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6 出版社:中國紡織 作者:(春秋)子思|譯者:東籬子 頁數(shù):322
Tag標簽:無
前言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傳統(tǒng)文化之“經(jīng)學”中“立天下之大本”的學問,對中華文明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它雖然是《四書》中篇幅最小的一部,但卻是其中最富意蘊、最具理論和最見智慧的著作,最能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中國人的人生智慧和哲學洞見??鬃诱J為:“中庸之為德至矣乎!”意思是說:“中庸作為一種道德是最高的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這位萬世的師表、儒家的宗師孔夫子對中庸之道有如此之高、獨一無二的評價呢?說中庸之道至高無上,至少有這樣四種原因:其一,中庸之道是儒學中最高的理論淵藪,儒學實際上即為中庸之學;其二,中庸之道是世界所有哲學共同認可的理論,是人類智慧折射出的一致見解;其三,中庸之道是古代各種哲學中,對現(xiàn)代人而言最有意義的理論;其四,中庸之道是各種理論中最適合用于指導實踐的一種理論,把它當做生活準則可以無往而不利。然而,有不少現(xiàn)代人把“中庸”理解為中立、平庸,認為講中庸就是搞折中、放棄原則。這是對中庸哲學思想核心的極大誤解!實際上,中庸既不是簡單的折中,也不是庸俗的中間路線。中庸追求的目標是在不同時空環(huán)境中,盡善盡美的最佳方案。它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中庸”之“中”的含義是不偏不倚,是適度、適中、正確,無過無不及而恰到好處;是合宜、合理,無所偏倚而恰如其分;是中正、公正而合乎天理人情的正道?!爸心稀敝坝埂钡暮x是平凡、平常、平易可行,而又無可改易的一定之理,與怪異、險僻、神秘相對而言,含有“普遍適用”之意。“中”是道之體,“庸”是道之用,也就是理論上的基本原則與實踐中的具體運用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中”與“庸”的結合,旨在闡明“中”這一基本哆:是人人不可缺少,人人必須遵守,人人可以做到,適用于一切事物而適得季理之宜的普遍真理。
內容概要
《中庸全鑒》以《中庸》中的至理名言作導言,從處世經(jīng)驗和人生勵志的角度出發(fā),闡發(fā)蘊藏其中的智慧,并以人生處世中的經(jīng)典案例加以印證,幫助讀者深化理解《中庸》這一傳世經(jīng)典中所包含的智慧。 《中庸》是儒家重要經(jīng)典,雖然是《四書》中篇幅最小的一部,但卻是其中最富形上意蘊、最具理論系統(tǒng)和最見宗教氣象的著作,最能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我們中國人人生智慧和哲學洞見的著作。許多理學大家持守《中庸》的信條,許多儒者用《中庸》的方法論思考,即使到了現(xiàn)代社會,它仍然歷久彌新,這正是經(jīng)典與眾不同、永不過時的魅力所在。
作者簡介
作者:(春秋)子思 合著者:東籬子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天命:天地之化本于中和1.秉承天命,天人合一/22.道不可離,君子慎獨/43.要有“三省吾身”的態(tài)度/74.中、和是一切的根本/12第二章 時中: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1.做個堅守道德的君子/152.“反中庸”者是可怕的/173.去除內心的肆無忌憚/20第三章 鮮能:人生在世,都是有欲望的1.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標準/252.孔子的“中庸”思想/273.人的欲望永遠都不能滿足/294.必須克服褊狹的劣根性/31第四章 行明:既無過之,亦無不及1.萬事都要講究一個“度”/342.物壯則老,過猶不及/393.適度才是正確的選擇/414.驕矜者無知,自知者智慧/43第五章 踐行:積極實踐1.中庸不是用來研究的/462.只有實踐才能出真知/483.學以致用方顯真智慧/50第六章 大知:大智慧者執(zhí)兩用中1.執(zhí)兩用中是杰出的領導藝術/532.隱惡揚善,律人安人/563.揚長避短,以揚為主/574.多征詢下屬的意見/60第七章 予知:聰明反被聰明誤1.聰明并不等于高明/662.不要顯得比別人聰明/693.雞蛋不必硬碰石頭/734.凡事貴在持之以恒/76第八章 服膺:中庸之道,服膺弗失1.踐行中庸需要內在的自覺性/792.時刻不放棄追求的目標/813.認識到錯誤就立即改正/84第九章 可均:白刃可蹈,中庸難得1.中庸是極致性的標準/912.中庸之道與對癥下藥/93第十章 問強:精神力量的強最重要1.寬柔以教,不報無道/952.暴力不是明智的選擇/993.與人為善,和而不流/1024.堅持原則,保持氣節(jié)/104第十一章 素隱:遵道而行,依乎中庸1.欺世盜名者不得善終/1092.半途而廢者難以成功/1143.不爭不斗,不喜不厭/120第十二章 費隱:君子之道費而隱1.“中庸”之道既易又難/1232.努力擺脫一知半解/124第十三章 不遠:君子之行,安然守正1.道不遠人,遠人非道/1282.以尊重人的原則去治理人/1293.忠恕之道與中庸之道/1324.庸德之行,庸言之謹/1355.做人做事要收斂一些/137第十四章 素位:素位而行,反求其身1.是什么角色就做好什么事/1422.安守本分方得安享終生/1443.上不陵下,下不援上/1474.上不怨天,下不尤人/1485.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150……第十五章 行遠:行遠自邇,登高自卑第十六章 鬼神:道體物不可遺第十七章 大德:大德者必受命第十八章 無憂:中庸而行,可以無憂第十九章 達孝:禮法制度是治國之本第二十章 問政:治國理政的方法和原則第二十一章 誠明:自誠明,自明誠第二十二章 至誠:用至誠之心贏得至忠第二十三章 致曲:真誠之人能化育萬物第二十四章 前知:至誠者可預知未來第二十五章 自成:誠者自成第二十六章 無息:至誠是沒有止息的第二十七章 明哲:明達智慧,進退自如第二十八章 自用:愚賤不可自以為是第二十九章 取信:無征不信,不信民弗從第三十章 敦化:至圣之德廣大如天
章節(jié)摘錄
插圖:饑思食,渴思飲,寒思衣,倦思睡,都是率性,即都是道。違背人性,就非道。魏晉清談講坦白,講直率,把你的內心坦白直率地表現(xiàn)出來,這就偏于道家義。儒家言遵循,工夫便要細密些。但儒道兩家還是一義,都是通天人?;蛟S一個種田人比一個讀書人更能近于道家言的率性,而一個讀書人則需要懂得儒家言的率性。所以儒家要講修身,而道家在此則不多講。換言之,道家重在講自然,儒家則更注重在講人文。率性之謂道,亦即是天人合一?!薄艾F(xiàn)在再講第三句,‘修道之謂教’。人道需包括天地及社會人群,故需隨時隨群而修。周公所講的道,孔子出來修,以下仍需不斷有人起來修,此便是修道之謂教。亦即是司馬遷所謂通古今之變。有變便需有修。但盡有修,還是這一道。……修道之‘修’,有修明義,有修正義。周公講的道,孔子起來修正,又繼續(xù)有孟子、董仲舒起來把孔子之道修明修正。另一面說,莊子、老子亦來修正孔子之教。所以中庸開始的三句話,實是含義無窮?!钡拇_如此。這三句話聽起來簡單,但是它的含意卻極為深奧。它不是針對現(xiàn)象界所作的描述,而是基于長遠的傳統(tǒng)與獨到的見識,對于人性的本質所作的論斷。這是一種信念,但它不是沒有根據(jù)的信念,這種信念不是由經(jīng)驗歸納而得,但卻可以用來說明人的主要經(jīng)驗。換言之,人之所以構成如此的人類世界,既要求分辨善惡,又要求行善避惡,好像真有一種命令在其中主導,其原因正是《中庸》所要說明的。
編輯推薦
《中庸全鑒》: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讀此書可為做人高手。《中庸》之“中”的含義是不偏不倚,是適度、適中、正確,無過無不及而恰到好處;是合宜、合理,無所偏倚而恰如其分;是中正、公正而合乎天理人情的正道?!吨杏埂分坝埂钡暮x是平凡、平常、平易可行,而又無可改易的一定之理,與怪異、險僻、神秘相對而言,含有“普遍適用”之意?!吨杏埂分械闹晾砻苑彩略t立,不預則陂。君子成慎乎其所小睹,恐懼乎其所不聞。上小怨天,下不尤人,故君了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君子之道,譬如行遠,必白邇,譬如登高,必自卑?;蚺6?,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吨杏谷b》對《中庸》原典進行了全面而細致的解讀,從修身養(yǎng)性、處世經(jīng)驗、人生勵志、領導藝術等各個角度出發(fā),闡發(fā)蘊藏其中的真理,并以經(jīng)典案例加以印證,幫助讀者深入理解《中庸》這一傳世經(jīng)典中所包含的智慧。相信一定會讓你受益匪淺。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