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9 出版社:中國紡織出版社 作者:陳衍 主編 頁數(shù):302 字數(shù):429000
前言
纖維材料的應用距今已有約五千年的歷史,但在技術上取得真正的突破和全面發(fā)展卻只有一百年左右。以再生纖維素纖維的成功開發(fā)、聚酰胺和聚酯纖維的研制、產業(yè)化及應用為契機,化學纖維及其相關的高分子材料工業(yè)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對纖維材料結構與性能關系的研究不斷深入,各種應用領域對纖維材料的使用性能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極大地促進了技術密集和高附加值的改性合成纖維——差別化纖維的蓬勃發(fā)展。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應用于不同領域的新一代高技術和高性能纖維材料、具有超越天然纖維風格的“新合纖”面料、綠色環(huán)保的新型再生纖維素纖維材料、生物合成纖維及納米纖維材料等,一般都是通過不斷改性、創(chuàng)新或方法的集成而取得突破的?! ∧壳?,纖維材料制品正在向眾多的產業(yè)領域延伸,其改性工作主要圍繞著服用纖維材料的舒適性、功能化,合成材料的生態(tài)化、高性能、智能化、多功能化等方面發(fā)展。實現(xiàn)這些目標,需要在成纖聚合物的合成、纖維加工或織物后整理過程中用物理、化學、生物等方法改性或幾種方法結合進行改性,如納米技術、生物技術、新型紡絲技術、先進加工技術、表面處理技術等。這為拓展紡織材料的產業(yè)應用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同時也向從事這一工作的學者和技術人員提出了更高的專業(yè)要求?! ”緯Y合目前國內外纖維材料改性的發(fā)展動向及最新研究成果,以改性的原理、方法和改性對材料特性及功能的影響為主線,對纖維材料改性及其應用進行了較為全面的介紹。本書內容主要包括纖維材料改性中的問題及關注點、纖維材料改性的方法、生物質及天然纖維材料的改性、纖維材料形態(tài)及風格的改性、舒適性改性、染色性能改性、物理性能改性、衛(wèi)生健康功能加工及改性、紡織材料的智能化、纖維材料的降解/吸收及再資源化、無機纖維及材料改性和纖維增強改性復合材料。
內容概要
本書在纖維材料、紡織加工和高分子材料學等知識結構的基礎上,結合目前國內外纖維材料改性的發(fā)展動向及最新研究成果,以改性的原理、方法和改性對材料特性及功能的影響為主線,對纖維材料改性進行了系統(tǒng)全面的介紹,并對改性材料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做了說明。 本書內容主要包括纖維材料的發(fā)展和改性中的問題及關注點、纖維材料改性的方法、生物質及天然纖維材料的改性、纖維材料形態(tài)及風格的改性、舒適性改性、染色性能改性、物理性能改性、衛(wèi)生健康功能加工及改性、紡織材料的智能化、纖維材料的降解/吸收及再資源化、無機纖維及材料改性、纖維增強改性復合材料等。 本書適用于紡織相關專業(yè)、材料學相關學科和領域的師生及科研人員閱讀、參考。
書籍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纖維材料的發(fā)展及改性 一、纖維材料的發(fā)展及演變 二、纖維材料改性的目的及內容 三、纖維材料改性的目標及方法 第二節(jié) 纖維材料改性中的問題及關注點 一、纖維材料改性的原理與方法 二、先進技術的應用及學科融合 三、改性與功能化的關系 四、纖維材料的品質及用途的開拓 五、纖維材料及其功能的表征技術與方法 復習指導 思考題 參考文獻第二章 纖維材料的改性方法 第一節(jié) 化學改性方法 一、接枝和嵌段共聚改性 二、共聚改性 三、化學反應改性 四、交聯(lián)改性 五、表面化學處理改性 第二節(jié) 物理改性方法 一、等離子體改性 二、高能射線改性 三、電暈處理 四、共混改性 五、超聲波改性 六、紫外線照射改性 七、纖維成型及后加工方法 八、超臨界二氧化碳技術 第三節(jié) 生物改性方法 一、植物纖維去雜及天然蠶絲的脫膠 二、生物酶退漿 三、生物拋光 四、改善聚合物表面的物理結構 五、改變聚合物的性質 六、微生物合成與改性纖維 復習指導 思考題 參考文獻第三章 生物質及天然纖維材料的改性第四章 纖維材料形態(tài)及風格的改性第五章 纖維材料的舒適性改性第六章 纖維材料染色性能改性第七章 纖維材料物理性能的改性第八章 纖維材料衛(wèi)生健康功能加工及改性第九章 纖維材料的降解、吸收及再資源化第十章 紡織材料的智能化第十一章 無機纖維及材料改性第十二章 纖維增強改性復合材料
章節(jié)摘錄
第五章 纖維材料的舒適性改性 舒適性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從宏觀來講,舒適性涉及材料學、物質及能量的傳遞過程:生理學甚至心理學的有關內容和范疇。人們處在某個特定的環(huán)境時,之所以能判定和感知到“是否舒適”,是由于受到了環(huán)境刺激的信號(電脈沖),并通過交感神經傳遞到中樞神經(大腦),大腦對此做出舒適性的判斷或啟動某種應激功能。因此可以說,舒適性的判斷與客觀和主觀因素都有關,且由感知者的個人差異而有所不同,這是研究這一問題的難度所在。限于篇幅,本書僅討論與紡織材料性質有關的舒適性及其改性問題。一 紡織材料的舒適性與衛(wèi)生性、功能性有著密切的關系,如吸/透濕性、透氣(汽)性、抗靜電性、柔軟性、抗起毛起球性、懸垂性等。各國的研究開發(fā)人員對改善這些性能進行了較長時期的深入研究,成果豐厚??梢哉f,這些工作既是纖維材料功能改性的始發(fā)點,又是當今多功能復合紡織材料及“高感性”材料的基礎?! ±w維及織物的風格、色澤及光學性能、防污性、抗菌性、舒適性智能材料、具有特殊結構的舒適性復合織物等往往也把舒適性改性作為紡織材料功能設計的目標之一,有關的內容在本書其他相關章節(jié)分別詳述?! ∪藗兌嘣罘绞降钠占埃瑢徔椘酚绕涫菍徔棽牧系氖孢m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包括我國在內的各國消費者的多次調查顯示,服裝的款式設計已經退居次要位置,大多數(shù)消費者把紡織材料的舒適性作為首要選擇。紡織品流行的主題正逐漸朝著以纖維及織物材料的熱濕舒適性、觸感舒適性為中心的方向轉移?!?/pre>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