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2 出版社:陳華文、 陳淑君 華文出版社 (2008-12出版) 作者:陳華文,陳淑君 著 頁數:289
Tag標簽:無
前言
1997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60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殯葬管理條例》,其第一章 第二條規(guī)定,國家“積極地、有步驟地實行火葬,改革土葬,節(jié)約殯葬用地,革除喪葬陋俗,提倡文明節(jié)儉辦喪事。”在其第四條中則強調“人口稠密、耕地較少、交通方便的地區(qū),應當實行火葬;暫不具備條件實行火葬的地區(qū),允許土葬?!闭沁@一條例的頒布,在全國掀起了殯葬改革的熱潮,而地處吳越地區(qū)的浙江省則走在了全國殯葬改革的前列,到2003年底火化率已達到90%以上。尸體處理方式從直接土葬到火化后的土葬,從宗族或家族式的集葬式或公共墓地式埋葬,到火化后自行處理,再到不管是城市還是鄉(xiāng)村的集體公墓,這之中,民間喪葬文化開始了巨大的轉變。這種轉變在吳越地區(qū),尤其是浙江地區(qū),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其整體影響則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充分地顯現出來。不管是埋葬方式,還是與之相伴生的儀式,也包括人們特別注重的墓葬建筑,都與傳統(tǒng)的形態(tài)發(fā)生了巨大的或持續(xù)的變化。這是一種不可逆轉的變化。
內容概要
《吳越喪葬文化》首次在廣泛的意義上證明文化作為區(qū)域的存在,尤其是喪葬文化與區(qū)域文化在歷史背景、生態(tài)環(huán)境,以及文化發(fā)展方面的緊密聯(lián)系。人類是唯一有自主意識從事喪葬活動的動物。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這種活動一直伴隨著人類,并隨著不同的人文和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創(chuàng)出了豐富多彩的喪葬文化。這當中,吳越喪葬文化所呈有的獨特性更顯代表和典型。
作者簡介
陳華文,男,1959年生,浙江省武義縣人。浙江師范大學教授,社科處副處長。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yè)?,F為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梁祝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浙江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主席團委員、浙江師范大學社會學民俗學研究中心主任。出版《喪葬史》、《吳越喪葬文化》、《民俗文化學》等近十種著作,發(fā)表論文八十多篇,獲省部級以上獎勵多次。陳淑君,女,1965年生,浙江省溫嶺市人。浙江師范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浙江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yè)。曾出版《婚姻習俗與文化》、《吳越喪葬文化》等著作多種,論文十多篇,多次獲省級以上獎勵。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章 概述第一節(jié) 吳越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第二節(jié) 吳越歷史文化的淵源關系1.史前的幾個文化形態(tài)2.歷史上的勾吳與干越文化第三節(jié) 吳越喪葬文化的特點1.吳越喪葬文化在儀式上有自己的獨特形態(tài)2.吳越喪葬是信仰的外化3.重喪和信風水4.墓葬形制具有區(qū)域特點第二章 吳越喪葬習俗的起源和發(fā)展第一節(jié) 喪葬文化的起源第二節(jié) 夷夏的文化互動及與吳越文化的關系第三節(jié) 早期吳越墓葬文化與中原文化的區(qū)別以及封土墓的產生第四節(jié) 吳越喪葬文化的發(fā)展第三章 吳越喪俗中的葬法與葬式第一節(jié) 吳越喪葬文化區(qū)的葬法1.土葬2.火葬3.水葬4.懸棺葬5.巖洞葬第二節(jié) 吳越喪葬文化區(qū)的葬式1.一次葬2.二次葬3.屈肢葬4.俯身葬第三節(jié) 融合著特殊葬法葬式的葬俗1.落水死的喪俗2.夭折者的喪葬3.出海遇難者的喪葬4.洞頭的牽攢5.信仰耶穌教者的葬法與葬俗6.寧波戲曲藝人的葬俗第四章 吳越喪葬習俗的民間儀式第一節(jié) 送終初喪儀式1.送終2.浴尸、更衣與含口錢3.移尸與點引路燈4.送無常5.報喪第二節(jié) 入殮成服1.入殮2.成服3.守靈4.接三5.吊喪第三節(jié) 出殯安葬1.擇出殯日期2.出殯用樂3.啟靈送喪4.埋葬5.答謝親友和助喪者第四節(jié) 做七祭祀附 浙江省武義縣白姆鄉(xiāng)中宅村陳姓喪戶的喪事儀式調查實錄第五章 棺槨和墓式第一節(jié) 吳越地區(qū)的棺槨第二節(jié) 吳越地區(qū)的墓式1.八字墳2.石槨浮墳3.椅子墳4.公墓第三節(jié) 棺槨、墓式與社會發(fā)展1.顯示自身的富有2.顯示自身的地位第六章 吳越喪俗與信仰文化第一節(jié) 喪俗中信仰形態(tài)的區(qū)域性存在第二節(jié) 喪俗信仰建立起生者與死者聯(lián)系的橋梁1.做壽衣、壽材、壽壙2.為死者照明3.為死者提供通行證4.買水浴尸5.暖壙6.送火種第三節(jié) 事死如生——死后的祭奠1.喪事中的不時之祭奠2.清明:寄托著信仰的永恒懷念第七章 吳越喪俗中的喪服與居喪第一節(jié)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喪服與居喪1.喪服中的服敘制度2.服喪中的五服制3.喪服與居喪禮制度第二節(jié) 吳越歷史上的服喪與居喪第三節(jié) 當代吳越區(qū)域的喪服與居喪1.當代的喪服2.現代的居喪第八章 吳越喪俗與風水文化第一節(jié) 相墓術與風水文化第二節(jié) 喪俗中的風水模型第三節(jié) 吳越喪俗中的風水表達第九章 吳越喪俗的改革與對策第一節(jié) 吳越喪葬文化的改革1.殯葬改革是國家的一種政策2.吳越地區(qū)新時期殯葬改革的必要性3.吳越地區(qū)殯葬改革的重點第二節(jié) 吳越喪葬文化的改革對策1.提倡厚養(yǎng),實行薄葬2.簡化喪儀,理智消費3.殯葬業(yè)必須由壟斷經營向市場化經營轉變4.改變目前單一化殯葬方式向多元化發(fā)展吳越喪葬文化主要參考書目后記附件:論吳越喪葬文化的區(qū)域性特征
章節(jié)摘錄
吳越文化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開始主動地進人中原文化為代表的主流文化之中,吳越強盛時期的數度北上爭霸,使之與中原文化的交往和互動日益頻繁,加上后來中原地區(qū)為代表的華夏族不斷地強大,并在統(tǒng)一中國的過程中,成為主導中國文化發(fā)展的統(tǒng)治者,吳越文化也逐漸地融人中原地區(qū)為代表的漢族文化之中,并成為漢族文化形成過程中一個主要的組成部分。①隨著吳越兩國在戰(zhàn)國后期的衰落和最后滅亡,吳越作為諸侯國或地區(qū)性國家,已經不復存在。但吳越的文化,尤其吳越地區(qū)存在的一些與生產、生活和地理環(huán)境、氣候因素等息息相關的文化內容,卻被完整地保存或傳承了下來,其中也包括喪葬文化。由于吳越地區(qū),尤其是浙江地區(qū)的地形環(huán)境在不同的區(qū)域有著相當大的差異,如北部以平原為主,而在中部則以丘陵為代表,到了中南部,則以山地為典型特征,因此,在喪葬文化方面,其中特別明顯的是在墓葬形制方面,差別也就非常巨大。
后記
1995年由于出版社的約稿作者開始進行有關喪葬文化和歷史的研究,它的成果就是《喪葬史》。這一進入讓我欲罷不能。喪葬文化是一種長期伴隨著人類的文化,內容豐富而博大精深,不僅中外有別,在中國不同區(qū)域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為了繼續(xù)研究,后來,我們申請了一個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專門對吳越喪葬文化進行研究。但是,在課題被立項后不久,我父親就查出患了癌癥,三年左右,我們大量的時間被占用,包括感情和心力。這是一個作為長子和長媳的我們必須面對而不能放棄的,因此,我們在課題研究方面放慢了步子。父親去世后,給我們精神上的打擊,實際上到現在也沒有完全恢復。雖然我們研究喪葬文化,對于死亡我們也能豁達地去對待,但當自己身臨其境,面對至親病重、病危乃至去世而無能為力時,這是一種怎樣的心力交瘁,卻是常人無法體會的。父親去世已經一年多,但想起來,心中仍有一種痛,一種無法釋懷時去時來的痛。我們在做課題的過程中,也發(fā)現難度比我們設計的還要大。大量的材料需要我們去調查去核對,諸君從我們所附的圖片中應該不難感受到這一點。
編輯推薦
《吳越喪葬文化》所呈有的獨特性更顯代表和典型。人類是唯一有自主意識從事喪葬活動的動物。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這種活動一直伴隨著人類,并隨著不同的人文和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創(chuàng)出了豐富多彩的喪葬文化。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