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8 出版社:中國醫(yī)藥科技 作者:吳謙 頁數(shù):994 譯者:張年順 注解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醫(yī)宗金鑒》又名《御纂醫(yī)宗金鑒》,是吳謙等于乾隆四年至七年
(1739~1742年),由乾隆皇帝下旨組織編修的大型醫(yī)學全書,本書由張年順等人校注。全書90卷,共收入15部醫(yī)學專著。其中卷一至卷十七為《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卷十八至卷二十五為《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在校正《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原文的基礎上,集諸家之注而作。卷二十六至卷三十三為《刪補名醫(yī)方論》,收集清代以前名方二百余首,逐一注釋闡發(fā)。卷三十四為《四診心法要訣》,卷三十五為《運氣要訣》,卷三十六至卷三十八為《傷寒心法要訣》,卷三十九至卷四十三為《雜病心法要訣》,卷四十四至卷四十九為《婦科心法要訣》,卷五十至五十五為《幼科雜病心法要訣》,卷五十六至卷五十九為《痘疹心法要訣》,卷六十為《幼科種痘心法要旨》,卷六十一至七十六為《外科心法要訣》,卷七十七至卷七十八為《眼科心法要訣》,卷七十九至卷八十六為《刺灸心法要訣》,卷八十七至卷九十為《正骨心法要訣》;編次清晰,論述扼要,選方平穩(wěn),切于臨床實用。并且論病皆先歌訣,后注釋,有的還輔之以圖,便于記誦?!夺t(yī)宗金鑒》既適于初學醫(yī)者之朝夕誦讀,又宜于臨床醫(yī)家之案頭參考。
作者簡介
作者:(清代)吳謙 叢書主編:吳少禎 注釋 解說詞:張年順 等
書籍目錄
一
《訂正仲景全書》凡例
《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篇
卷二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篇
卷三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篇
卷四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全篇
卷五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全篇
卷六
辨太陰病脈證并治全篇
卷七
辨少陰病脈證并治全篇
卷八
辨厥陰病脈證并治全篇
卷九
辨合病并病脈證并治篇
卷十
辨差后勞復食復陰陽易病脈證并治篇
卷十一
辨壞病脈證并治篇
卷十二
辨溫病脈證并治篇
卷十三
辨痙濕喝病脈證并治篇
卷十四
辨霍亂病脈證并治篇
卷十五
辨可汗病脈證篇
辨不可汗病脈證篇
辨可吐病脈證篇
辨不可吐病脈證篇
辨可下病脈證篇
辨不可下病脈證篇
卷十六
平脈法
辨脈法
卷十七
正誤存疑篇
卷十八
《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
臟腑經(jīng)絡先后病脈證第一
痙濕喝病脈證并治第二
卷十九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并治第三
瘧病脈證并治第四
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五
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并治第七
卷二十
奔豚氣病脈證并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并治第九
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并治第十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第十一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卷二十一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三
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并治第
十四
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五
卷二十二
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六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并治第十七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并治第十八
跌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證并治第十九
卷二十三
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
婦人產(chǎn)后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一
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雜療方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禽獸魚蟲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果實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卷二十五
正誤存疑篇
卷二十六
刪補名醫(yī)方論(一)
卷二十七
刪補名醫(yī)方論(二)
卷二十八
刪補名醫(yī)方論(三)
卷二十九
刪補名醫(yī)方論(四)
卷三十
刪補名醫(yī)方論(五)
卷三十一
刪補名醫(yī)方論(六)
卷三十二
刪補名醫(yī)方論(七)
卷三十三
刪補名醫(yī)方論(八)
卷三十四
四診心法要訣上
四診心法要訣下
卷三十五
運氣要訣
卷三十六
傷寒心法要訣
卷三十七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雜病心法要訣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幼科種痘心法要旨
卷六十一
外科心法要訣
卷六十二
卷六十三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眼科心法要訣
卷七十八
卷七十九
刺灸心法要訣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六
卷八十七
正骨心法要訣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附 奏疏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太陽中風者,風傷于衛(wèi)也;傷寒者,寒傷于榮也。其說已詳上、中二篇。茲以風寒兩傷,榮衛(wèi)俱病者,疏為下篇。蓋風寒二氣,多相因而少相離,有寒時不皆無風,有風時不皆無寒。風寒并發(fā),邪中于人,則榮衛(wèi)兼病,惟其證均無汗,皆謂之實邪,故立大青龍湯兩解之法,發(fā)其寒邪外閉,風邪內郁,不汗出而煩躁之汗也。然必審其人脈不微弱,無少陰證者,乃可與之。若誤施之,則大汗淋漓,厥逆筋惕肉瞤,必致亡陽之變,故又立真武一湯,以救青龍之誤。夫表寒里熱者,大青龍固所宜也。若表里俱熱,則又非大青龍之所勝任,爰立白虎一湯,以輔青龍之不逮。至于寒熱輕微者,則更出桂枝二越婢一湯、麻黃桂枝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皆兩解榮衛(wèi)法也。合上、中二篇而熟讀之,則三法了然,以之施治,庶不紊耳。太陽中風,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咀ⅰ刻栔酗L,脈當浮緩,今脈浮緊,是中風之病而兼?zhèn)}也。中風當身不痛,汗自出,今身疼痛,不汗出,是中風之病而兼?zhèn)C也。不汗出而煩躁者,太陽郁蒸之所致也。風,陽邪也,寒,陰邪也。陰寒郁于外則無汗,陽熱蒸于內則煩躁,此風寒兩傷,營衛(wèi)同病,故合麻、桂二湯加石膏,制為大青龍湯,用以解榮衛(wèi)同病之實邪也。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即有煩躁,乃少陰之煩躁,非太陽之煩躁也。禁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之患生,而速其亡陽之變矣。故日:此為逆也?!炯ⅰ砍蔁o己日:風并于衛(wèi)者,為榮弱衛(wèi)強,寒并于榮者,為榮強衛(wèi)弱。今風寒兩傷,故為榮衛(wèi)俱實,所以宜大青龍湯主之也。喻昌日:大青龍湯為太陽無汗而設,與麻黃湯證何異?因有煩躁一證兼見,則非此法不解。程應旄日:此湯非為煩躁設,為不汗出之煩躁設。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雖有煩躁證,乃少陰亡陽之象,全非汗不出而郁蒸者比也。
編輯推薦
《醫(yī)宗金鑒》越千年·集大成,揚華夏璀璨文明,承正統(tǒng)·聚經(jīng)典,展中醫(yī)智慧之光。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