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6 出版社:中國書籍出版社 作者:卞卓舟 江晶靜等 頁數(shù):189
Tag標簽:無
前言
與書結緣,讓我此生倍感幸福。僅在北大燕園的讀書、教書、藏書、研究書和著書生涯就已歷經35載。我與民營書業(yè)的緣分也有50多年了。我是共和國的同齡人,1955年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就愛去門口的小人書鋪,坐上半天,拿出舍不得買早點積攢下來的幾分錢,租借幾本小人書和好看的兒童畫報,有時趁看攤的大胡子老爺爺不注意,與旁邊的人偷偷地換過兩本,這樣就可以多看上幾本連環(huán)畫和畫報了。后來這樣方便的小人書鋪不見了,因為他是私營的小本生意,被取代了,合營了。一晃就是二三十年,民營書業(yè)在中國是一片空白。1979到1982年我在北大圖書館學系攻讀碩士研究生時,選定的研究方向是中國書史,撰寫的碩士論文的題目是《建陽余氏刻書考略》,選的就是中國古代最大的民營刻書世家,我深入到福建省建陽縣書坊鄉(xiāng)實地考察,走訪余氏后人,查閱家譜、方志、文集等資料,還到京、津、滬、浙、蜀、閩、遼等地15所圖書館尋訪查閱了近200部余氏刻本實物,從中發(fā)掘了不少第一手材料。其后連續(xù)發(fā)表了《中國民間刻書業(yè)》、《中國古代刻書世家》及《中國古代出版印刷史專論》系列文章,其中《坊刻的特點及貢獻》一文,于1991年獲首屆全國出版科研論文獎,這個專論系列還獲北京大學科研光華獎,并在此系列的基礎上完成專著《中國圖書出版印刷史論》。在此書中我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印刷術的發(fā)明起源于民間,開始朝廷并不支持,下令禁止民間私置印版,到了五代,才在民間書坊刻書的基礎上,由國子監(jiān)開始印書,有了政府掌管的官刻書業(yè)。
內容概要
特色鮮明的書店猶如現(xiàn)代鋼筋混凝土城市中的綠色植物和潺潺溪流,能夠讓人們的心靈在喧囂浮躁的生活中得到滋潤,感受到生命成長和希望流動的聲音。而“北大周邊的書店”則以其濃郁的學術與人文的氣息、鮮明的北大氣質成為民營書店中的佼佼者,它們是北京這座城市中一個個思想文化的清泉,在幽靜中逸散著甘甜的味道。 本書原是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編輯出版專業(yè)2004級和2005級本科生在2007--2008年春季學期專業(yè)必修課“出版經營管理”中的作業(yè)——對京城若干書店進行的個案研究,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同學們通過查索文獻、尋蹤訪跡、實地調研等方式,用最真誠最細膩的筆觸記錄了“北大周邊的書店”發(fā)展壯大中的精彩與曲折、歡笑與淚水。
書籍目錄
王寅 長安街邊的古樸書屋卞卓舟 書香漫處顯風云賀潔 博雅堂的那些事兒楊旭 遺跡尋訪張煬 文化與商業(yè)的書店交響曲江晶靜 單向街圖書館周振亞 此“豆瓣”非彼“豆瓣”李利軍 解讀萬圣鄧慈華 藍羊書坊徐清 成長路上的伙伴王沁凌 草根與學者之間的理想沖動侯俊企 關于當當網的調查分析儀玟蘭 古舊書堆里的新鮮事卞卓舟 紙老虎:讓我們快樂地閱讀江晶靜結語
章節(jié)摘錄
插圖:那時的北京,只有“三味書屋”的書能“只看不買”而且不會被售貨員用白眼相待,自然很快就為自己聚起一群讀者。當時的“三味書屋”在屋子正中央擺了一大堆桌椅,亦是表明為讀者著想——很多人回憶那時在書店,很難弄清究竟是買的人多還是看的人多。不過根據書屋自己的統(tǒng)計,自開張以來,共賣了十萬余本,按他們的話說,是“每一百個北京人就有一個買了他們的書”。那時的書距離“讀圖時代”還很遙遠,文字依然高貴而純粹,書也大多簡單而稚拙,但他們畢竟是把一處原本是縫紉廠的老屋變成了一家書店。1989年到1992年是“三味書屋”最難熬的一段時期。一是因為原來“三味書屋”有過一些大膽的、言辭激烈的交流活動,這些交流后被終止了,一些客人就來得少了。二是北京市修建從復興門到國貿的地鐵,市政工程施工把“三味書屋”遮擋了,人們很難再從長安街上一眼看到它。雖然喜愛“三味書屋”的人即使要七拐八拐地繞道也愿意去,但是對于“三味書屋”來說,受到的影響還是相當大的。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特別是政策發(fā)生變化的時候,很多朋友都勸他們不要再繼續(xù)經營下去了。書店本身并沒為他們帶來多少經濟上的收益,然而書店所坐落的大好位置,完全可以使他們單憑租賃房屋就獲得每年百萬元的收益。在經營困難時他們也有這種想法,然而身為知識分子的劉元生還是不愿放棄自己的理想,她總說:“氣話是一時的,我們說服不了自己,這也是我們自己的需要。我們會一直堅持下去,不僅僅是為了那些理解并支持我們的人,還想要證明一個民族的文化脈絡的延續(xù)是在民間,在人民中間,而不是在象牙塔內。”
編輯推薦
《書香漫處顯風云:北大周邊的書店》由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