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伏瓦回憶錄

出版時間:2011-8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頁數(shù):296  譯者:羅國林  
Tag標簽:無  

前言

一份歷史文化與自我個性的真實紀錄柳鳴九一西蒙娜?德?波伏瓦留下了一筆即使在整個法蘭西民族文化史上亦堪稱有分量的精神遺產,她以不朽者的身份進入自己的歷史坐席,在世間贏得了一連串色彩繽紛的名聲:存在主義者、女權主義理論的先驅、激進的左派人士、社會主義陣營的朋友、享有殊榮的小說家、圣西門式的散文作家、駭世驚俗的女才人、薩特的即非妻子又非情婦的終身伴侶與戰(zhàn)友、契約式愛情的發(fā)明者之一。西蒙娜?德?波伏瓦所留下的文化遺產,大體上由七八部長篇小說與短篇小說集、七八部理論著作、六七部散文作品、六七種回憶錄與自傳組成,如果要在這一大片文字海洋中指出幾個突出于水面之上的陸嶼頂峰的話,那么,我以為就要數(shù)她榮獲龔古爾文學獎的小說杰作《名士風流》、她那被稱為女權主義圣經的理論著作《第二性》與她篇幅巨大的回憶錄了。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回憶錄主要有四部,即:《端方淑女》(1958)、《風華歲月》(1960)、《激蕩人生》(1963)與《歸根到底》(1972)。此外,她的《安詳辭世》(1964)與《老年》(1970)以及《永別的儀式》(1981),也是回憶錄或自傳性的作品,而在此后3種之中,又以《永別的儀式》較為重要,它與前四大部回憶錄構成了一個編年史般的整體?!兑粋€循規(guī)蹈矩的少女的回憶》記述了她童年時代與少女時代的生活,到她1928年完成高等教育為止?!赌旮涣姟坊仡櫫藦乃_始就業(yè)自立并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道路上邁出了最初的幾步,直到度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艱難歲月的經歷,時間是從1929年到1945年。《勢所必然》是她自大戰(zhàn)結束后到60年代初期的生活記錄,也就是在以薩特與她為代表的存在主義文學風靡于法國以至整個歐洲的那個階段里種種活動的實錄?!稓w根到底》所敘述的時代,是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的10年。這時,不論是薩特還是西蒙娜?德?波伏瓦都已經度過了自己文學創(chuàng)作的高峰時期而進入了功成名就的晚年?!稓w根到底》自然就是西蒙娜?德?波伏瓦帶有對自己的事業(yè)打句號的意味的回憶錄。只是因為薩特的重要性與1980年他的逝世所引起的哀思,才使西蒙娜?德?波伏瓦在1981年又出版了一部新的回憶錄《永別的儀式》。它集中記述了與薩特有關的一切,時間從1970年起,到1980年止,正好補充了《歸根到底》之后的10年,而在《永別的儀式》出版之后5年,即1986年,西蒙娜?德?波伏瓦就與世長辭。這樣,她一生78年的生活中,只有最后的5年是在她的回憶錄記述之外。在20世紀法國文學中,西蒙娜?德?波伏瓦無疑是一個最大的回憶錄作家,她的四部主要回憶錄的巨大規(guī)模與篇幅,至今仍然是無人出其右的。這不僅僅是一個在此領域中有多大的寫作規(guī)劃、筆耕勞動量有多少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一個回憶素材有多大的儲藏量以及這些素材具有多少社會價值的問題。寫回憶錄,首先要有“自我”的富礦,有可供回憶、值得回憶并且為世人感興趣的生活經歷。這種“富礦”,既不應該如我們所常見的那樣是虛構裝點出來的,也不應該是夸大膨脹而成的,而必須是一種客觀的有價值的社會存在。在這方面,西蒙娜?德?波伏瓦具有無可置疑的優(yōu)勢,她具有寫回憶錄的充分而為社會廣泛承認的自我價值,她50歲寫出第一部回憶錄時,已經是一個具有好幾種響亮名聲的大人物了。而且,她不是一個人,她是兩個人。她與薩特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精神實體,而與她結為一體的這個人,既是法國20世紀文學中一個第一流大作家,又是標志著20世紀人類思想發(fā)展中一特定階段的里程碑。這兩個人的精神價值珠聯(lián)璧合,自然格外生輝,而由于他們又都是社會時勢的熱烈關心者,是時代重大事件自覺積極的介入者,他們在時代歷史進程中留下自己足跡的同時,他們的生活也就擁有了豐富的、時代社會的現(xiàn)實內容。此外,他們是交游廣闊的人,他們所交往的不僅有同時代思想文化界幾乎所有的精英,而且也有周圍一些具有鮮明特色的普通人物。前一類交往自有其特殊的價值,后一類交往也頗具萬花筒似的五光十色。所有這些,構成了西蒙娜?德?波伏瓦數(shù)十年生涯的“富礦”,構成了她寫回憶錄深厚的生活基礎,當她投入了她自己后期的主要精力把所有這一切記述下來之后,她這4部主要的回憶錄,就以色彩繽紛的宏大景觀、萬鐘齊鳴的協(xié)奏聲勢、百川匯合的浩蕩氣派呈現(xiàn)在世人的面前。二法國文人喜歡寫回憶錄或自傳性作品,也許這是法國人愛自我表現(xiàn)的天性在文人身上升華為一種自我崇拜的特點使然,這種自我崇拜是如此自覺,甚至司湯達就把自己的自傳性作品標題為《自我崇拜回憶錄》。不少人都力圖通過寫回憶錄來獲得傳世不朽的價值,或者通過回憶錄來使自己已有的自我價值再度明確地凝現(xiàn),要不然就是要通過回憶錄來使自己已有的自我價值成倍地放大、并投射在歷史的舞臺上。這樣,法國文學史上的回憶錄與自傳作品之多,幾乎可以隨手拈來。以較為著名的而言,16世紀有多比涅的《寫給孩子們讀的自傳》,17世紀有布西伯爵的《回憶錄》與雷茲紅衣主教的《回憶錄》,18世紀有圣西門伯爵的《回憶錄》、博馬舍的《備忘錄》以及盧梭赫赫有名的《懺悔錄》,19世紀有夏多布里昂的《墓外回憶錄》、維尼的《日記》、拉馬丁的《回憶錄》、司湯達的《自我崇拜回憶錄》、都德的《一個作家的回憶》與《巴黎30年》、列那爾的《日記》、龔古爾兄弟的《日記》。到20世紀,在西蒙娜?德?波伏瓦之前,有羅曼?羅蘭的《回憶錄與日記片斷》、莫里亞克的《內心回憶錄》、薩特的《文字的誘惑》;與她大體同一時期的,有尤瑟納爾的回憶錄三部曲:《虔誠的回憶》、《北方檔案》以及后來的《世界迷宮》。在她之后的,則有娜塔麗?薩洛特的《童年》、羅伯-葛利葉的《重現(xiàn)的鏡子》;如果不拘泥于狹義的回憶錄的界說,那么,在本世紀前期,普魯斯特的《尋找失去的時間》與后期杜拉斯的《悠悠此情》,實際上也可被視為回憶錄作品。因此,從法國文學史的背景來看,西蒙娜?德?波伏瓦作為回憶錄作者,正是處于這一源遠流長、聲勢浩大的川河之中,她從這源流中汲取了什么營養(yǎng)?觀照了什么先例?從屬于什么傳統(tǒng)?在法國文學史上這一聲勢浩大的回憶錄創(chuàng)作的長河中,我們似可分辨出3個略有不同的傳統(tǒng):一是以追求所見所聞的社會生活的真實性為主要目的的傳統(tǒng);二是以追求自我真實性與自我解析深度為目的的傳統(tǒng);三是以追求用藝術的方式來復活過去的時光與空間為目的的傳統(tǒng)。第一個傳統(tǒng)可以18世紀的圣西門的回憶錄為代表。圣西門(1675~1755)是路易十四時代的貴族,長期供職于宮廷,19歲起開始記錄自己在貴族上層的所見所聞,65歲時動手寫他的《回憶錄》,記載與描述了從1691~1723年之間32年法國宮廷與上流社會中的事件、人物、逸聞、趣事,回憶錄共21卷,是17世紀末到18世紀前期貴族社會的一份內容豐富的形象實錄,很具有歷史資料的價值。布西伯爵、雷茲紅衣主教以及博馬舍、夏多布里昂的回憶錄,基本上都屬于這種類型;甚至后來龔古爾兄弟的《日記》也可以歸入這個傳統(tǒng),只不過龔古爾兄弟所記述的,主要是他們身處文壇的交往與見聞而已。這個傳統(tǒng)無疑最為壯大,也最符合回憶錄原本的嚴格涵義。第二個傳統(tǒng)的開創(chuàng)者非盧梭莫屬,這位偉大的18世紀啟蒙思想家,一生顛沛流離、經歷坎坷、屢遭迫害,他滿懷激情寫下的《懺悔錄》記述了自己感人的一生,既不乏為自己聲辯的不平之鳴,又充滿了袒露自我的誠實與勇氣,成為了一部敢于暴露自己、嚴于剖析自己的奇書。要繼承盧梭所開創(chuàng)的這個傳統(tǒng),在自傳或回憶錄里進行嚴格的盧梭式的自我精神分析殊非易事。這種方式似乎最與寫回憶錄為自我弘揚的目的背道而馳,似乎就是一種自我否定,在文學史上這個傳統(tǒng)也是最勢單力薄的,只有那種有大智大勇、完全能超越世俗之見、對自我的價值充滿了信心的人物才敢進入這個行列,而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終身伴侶就是這樣一個人物,他的《文字的誘惑》就是這樣一部回憶錄。第三種傳統(tǒng)是20世紀的產物,是十足現(xiàn)代性的方式,開創(chuàng)者是普魯斯特(1871~1922),經典之作是他的巨著《尋找失去的時間》。這部巨著也被視為長篇小說,然而就其內容基本上是作者的身邊瑣事與社交圈子里的所見所聞而言,卻具有了回憶錄的性質。作者的意圖從標題中即可看出,那就是復活自己所經歷過的那些時光。這樣一種奇思妙想,也就決定了作者那種“瑪?shù)氯R娜點心”式的自由聯(lián)想的方式,決定了作者將致力于使過去那些時光中種種色彩、聲音、形象、事件、感受、印象全都復活再現(xiàn),決定了作者寫作方式的獨特藝術。這三種傳統(tǒng)與方式,在法國散文領域中是如此明顯而強大,任何一個從事回憶錄或自傳作品寫作的人,都不可能不感到它們的存在,不可能不以它們?yōu)橛^照、奉它們?yōu)橄壤?,不論寫作者本人是否自覺。也許,在回憶錄這個領域,只有馬爾羅一人跳出了這三個傳統(tǒng),而以天馬行空的方式來書寫他的回憶,正因為如此,他把自己的回憶錄題名為《反回憶錄》。西蒙娜?德?波伏瓦在她的回憶錄中,顯然是同時以追求時代歷史的真實性、自我個性分析的真實性與時空環(huán)境、氣氛細節(jié)的真實性為目的,這樣,她的四部主要回憶錄也就具有了多方面的意義與價值。

內容概要

西蒙娜·德·波伏瓦留下了一筆即使在整個法蘭西民族文化史上亦堪稱有分量的精神遺產,她以不朽者的身份進入自己的歷史坐席,在世間贏得了一連串色彩繽紛的名聲:存在主義者、女權主義理論的先驅、激進的左派人士、社會主義陣營的朋友、享有殊榮的小說家、圣西門式的散文作家、駭世驚俗的女才人、薩特的既非妻子又非情婦的終身伴侶與戰(zhàn)友、契約式愛情的發(fā)明者之一……
西蒙娜·德·波伏瓦所留下的文化遺產,大體上由七八部長篇小說與短篇小說集、七八部理論著作、六七部散文作品、六七種回憶錄與自傳組成,如果要在這一大片文字海洋中指出幾個突出于水面之上的陸嶼頂峰的話,那么,我以為就要數(shù)她榮獲龔古爾文學獎的小說杰作《名士風流》、她那被稱為女權主義圣經的理論著作《第二性》與她篇幅巨大的回憶錄了。

作者簡介

  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1986.4.14),20世紀法國最有影響的女性之一,存在主義學者、文學家。波伏瓦一生著作甚豐,其中以榮獲龔古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名士風流》、被奉為女權主義圣經的理論著作《第二性》和鴻篇巨制的回憶錄《波伏瓦回憶錄
第一卷:端方淑女》《第二卷:歲月的力量》《第三卷:事物的力量》《第四卷:歸根到底》最為突出。20世紀50年代,波伏瓦訪問中國,遂有《長征》(1957)問世。此外,其他重要作品有《女賓》《他人之血》《存在主義與民族智慧》等。

書籍目錄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附錄

章節(jié)摘錄

第一部分1908年1月9日早晨4點鐘,我出生在一間臨拉斯帕耶大街上,家具全漆成白色的房間里。第二年夏天后的全家福照片上,只見幾位穿著長袍、頭戴飾鵝毛帽子的少婦,幾位頭戴扁平窄邊草帽或巴拿馬草帽的先生,全都笑瞇瞇地看著一個小寶寶:那就是我的父母、祖父、叔伯、姊嬸們;小寶寶就是我。我父親三十歲,母親二十一歲,我是他們的頭一個孩子。把相冊翻一頁:媽媽懷里抱著的一個嬰兒不是我,而是我剛剛出生的妹妹。我穿一條褶裙,戴一頂貝雷帽,兩歲半了。看上去我嫉妒妹妹,但為時很短.就記憶所及,我一直以作為長女,排行第一而自豪。頭戴紅色兜帽,手拎小籃子,里面裝著烘餅、黃油什么的,我覺得有一個小妹妹,那個娃娃可不能與我同日而語。對于我的幼年時代,我只保留著一種模糊的印象:一種紅色、黑色和溫暖的印象。家里那套房子是紅色的,人造地毯、亨利二世式的餐廳、玻璃門上有凹凸花紋的綢簾子、爸爸書房里的絨布窗簾,全都是紅色的;而這個神圣的房間里的梨木家具都已變黑。我鉆進書桌下凹陷的地方,蜷縮在黑暗之中。那底下又黑又溫暖,感覺人造地毯的紅色刺眼睛。我的整個幼年時代就是這樣度過的,我又是看又是摸,在安樂窩里認識世界。我日常全靠路易絲照護。她早晨給我穿衣服,晚上為我脫衣服,和我睡同一個房間。她年輕,不漂亮,也沒有秘密可言,因為至少我覺得,她僅僅是為照護我妹妹和我而存在的。她從來話不高聲,從來不無端呵責。當我在盧森堡公園里堆沙堆,搖哄我的金發(fā)布娃娃布隆迪娜時,她平靜的目光總是保護著我。我的布隆迪娜是在一個圣誕夜里從天上下凡的,還帶著一上裝有她的行裝的箱子哩。夜色降臨時,路易絲就坐在我身邊,給我看圖畫,還一邊講故事。她的存在對我而言,像我腳下的土地一樣必不可少和自然。母親反倒疏遠一些,也更使性,她讓我感受到的是慈愛之情:我常常坐在她的膝頭上,鉆在她幽香、溫暖的懷里,在她那少婦的皮膚上印滿吻;夜里她有時會出現(xiàn)在我的床邊,像圖畫里的美人一樣美麗,不是穿著綠色絨長袍,上面點綴著一朵淡紫色的花,就是穿一件黑得閃閃閃發(fā)光的長袍。她發(fā)脾氣時,就“兩眼瞪著我”;雷鳴電閃般的發(fā)怒,讓她的臉顯得難看,我挺害怕;我需要她的微笑。至于我父親,我很少見到他。他每天早上去“宮里”,腋下夾個公文包,里面裝滿碰不得的東西,被稱為資料。他既沒有大胡子,也沒有小胡子,有一對藍色快樂的眼睛。傍晚回來時,他總給媽媽帶帕爾馬紫羅蘭,兩個人相互擁抱,一邊笑。爸爸也對我笑,還讓我唱歌:“這是一輛灰色的汽車”,或者“她有一條木頭的假腿”。他還在我的鼻尖下變出一枚枚一百蘇的硬幣,驚得我目瞪口呆。他逗我玩,關心我,讓我感到高興,可是他在我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很明確。路易絲和媽媽的主要職責是喂養(yǎng)我;她們的任務并非總那么容易完成。世界通過我的口進入我體內,比通過眼睛和手進入我體內,要更親密一些。我并不會全盤接受。新鮮小麥做的糊糊、燕麥糊和面包湯,全都淡而無味,咽得我直流眼淚;膩人的油脂、粘糊糊的貝肉團,令我反胃。我又哭又叫又嘔吐,那樣反感又那樣固執(zhí),她們只好放棄硬喂我吃了。相反,在孩子的心目中,美、華麗、幸福都是可以吃的。我熱衷于利用小孩子的特權,常常站在瓦文街的糖果店前發(fā)愣,看到那些閃閃發(fā)光的密餞、閃著暗色的果醬和五顏六色、微酸的糖果,都給迷住了;絳、紅、橙、紫這些顏色本身和它們可能帶來的快感,都令我饞涎欲滴。我常常好運氣,欣賞最終變成快樂的享受。媽媽在矸缽里把糖衣杏仁矸碎,將粒狀的粉末摻進黃色的奶油,糖果的政玫瑰色變淺了,成了各種美味的色調,我將小勺伸進一抹夕陽之中。晚上父母接待客人,在客廳里幾面鏡子的映照下,一盞水晶燈的燈光變成了好多燈光。媽媽坐在三角鋼琴前面,一位穿珠羅紗裙的夫人拉小提琴,一位表兄弟拉大提琴。我將一枚糖衣干果放進嘴里一咬,只覺得一團光緊貼上腭一閃,帶著一股山核桃或鳳梨的味道:我擁有各種顏色、各種閃光,各種紗羅巾、鉆石和花邊;我擁有全部歡樂。流淌著奶和蜜的天堂從來不曾吸引過我,但是我羨慕達姆?塔爾蒂娜用松糕搭成的臥室。我們居住的世界如果整個兒能吃,我們對它將會施加多大的影響??!長大之后,我恨不得吃開花的巴旦杏樹,啃糖衣杏仁般的落日。紐約那些貼著天的霓紅燈,都像巨大的糖果,我吃不著而感到失望。吃不僅是一種探索、一種征服,而且是我最嚴肅的責任?!俺詪寢屢簧祝阅棠桃簧住闳绻怀?,就長不大?!奔依锶俗屛冶迟N著門廳的墻站直,緊貼著我的頭頂在墻上劃一道,與前些時候劃的一道一比較:我長高了二或三公分。大家祝賀我,我昴著挺胸揚揚自得。不過,有時候我感到擔心。陽光撫弄著打蠟的鑲木地板和油漆成白色的家具,我打量一眼媽媽坐的那把扶手椅,心里想:“我再也不能坐在她膝頭上了?!蔽磥眚嚨爻尸F(xiàn),它將把我變成另一個看似我,其實不再是我的女孩。我預感到喂養(yǎng)將停止,再沒有人理,再沒有人管,有的是接踵而來的種種痛苦?!俺誀敔斠簧住蔽胰匀怀灾?,為自己不斷長大而自豪;我不希望永遠是一個娃娃。只有強烈地感受這種沖突,我才能這樣細臻地回憶起路易絲給我讀夏洛特的故事那本畫冊:一天早晨,夏洛特發(fā)現(xiàn)在她床頭的一把椅子上,有一個幾乎和她一樣大的玫瑰色糖蛋。這個糖蛋很吸引我。它像肚子和搖籃那么大,然而是可以吃的。夏洛行不肯吃其他任何食物,一天天變小,變得小小的,險些在一口平底鍋里淹死了,廚娘不經心把她倒進垃圾箱,被一只耗子拖走了。被人救了之后,夏洛特又后怕又懊悔,便貪饞地總是把自己塞得飽飽的,結果膨脹得像個氣球。她母親領著一個圓鼓隆咚的怪物又去看醫(yī)生。我克制住饞欲,仔細看說明醫(yī)生所規(guī)定的飲食制定的圖畫:一杯巧克力、一個帶殼煮的溏心雞蛋、一塊焦黃的排骨。夏洛特恢復了正常體形。我呢,也安然無恙地脫離了那時而讓我變成胎兒,時而讓我變成胖婦人的險境。我繼續(xù)長大,知道自己注定要過塵俗生活,便從自己的模樣中尋求救助。每天早晨,當路易絲用一根短棍為我卷頭發(fā)時,我總是滿意地端詳著鏡子里自己兩邊帶鬢角發(fā)卷的臉龐:碧眼褐發(fā)的女孩,據說不同尋常,而我已經學會把稀罕之物視為珍貴。我悅已而又力圖悅人。我父母的朋友們助長我的虛榮心,都彬彬有禮地討好、奉承我。我羨慕皮大衣和輕薄貼身的女短上衣;我更加尊重男人,尊重他們的小胡子、身上的煙草味、低沉的嗓音和抱起我的胳臂。我特別想引起他們對我的注意:我說蠢話,一刻兒也不安生,我想聽到他們的一句話,能夠啟迪我的朦朧意識,使我實實在在地存在屬于他們的世界里。一天晚上,當著爸爸一位朋友的面,我固執(zhí)地拒絕一盤燒生菜。在假期寄來的一張明信片上,爸色的這位朋友風趣地問道:“西蒙娜還是不喜歡燒生菜嗎?”在我眼里,文字比口頭說的話更有魅力:我喜笑顏開。當我們在德尚圣母院前面的廣場上再次遇到達爾代勒先生時,我希望他能說一些妙趣橫生的話逗我,還試著挑逗他,可是他毫無反應.我還想挑逗,大人叫我閉嘴。我氣惱地發(fā)現(xiàn),榮耀只是過眼云煙。

編輯推薦

《波伏瓦回憶錄(第1卷):端方淑女》20世紀法國偉大的女作家回憶錄之鴻篇巨制——《波伏瓦回憶錄》?!拔艺f的話將有人傾聽,我的一生將成為其他人汲取的源泉,總之,這是一種使命的確信?!薄ǚ摺抖朔绞缗??!拔乙恢毕蛲鲎约旱氖聵I(yè),有自己的歸宿。現(xiàn)在我想,文學能讓我實現(xiàn)這個夙愿。文學將確保我不朽,而彌補失去的永恒。再也沒有上帝來愛我,我將在千百萬人的心中燃燒。寫一部由我的歷史滋養(yǎng)的著作,我就會創(chuàng)作出一個鮮活的自我,并且闡明我的存在。同時,我也是為人類效勞:有什么比書籍更美好的禮物獻給人類呢?我既關心自己也關心他人,既接受自己的‘獨特’也不放棄普通。這個打算能調和一切,能滿足這十五年間在我心里滋長起來的愿望?!?/pre>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波伏瓦回憶錄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9條)

 
 

  •   波伏瓦的書已基本收齊。
  •   法國人有寫回憶錄的傳統(tǒng),波伏娃的敘述細致入微,讀起來引人入勝。我期待著第二卷第三卷和以后各卷早日出版。
  •   單是看著封面裝幀 我就有想要買它的沖動 真的做的非常好 波伏娃 法國文學史上的女神級人物 不讀應該嗎 呵呵 看了下譯者 是長期從事法國文學研究和翻譯的 應該翻譯的很不錯 就是書是純文學的 里面沒有任何插畫 如果譯者翻譯的不夠直白 就很難讀下去 不過我看看這本是波伏娃自己的回憶錄 應該向故事一樣 耐人尋味 希望通過一讀 深刻體會到波伏娃的個人魅力和獨特韻味
  •   不錯的回憶錄,值得一讀
  •   文字很舒服的感覺。決定先了解波伏娃這個人之后再來讀她的《第二性》
  •   性格決定命運,而童年的際遇決定了性格。許多人永遠走不出自己的童年,生命的底色總是在你不諳世事的時候就悄無聲息地打好了。 讀名人傳記可以更多地了解作者本人,更深刻地理解其作品。
  •   配送很快,書很不錯。 下次繼續(xù)等待打折
  •   現(xiàn)在沒時間,留著以后看吧。
  •   書的作者我很喜歡,但目前還沒有開始看。
  •   女孩子值得擁有
  •   我前女友喜歡的書 我拿來看 試圖就此突破去了解她
  •   讀此書可以進一步了解與認知西蒙娜·德·波伏瓦,她留下了一筆即使在整個法蘭西民族文化史上亦堪稱有分量的精神遺產,她以不朽者的身份進入自己的歷史坐席,在世間贏得了一連串色彩繽紛的名聲:存在主義者、女權主義理論的先驅、激進的左派人士、社會主義陣營的朋友、享有殊榮的小說家、圣西門式的散文作家、駭世驚俗的女才人、薩特的即非妻子又非情婦的終身伴侶與戰(zhàn)友、契約式愛情的發(fā)明者之一。
  •   一、內容。喜歡波伏娃的個性和獨立。所以才買?;貞涗浻行┘氈拢€好。
    二、質量。有錯別字。我確定是盜版。這是第一次在當當網買書的不愉快。很反感。我在當當買這么久了,這是第一次,而且是當正版書賣的。無語。
    三、物流還好,師傅還是一直的好。
  •   喜歡波伏娃的越洋情書
    但覺得還應該來本自傳,打算把波伏娃的書收集齊全
  •   了解一個人的內心,莫過于看她的自傳,翻譯很流暢,值得購買收藏
  •   敘述方式典型的翻譯風,有點別別扭扭,但內容充實
  •   書還未拆封,感覺挺好的,看完了再寫心得
  •   內容挺吸引人,紙質不太好
  •   不知道是翻譯的緣故還是我自己水平有限,讀得太生澀了,累!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