將我們最好的一面展現(xiàn)于外?我們的魂像是掉了一半——另一半拿去抱怨、抵抗、和現(xiàn)實打仗去了。有彈性的人比較容易相處,因為他們能坦然接受眼前的事實。如果你和某人墜入愛河,私心希望對方永遠不變,因為你已經(jīng)習慣了那樣的他(她),那你等于在跟保單談戀愛,而非活生生的人。反之,給對方越多空間去改變、實驗、摸索,你們的戀情就越可能像一場探險,兩人都帶著好奇,盼望下一步的到來。且讓我們揚棄所有這樣的仁慈。我的重點是:真正的仁善是一種強韌、真誠、溫暖的自然狀態(tài)。它是好幾種不同特質(zhì)的交互作用,例如溫暖、信任、耐心、忠誠、感恩,不只一端。就像同一個音樂主題有不同的版本變化。這些特質(zhì)缺一不可,否則仁慈既不真誠,也欠缺信服力。反過來說,如果我們用心培養(yǎng)、發(fā)揚光大,每一種特質(zhì)都足以促成心靈的改革,大大改變我們的生活。而這些特質(zhì)一旦攜手合作,行動會更有效,成果也更豐厚。從這個觀點來看,仁慈不啻是心理健康的同義字。仁慈是一種無須太費力的處世之道。它是至為經(jīng)濟實惠的態(tài)度,因為它省去了我們浪費在猜疑、憂慮、忿恨、鉤心斗角或是無謂設(shè)防上的大量精力。這種態(tài)度是減法,將不必要的東西剝減殆盡,我們便能回歸到簡簡單單的本來面目。而商場上又如何呢?我們依然可以獲致同樣的結(jié)論。剝削勞工,破壞環(huán)境,欺瞞顧客,助長浪費風氣的企業(yè)短期內(nèi)或許能獲利,長遠的競爭力則遠不如重視環(huán)保,不占員工便宜,誠心為客戶服務(wù)的組織。政治圈內(nèi),仁慈是放下強權(quán)主導的心態(tài)和長年的鉤心斗角,同時懂得尊重他人的意見、需求和歷史。大家越來越清楚,以暴力和戰(zhàn)爭來解決世界的紛爭,是極其粗糙又無效率的手段,它只會挑起眾怒,從而制造新的暴力、紛亂、苦難、貧窮和資源的浪費。如果你早上醒來第一個念頭就是防衛(wèi)自己、擔心自己或家人會有不測,比起你將世界視為溫暖的觀感來,你當然悲慘得多。一個涉及百位受試者的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五十五到八十歲的男男女女,信任別人的人不但健康較佳,對生活也較為滿意,而十四年后做的后續(xù)研究更發(fā)現(xiàn),信任他人的人活得更久。關(guān)于專心,佛陀曾經(jīng)訓示:讓你看到的只剩下目之所見,聽到的只剩下耳之所聞。這句話的意思是:將先入為主的想法束之高閣,一無成見地迎接當下,完全專心一意。這才是完全的開放。你必須容許自己被當下這一刻所驚喜。編輯推薦
《仁慈的吸引力》:在這個標新立異、呼喚原創(chuàng)性、和別人競爭、要當?shù)谝幻@樣的觀念準則下,我們該如何釋壓,并有效發(fā)揮出自己的天賦和特質(zhì)?生活有許多不同的面向,可是它的精髓卻簡單至極。本書倡導一種至為經(jīng)濟的生活態(tài)度,一種無須太費力的處世之道,一種更廣闊的心靈天地。它省去了我們浪費在猜疑、憂慮、忿恨、鉤心斗角或是無謂設(shè)防上的大量精力,讓人回歸到簡單的面目,因而事半功倍。名人推薦
如果簡化掉心理的旁枝雜葉,將在潛移默化中制造出新的驚喜,而我們的人生也會發(fā)生質(zhì)的轉(zhuǎn)變。本書提供的就是一種至為精簡而又根本的方法,見證奇跡的人生! ——張德芬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