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3-3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Tag標簽:無
前言
有教無類 豈不美哉——序《中國民辦教育調查》李炳銀有關中國教育的話題已經談論了很久,諸如教育為強國之本,教育決定著未來等等一些看法,也都幾乎變成了人們的共識??墒?,在如何實施教育,教育應當如何實現公平原則和多樣性這些方面,雖然也已經有像努力改變應試教育方式,開展多種形式辦學措施等的討論及實踐,但似乎多是停留在口頭和清談中。時間過去了好多年,中國教育的局面和狀態(tài)卻沒有很大的改變,豈不悲哉!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方式,主要是私塾、私學、書院教育,這些流傳了很長時間的教育方式,到了近代因為西方現代教育方式的引進而被削弱或徹底消失了。再之后,教育完全成了官辦,成了國家體制的重要部分,連如何辦學校,如何教育學生都漸漸地類型和固化起來。伴隨這種僵化情形而來的,是教育體制的呆板和教育方式的模式化嚴重,缺少了生氣,缺少了對學生的引導啟發(fā)和創(chuàng)造性的提倡。錢學森先生在其晚年指出:我們的學??偸桥囵B(yǎng)不出杰出人才,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yǎng)科學技術發(fā)明創(chuàng)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新的東西。這是老人臨終的錐心之言,是一種期望改變的愿望的表達。再加上各種復雜原因,多年的教育設施和學校短缺,就導致很多人接受教育的權利被排斥或剝奪,出現了教育不公平,出現了人們全力應對考試選拔的畸形學習教育現象等。所以,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人口如此大量,單是依靠國家辦學是不足以應對和滿足人們的求學要求的。在教育的體制上,在辦學及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都應該有相對的靈活性,這樣方能夠使教育有更廣闊的天地,也才可能形成比較和競爭的局面。中國曾經有過民辦教育的傳統(tǒng),如何結合現代的教育內容方式喚醒民辦教育的積極性,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議題。 在眾多的有關教育的著作中,我以為鐵流、徐錦庚的這部《中國民辦教育調查》具有很強的現實參考和研究價值。這部長篇報告文學,是在很多只著眼官辦教育的作品之外,專注于考察和描述中國現代民辦教育被提出和艱難發(fā)展情形的作品,呈現的是一種人們似乎缺乏認識理解的中國教育因素。其實,民辦教育的問題,早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年輕學子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競爭上大學時就已經提起,但是幾經曲折,直到第一所民辦大學“九嶷山學院”經相關部門批準掛牌招生才正式誕生了。這在當時是一個驚雷般的消息,是中國的私學在叫停了數十年之后的重新開張。自此,在中國的教育領域迅速崛起和經歷風雨煎熬卻艱難發(fā)展的民辦教育局面出現了。中國民辦教育的運行和存在狀況如何,到底該如何看待和評價它,這也許正是這部作品用力的地方。這部《中國民辦教育調查》在簡略地追溯了中國民辦教育的歷史,講述了從孔子辦私學,開杏壇直到后來馬相伯等創(chuàng)辦上海復旦公學、張伯苓和嚴修在天津創(chuàng)辦南開大學、陳嘉庚創(chuàng)辦廈門大學等等情形之后,著重圍繞現今山東濟南由楊文和夏季亭創(chuàng)辦的“山東英才學院”和丁祖詒在西安創(chuàng)辦“西安翻譯學院”的教學發(fā)展情形,仔細地用解剖麻雀的方法來考察認識中國民辦教育的現實狀況,發(fā)現和理解民辦教育的特長、成果及復雜艱難情景。這種實證性的調查和論證,較之泛泛的理論清談更加地接近實際,更加地具有例證比較和說服力量。通過作者描述的大量事實和人物故事,像樂天宇老人,在其晚年,傾其全部心血創(chuàng)辦“九嶷山學院”的情景就令人動容;像楊文和夏季亭冒著風險,從非常艱難的地方起步辦學,最后開辟出“濟南英才學院”的一片湛藍天空;像丁祖詒懷著為年輕的學子“添上一把柴,就能改變他們的命運”的情懷,經歷曲折,成功創(chuàng)辦“西安翻譯學院”等等現象,就非常真實和有力地說明了,民辦教育在體制外運行、遭遇很多不公平待遇、遭遇不應有排斥等很多困難情形的事實。雖然這些民辦教育單位或許還存在一些問題,但應該看到有一些是因為體制的約束或排斥造成的,是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造成的。這當然不能成為忽略民辦教育中存在的道德操行灰色地帶,像偽冒的一些民辦大學的騙人把戲,像山西“南洋教育集團”等這樣因為錯誤集資方式而導致失敗的問題的理由?;蛟S,更加應該關注的是,在這些民辦教育單位中的很多人試圖通過教育培養(yǎng)人才,為國分憂,為年輕人開辟出路的國家責任和使命精神,這種甘愿冒風險、經歷苦辛辦學的勇氣和行為是十分令人尊敬的。像丁祖詒,說自己“有四兩血,我也讓它沸騰起來”,立志創(chuàng)辦“東方的哈佛”式大學的氣派和為學院用心到生命的最后時刻的言行,特別是六次手術后抱病出席新學期開學儀式的動人場面等,非常地具有動人力量;像楊文曾經留學英國,在國外可以有自己的好前程,卻回到國內創(chuàng)辦民辦教育,試圖實現自己的抱負的行動;像以自己的可能努力助推民辦教育的西安的李維民等;像陳龍飛、幸勝標、奚正楷等很多本可以退休安享晚年卻愿意為民辦教育出力拉套的人們等,都使我們感受到了高尚純粹的品行和精神。最為重要的是,不少民辦教育單位的出現,為很多的“落榜”學子提供了繼續(xù)努力深造的機會,給予他們不致因“落榜”而放棄學業(yè),從而可能丟棄自己的理想,服從不幸命運的安排的新選擇的機會。作品關于這些學校所獲可喜成果的描述有不少,看到這些,就特別令人興奮和欣慰。所以,《中國民辦教育調查》,是在調查辨識的基礎上對民辦教育的深入認識和了解,是對很多投身民辦教育的人們愛國、憂國、建國情懷的熱情表彰,是通過事實的描述期望有力助推民辦教育合理有序健康發(fā)展的一次文學的擔當。在國外,像劍橋大學、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早稻田大學等等,都屬于民辦大學。這些大學在全世界的教育史上都寫下了輝煌燦爛的篇章。今天,在中國采用多種形式辦學,早已不是問題,問題是在政府辦學、民辦辦學共存的過程中如何合理公平地處置各種問題,實現雙方的積極性和發(fā)揮自己的特長,讓民辦教育真的有所作為。在這里,《中國民辦教育調查》雖然還存在涉及面相對窄小,對存在問題欠缺更加集中地提出思考的功夫,但是,作品描述的這些可能共性帶有問題和現象卻足以引起人們的關注和思考。另外,作者在關注問題提出的同時,十分注意對人物思想、行為、精神、感情的文學書寫,使不少的人物故事富有動人的力量,從而讓自己的作品在研究教育問題的時候,和文學藝術的表達有了很多的接近。(本文作者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研究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
內容概要
《中國民辦教育調查》內容簡介:作家鐵流、徐錦庚懷著對中國古代教育的崇高敬意,肩負著對中國當代教育的責任使命,用激昂縝密的筆觸,全景式地展現了改革開放迄今鮮為人知的中國民辦教育的發(fā)展歷程。
歷時三載,兩位作家以不容旁貸的社會責任感,深入中國民辦教育的腹地,記錄走訪,調查采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擁有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的同時,對中國民辦教育,尤其是對中國民辦大學的辦學之路給予了剴切的展示、精當的思索以及催逼變革的呼吁。
這部優(yōu)秀的報告文學直面中國民辦教育中錯綜復雜的矛盾,在高歌贊嘆著名教育家樂天宇、楊文、丁祖詒、胡大白等優(yōu)秀民辦教育創(chuàng)辦者篳路藍縷的辦學功績的同時,也揭露鞭撻了民辦教育中的害群之馬和短視小人。全書將風生水起方興未艾的中國民辦教育給予了填補空白的論證解疑,對民辦教育的志士們給予了經簡而直、傳新而奇的禮贊。
禮記言: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蘇洵言:教化之本,出于學校。
歐陽修言:學校,王政之本也。
作者簡介
鐵流,1967年10月出生。1984年11月參軍入伍。1998年7月畢業(yè)于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曾在海軍北海艦隊從事文學專業(yè)創(chuàng)作多年?,F為青島市文聯(lián)專業(yè)作家、青島市專業(yè)技術拔尖人才。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報告文學委員會副主任、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第二屆簽約作家。作品散見于《中國作家》、《十月》、《人民文學》、《解放軍文藝》、《報告文學》等多家刊物,有作品曾入選《中篇小說月報》、《小說月報》等各種年度選本。電影文學劇本《沂蒙小調》已拍攝公映。著有《鐵流中短篇小說選》、《鐵流中短篇報告文學選》等。長篇報告文學《一個民辦教師的故事》、《槌下硝煙》、《藍色暢想》、《中國驅逐艦備忘錄》、《支書與他的村莊》等出版發(fā)表后,受到社會廣泛好評。已出版發(fā)表200余萬字作品。曾榮獲中國報告文學大獎、中國作家鄂爾多斯優(yōu)秀文學作品獎、首屆泰山文學獎、軍隊優(yōu)秀作品獎等多種文學獎項。徐錦庚,1963年3月出生,浙江省開化縣人,1981年10月入伍,歷任海軍潛艇學校學員、潛艇兵、海軍政治學院學員、連副政治指導員、連政治指導員、某潛艇部隊政治部干事。1995年轉業(yè),歷任寧波日報記者、農村部副主任、農村部主任、光明日報駐寧波記者站站長、人民日報社華東分社駐寧波記者站站長、人民日報駐西藏記者站采編主任、人民日報駐西藏記者站站長、人民日報駐山東記者站站長,現任人民日報社山東分社社長。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等報刊發(fā)表新聞作品、報告文學、散文、短篇小說、評論等約300萬字。
書籍目錄
引子 苦澀的輝煌 第一章 大國教育 1.歷史的重擔落在了一個普通老師的肩上 2.中央決定調《毛澤東選集》五卷用紙印考卷 第二章 中國民辦教育長河流 1.中國人的民辦教育情結 2.初春第一枝 第三章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1.初識楊文、夏季亭 2.紡織女工和服裝工人 3.與孩子們一起成長 4.閑人教剩人 5.一個公辦大學校長的民辦情結 第四章 艱難與曲折 1.擴招之年 2.眾人拾柴 3.有驚無險 4.民辦大學的孵化模式 第五章 發(fā)展是硬道理 1.楊文的雷達眼 2.民辦大學必須有自己的地盤 3.高校工委書記的兩瓶茅臺酒 第六章 人才大舞臺 1.農家女成了訪問學者 2.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第七章 民辦教育的紅與黑 1.風生水起 2.多米諾骨牌效應 3.是金蟬脫殼嗎 4.一個女孩眼中的一所民辦大學 第八章 升本 1.申報之路 2.專家組帶著“人民來信”來了 第九章 用大愛辦教育 1.孤兒淚 2.帶著妹妹上學 3.沒有折斷的翅膀 4.如果命運可以改變 第十章 公辦大學和民辦大學的不等式 1.失衡的天平 2.以自己的能力證明 第十一章 從沒停止過吶喊 1.一個省的民辦教育 2.人間正道是滄桑 3.學生的丁爺爺 4.他不是無情 5.有四兩血我也讓它沸騰起來 第十二章 共同的夢想 1.一壺熱水燙出了一所大學 2.民辦教育,還有很多的艱難 為改變千萬人命運的事業(yè)鼓與呼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查全性看看校領導,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心想,領導還能找我這大閑人? 那位校領導說:“北京來通知了,點名讓你去開會?!?查全性好像問領導,又好像自言自語:“開會,我還能去開會?怎么讓我去開會呀?” 另一位校領導說:“我們也不知道什么情況,就知道專門點了你的名字?!?校領導臨走還叮囑:“少說話,多聽?!?查全性馬上打點行裝。八月一日下午,他看了一眼忐忑不安的家人,直奔飛機場而去。傍晚時分,查全性走出了北京機場的出口,他看到自己的同事劉道玉微笑著迎了過來。劉道玉是從武大調到北京的,時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長。查全性看到劉道玉就迫不及待地問開會的內容。 “具體內容我們也不知道,只負責選人。”劉道玉停了一會兒又接著說,“這次參加大會的人都是鄧小平副主席畫的圈子,一是各高校和科研所的,二是有真才實學,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有見解而且敢講真話的?!?說到這里,劉道玉微微一笑:“我和劉西堯部長都想到了你。你可要大膽發(fā)言呀!” 開會的這一天,方毅早早就到了,他對大家說:“趁小平同志還沒到,我先給大家吹吹風,是小平同志讓我來組織這次會議的,大家要踴躍發(fā)言,對科學和教育事業(yè)要多發(fā)表一下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小平同志很重視這次會議。” 方毅笑了笑,又接著說:“大家要放開膽子來講!” 北京的八月正是盛夏,燠熱難捱。對于來自火爐之都武漢的查全性來說,這樣的溫度不在話下,況且又是住在老牌的北京飯店里。只是,房間再舒適不過的環(huán)境也沒有讓查全性輕松,放松,相反,他內心充滿了焦慮和著急。會議進行了兩天了,可開得并不是很理想。他看得出,鄧小平副主席非常重視這次大會,他不僅每會必到,逢遇自己有事的時候,甚至就讓大家休會。 也許,十年浩劫在每個人的心里都留下了一道重重的陰影,抑或有些人精神上還受到了或大或小的摧殘,至今仍心有余悸。所以,大家發(fā)言的時候都是謹小慎微,一面察言觀色,一邊隨時把握著發(fā)言的尺度、角度,談的都是些不疼不癢的小問題,即使就這樣,在說到這些小問題時有些人也是模棱兩可。 鄧小平很少發(fā)言,他期待著大家多說,他的眼里滿含著鼓勵。他的目光不時停留在周培源、蘇步青、王大珩等著名科學家的臉上,停留在每一個與會者的臉上。由于耳朵的聽力不是很好,他生怕漏掉了一些與會者的發(fā)言,老人家特地讓女兒鄧楠陪伴左右,鄧楠不時在父親的耳邊復述著。 深夜,窗外一片寂靜,查全性想起了自己所在的武漢大學。武漢大學與全國其他大學一樣,當時的工農兵學員,因為學生不是考試選拔進來的,有的文化課和基礎知識根本就不行,本著“不讓一個階級兄弟掉隊”的原則,在學校教學上規(guī)定“就低不就高”,哪個學生文化程度最差,課程安排就向哪個學生看齊。有的學生小學的內容,甚至加減乘除都不會,那么所有的學生就都從小學學起。查全性和很多老師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曾經有這樣一個例子:有一個農村青年患有智障,父母雙亡。因為他祖輩貧農,根紅苗正,村領導考慮到這孩子將來生計無保,就推薦他上了大學,后來這位低能兒冬天的時候不僅在校園里赤背裸身地曬太陽,還經常把女大學生追得滿校園里跑。
后記
在沒有采寫這部報告文學之前,我們和大多數人一樣,對中國民辦教育并不怎么了解,甚至只是停留在“中國民辦教育”這幾個字眼上,當一路采訪走下來后,我們不禁感動了,感動中還有著些許的苦澀。這部報告文學的著眼點主要是放在中國民辦大學上。教育是公益事業(yè),民辦大學不像民營企業(yè)一樣。企業(yè)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可民辦教育創(chuàng)辦者的目的是培養(yǎng)人才,而不是盈利。中國民辦教育的絕大多數創(chuàng)辦者,都是懷著一種責任去辦教育的。在財政沒有投入的情況下,他們?yōu)閲遗囵B(yǎng)了大量的人才,為社會積累了龐大的教育資源。我們知道,中國民辦教育和公辦教育,因為一“民”一“公”,所以在很多方面還沒有平起平坐,社會上很多人甚至一些政府部門,還在戴著有色眼鏡去看民辦教育。中國民辦教育可謂一路艱難,很多民辦教育創(chuàng)辦者為此付出了太多的艱辛。他們有著千言萬語要傾訴,有很多話要說。作為作家,在采訪結束后我們也有很多話要說,但是,我們把心中的話付諸了文字。于是,就有了這本書。請全社會都來重視民辦教育。因為中國民辦教育本身的作用和力量就不容我們忽略和輕視。本書在創(chuàng)作中,參考并使用了部分相關材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謝!作者二〇一二年十月十日
編輯推薦
《中國民辦教育調查》直面中國民辦教育中錯綜復雜的矛盾,在高歌贊嘆著名教育家樂天宇、楊文、丁祖詒、胡大白等優(yōu)秀民辦教育創(chuàng)辦者篳路藍縷的辦學功績的同時,也揭露鞭撻了民辦教育中的害群之馬和短視小人?!吨袊褶k教育調查》將風生水起方興未艾的中國民辦教育給予了填補空白的論證解疑,對民辦教育的志士們給予了經簡而直、傳新而奇的禮贊。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