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 出版社:中國書籍 作者:于興興 頁數(shù):168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東西方文化差異明顯,本書從言語舉止、飲食、愛情、生活觀念等各個方面進行深入分析解讀,讓讀者更深刻了解西方文化,有利于何西方人更順利溝通。
書籍目錄
1言語的背后是涵養(yǎng),更有觀念
說稱呼:直呼其名不禮貌嗎
說告別: 送到門口就分手不受歡迎真納悶
說介紹:介紹別人用名字還是用頭銜
說敬稱和謙稱:使用謙稱不當會使機遇擦肩而過
說謙辭:謙虛是必要還是不誠實
說脫帽禮:帽子要不要摘下來
說閑聊:閑聊中哪些不能問
說贊美和反應(yīng):贊美的作用在哪里
說招呼:外國人打招呼明知故問為哪般
說致謝:頻繁致謝太見外嗎
2交往的舉止是禮貌,更是禮俗
等級觀念:西方并不注重等級觀念
電話用語:打電話要怎樣說話
對待法律的態(tài)度:情大還是法大
目光接觸:盯著對方看不禮貌
說拜訪:不同國家見面禮儀也不同
說對女性的態(tài)度:對女性尊敬該怎樣做
說赴宴:赴宴不是小事情
說歡樂:東西方歡樂文化有差異
說親情:中國人重親情還是外國人冷漠
說收禮:收到禮物要不要馬上打開
說送禮:送小刀給俄羅斯人,俄羅斯人會生氣
說微笑:對別人微笑不都是受歡迎
說握手:什么時候該握手
說姓名:外國人的名字是名在前還是姓在前
說隱私:外國人重視隱私
說約會:約會還要預(yù)定
說著裝:穿著也是一種禮儀
說做客:做客的時候是否可以抽煙
談尊老愛幼:不給老人讓座就不尊重老人嗎
戲院和音樂廳禮儀:在戲院里應(yīng)該怎么做
注意形象:形象也是對別人尊重
3無聲的語言,豐富的蘊味
說表情:目光的交流是最重要的
說接觸:人需要觸摸嗎
說距離:同性手拉手就是同性戀嗎
說手勢:點頭是否都表示“是”
說姿態(tài):此時無聲勝有聲
4餐桌上的文化品味
不同國家菜式有講究
參加宴會時應(yīng)該怎樣打扮自己
吃西餐時不必喝酒
何時開始用餐
進餐速度太快不利于身體健康
“牢丸”“扁食”皆為餃子
外國人“吃什么”、“喝什么”有講究
外國人喝咖啡有講究
外國人停餐方式也有講究
外國人飲食氣氛有講究
為別人夾菜很惡心
西方人的小費禮儀
西方宴會中忌喧嘩
宴會禮儀知多少
宴會上的水果
應(yīng)怎樣拒絕邀請
怎樣使用餐巾
中西餐具面面觀
中西茶道有別
中西方喝酒的不同方法
中西方酒與菜的搭配也不同
中西方飲食文化反差大
中西方用餐禮儀的差異
中西喝湯的方法有差異
中西請客付賬有差異
中西上菜次序之不同
中西食物搭配觀不同
中西飲食方式有差異
祝酒有技巧
座次: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5愛的天堂,到達的路徑不一
并非所有的西方婚禮都鋪張
穿什么衣服參加婚禮
服裝:婚紗并非都是白色
戒指來源于東方
蜜月來源于西方
外國人也鬧洞房
新娘的花束有講究
中美婚俗的差異
中外婚俗習(xí)慣有差異
中西婚禮氣氛有差異
中西婚慶儀式差異
中西婚宴差異大
6靈魂歸處,表達的都是祝福
喪葬儀式中的異與同
西方喪禮中也有“迷信”
中西方不同的喪葬傳統(tǒng)
中西葬禮中服裝的差別
7商務(wù)細節(jié)中的文化個性
商業(yè)場合中的服飾
早到5分鐘才是守時
中西談判中的差異
8生活觀念,歸源文化深處
說顏色
白色是否代表不吉
粉紅色是否代表女性
黑色是否代表神秘
紅色是否代表吉祥
黃色是否代表富貴
藍色是否代表憂郁
綠色是否代表邪惡
說教育
蟬噪林欲靜
教師的作用有多大
數(shù)字吉兇認識不同
學(xué)生作業(yè)差別有多少
中西對待寵物不同
中西家庭教育不同
中西消費觀念差異
章節(jié)摘錄
一、言語的背后是涵養(yǎng),更有觀念說稱呼:直呼其名不禮貌嗎數(shù)年前,當時的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訪問上海,在參觀一個社區(qū)時,一群幼兒園的孩子們有組織地用英文高聲歡呼“熱烈歡迎克林頓爺爺”。克林頓微笑示謝,但多少有一點兒遲疑。就在此刻,一個三歲的男孩卻直呼“克林頓,克林頓”。備感親切的克林頓抱起了這個孩子……國人看到這一幕一定會感到十分詫異,那個三歲的男孩竟敢直呼貴為總統(tǒng)的克林頓的名字,按照中國的禮儀,這顯然是大不敬的行為。因為在中國人看來,長幼有序,一般只有彼此熟悉親密的同輩人之間才可以“直呼其名”。中國人稱呼家庭成員、親戚或者鄰居,往往用“二哥”、“四姐”、“趙叔”、“李大爺”等,以顯示對話雙方的親密關(guān)系。要是直呼爺爺、奶奶、姥姥、爸爸、媽媽、老師的名字,肯定會被認為你不懂禮貌,分不清上下長幼尊卑了。但奇怪的是,電視鏡頭告訴我們,克林頓更喜歡的不是那些尊敬地稱呼其為克林頓爺爺?shù)男∨笥?,而是那個“不禮貌”的小男孩。實際上,克林頓的態(tài)度恰恰反映了西方人在稱呼上的禮儀習(xí)俗。與在稱呼上過于講究的中國人相比,西方在稱謂上顯然更加隨意,更加“不拘禮節(jié)”。他們所習(xí)慣的是對等式的稱呼,常常用名字稱呼別人(如:Tom,Michael,Linda,Jane等),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某某小姐(如:Mr Summers,Mrs Itoward,Miss Jones等)。這種做法在美國人中尤為普遍,甚至初次見面就用名字稱呼。不僅年齡相近的同輩人之間這樣稱呼,年齡懸殊的人之間也這樣稱呼,其中并沒有不尊重對方的意思。家庭成員之間,只要彼此尊重,孩子對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互稱姓名或昵稱。如可以聽到孩子叫年長的人Joe,Ben,Helen等,對于中國“姨公(婆)”、“堂(表)兄弟(姐妹)、”“嫂子”、“弟妹”、“小舅子”、“侄”、“外甥”“二哥”、“三姐”、“四嬸”、“周大伯”、“師傅”、“警察叔叔”等這些漢語的稱呼西方人也往往傾向于用名字相稱。老外尤其不喜歡別人用grand-(爺爺奶奶)之類的稱呼,因為這樣的稱呼表明自己老了,上了年紀,而西方人最忌諱的就是“老”。一位德國老太太,就曾抱怨說:“我愛北京,但不喜歡被稱為奶奶。”社會地位不同的人也是這樣的。例如,許多大學(xué)生叫老師的名字。老師們對這種做法并不反感,并沒有唐突或不禮貌的感覺,也不認為學(xué)生不尊重自己或過于隨便;他們反而認為學(xué)生能這樣做,正好說明自己待人友好,平易近人。
編輯推薦
《中國人最易誤解的西方禮儀》是2008年最新出版,全國15家大型書店,北京西單圖書大廈、北京中關(guān)村書店、北京王府井書店、廣州購書中心、深圳書城、上海書城、東莞永正購書中心、南京大眾書局、南京市新華書店、湖北省崇文書城、沈陽市新華書店、博庫書城、杭州市新華書店、杭州慶春路購書中心、湖南省圖書城、亞馬遜網(wǎng)全力推薦“文化糾錯叢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