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7 出版社:作家 作者:徐剛 頁數:924
前言
序:歷史是偉人的傳記序者,引言或導讀之語。本書所記為一百多年間人與事。其要者:號稱“天朝大國”之清王朝土崩瓦解,中國幾千年封建歷史亦遂告結束,由是生出民國肇建之始的各種新潮舊流,各路仁人志士,及其合縱連橫,聚散糾結,文采風流。其人物也眾,其事件也繁,且為世紀之交,新舊雜陳,斑駁陸離可知。筆者以康有為、梁啟超、袁世凱為傳主,記其生平之概要,以他們不同凡響的跌宕起伏,而宕蕩,而起伏。竊以為,有此三公則舊朝崩坍、民國初生之風景大備矣!然民國從何而來?康梁何功之有?袁世凱緣何而出?每每念及古希臘賀拉斯“時間磨滅了世界的價值”一語,便心有震顫。哲學非我所長,雖不能確切地解釋賀拉斯之語,卻總會生出感慨:人是健忘者,我等概莫能外。古西哲所言,是否有時光久遠之后歷史被遺忘的蒼白淡薄之意?如是,則時光之矢把往昔推向遙遠更遙遠,而不古人心將墜入深淵更深淵!不堪設想者為:我們寄居的世界一旦失去歷史的繽紛萬象,進化更替,生滅故事,其厚重與智慧頓沒,其價值幾何?因此故,我中華大地上一百年前之苦風凄雨,悲壯慘烈,晚清當國者的愚頑貪婪,不能不記。此一時期的黑暗與屈辱,蕭公權先生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中有如下概述:當時清王朝“根深蒂固之閉塞風氣,非自身力量所能打破,必俟外患頻來,痛懲深創(chuàng),然后天朝之迷惘,始憬然以覺。首以鴉片戰(zhàn)爭,繼之美法聯(lián)軍,與甲午之役,加以臺灣等地之喪失,江寧、天津、馬關之辱國條約之簽訂”等等,喪權辱國,罄竹難書。割地一割再割,賠款一賠再賠,列強環(huán)伺,乃至登堂入室,瓜分豆剖也。再加之天災頻仍,苛捐雜稅,流民哀號,餓殍遍野。是時也,民不聊生,國將不國,中華大地上遍布悲愁困苦、焦灼憤怨之干柴,于憂時傷國之人心之灼烤下,中國,你在等待什么?“始憬然已覺”者何在?無論我們承認還是不承認,在任一沉悶幽暗之歷史時期,期待也者,憬然而覺者,皆離不開偉人之精神火光。中國的期待,可謂“路漫漫其修遠兮”,近代西方之思想及科學知識,自明代傳教士及徐光啟等先行者開啟蒙之始,又經歷清王朝近三百年的堵塞、茍延,其間雖有短暫之洋務運動興起,而國家積弱,一敗再敗的結果已如前文略述。不妨說,這一段歷史是中華民族史上鮮有的幾近亡國之恥辱史。人們渴望變革,希冀著有光于黑暗中燒出一條裂縫來,有能使干柴成為烈焰的精神之火的迸射者,可以尋覓救國圖強之路。有清一代,也曾有過“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喚,以及從陳腐守舊中拔起而放眼環(huán)球的星火閃爍,若林則徐、魏源、龔定庵等,但隨即為暗夜吞沒,昏聵依舊,腐敗依舊。直至康有為先是于萬木草堂講學課徒,廣布知識,再以《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力拔封建專制賴以維持之千年道統(tǒng),若春雷之先出,風暴而繼作,是有康梁“公車上書”、“戊戌變法”、“百日維新”之文化與精神之火光,譚嗣同被砍頭時的血,“去留肝膽兩昆侖”。其時,孫中山、黃興等亦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口號,奔走起事,倡言革命。然后是楚望臺下槍聲,清廷惶急之下,袁世凱應運而復出矣。想起了卡萊爾所言:“只有目光短淺的人才會叫喊:‘看這不是木柴燃起的火嗎?’”卡萊爾并且告訴我們,所謂偉人就是“離開了他干柴就不會燃起來的火光”,而“一代人最糟糕的征兆莫過于對這一精神之火光的普遍無視。”善哉斯言!倘若沒有精神之火光,何以讓形同死灰之人心激活跳躍?何以使沉悶死寂之社會稍有活氣?又何以顯露腐朽敗亡之原形?談何變革!談何圖強!談何新民!這樣的變革大勢所趨也,既無可避亦無可免,其性質,如梁啟超所言“以復古為其職志,相類歐洲之文藝復興?!庇姓撜咧^所有的偉人都是孤獨的,此其心境也,然其必有言說,必有論著,其文扛鼎,其思浩蕩,文起百年之衰,思接千載先賢,云何獨孤?偉人之誕生,必經歷漫長歲月之磨礪,中西文化之累積,且必具有非凡之天資,蓄之既久,剛柔相摩,火光出矣。干柴既成烈焰,一個或幾個偉人的身后必定是一群仁人志士,應先知之聲而共鳴之。民國,亂世也且短暫,然各種人物,各有心性,各具懷抱,各領風騷,其思想之活躍,識見之高遠,著述之豐富,人物之眾多,后世所不及,且皆具共同之愿望:救民于水火,富強我中國,鉤沉茫茫史料,筆者似乎得見,偉人既非圣人亦非完人,其先知先覺,能發(fā)精神之火光,大異常人;而舉凡七情六欲,則無異也。更有可稱之偉人的另一面或有可能是罪人,但,因為他們發(fā)出的火光,或其開辟之功,我依然擁護卡萊爾所言:“歷史是偉人的傳記?!碑敋v史的某一時期開啟,在火光的召喚下集結起民眾的大隊,偉人的傳記便因之而更加豐富,后來人一讀再讀,擷取其中的若干片斷,人物行止,文字語境,可以為鏡,可以外視內省,可以悲聲落淚,可以會心一笑……如此這般,我們的七尺之軀便承接于歷史中了。當今之世也,物質擠壓,精神貧乏,科技日新月異發(fā)展,文化夜以繼日沉淪,有此承接,或可使日漸平庸、行將枯槁,有白話而無文的文化人若我輩,亦或因此得一風生水起,荒草重綠之機。讀者諸君啊,撫今思昔,不過百年,然哪有比忘卻我民族曾有之先知與偉人更可嘆?更可惜?更可悲者?當你翻開書頁,其春秋更替、風雨晨昏中的一枝一葉,倘能使君心搖曳,并與任公共一嘆:“史也,史也!”則筆者萬幸、書之不盡。是為序。徐剛2011年4月于北京一葦齋跋:我離民國有多遠后記,余緒也,書成,尚有不吐不快者,或為許些傾訴,或為內心獨白,愿和讀者分享者,蓋寫書人之往往自作多情,視他人為至愛親朋也。我生也晚,少小時似乎離民國不太遠,父母均生于清末,民國人也,我父于我出生三個月不及百日便病故,為我守寡終身之母親是“半大腳”,何故?原來正當我母親痛苦地被裹腳時,民國取大清而代之,于是“放腳”,比天足小比小足大,鄉(xiāng)人稱之為“半大腳”。在崇明島西北角的一個村子里,我母親以走路快聞名,猶記得東鄰才元好公總是笑嘻嘻地說:“元郎娘子跑得急兜兜勒!”元郎,我父之小名,“急兜兜”,又急又快。鄉(xiāng)人很少說“走路”,而好用“跑”字,有急迫意。方言語詞的此種選擇大概與崇明島孤懸海上,時有風暴潮沒之災相關,救災或者逃命皆需快跑也。相沿成習,崇明農人步速都比較快,而在女人中,我母尤甚,無論做農活種花地或者上鎮(zhèn),回家時都“急兜兜”的,家門口,姐姐正帶著我翹首以盼,嗷嗷待哺,等我母回家做飯,玉米面粥,南瓜,番薯,卻是熱湯熱水。今老矣,渾身器官退化,唯胃尚健,我母哺育之恩也。我母生前偶爾提及往事艱辛,亦笑言道:“虧得半大腳”!民國“放腳”,有功德,而創(chuàng)“不纏足”者康有為也。托人民共和國之福,母親有厚望,我六歲即開學念書,鄉(xiāng)間老戶人家有民國時水印木刻、繪圖繡像之各種舊小說,諸如《三國》、《水滸》、《西游記》、《七劍十三俠》之類,便借來看,略知其意,竟從此入迷,乃我文學啟蒙之始。我就讀的初中在崇明島亦百年名校,始創(chuàng)于1911年,設在破廟中,初小,后成高小,繼而為初級中學。辦學者為吾鄉(xiāng)湯姓、施姓之讀書人,亦鄉(xiāng)紳望族,為崇明西沙之農家子弟能知書識禮,則是辦學初衷。校名為“三樂學校”,“三樂”取《孟子》語:“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有教育樓,兩層,名“雨花樓”。有民國時舊學尚未撲盡之流風余韻。蒙作家出版社諸公錯愛,今年年初約寫康有為,并修訂寫于1993年、1995年之袁世凱、梁啟超二書,于是,晨昏皆與康梁、民國為伴,尋覓于舊書故紙,康有為的一則資料稱,南海之墓于1966年8月被青島紅衛(wèi)兵掘而毀之,并以其顱骨示眾,震驚之余,心中默念:“我亦罪人矣!”其時,我也在崇明島上做紅衛(wèi)兵,作為這個群體的一員,為著我曾經歷的時代,為著我所生活的世界走向真正的和平、美好,為著中國不再蒙受此等殘暴之恥辱,我要說:我有責任!我當承擔!“人類是一體的,與宇宙萬物都是一體的,沒有別人,我們全體只是一個,這是唯一的真相?!保▌⑷海┮惨虼?,當我再讀康、梁,追記康有為時,筆下有了稍有新意卻更加沉重的流淌:天造先知,于世界,光也,亮也,福也;于本人,憂也,苦也,禍也。如是觀之,康有為歷劫受難卻畢其一生以“鑄我新中國”(康有為詩)及世界大同為追求,此康有為之所以為康有為也!倘言離民國之遠近,則不可以歲月計,如我尚能吮吸于經典,華夏之遠古蒼茫、文明初始,皆可視之、聞之、想象之,何況民國?后記不可喋喋,徐剛詞窮矣,且以紀伯倫先知之語作結:環(huán)顧四周,你們會發(fā)現他在與你們的孩子玩耍。仰望天空,你們會看到他在云端漫步,在閃電中伸臂,在雨水中降臨。你們會看到他在花叢微笑,又在樹上揮手。我永遠在沙岸行走,在沙土和泡沫的中間,高潮會抹去我的腳印,風也會把泡沫吹走,但是海洋和沙岸卻將永遠存在。晚安,親愛的讀者,愿你的夢夢著我的夢……徐剛2011年4月于北京一葦齋
內容概要
《辛亥百年祭(套裝共3冊)》包括《先知有悲愴·追記康有為》、《少年中國夢·再讀梁啟超》、《民國大江湖·話說袁世凱》?!缎梁グ倌昙溃ㄌ籽b共3冊)》內容簡介:康有為,仁者也,憂者也,先知也,屢次上書光緒帝建言改革維新,其思想之深刻遠邁時人,一生功過眾說紛紜。于當時之世,倡言人者仁也,且仁之于草木鳥獸,萬物一體,世界共樂,康有為大同之義于今不朽。其辭章飛動,美文連綿,治康學者萬勿忽略也?! ×簡⒊谥袊?,不僅是對“憲政”、“共和”的身體力行,其輝煌的思想更是光芒四射,至今仍是普羅米修斯手持的火把。梁啟超給中國留下了巨大的學術財富,他的《新民說》《少年中國說》不朽流傳,為百年來不二巨著?! 笆芬玻∈芬?!”梁啟超為清華國學院導師之四字兩嘆,穿越百年風塵。君側耳聞之,不若雷鳴閃電乎? 袁世凱,晚清重臣,叱咤風云于民國初創(chuàng)。雖有治國之才,卻終以稱帝敗亡。然以“竊國大盜”概括其一生,既不公允也失歷史真實。袁世凱理繁治亂,改革實施了多項新政,從警察、鐵路、郵電、練新軍到憲政、林政、實業(yè)。章太炎謂其“于臣子為非分,于華夏為有大功”。此公亦新亦舊復雜多變,其功罪是非.在歷史長河中仍可思之論之。
作者簡介
徐剛,上海崇明島人,世代農人之后,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文系。以詩成名,兼及散文、傳記文學。近二十年來則以環(huán)境文學及人物傳記著稱。其代表作有《徐剛九行抒情詩》《秋天的雕像》《艾青傳》《范曾傳》《少年中國夢——再讀梁啟超》《民國大江湖——話說袁世凱》以及《地球傳》《伐木者,醒來》《中國風沙線》《守望家園》《長江傳》《大山水》《江河八卷》等。
書籍目錄
《先知有悲愴·追記康有為》目錄:序:歷史是偉人的傳記/001卷首/001第一章 出亡——滄海浮槎死生/006第二章 印度——大地古國興衰/020第三章 歐游——推求物質救國/036第四章 詩記——斯亦微言大語/052第五章 南洋——聽似濤聲依舊/084第六章 革命——心事蒼茫為誰/102第七章 憂憤——吾土吾民吾教/120第八章 歸去——依然滄海橫流/135第九章 訪舊——淚酒盈杯波瀾/155第十章 天心——策杖云山追魂/201第十一章 先知——守望仁愛之道/255第十二章 未濟——櫻花明月天游/277結語/302跋:我離民國有多遠/306《少年中國夢·再讀梁啟超》目錄:序:歷史是偉人的傳記/1第一章 凌云塔下/1第二章 萬木草堂/12第三章 公車上書/21第四章 礎潤而雨/43第五章 百日風云/56第六章 亡命生涯/80第七章 紅顏知己/101第八章 三十自述/116第九章 大哉文化/123第十章 新民如夢/129第十一章 死戰(zhàn)革命黨/146第十二章 憲政波瀾/157第十三章 歸去來兮/173第十四章 身為黨魁/193第十五章 再造輝煌/212第十六章 護國之帥/231第十七章 蔡鍔之死/245第十八章 沉浮依舊/251第十九章 歐游心影/262第二十章 論戰(zhàn)社會主義/282第二十一章 嗚呼志摩/293第二十二章 “史也,史也!”/305第二十三章 寒雁先還/334第二十四章 絕筆余響/346跋:我離民國有多遠/359《民國大江湖·話說袁世凱》目錄:序:歷史是偉人的傳記/001第一章 風云變幻/001第二章 洹上垂釣/015第三章 慷慨歌燕市/029第四章 楚望臺下子彈飛/040第五章 也有風雨也有晴/055第六章 1912年/070第七章 玫瑰與刺刀/087第八章 宋教仁之死/101第九章 一統(tǒng)天下/116第十章 袁世凱問:何謂大手筆?/130第十一章 太炎先生/149第十二章 “二十一條”與“籌安會”/163第十三章 高處多風雨/185第十四章 這個冬天真冷/210第十五章 項城末路/230第十六章 話說功過/244尾聲:民國的星空/256章太炎/256楊度/261楊仁山/265方地山與夏丐尊/266李叔同/270賽金花/272袁克文/275徐世昌/284跋:我離民國有多遠/293
章節(jié)摘錄
康有為對印度之情有獨鐘,是和中國相比較后而發(fā)自內心的,其隱而未發(fā)者似為,他日印度獨立而復國,前程未可限量也。以地言之,須彌山下平原萬里寸寸膏腴;以開化言之,印度開化在六千年前,“十進之數學則希臘自印度傳來”,“四千年前已有婆羅門四書院矣”,其著作之“精博偉異,已類我六經諸子,且多有出我六經諸子以外者矣?!彪m亡國,卻“舉國二萬萬人皆婆羅門教,守教至堅”,不為英國人所變。正所謂強力可以占地奪物,心不可掠也!康有為又論:“若謂文學、工藝中國獨美,以此夸比于印度,抑可謂過班門而弄斧也”,嘆印度古昔文學之盛,梵語之文法造句,典雅精微,實為世界之珍稀,南海以為,梵語之“造句調音”,廣被希臘、羅馬、日耳曼、英國、波斯等吸取,“除中國外,大地無不師印文者矣”。其物理靈魂之學,博大精微,三藏之經,精深奧妙,且大行以中國。而故宮陵殿等“建筑之精工偉大,問架奇詭,皆為中國所夢想未到。,’印度古建多用石,以白石雕花鏤采,巨高巨大,不可思議。南海并由此推測印度背倚須彌,其初民未居原野,必居山洞中,其后漸辟平原,不忘其溯,故印人宮室必以石,必多戶多柱,駢列洞垂。若其神祠、王宮,尤其山洞之王環(huán)偉者……(《印度游記》之序)保存良久而眾,南海深愛中國,也因此對國人之妄自菲薄,妄自尊大,崇洋西化,深惡痛絕矣!本文與答南北美洲華商書,曾合印為《南海先生政見集》、民國后輯入《不幸而言中不聽則國亡》一書,而在本文之后尚有大段跋語,應為出版時康有為所加,蓋其時軍閥割據,虎狼相爭,南海所說不幸而言中。在跋語中對門人“妄倡十八省分立之說”,痛斥狠責,亦前所未見矣!為歷史所見證,南海先知之高明,將此跋語全文錄于后:觀印度分立以致亡如彼,亡后之慘若此,可痛可驚甚矣!吾國本未分為列邦,何有于聯(lián)?而吾國人號稱海內知名人士,乃日倡聯(lián)邦之說,以亟亟師印度焉。蓋惟恐中國一統(tǒng)之長治久安,而亟欲分立自爭而促早亡也。頃少年新學者之說,粗讀日本之翻譯書,稍知歐洲之掌故,謬引歐史,謂自古無有不分立者。彼未知歐洲之政,自希、羅之后,封建內爭,中世黑暗,實至近二百年而始開,何足比吾國二千年一統(tǒng)久安之盛治也。
后記
我離民國有多遠 后記,余緒也,書成,尚有不吐不快者,或為許些傾訴,或為內心獨白,愿和讀者分享者,蓋寫書人之往往自作多情,視他人為至愛親朋也。 我生也晚,少小時似乎離民國不太遠,父母均生于清末,民國人也,我父于我出生三個月不及百日便病故,為我守寡終身之母親是“半大腳”,何故?原來正當我母親痛苦地被裹腳時,民國取大清而代之,于是“放腳”,比天足小比小足大,鄉(xiāng)人稱之為“半大腳”。在崇明島西北角的一個村子里,我母親以走路快聞名,猶記得東鄰才元好公總是笑嘻嘻地說:“元郎娘子跑得急兜兜勒!”元郎,我父之小名,“急兜兜”,又急又快。鄉(xiāng)人很少說“走路”,而好用“跑”字,有急迫意。方言語詞的此種選擇大概與崇明島孤懸海上,時有風暴潮沒之災相關,救災或者逃命皆需快跑也。相沿成習,崇明農人步速都比較快,而在女人中,我母尤甚,無論做農活種花地或者上鎮(zhèn),回家時都“急兜兜”的,家門口,姐姐正帶著我翹首以盼,嗷嗷待哺,等我母回家做飯,玉米面粥,南瓜,番薯,卻是熱湯熱水。今老矣,渾身器官退化,唯胃尚健,我母哺育之恩也。我母生前偶爾提及往事艱辛,亦笑言道:“虧得半大腳”!民國“放腳”,有功德,而創(chuàng)“不纏足”者康有為也。 托人民共和國之福,母親有厚望,我六歲即開學念書,鄉(xiāng)間老戶人家有民國時水印木刻、繪圖繡像之各種舊小說,諸如《三國》、《水滸》、《西游記》、《七劍十三俠》之類,‘便借來看,略知其意,竟從此入迷,乃我文學啟蒙之始。我就讀的初中在崇明島亦百年名校,始創(chuàng)于1911年,設在破廟中,初小,后成高小,繼而為初級中學。辦學者為吾鄉(xiāng)湯姓、施姓之讀書人,亦鄉(xiāng)紳望族,為崇明西沙之農家子弟能知書識禮,則是辦學初衷。校名為“三樂學校”,“三樂”取《孟子》語:“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有教育樓,兩層,名“雨花樓”。有民國時舊學尚未撲盡之流風余韻。 蒙作家出版社諸公錯愛,今年年初約寫康有為,并修訂寫于1993年、1995年之袁世凱、梁啟超二書,于是,晨昏皆與康梁、民國為伴,尋覓于舊書故紙,康有為的一則資料稱,南海之墓于1966年8月被青島紅衛(wèi)兵掘而毀之,并以其顱骨示眾,震驚之余,心中默念:“我亦罪人矣!”其時,我也在崇明島上做紅衛(wèi)兵,作為這個群體的一員,為著我曾經歷的時代,為著我所生活的世界走向真正的和平、美好,為著中國不再蒙受此等殘暴之恥辱,我要說:我有責任!我當承擔!“人類是一體的,與宇宙萬物都是一體的,沒有別人,我們全體只是一個,這是唯一的真相?!?劉群)也因此,當我再讀康、梁,追記康有為時,筆下有了稍有新意卻更加沉重的流淌:天造先知,于世界,光也,亮也,福也;于本人,憂也,苦也,禍也。如是觀之,康有為歷劫受難卻畢其一生以“鑄我新中國”(康有為詩)及世界大同為追求,此康有為之所以為康有為也!倘言離民國之遠近,則不可以歲月計,如我尚能吮吸于經典,華夏之遠古蒼茫、文明初始,皆可視之、聞之、想象之,何況民國? 后記不可喋喋,徐剛詞窮矣,且以紀伯倫先知之語作結: 環(huán)顧四周,你們會發(fā)現他在與你們的 孩子玩耍。 仰望天空,你們會看到他在云端漫步, 在閃電中伸臂,在雨水中降臨。 你們會看到他在花叢微笑,又在樹 上揮手。 我永遠在沙岸行走, 在沙土和泡沫的中間, 高潮會抹去我的腳印, 風也會把泡沫吹走, 但是海洋和沙岸 卻將永遠存在。 晚安,親愛的讀者,愿你的夢夢著我的夢…… 徐剛 2011年4月于北京一葦齋
編輯推薦
《辛亥百年祭(套裝共3冊)》:讀史而知興亡,讀人可知得失;回首百年往事,多少風流人物。辛亥百年祭,你離民國有多遠?因為有康有為、梁啟超、袁世凱不同凡響的跌宕起伏,則舊朝崩坍、民國初生之風景大備矣!當歷史的某一時期開啟,偉人的傳記便因之而豐富了。后人一讀再讀,擷取其中的若干片斷,人物行止,文字語境,以此為鏡,外視內省,悲聲落淚,會心一笑……如此這般,我們的七尺之軀便承接于歷史中了。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