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9 出版社:中國紡織出版社 作者:陳樹彬 主編 頁數(shù):196 字數(shù):247000
前言
本書是全國紡織機電專業(yè)規(guī)劃教材之一。服裝設備機電技術是目前機電設備工程中迅速發(fā)展的新興技術之一,它集機械工程、電工電子、電氣控制、計算機技術與傳感檢測技術于一體,是相互滲透、密切結合而形成的一門交叉專業(yè)技術。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速發(fā)展,社會及企業(yè)對技能人才的知識與技能結構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等職業(yè)教育的理念、模式也在不斷地改革與創(chuàng)新,在教學中采取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化教學。本書是根據(jù)教育部有關服裝設備機電技術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結合近幾年教學改革的實踐,吸取多所院校的教學經驗并結合服裝設備技術的最新發(fā)展,按項目化編寫而成。使其內容更適合工作崗位的需求,滿足職業(yè)能力提高的需要。本書在編寫過程中,編者從滿足教學基本要求、貫徹少而精的原則出發(fā),力求做到精選內容、適當拓寬知識面、反映科學新成就,深度適中、篇幅不大,以期保持教材簡明、實用的特色。不僅注重學生獲取知識和分析、解決工程技術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且在內容上突出實用性與綜合性,力求體現(xiàn)對學生工程素質與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本書內容是按90學時(理論授課66學時+實驗24學時)的要求編寫的,各校各專業(yè)對本課程教學時數(shù)的規(guī)定不盡一致,且各專業(yè)對內容的要求也不盡相同,所以在使用中,可根據(jù)專業(yè)要求和學時數(shù)進行適當取舍與調整。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浙江新杰克縫紉機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邱衛(wèi)明和中捷縫紉機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編者也參考了部分國內外有關教材和科技文獻,在此特向有關作者和提供幫助的人員、單位表示深切的謝意。由于編者水平所限,書中難免有錯誤和不妥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編者
內容概要
本書主要包括服裝生產企業(yè)常用的機種,如裁剪機、粘合機、工業(yè)平縫機、包縫機、釘扣機、繃縫機、平頭鎖眼機、圓頭鎖眼機、熨斗等服裝設備的使用、結構分析、拆裝與調試、基本電氣控制、日常保養(yǎng)和常見故障的產生原因及排除方法等內容。使讀者在具備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礎上,對各種服裝設備的內部構造、電氣控制及其調試有較深入的理解,能夠熟練掌握其日常保養(yǎng),并能分析并排除服裝設備常見的機械和電氣故障。?
本書適合高職高專新型紡織機電技術專業(yè)、服裝專業(yè)、紡織工程專業(yè)等學生使用,也可供從事服裝行業(yè)和服裝機電設備生產行業(yè)的人員參考。
作者簡介
陳樹彬,浙江紡織服裝職業(yè)技術學院服裝系,教授。
書籍目錄
項目一家用縫紉機——服裝設備的認知
一、家用縫紉機的認知
(一)家用縫紉機的用途
(二)家用縫紉機的類型
(三)家用縫紉機的結構及工作原理
二、縫紉機發(fā)展概況
三、服裝機械分類
思考題
項目二直刀裁剪機
一、裁剪機的種類
二、裁剪機的主要技術參數(shù)
三、直刀型裁剪機的操作
四、直刀裁剪機的機構和原理
(一)切布機構
(二)自動磨刀機構
(三)壓腳提升機構
五、直刀裁剪機電氣系統(tǒng)
(一)離心式啟動機構
(二)裁剪機電氣電路
六、直刀裁剪機的調整與維修
(一)直刀式裁剪機的維護
(二)裁剪機潤滑
(三)刀片更換
(四)銅槽與滑塊的調整
(五)刀片及刀架的調整
(六)其他易損零件的調整和維修
(七)裁剪機電氣故障維修
七、知識拓展
(一)搖臂式裁剪機
(二)帶刀式裁剪機
(三)圓刀式裁剪機
(四)壓裁機
(五)電熱裁剪機
(六)裁剪輔助設備
(七)計算機裁剪系統(tǒng)
思考題
項目三粘合機
一、粘合過程
(一)粘合襯布與粘合劑
(二)粘合工藝參數(shù)
二、連續(xù)式粘合機
(一)粘合機的構造
(二)粘合機電氣系統(tǒng)
(三)粘合機調試
三、粘合機常見故障
(一)電氣故障
(二)機械故障
四、知識拓展
(一)粘合機的分類及表示方法
(二)板式粘合機
思考題
項目四工業(yè)平縫機
一、工業(yè)平縫機
(一)工業(yè)平縫機的種類和技術規(guī)格
(二)工業(yè)平縫機的主要機構和工作原理
(三)電腦平縫機
(四)常見故障及排除方法
二、縫紉機械電機與電氣控制
(一)工業(yè)平縫機的電動機
(二)電腦工業(yè)平縫機的電動機及其控制
三、知識拓展
(一)縫紉機械的分類、型號的表示方法
(二)縫紉機械使用和維修常用術語
(三)縫紉機械的主要成縫構件
(四)縫紉機線跡及其形成原理
(五)服裝機械常見機構
思考題
項目五包縫機
一、高速三線包縫機
(一)GN20-3型包縫機的構造和工作原理
(二)高速三線包縫機主要成縫構件的配合與調整
(三)高速三線包縫機的使用與保養(yǎng)
(四)常見故障的產生原因與排除方法
二、知識拓展
(一)包縫機的類型
(二)包縫機主要技術規(guī)格
思考題
項目六繃縫機
一、繃縫機
(一)繃縫機的類別、性能和技術特征
(二)繃縫機線跡形成原理
二、繃縫機的主要機構
(一)上軸和下主軸機構
(二)針桿機構
(三)鉤線機構
(四)挑線機構
(五)送料機構
(六)上飾線機構
三、繃縫機的使用、調整與常見故障
(一)繃縫機的使用與調整
(二)繃縫機的故障及排除方法
思考題
項目七釘扣機
一、GJ4-2型釘扣機
(一)GJ4-2型釘扣機的線跡成縫原理和技術參數(shù)
(二)GJ4-2型釘扣機的主要機構及工作原理
(三)GJ4-2型釘扣機的使用與調整
(四)故障與排除
二、知識拓展
(一)MB373型釘扣機的主要機構及工作原理
(二)MB373釘扣機的使用與調試
(三)MB373型釘扣機的常見故障及維修
思考題
項目八平頭鎖眼機
一、平頭鎖眼機
(一)平頭鎖眼機的基本結構
(二)縫型形式和形成過程
二、平頭鎖眼機的主要機構和工作原理
(一)針桿機構和挑線機構
(二)鉤線機構
(三)針擺、套結和針擺變位機構
(四)送布機構和壓腳機構
(五)變速和定位制動機構
(六)切刀機構
三、平頭鎖眼機的使用與調節(jié)
(一)針梭配合要求
(二)紐孔參數(shù)調節(jié)
(三)操作程序及應急處理
四、常見故障與排除
思考題
項目九圓頭鎖眼機
一、圓頭鎖眼機
(一)圓頭鎖眼機的用途
(二)圓頭鎖眼機線跡形成原理
(三)紐孔形成過程
二、圓頭鎖眼機的主要機構
(一)GM1-1型圓頭鎖眼機的主要傳動原理
(二)針桿機構
(三)鉤線機構
(四)送料機構
三、圓頭鎖眼機常見故障與排除方法
(一)跳針及故障排除
(二)斷針及故障排除
(三)斷線及故障排除
(四)紐孔線跡形成不良及故障排除
(五)機器轉不動及故障排除
(六)無走針運動及故障排除
思考題
項目十熨斗
一、電熨斗
(一)普通電熨斗
(二)調溫電熨斗
(三)恒溫電熨斗
二、蒸汽熨斗
(一)滴液式蒸汽電熨斗
(二)噴汽調溫電熨斗
(三)蒸汽熨斗
三、電熱蒸汽發(fā)生器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一、家用縫紉機的認知(一)家用縫紉機的用途家用縫紉機是平縫機中的一種,縫制完成的是雙線鎖式線跡,用于縫制薄料和中厚料,如棉布、呢絨、綢緞、麻布、毛織物及化纖等紡織品。大多采用腳踏方式,少數(shù)是手搖或電動方式驅動,機頭多為平板型,縫紉速度一般不超過1000r/min。(二)家用縫紉機的類型縫紉機發(fā)展至今已有一百八十余年歷史,其類型和規(guī)格較多,僅我國就有數(shù)十種之多,概括起來,我國圖1-1蝴蝶牌JA型家用縫紉機生產的家用縫紉機有JA型、JB型、JC型、JH型四大類型,每種類型中又有相當多的規(guī)格。圖1-1所示為蝴蝶牌JA型家用縫紉機。JA型縫紉機是家用縫紉機中最基本的結構形式,它采用擺梭鉤線、凸輪挑線,實現(xiàn)的是直線型的雙線鎖式線跡。由于JA型家用縫紉機縫紉質量穩(wěn)定,零件互換性好,有利于維修保養(yǎng),所以在全國家用縫紉機中生產量較大。在JA1-1型縫紉機的基礎上,通過局部改進,目前市場上有JA1-5型、JA2-1型、JA6-1型等改進型縫紉機。如JA3-1型和JA1-6型縫紉機均將封閉式梭床改為開啟式梭床,便于調試、清潔及排除卡線等故障。又如JA1-6型縫紉機改用短針桿,使該針桿在機殼上端可更換的針桿襯套中運動,長期使用后,更換針桿和襯套即可恢復原有精度。JB型家用縫紉機采用了連桿挑線,運轉輕快,噪聲低,經久耐用。JC型家用縫紉機采用了連桿挑線、旋梭鉤線和曲齒圓錐齒輪傳動,零件比傳統(tǒng)的家用縫紉機減少一半,是比較新穎的家用縫紉機。JH型家用縫紉機是人們稱之為多功能的家用縫紉機,該機采用了擺動針桿機構和凸輪機構,它不但能完成一般縫紉,還可以完成曲折縫、刺繡、拼縫、鎖邊、鎖眼、釘扣等作業(yè),更換不同的凸輪,還可縫出多種有規(guī)則的花紋,是目前市場上比較受歡迎的家用縫紉機。(三)家用縫紉機的結構及工作原理蝴蝶牌家用縫紉機縫制的雙線鎖式線跡是由機針、擺梭、收線器(挑線桿)及送布牙相互準確無誤地配合運動的結果。這幾個主要成縫構件分別屬于控制其運動的工作機構,即機針機構、鉤線機構、挑線機構和送料機構,這四大運動機構都裝在機頭中,依靠主軸傳動并按嚴格的配合關系做協(xié)調的運動。圖1-2所示為蝴蝶牌JA型家用縫紉機的結構示意圖和工作原理圖。圖1-2蝴蝶牌JA型家用縫紉機的結構示意圖和工作原理圖1—主軸2—挑線凸輪3—針桿曲柄銷4—連桿5—針桿夾頭6—緊固螺釘7—針桿8—送布凸輪9—叉形連桿10—銷軸11、26—滑塊12—針距調節(jié)器13—送布軸后曲柄14—送布軸15—送布曲柄16—送布牙架17—送布牙18—大連桿19、27—搖桿20—凸輪21、25—叉形搖桿22—抬牙軸23—抬牙曲柄24—滾柱28—擺梭軸29—擺梭托30—挑線桿31—擺軸1.機針機構機針機構亦稱刺料機構或引線機構,其主要作用是傳動機針帶線穿刺縫料。當機針從最低位置回升約2mm時,由于縫料對機針短針槽一側縫線的摩擦而形成線環(huán),為擺梭準確鉤取線環(huán)做好準備。家用縫紉機的機針機構為曲柄滑塊機構,如圖1-2(b)所示。主軸1轉動時,其左端固連的挑線凸輪2端面上的針桿曲柄銷3通過連桿4和與針桿緊固的針桿夾頭5傳動針桿7在機殼上的上下同心針桿導孔上下往復運動,針桿上安裝的機針上下運行刺穿面料。通過緊固螺釘6可以調節(jié)針桿的位置,以滿足成縫要求。2.鉤線機構鉤線機構的作用是在機針形成最佳線環(huán)時,使擺梭梭尖鉤住線環(huán),并將線環(huán)拉長擴大,使線環(huán)繞過梭芯,在挑線機構的配合下實現(xiàn)面線和底線的交織,形成線跡。家用縫紉機普遍采用了擺梭鉤線機構,如圖1-2(b)所示。主軸1轉動時,其右端的曲軸通過大連桿18使搖桿19往復擺動,構成曲柄搖桿機構。帶導槽的叉形搖桿25通過在導槽中滑動的滑塊26及與之鉸接的搖桿27構成擺動導桿機構。主軸的轉動通過這兩個串連機構的運動傳遞,實現(xiàn)了擺梭軸28大約210°的往復擺動,擺梭軸左端的擺梭托29推動擺梭完成成縫所要求的特定運動。3.挑線機構挑線機構的作用:(1)當機針帶線穿刺縫料時供應面線。(2)在梭尖鉤取機針線環(huán)后繼續(xù)供應面線,滿足線環(huán)被拉長、擴大和繞過梭子的用線需要。圖1-3凸輪挑線機構1—主軸2—挑線凸輪3—滾柱4—挑線桿K—挑線支點(3)當線環(huán)繞過梭子中心線后,挑線桿迅速上升,使面線套住底線從梭尾與擺梭托之間的縫隙中抽出,并使交織點在縫料中間抽緊。(4)線跡收緊后,挑線桿繼續(xù)上升,克服夾線器的夾緊力,從線軸上拉出下一針縫紉所需要的縫線。JA型家用縫紉機采用的凸輪挑線機構,如圖1-3所示,該圖是從機后看到的挑線機構的示意圖。挑線凸輪2按規(guī)定的位置緊固在主軸1上,挑線桿4與機殼O點鉸鏈,挑線桿的挑線支點為K,挑線桿上的滾柱3嵌在挑線凸輪槽內,當主軸旋轉時,凸輪曲槽通過滾柱3驅動挑線桿4繞O點轉動,使挑線支點K在一定角度內上下擺動,達到供線和收線的目的。夾線器在縫紉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夾線器的壓力過大就會使面線張力過大,會引起浮面線[圖1-4(a)]或斷線;夾線器的壓力過小,會出現(xiàn)浮底線[圖1-4(b)]。圖1-4底面線交織如圖1-5所示,可通過調節(jié)螺母5來調整夾線器片2的壓力。工作正常的縫紉機,抬起壓腳時,抬壓腳扳手的斜面應通過松線釘1推開松線板3,解除夾線簧4對面線施加的夾緊力,以便縫料從縫紉部位取出。圖1-5夾線器1—松線釘2—夾線器片3—松線板4—夾線簧5—調節(jié)螺母4.送料機構送料機構的作用是在一針縫紉結束后,推送縫料前進一個針距。家用縫紉機普遍采用單牙下送料形式,送布牙在送料機構的驅動下實現(xiàn)了近似橢圓形的運動軌跡。送布牙運動由上下運動和前后運動復合而成,當送布牙升至最高點后向前運動和壓腳配合推送縫料,隨后下降,退回復位。(1)送布牙上下運動機構。如圖1-2(b)所示,擺軸31在往復擺動時,其左端的小三角凸輪20使叉形搖桿21擺動,通過抬牙軸22左端的抬牙曲柄23及與之鉸接的滾柱24推動送布牙架16,使送布牙17獲得上下運動。(2)送布牙前后運動機構。如圖1-6所示,主軸1旋轉,緊固于主軸上的送布凸輪2推動叉形桿3擺動,在叉形桿上通過銷軸4鉸接的滑塊5在針距調節(jié)器6的導槽中往復運動。由于導槽有一定斜度,使叉形桿在擺動的同時獲得上下運動,從而使與叉形桿下方鉸接的搖桿7擺動,搖桿7靠螺釘與送布軸8緊固,該軸的往復擺動通過送布曲柄9拉動送布牙架10,實現(xiàn)送布牙11的前后運動。圖1-6送布牙前后運動機構工作原理圖1—主軸2—送布凸輪3—叉形桿4—銷軸5—滑塊6—針距調節(jié)器7—搖桿8—送布軸9—送布曲柄10—送布牙架11—送布牙機器上針距調節(jié)器的斜度是可調的,顯然,斜度的改變將直接影響叉形桿上下運動的幅度,最終改變送布牙前后運動的距離,即改變了針距。二、縫紉機發(fā)展概況遠古時代,人類的祖先為了生存已經能用骨針縫合獸皮用以御寒,成為最原始的服裝。服裝制作由手工到采用機器,其間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歷史,先后出現(xiàn)了銅針、鋼針,服裝面料也有了織造的棉布和絲綢,但直至18世紀末,縫紉一直是手工作業(yè)。17世紀中葉,由于蒸汽機的發(fā)明,英國的紡織工業(yè)開始了產業(yè)革命。1733年飛梭織布機的發(fā)明,推動了紡織工業(yè)機械化的發(fā)展。紡織從小規(guī)模的家庭副業(yè)生產逐步轉變?yōu)榇笠?guī)模的工業(yè)生產,使勞動生產率成倍地增長。這樣一來,棉布產量迅速提高,給服裝制造業(yè)帶來了新的矛盾,手工作坊式的服裝制作已無法適應紡織業(yè)高速度的發(fā)展以及人們對新式服裝的需求。這就需要服裝生產也來一次革命,用機械來代替笨拙的手工操作。縫紉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的。1755年,英國人查爾斯·F.魏森塔爾(Charles.F.Weisenthal)在改進手工縫紉方面初次獲得成功。他首先發(fā)明了一臺機針穿線孔在針中間的縫紉機,并取得了發(fā)明的專利權。1770年,英國人羅伯特·奧爾索普(Robert Alsop)發(fā)明了專門用來縫制衣服邊緣的鏈式線跡縫紉機。同年,英國人托馬斯·遜特(Thomas Saim)發(fā)明了手搖鏈式線跡縫紉機。1807年,奧地利裁縫約瑟夫·馬德斯珀格(Joseph Madersperger)第一次發(fā)明了直線縫紉機,這種縫紉機首次使用了針尖帶孔的機針。1829年,法國裁縫巴特勒米·蒂莫尼埃(Barthelemyr Dummoruer)發(fā)明了一臺能滿意地縫紉鏈式線跡的縫紉機,于1830年在法國取得專利,并于1831年制造了80臺,他雇傭了80多個女裁縫為法國軍隊縫制軍服。當時縫紉機的工作速度為100針/min,后經兩年多的改進,縫紉速度提高到300針/min。1834年,美國紐約工人沃爾特·亨特(Walter Hunt)與他的弟弟合作,發(fā)明了針尖帶孔的鎖式線跡縫紉機。這種針尖帶孔并使用雙線的鎖式線跡縫紉機的發(fā)明,是縫紉機發(fā)明史上的第一次重大突破。由于這一突破,縫紉機得到了順利的發(fā)展。美國棉紡織工人伊利埃斯·豪(Elias Howe)模仿亨特的發(fā)明,從1839年開始,經過四年多的艱苦努力,于1843年研制出一臺手搖式鎖式線跡縫紉機,機器的工作速度達到了300針/min。由于其縫制的線跡整齊美觀,當時人們對他的發(fā)明評價很高。這項發(fā)明又經三年的改進,在1846年取得了專利。至此,具有真正實用價值的縫紉機誕生了(豪是世界上鎖式線跡縫紉機的最早發(fā)明者)。1848年,法國人西蒙納在木制機架縫紉機的基礎上研究改進,制成了金屬機殼的縫紉機,并在英國獲得了專利。1849年,美國人阿倫·B.威爾遜( Alan.B.Wilson)與另一位美國人侯以拉合作,發(fā)明了旋梭和他的縫紉機,縫速達到600針/min。這種帶有旋梭的縫紉機的發(fā)明,是縫紉機史上的第二次突破,因為有了旋梭才有可能使鎖式線跡縫紉機的速度不斷提高。1849年,美國的兩名裁縫發(fā)明了雙線鏈式縫紉機,該機為上面的直針與下面的彎針交織而成的鏈式線跡。從1755年到1832年,可以說是發(fā)明縫紉機的前期歷史。在這期間,發(fā)明者大都未考慮到縫紉機針的穿線孔應在針頭部位這個關鍵。即使使用了針頭帶孔的機針,也未真正重視和推廣,這是當時縫紉機不能投入使用的癥結。另外,這個時期內發(fā)明的縫紉機都是鏈式線跡縫紉機。在1834年到1849年短短的十幾年當中,縫紉機的發(fā)明進入了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人們創(chuàng)造了穿線孔在針頭的縫紉機機針,創(chuàng)造發(fā)明了旋梭,出現(xiàn)了鎖式線跡縫紉機,為縫紉機的使用奠定了基礎。但是,從1755年到1849年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形形色色結構簡易的縫紉機連同它們的發(fā)明者未遭好運,由于歷史原因,許多可喜的發(fā)明沒有被人們所接受。然而,這些勤勞聰慧的發(fā)明家們用心血和汗水為人類進步所進行的大膽、不屈不撓的嘗試,永遠載入了人類發(fā)展的史冊。1851年,美國勝家公司在伊利埃斯·豪發(fā)明的手搖式鎖式線跡縫紉機的基礎上,首批生產了具有實用價值的鎖式線跡縫紉機200臺,并投放市場,揭開了縫紉機發(fā)展史的新篇章。他們首先將曲線往復的針桿機構改成直線往復運動,并采用直針。勝家的機器下面有和豪相同的梭子,不同的是將手搖式改為腳踏式。在此基礎上,他們又研制出挑線機構。經過改造的縫紉機,能得到連續(xù)縫紉的鎖式線跡,成為當時最先進的縫紉機器。艾薩克·勝家取得了專利權,隨之成立了勝家縫紉機制造工廠。1856年,第一臺生鐵縫紉機機架誕生,并通過皮帶將腳踏動力傳遞到機頭。1859年,美國人古德斯和米勒(Goods & Miller)發(fā)明了單線包邊線跡縫紉機。1860年,雅各布·斯坦納(Jacob Steiner)及羅斯(I.M.Rose)發(fā)明了雙線包邊線跡縫紉機。1880年,美國人埃瓦爾德·霍爾姆斯(Ewald Holmes)發(fā)明了針桿可以擺動的曲折線跡縫紉機。由于這種縫紉機的機針能相對于縫料前進方向橫向擺動,因此,這是縫紉機結構的一個轉折,成為各種特種縫紉機發(fā)明的起點。1882年,美國人約翰·凱瑟(John Kayser)在曲折線跡縫紉機的基礎上,先后研制出釘扣機、鎖眼機、刺繡機等專用特種縫紉機。截止剄曲折線跡縫紉機的出現(xiàn),縫紉機的基本結構和線跡都已具備,以后的發(fā)展主要是性能和速度的提高了。1897年,美國人約瑟夫·梅羅(Joseph Merrow)發(fā)明了三線包縫線跡縫紉機。這樣,19世紀末期各類縫紉機的改革和新式縫紉機的出現(xiàn),為今天的縫紉機研制奠定了雄厚的技術基礎。1859年包縫機問世,至今已有近150年的歷史,產品更新?lián)Q代已先后經歷四代。第一代:1890—1905年,美國梅羅公司的60型和友寧公司的15400型,它是針桿垂直式,上下彎針左右擺動且前后移動,最高轉速1800針/min。第二代:1910—1920年,美國勝家公司的81型(即我國的GN1-1型)中速包縫機,針桿傾斜23°,上下彎針左右擺動是通過一組曲柄球連桿組件傳動的,最高轉速3000針/min。第三代:1940—1960年,美國勝家的高速包縫機246型、友寧公司的39500型、意大利利滿地的327型等,針桿傾斜20°,上下彎針分別由兩組曲柄球連桿分離傳動,最高轉速5500針/min,采用外注或飛濺式自動潤滑。第四代:1986年,日本大和公司的AZ系列、飛馬公司的EX系列等超高速包縫機。第四代包縫機,常常能用同一種殼體和不同的零部件派生出不同縫速的系列產品,如A26500型、AZA8500型,最高轉速分別為6500針/min、8500針/min;EX包縫機最高轉速已達10000針/min,采用內注或強制式自動潤滑?,F(xiàn)代縫紉機向高速化、自動化、節(jié)能化發(fā)展的趨勢日益明顯。20世紀60年代,平縫機、包縫機縫紉速度達到2500~3000針/min;到了20世紀80年代以后,平縫機轉速達到5000~5500針/min當屬正常速度,而包縫機的縫速已經達到6000~7000針/min,更有部分超高速包縫機的縫速高達8000~10000針/min。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縫紉機的發(fā)展進入了高潮。除美、英、德、法各國已大量生產外,蘇、意、捷、日等國也相繼引進并開始成批生產。縫紉機的推廣和使用,使世界服裝工業(yè)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20世紀70年代,由于電子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微型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縫紉機工業(yè)又獲得了新的生機,縫紉機進入了光、機、電、氣一體化高速電子時代。三、服裝機械分類目前,服裝機械常有三種分類方法。1.按機器使用的動力分類按使用的動力縫紉機分為三種,即手搖式縫紉機、腳踏式縫紉機、電動式縫紉機。2.按服裝款式分類按服裝款式服裝設備可分為西服生產線設備、襯衫生產線設備、牛仔服生產線設備等。3.按設備的用途和功能分類一般情況服裝設備是按其用途和功能分類的,大體分類如下。(1)準備設備:驗布機、預縮機等。(2)裁剪設備:鋪布機、斷料機、直刀裁剪機、帶刀裁剪機、計算機裁剪系統(tǒng)等。(3)粘合設備:輥式粘合機、板式粘合機等。(4)縫紉設備:各種不同功能和用途的縫紉機和一些專用設備,如平縫機、鎖眼機、包縫機、釘扣機、套結機、褲帶襻縫紉機、開袋機、繰邊機、雙針機及三針機、多針機、繃縫機等。(5)熨燙設備:熨斗、真空抽氣燙臺、電熱蒸汽發(fā)生器、專用蒸汽熨燙機等。(6)其他設備:吸線頭機、檢針機、吊掛傳輸系統(tǒng)等。思考題1.你用過家用縫紉機嗎?試說明有哪些機構和構件。2.試述縫紉機發(fā)展過程中哪些技術是關鍵的技術。……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