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9 出版社:中國醫(yī)藥科技 作者:馬子密 頁數(shù):287
前言
陳嘉謨·《本草蒙筌》言:“治病在藥,用藥由人。切勿索驥按圖,務須活潑潑地。先正嘗日:醫(yī)無定體,應變而施。藥不執(zhí)方,合宜而用?!标愂纤?,道出中醫(yī)辨證施治的根本原則,那就是要深刻體悟藥性,臨證活學活用?! ∪欢?,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以下,關于中藥藥性的歷代論著,可謂浩如煙海?,F(xiàn)代中醫(yī)高等教育之中藥學教材,又失于過度概括和抽象。尤其對于接受中醫(yī)藥基礎教育的大專院校的初學者而言,孤立地學習某味藥具有某種概括性的功效,又極易造成機械理解和應用,“索驥按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實際上,大多數(shù)中藥都具有多方面的藥性功效。如何全面、準確地把握其藥性,從而在臨床中恰如其分地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這是每一位中醫(yī)臨床者所必須面對的臨床現(xiàn)實,也是每一位中醫(yī)臨床者所期望達到的臨床狀態(tài)。筆者認為,從歷代先賢的遣藥配伍示例入手,潛心觀察、細心體悟,不失為一種有益的探索。 另外,隨著社會物質(zhì)、文化的不斷發(fā)展,人民群眾醫(yī)療、保健意識和需求的不斷提高,不僅對于西藥的合理使用,而且對于中藥的處方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茖W用藥、安全醫(yī)療,逐漸成為當前一個突出的醫(yī)學社會學問題。這些問題對于現(xiàn)代中醫(yī)臨床者而言,就意味著不僅要熟知每一味中藥“怎么用”,而且要明晰“不能怎么用”,也就是一個中藥的使用禁忌問題?! £P于中藥的毒、副作用,大致有兩種極端且對立的看法。一部分人認為。中藥大多為草根樹皮,沒有任何毒、副作用,可以隨意服用;也有人認為,中藥的毒、副作用被長期忽視,甚至自古以來就沒有被中醫(yī)藥使用者研究、重視,其實已經(jīng)誤服誤治,而醫(yī)患雙方均不自覺,幾千年來殺人于無形,進而得出中醫(yī)藥是“偽科學”、中醫(yī)藥應該被“廢除”之類的荒謬結(jié)論。筆者相信,對于以上兩種觀點,稍有正常邏輯思維者自然會得出一個客觀的評判,尤其對于后者之觀點?! ∑鋵?,中藥學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始,即有每一味中藥的四,氣五味對應陰陽寒熱溫涼之論,藥物的使用都要遵循陰陽寒熱表里虛實(八綱)原則,禁止熱證投以甘熱藥,寒證投以苦寒藥,實證投以補益藥,虛證投以攻伐藥,所謂“虛虛實實”之戒。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以來,歷代本草學家和臨床學家結(jié)合大量的中醫(yī)臨床實踐(經(jīng)驗和教訓),對于大多數(shù)臨床常用中藥的藥性和配伍禁忌都有多角度、多層次的總結(jié)和論述,其中不乏著書立說者,以流傳后世而警雹后學。在這些浩如煙海的著作中,無論單味藥物的毒性及炮制解毒,還是配伍后的相生相克、相畏相反,都有明確的、反復的論述。
內(nèi)容概要
本書內(nèi)容共收錄了17類307味臨床常用中藥,援引了近106部歷代本草學、中醫(yī)學名著,并參閱了若干現(xiàn)代中醫(yī)學刊物,力求廣征博引。每味藥物除了簡單說明其性味歸經(jīng)和功效外,主要包括兩部分:【配伍示例】及【遣藥禁忌】。本書的編寫立足于中藥藥性的探索,希望從配伍與藥性、遣藥與禁忌兩個視角,對臨床常用中藥進行整理和歸納,試圖提供比較全面而集中的相關信息,讀者可以通過本書集中研習,開卷有益。適合所有中醫(yī)藥使用者和愛好者閱讀。
書籍目錄
第一章 解表類 第一節(jié) 辛溫解表藥 麻黃 桂枝 細辛 紫蘇 荊芥 防風 羌活 白芷 藁本 蒼耳子 辛夷 香薷 生姜 蔥白 第二節(jié) 辛涼解表藥 薄荷 桑葉 菊花 蟬蛻 牛蒡子 蔓荊子 葛根 柴胡 升麻 浮萍 木賊 淡豆豉第二章 清熱類 第一節(jié) 清熱瀉火藥 石膏 知母 蘆根 天花粉 淡竹葉 梔子 黃連 黃芩 黃柏 龍膽草 苦參 夏枯草 決明子 第二節(jié) 清熱解毒藥 金銀花 ……第三章 瀉下類第四章 化痰止咳平喘類第五章 祛風濕類第六章 祛濕類第七章 理氣類第八章 溫里祛寒類第九章 理血類第十章 驅(qū)蟲類第十一章 消食類第十二章 安神類第十三章 平肝熄風類第十四章 開竅類第十五章 補益類第十六章 收澀類第十七章 涌吐類及其他
章節(jié)摘錄
王孟英·《溫熱經(jīng)緯》:幼科一見發(fā)熱,即以柴葛解肌,初不究其因何而發(fā)熱也。表熱不清,柴葛不撤,雖肝風已動,猶以風藥助虐,亦不慎乎。此葉氏所以有劫肝陰、竭胃汁之切戒也?! ⊥舭骸ぁ侗静輦湟罚喝舨≡谔?,服之太早,則引賊入門;若病入陰經(jīng),復服柴胡,則重虛其表,最誼詳慎。陰虛,火炎氣升者禁用。外感生用,內(nèi)傷升氣,酒炒用根;中及下降用梢;有汗咳者蜜水炒。 張璐·《本經(jīng)逢原》:若勞在肝膽、心包絡有熱,或少陽經(jīng)寒熱,則柴胡為必用藥。勞在脾胃者不可用。東垣補中益氣用之者,乃引肝膽清陽之氣上行,兼升達參、芪之力耳。柴胡為少陽經(jīng)藥,病在太陽,服之太早,則引寇人門。病在陰經(jīng)用之,則重傷其表,誤人不可勝數(shù)。其性升發(fā),病人虛而氣升者忌之,嘔吐及陰火炎上者勿服。若陰虛骨蒸服之,助其虛陽上逆,勢必耗盡真陰而后已。奈何操司命之權者,多所未悟也?! 堉韭敗ぁ侗静莩缭罚翰窈藦奶幍赝痢㈥柮髦型炼膺_于太陽之藥也。故仲祖《卒病論》言:傷寒中風,不從表解,太陽之氣逆于中土,不能樞轉(zhuǎn)外出,則用小柴胡湯達太陽之氣于肌表,是柴胡并非少陽主藥,后人有病在太陽,而用柴胡,則引邪入于少陽之說,此庸愚無稽之言,后人宗之,鄙陋甚矣?! 牢魍ぃ取ぁ兜门浔静荨罚禾柌?,用此引盜入門。病入陰經(jīng),用此重傷其表。病在肝腎,用此經(jīng)絡不合。陰虛火動痰喘,宜清不宜升。虛寒嘔吐,愈升刪愈吐。五者皆禁用。《本經(jīng)》柴胡并未言及治勞,而勞熱證誤用之,害人不淺。然有一種虛勞,復受邪熱,因邪熱而愈成勞損者,柴胡在所必需。今人知勞熱禁用之論,概不敢使,此又不知權變者也?! ∴u澍·《本經(jīng)疏證》:即是思之,則柴胡為用,必陰氣不舒,致陽氣不達者,乃為恰對,若陰氣已虛者,陽方無依而欲越,更用升陽,是速其斃耳,可乎?故凡元氣下脫,虛火上炎,及陰虛發(fā)熱,不因血凝氣阻為寒熱者,近此,正如砒鴆矣?! ≈軒r·《本草思辨錄》:柴胡升少陽而使適于中,則少陽自遂其生生之性而脾肺悉受其蔭,此即十一經(jīng)取決于膽之謂也。東垣以柴胡為升陽明之清氣,而后人遂沿其誤,治本草者盍深究之? 張錫純·《醫(yī)學衷中參西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柴胡主寒熱,山茱萸亦主寒熱。柴胡所主之寒熱,為少陽外感之邪,若傷寒瘧疾是也,故宜用柴胡和解之;山萸肉所主之寒熱,為厥陰內(nèi)傷之寒熱,若肝臟虛極忽寒忽熱,汗出欲脫是也,故宜用山萸肉補斂之。二證之寒熱雖同,而其病因判若天淵,臨證者當細審之,用藥慎勿誤投也。柴胡為瘧疾之主藥,而小心過甚者,謂其人若或陰虛燥熱,可以青蒿代之。不知瘧邪伏于脅下兩板油中,乃足少陽經(jīng)之大都會,柴胡能人其中,升提瘧邪透膈上出,而青蒿無斯力也;若遇燥熱者,或熱盛于氣分者,不妨多用潤燥清火之藥佐之。是以愚治瘧疾有重用生地、熟地治愈者,有重用生石膏、知母治愈者,其氣分虛者,又有重用參、芪治愈者,然方中無不用柴胡也。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