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松讀懂哲學知識

出版時間:2012-5  出版社:中國城市出版社  作者:魏長松  頁數(shù):333  字數(shù):332000  

前言

  什么是哲學?關于這個問題,像有一千個人看《紅樓夢》就有一千個林黛玉,一千個人看《哈姆雷特》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各人有各人的答案。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做_出了比較精辟的解釋,他說:  哲學,就我對這個詞的理解來說,乃是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它和神學一樣,包含著人類對于那些迄今仍為確切的知識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學一樣是訴之于人類的理性而不是訴之于權威的,不管是傳統(tǒng)的權威還是啟示的權威。一切確切的知識——我是這樣主張的——都屬于科學;一切涉及超乎確切知識之外的教條都屬于神學。但是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一片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域;這片無人之域就是哲學。思辯的心靈最感興趣的一切問題,幾乎都是科學所不能回答的問題;而神學家們的信心百倍的答案,也已不再像他們在過去的世紀里那么令人信服了?! ∈澜缡欠譃樾暮臀飭幔咳绻沁@樣,那么心是什么?物又是什么?心是從屬于物的嗎?還是它具有獨立的能力呢?宇宙有沒有任何的統(tǒng)一性或者目的呢?它是不是朝著某一個目標演進的呢?究竟有沒有自然律呢?還是我們信仰自然律僅僅是出于我們愛好秩序的天性呢?人是不是天文學家所看到的那種樣子,是由不純粹的碳和水化合成的一塊微小的東西,無能地在一個渺小而又不重要的行星上爬行著呢?還是它是哈姆雷特所看到的那種樣子呢?也許它同時是兩者嗎?有沒有一種生活方式是高貴的,而另一種是卑賤的呢?還是一切的生活方式全屬虛幻無謂呢?假如有一種生活方式是高貴的,它所包含的內容又是什么?我們又如何能夠實現(xiàn)它呢?善。為了能夠值得受人尊重,就必須是永恒的嗎?  或者說。哪怕宇宙是堅定不移地趨向于死亡,它也還是值得加以追求的嗎?究竟有沒有智慧這樣一種東西,還是看來仿佛是智慧的東西,僅僅是極精煉的愚蠢呢?對于這些問題,在實驗室里是找不到答案的。各派神學都曾宣稱能夠做出極其確切的回答,但正是他們的這種確切性才使近代人滿腹狐疑地去觀察他們。對于這些問題的研究——如果不是對于他們的解答的話,——就是哲學的業(yè)務了?! ∫陨暇褪怯軐W家羅素對于哲學的解釋。那么,哲學與我們每個人有關系嗎?  答案是肯定的,哲學完全融入到了生活的每一個地方,只是我們不常察覺罷了。且不提數(shù)學、物理學、心理學、倫理學以及一切的自然科學,都是逐漸從哲學中分離出來的,僅就認識論和方法論而言,就是哲學在生活中最直接的體現(xiàn)?! W習哲學對于我們有用處嗎?  答案也是肯定的。不學哲學也許一樣可以在生活中感悟到很多道理,有很多思考,同樣可以過有意義的生活。但學習哲學的目的在于通過對哲學的學習來建立一套系統(tǒng)的、有規(guī)律的哲學思維認識邏輯,進而以更深刻的思考來認識這個世界,更好地指導自己的行為方式,使我們更有意義地生活。  學習哲學知識能夠使人充滿智慧,因為哲學本身就是一門智慧的學問。學習它,人會不斷地獲得智慧,可以使自己變得更聰明。但這種智慧的獲得是通過各種哲學思想的探討,從而使人具有哲學思維獲得的。理性只是一種哲學思維而已,哲學的思維有很多,所以學習哲學的精髓就是借鑒哲人們的思維方式,不斷地鍛煉自己的思維方式,最終使得自己有良好的哲學思維方式,用以指導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學習哲學知識,能夠使人變得更深刻、更有思想與內涵?! W習哲學難嗎?  應該說學習哲學知識有一定的難度,但本書立足哲學話題,講述中外哲學的基本知識,從人生、生活、成功、處世、交際等各個角度來闡述你身邊的哲學問題,淺顯易懂,引經(jīng)據(jù)典,事理豐富,進而讓你輕松讀懂哲學知識,學會哲學思考,讓你輕松成為一個“哲學家”。

內容概要

哲學就是一門智慧的學問,學習它,我們會不斷獲得智慧,使自己變聰明,但這種智慧的獲得是通過各種哲學思想的探討,從而使人具有哲學思維而獲得的。
哲學的思維有很多,學哲學的精髓就是借鑒哲人的思維方式,不斷地鍛煉自己的思維方式,最終使得自己有良好的哲學思維方式,用以指導自己的生活學習以及工作,那樣我們就自然而然變得聰明了。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痛苦,迷茫,沮喪時,我們常常求助于醫(yī)生或藥物卻無所得,反而忽略了身邊最智慧的心靈治療師—哲學。本書旁征博引,融匯東西,指導你如何用古今中外思想大師的智慧解決這些切實的人生難題。

書籍目錄

第一章 讀懂關于生命的哲學
 第一節(jié) 何為哲學
◎哲學的基本概念
◎哲學蘊涵生活體驗
◎驚訝是哲學的發(fā)展動力
◎哲學的基礎
◎哲學活動的本性
◎哲學家是什么樣的人
◎哲學是一種沉思
 第二節(jié) 中國哲學基本問題
◎“天”的觀念
◎對自然的看法
◎天與人是合一的
◎生死觀
◎一元哲學
◎與“自然”關系
◎宇宙意識
◎中國哲人宇宙觀
 第三節(jié) 外國哲學基本問題
◎人的本質
◎人的屬性
◎人的價值
◎人的自由
◎人與自然的關系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世界的本原問題
第二章 讀懂哲學的基本概念
 第一節(jié) 中國哲學的基本概念
◎陰陽八卦
◎五行學說
◎仁義禮智信
◎三綱五常
◎性三品說
◎大同
◎小康
◎慎獨
◎踐履
◎三綱領
◎八條目
◎中庸之道
◎忠恕之道
◎性命雙修
◎和與同
◎精氣神
◎道
◎無為而治
◎小國寡民
◎心齋
◎坐忘
◎法術勢
五德終始
第二節(jié) 外國哲學的基本概念
◎第一推動者
◎絕對觀念
◎實踐范圍
◎二律背反
◎生命之流
◎形而上學
◎辯證法
◎邏各斯
◎假象
◎實體
◎形式
◎自因
第三章 讀懂哲學的基本問題
第四章 讀懂哲學名著
第五章 讀懂哲學人物
第六章 讀懂哲學流派
第七章 讀懂哲學故事
第八章 讀懂哲學名言

章節(jié)摘錄

  人和天地萬物的關系,這里無法詳論中國人對自然的看法,重點只能放在中國人對自然的態(tài)度上面。李約瑟認為中國人把自然看做一種有機體而不是一件機器,這個看法大致是可以接受的。西方自然觀先后有兩大型:希臘時代是有機觀,十六七世紀到十九世紀是機械觀?,F(xiàn)代生物學、新物理學興起以后,兩者又有混合趨勢。無論如何,說中國沒有機械的自然觀是不致大錯的。就人與自然的關系而言,我們大概可以用“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來概括中國人的基本態(tài)度?!@種宇宙論若嚴格地用哲學尺度去檢查當然有種種困難。但是我們在此可不必細究。值得注意的是。兩千多年中國人大體上都接受了這種看法。從這一看法出發(fā),中國人便發(fā)展出了“盡物之性”、“萬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精神。中國人當然也不能不開發(fā)自然資源以求生存,因而有“利用厚生”、“開物成務”等等觀念。但“利用”仍是“盡物之性”,順物之情,是盡量和天地萬物協(xié)調共存,而不是征服。這是與西方近代對自然的態(tài)度截然相異之處。  中國的兩個世界是不即不離的,天與人是合一的,盡性即知天,所以要求之于內。六合之外可以存而不論,荀子有“制天”、“役物”的觀念,在儒家思想中已是例外。但是他仍說,“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他的精神是內傾而不是外傾的:超越的外在觀點依然沒有建立起來?!篌w而言,中國思想確是比較實際的、貼近人生的,有內在系統(tǒng)而無外在系統(tǒng)的。抽象化、理論化、邏輯化的思考方式不是中國的特色,也不受重視?! 〈篌w來說,中國人的生死觀是“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觀念的延伸。以民間信仰而言,在佛教人中國以前,中國人并沒有靈魂不朽的說法。中國古代有“魂”與“魄”的觀念,分別代表天地之“氣”?!盎辍眮碜蕴欤瑢訇?;“魄”來自地,屬陰。前者主管人的精神知覺,后者主管人的形骸血肉,魂與魄散則死。這是一種二元的靈魂觀,在世界各種文化中頗具特色。更值得注意的是魂魄分散之后,一上天,一入地。……但是魂魄最后歸天地之氣,不是永遠存在的個體。周代以來的祭祀制度有天子七廟、諸位五廟、士庶祭不過其祖之類的規(guī)定;其背后的假定便是祖先的靈魂日久即化為“氣”,不再享受子孫的祭祀了。關于這一點,子產(chǎn)論魂、魄時已明白指出。所以中國古代雖也有關于“天堂”和“地獄”的想象,然而并不十分發(fā)達。最重要的還是人世,天堂與地獄也是人世的延長。簡言之,生前世界和死后世界的關系也表現(xiàn)出一種不即不離的特色。佛教東來之后,天堂、地獄的想象當然變得更豐富,也更分明了。但輪回的觀念仍使人能在死后不斷地重返人世,中國民間之所以易于接受佛教的死后信仰,這也是關鍵之一。在現(xiàn)代化的沖擊之下,中國民間關于生死的信仰雖沒有完全消失,卻毫無疑問的是日趨式微了。所以我們不必過分注意這一方面的現(xiàn)代演變,中國知識階層關于生死的看法值得我們重視?!鶕?jù)中國人的生死觀,每一個人都應勇敢地面對小我的死亡而仍然積極地做人,勤奮地做事。人活一日便盡一日的本分。一旦死去,則此氣散歸天地,并無遺憾。這便是所謂“善吾生所以善吾死”。張載的“西銘”說得最好,“存,吾順事;沒,吾寧也。”  人們常說,我國民族傳統(tǒng)的思維習慣,在看待世界和人生問題上有個重要特點,叫做“體用一源”,就是不把事物的本體和現(xiàn)象割裂開來,折成兩截,而是視為相互聯(lián)系、相互容涵著的一個整體,即體即用,渾然無間。這在長期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中尤為明顯。儒家從孔子開始,便主張“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把杳不可測的天命放在疑之際,一心致力于修、齊、治、平那一套現(xiàn)實的禮教倫常建設。《易傳》中雖然出現(xiàn)了“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系辭上》的提法,而“道不離器”仍是一貫的信條。所以“六經(jīng)皆道”的命題,也可以轉化為“六經(jīng)皆器”或“六經(jīng)皆史”。直到宋明以后的理學,由于受到佛老思想的影響,方才注重于“理”和“氣”、“義理之性”和“氣質之性”之間關系的辨析,即便如此,它也并沒有把“理世界”和“氣世界”截然劃開?!袄怼奔创嬖谟凇皻狻钡倪\行變化之中,“人倫”就體現(xiàn)了“天理”。這說明在我們民族固有的觀念中,世界是高度一元化的,本體和現(xiàn)象打成一片,本體蘊含于現(xiàn)象之內,而無需越出人倫日用的范圍,去尋找什么獨立自在的世界本源。這樣一種思維定勢,跟西方宗教、哲學體系中慣于在上帝和人、精神和自然、“物自體”和現(xiàn)象之間劃分鴻溝的做法相比,是頗有距離的。  數(shù)千年以來,中國人對生命問題一直是以廣大和諧之道來旁通統(tǒng)貫,它仿佛是一種和諧的交響樂,在天空中、在地面上、在空氣間、在水流處,到處洋溢著歡愉豐潤的生命樂章,上蒙玄天,下包靈地,無所不在,真是酣暢飽滿,猗歟盛哉!而中國人的思想也一直就是以這三個主題為中心,自然,人,與人的文化成就?! Q句話說,我們對自然的了解與西方不同,“自然”對我們來說,是普遍生命流的境界,其真力彌滿,貫注萬物,因此自然是無窮的,它不被任何事物所局限,也沒有什么“超自然”駕凌其上?!白匀弧北旧砭褪菬o窮無盡的生機,但又并不和上帝的神力沖突,因為在它之中正含有一切神奇的創(chuàng)造力。再說,人和“自然”之間也沒有任何隔閡,因為人類生命與宇宙生命乃是融貫互通,演化并進的。……

編輯推薦

  哲學是專屬于人的,因為它本身不是智慧,而是對智慧的愛。沒有對智慧的愛,而是抱著功利的態(tài)度去對待哲學,是進入不了哲學領域的。一個人如果從哲學中僅僅看到若干范疇和教條,當然會覺得枯燥乏昧,那么他算枉學了哲學。只有那些帶著淚和笑感受和思考人生和世界的人,才能真正領略哲學的魅力。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輕松讀懂哲學知識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由于本人手機的問題,取貨出了點小插曲,不過,客服很負責,最終還是解決了。
  •   看了幾頁,正在看沒看完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