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98 出版社:中國書籍出版社 作者:祝勇 主編,古繼堂 總顧問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共收二十世紀162位臺灣作家的散文作品301篇。所謂臺灣作家,概念頗為復雜,在本書系中,凡是在臺灣生活過的作家,皆歸于臺灣作家之列。其中有臺靜農(nóng)、林海音這樣由大陸遷臺的作家,有鐘理和這樣土生土長的臺灣人,亦有喻麗清、呂大明這樣生長于臺灣,
游學并定居于歐美的華裔作家。許多作家,如吳魯芹、鐘梅音等,由大陸去臺,又由臺出國,游歷異域,只在臺灣生活過一段時日,也一并收入。
作者簡介
作者自述:
仁望過山水,便以為已盡覽其風光,盡知其玄妙,這未免是一種誤解。對風物造化的觀察領略,除了需要好的眼光與腳力以外,還有賴歲月的磨洗與內心的成熟。同是行到水窮處,同是坐看云起時,不同的行者,心靈的湖面自會映印出全然迥異的圖景來。
所以,不論是近處的山光還是遠方的水色,每次踏訪,都該有不同的路徑、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收獲。山水不變,是時間在變,人在變。
臺灣散文對于大陸讀者來說,便是不遠不近的山水。說不遠,是因為許多臺灣作家,都或先或后地在大陸風靡過,雖是千巖萬壑,關山相隔,但地理的巨大屏障卻隔不住纓斯諸神桂槳撥動的輕柔聲息,于是,海峽彼岸文章圣手筆底牽動的風聲雨聲,便傳過時空的幽谷,砉然回響;說不近,是因為深山麗澤,其景雖好,可是在遠望之余,能俯身拾階,逡巡其間,一睹青林紅澗、梵剎園亭之真顏,抑或投身人水,一親膏澤而知其冷暖者,又有幾人?
于是,在海上開禁日久、兩岸交流漸暢的今日,我們太有必要將臺灣散文的整體形貌展現(xiàn)一回,好讓大陸讀者可以從更多的路口,投入這一片浩瀚的美景,在幾番盡情的游走之后,收獲中華文學的全息景觀。
臺灣散文的確是中華文化的山海間一處別致的美景。
對于大陸讀者來說,它曾經(jīng)完全是“體系”之外的存在,在我們觸摸不到的遠方,燦爛明滅。臺灣散文,帶給大陸讀者新的精神體驗,使我們充分感受到中國文學血肉之豐富。臺灣散文,不再獨立于“體系”之外,它使大陸散文獲得了一個新的參照系,可以互相照鑒,互相補充,互相依存……
傳統(tǒng)的香爐與亞熱帶的濃雨,共同薰染交織成臺灣散文的精神氛圍。這樣的煙雨,從臺靜農(nóng)的檻外,一直飄到簡 的裙邊。也有桀騖不馴的精神叛逆,綠島小夜曲卻透露人性的溫柔;也有后工業(yè)時代喧囂的人車,笑謔與惱怒依然掩飾不住立體的鄉(xiāng)愁。
臺灣散文并非僅僅是附庸風雅,仔細玩味臺灣散文,不難發(fā)現(xiàn)它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單純。字間紙上皆軒昂,淡泊有淡泊的意義,寧靜有寧靜的來由,解構亦有解構的弦外音。在如潮般襲來的騷動與喧嘩中保持獨立的精神與昂揚的姿態(tài),是一種痛苦也是一種愉悅,是一種涅 ,也是一種再生。
中國散文尋尋覓覓一路走來,從昔日的廟堂走向今日的人間。在當代的時間中、東方的空間里,完成了向個體化的心靈藝術的蛻變。寫作不再是某些人的特權,也不再有什么規(guī)范。在不再背負禮教桎梏的散文疆域里,言論如夢想一般自由。散文是人類精神與情感最自由最直接最真實也最樸素的存在方式,也是一個民族的心靈史。當我們站在二十世紀的夕陽下,回首幾代人心靈的成長與精神的滄桑,我們不會忘記,臺灣散文,同樣為我們保存著許多品咂不盡的滋味。
認真地探尋一回彼岸散文的勝景,于流動的時間中攬住“永恒”的裙角。是我輩的夢想。在夢想的牽引下,對經(jīng)典作品的回顧,亦是對精神家園的又一次叩訪。于是,有了編選此書的沖動,并經(jīng)歷了一番坎坷,在兩岸文學界及出版界師長、朋友的扶掖支持下完工。
一九九七年,無疑是未來歷史必將紀念的一個年度。在許多大事記背后,一本書的誕生也肯定牽動著一些人的回憶。當我于此深秋的午后結束這篇贅言之時,連續(xù)數(shù)日的北風倏然靜止,天空湛藍而高遠,讓人泛起許多莫名的沖動,讓人想迫不及待地拉開房門,將整個身體融化到一片無邊的透明風景中去。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