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約會

出版時間:1993-8  出版社:華文出版社  作者:阿嘉莎.克里斯蒂  譯者:李永熾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三毛主編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死亡約會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8條)

 
 

  •     老實說,看到結(jié)尾有些失望。
      居然是大團圓結(jié)尾!!他們家中那些無用的兒女們,既然沒有給他們的勇氣一個機會,或者是個發(fā)自內(nèi)心的反抗的機會就大團圓了。便宜了他們!
      
      書中的那個該死的老太婆居然是被一個外人殺掉的。。。
      
      我還期待他們家中的誰誰誰陰暗又巧妙地干掉她呢!
      
      而且看推理部分的時候,有一種如果老太太還在世的話,她應(yīng)該會感慨:原來我這么重要!這么多人想要殺掉我。從而產(chǎn)生一種榮耀感。
      
      
  •     阿加莎·克里斯蒂,推理小說界無可爭議的女王,不知不覺在2010年9月15日就將迎來120周年的誕辰紀念日。謹在這里向阿婆致以萬二分的崇敬和感激,衷心感謝阿婆為我點燃起熱愛偵探推理小說的燭火,引導(dǎo)我向推理小說之路兼程前進!
      阿婆是個高產(chǎn)作家,一生創(chuàng)作了多達80部偵探小說和短篇故事集,其中不乏流傳百世的佳作,像《尼羅河上的慘案》,《無人生還》,《羅杰疑案》,《東方快車謀殺案》等等。這些都是推理迷們耳熟能詳?shù)淖髌妨?,我也都一一讀過,精彩自不必說。在這里,我想向大家說說阿婆眾多名作中我來說最為重要的一部作品——《死亡約會》(Appointment with Death)。
      《死亡約會》創(chuàng)作于1938年,它與《陽光下的罪惡》、《加勒比海之謎》組成了阿加莎·克里斯蒂別具風(fēng)情的“海島謀殺三部曲”,是阿婆鼎盛時期的作品之一,也是我接觸阿婆的第一部作品。
      那是一個平淡無奇的下午,XX圖書館,隨手拿起的一本書。就這樣,我和阿婆開始了“死亡約會”,以下是約會內(nèi)容簡介:
      我們偉大的比利時神探波洛來到古老神秘的東方圣城——耶路撒冷,一行還有博因頓一家:惡心蠻橫專制的母親博因頓老太,懦弱順從的大兒子倫諾克斯和勇敢精明的妻子納丁,性格孤僻的小兒子雷蒙德和中規(guī)中矩的女兒卡羅爾,神志不清的小妹妹吉尼弗拉。這些成員組成了病態(tài)怪異的博因頓家族。除此之外,還有重要角色——美麗熱情的醫(yī)護士薩拉·金小姐。以及韋斯特霍姆勛爵夫人、杰勒德大夫、皮爾斯小姐。
      一行人到圣地“犧牲之地”游覽,留下身體不適的博因頓老夫人。而在眾人結(jié)束一天行程回到營地時,發(fā)現(xiàn)博因頓太太死在了營地帳篷外的大椅子上。
      “這是一起謀殺案,上帝可以作證,這毫無疑問。”波洛說出這句自己不知道說了多少遍的經(jīng)典臺詞。究竟,是誰殺了這個老夫人,每個人都抱著深不可測的殺人動機,波洛調(diào)動灰色小細胞,開始了他最擅長的問話式推理,向我們展示了他與眾不同的推理能力。誓要撥開層層迷霧,逮捕真兇。。。。。。
      不一會的功夫,書已經(jīng)翻了不止1/2。這是一種魔力,一種阿婆施放的催讀劑,讓人無可自拔的深陷其中。阿婆展現(xiàn)了她細膩自然不造作的出色文筆,將故事中各個角色、哪怕是不起眼的小角色,都刻畫得分外鮮明,躍然紙上,這和其他推理小說家只專注于描寫詭計,而忽略人物形象描寫形成最鮮明的對比。其次故事的鋪墊和發(fā)展層層推進,緊密相連,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波洛對案件推理的抽繭拔絲節(jié)奏之快,盤問咄咄逼人之勢之強讓人咋舌。整部作品讀起來簡直叫人欲罷不休。大家或許會認為我這么說有些夸張,但其實不然,應(yīng)該這么說,《死亡約會》這部作品,放在浩瀚的推理小說群中只能算是冰山一角,但對于當時只是推理小說門外漢的我,設(shè)局是如此巧妙,魅力是如此之大,當時看的確實是有這種感覺。
      記得當時再沒過多久書就看完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看推理小說一旦看到后面解謎的部分,看書的速度是會增加很多的,因為很少有人能夠看解謎看到一半蓋上書本下次再接著看的,所以我也不例外。當天下午,這本書我就看完了。
      坦白說,《死亡約會》的詭計并不算強大(后來我才知道,阿婆并不是以詭計取勝的)。但是看完后,我還是用了不少時間去消化整個故事,不斷地翻到前面去看阿婆那些看似無關(guān)卻隱藏線索的對白和描寫,特別是老夫人那句惡毒的對白?。ù蝰R賽克),這才算完全地弄明白了。
      阿婆以人性本善作為賭注,用時間差為武器。巧妙地讓兇手游走于一片不合理的云霧中,但卻理直氣壯地難倒了崇尚邏輯推理的偵探波洛,因為這單案子本不是靠邏輯推理就可以破解的。還需要一點運氣,還需要一種能夠看透人性的直覺。為什么?因為這本書處處都體現(xiàn)人性善與惡的對立。
      書中的死者博因頓就像一只臃腫歹毒的蜘蛛,她以操縱別人心理、控制別人行為為樂,用自己的細絲緊緊地裹住家人,榨取他們的精力,磨滅他們的斗志。這是何等強大的控制欲,盡管這也有母愛的成分,但縱使有,也是極度扭曲的。
      愛情,親情,友誼。在這本書里也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一句話:構(gòu)成這起命案發(fā)生的一切,就是以上各種人性之愛的凝結(jié)物。
      毫不夸張的話,如果不是因為看了《死亡約會》,我可能不會認識阿婆,也就不會接著看阿婆其他的書籍,更有可能不會對推理小說產(chǎn)生如此之大的熱忱。所以說《死亡約會》是阿婆對我的啟蒙之作,是無可替代的。
      這是一次成功的約會,在我的心上就永遠記住了這樣一個老人。
      120年的華誕,謹以這篇文章,送上對阿婆最真摯的緬懷。
      
      
  •      終于開始讀克里斯蒂了,一直想讀,想好好坐下來什么都不想一頭沉浸在她營造的一幕幕殺機四伏和抽絲剝繭里。第一次,第一部,《死亡約會》用了三個半小時,我讀完了。
       我終于明白了何以阿加莎的作品會有令全世界心醉的魔力,而我非常慶幸,在一個不致于讀得一頭霧水卻也不會因為心智太過成熟而無法領(lǐng)會其中妙趣的年齡,全身心投入到阿婆筆下的世界里。
      
       這是一場并不完美的謀殺,因為一開始抖出的所有包袱,都被那個自負而冷靜得可怕的比利時偵探——赫爾克里·波羅不動聲色地一一擊破。博因頓全家以及相關(guān)人等的各色性格百態(tài)都在阿加莎貌似平鋪直敘的情節(jié)流動里被挖掘得淋漓盡致。也許,我這樣猜想,阿加莎的小說,在帶領(lǐng)讀者斗智、獲得參與性快感的同時,最終的目的,也許只是展示性格的舞臺搭建在謀殺案的外核下,而這個目的,是我們讀者無論如何都會忽略的,這么說來,克里斯蒂的謀殺游戲,其實也是針對讀者的游戲,看你能不能脫出她設(shè)置的閱讀陷阱。
      
       我這樣會被諸多阿迷罵死的,小子看了那么一部小說就裝作很精通的樣子!所以我決定閉嘴,繼續(xù)拿起下一本,下下本阿婆,假以時日來驗證我如今這般自以為是的猜測。
      
  •     大約幾個月前Jessie 跟我討論阿加莎的戲劇論文該怎么寫,我說哪個阿加莎,她說就是阿加莎推理戲劇季《捕鼠器》、《無人生還》的那個阿加莎。我就答說小說是看過不少,著名電影如《尼羅河上的慘案》或《東方快車謀殺案》當然也沒錯過(但那是當作上譯廠的配音盛宴看的),單憑這樣恐怕不能夠跟你探討論文的寫法吧。后來我就瞎掰說,大可以從性別角度出發(fā),女性作家描寫人物是如何,她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方式是如何,人物之間的相互關(guān)聯(lián)又是如何,等等。昨夜回家,在網(wǎng)上看畢《死亡約會》原著,突然覺得有話要說。
      
      偉大的心智往往兼具兩性特質(zhì) (A great mind must be androgynous,譯成“偉大的靈魂雌雄同體”是否稍有不妥?),是我看完小說的第一反應(yīng)。一方面,阿加莎是冷靜、超然而犀利的,她借助偵探波洛冷眼觀世,在云端之上微笑或嘆息——她是他們的造物主;但另一方面,她又是敏銳而感性的,她對筆下人物的描摹方式讓人聯(lián)想起女子細致秀氣的筆跡,不是另一種大刀闊斧的古拙筆法。年輕女醫(yī)生莎拉金即是一個兼具兩性特質(zhì)的角色,她時而變身追求愛與自由的熱情女郎,時而返還其專業(yè)人士的理性與克制。調(diào)查過程中,她不依不撓地堅持自己對死亡時間的判斷,顯示難得的氣魄和自信;而與之相對的是羸弱矯情的普萊斯小姐——無疑,后者陰性氣質(zhì)過重了。莎拉金這樣的角色很難讓人不喜歡,正如郭襄,她們性格中那磊落灑脫的一部分,并不常見于女性。小說中,金小姐最妙的一句臺詞是關(guān)于基督教的:
      “這個嘛,以前我認為我什么都不信?,F(xiàn)在,我就不知道了。如果所有教堂、教派以及不斷進行無聊論戰(zhàn)的教會,都能一掃而光”,她裝出粗野的姿態(tài),“這樣我就可以清楚看到騎驢進入耶路撒冷的基督,我也許會信仰他。”
      中國人以“冰雪”二字來形容一個女子的聰明,實在是好。這句清爽剔透的感覺是女性所獨有的??窗⒓由男≌f常感到冷香撲面。
      
      阿加莎與第二任丈夫在小亞細亞相識,婚后曾跟他去北非考古。她或許有東方情結(jié)(僅指近東中東),否則她筆下最撲朔迷離而又光彩奪目的推理故事不會總是發(fā)生在這些地方。這個從“文明”的西歐看向北非及東方的角度,本身就太有趣味。以《死亡約會》來說,那背景更是圣城耶路撒冷,阿拉伯譯員自稱基督教徒,在教會學(xué)校里學(xué)過濟慈和雪萊的詩,是種無法讓人發(fā)笑的幽默。
      
      案件結(jié)束有一段小小尾聲,是偵探波洛于五年后重遇走出母親陰影的博英頓一家人。當年飽受精神疾患折磨卻美麗宛如精靈仙子的小女兒吉妮芙拉已成為演員,在倫敦的劇場演出《哈姆雷特》的奧菲利婭。已成為雷蒙德太太的莎拉在家族聚餐時,面對吉妮芙拉耀目的紅發(fā)和如花容顏,驀然意識到她與母親博英頓老太太的相似。那尊胖大、丑陋可憎的雕像,也曾有過吉妮一樣的如花容顏。只是母親陰暗,而女兒光明。
      這樣的筆法,已經(jīng)稍稍超越了偵探小說的界限,但是很快又收住。她總是在兇殺與陰謀之間透露溫情與感性,卻不讓你看盡。她如此冰雪聰明。
      
  •   確實 阿婆是很會“斗轉(zhuǎn)星移”的~
  •   你也看到了最后一段,莎拉對吉尼的那種隱憂,不過我覺得不單單是“那尊胖大、丑陋可憎的雕像,也曾有過吉妮一樣的如花容顏。只是母親陰暗,而女兒光明?!边@樣。前面也說道,吉尼和她母親一樣,“本質(zhì)是一樣的。都有一種與生俱來強烈欲望——要當重要人物;她們都要求其他人重視她們的存在!”母親死去之后的吉尼,正噴涌出這種欲望,博英頓一家人,正以相同的方式,聚集在吉尼的周圍。也許這才是莎拉真正的隱憂。吉尼也許以后就會和母親一樣,牢牢盤踞在網(wǎng)的中央。
  •   good point...
    我願意相信當吉尼找到她自己的舞臺,她與生俱來的強烈慾望可以得到正面疏導(dǎo)時,她的人生會向好的方面去
  •   及時收住的人性和富含情感的手筆,真的是阿婆的最高明之處。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