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拂云,千眼觀虹

出版時間:2011-3  出版社:作家  作者:卞毓方  頁數(shù):34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1911年,在中國近代史上發(fā)生了兩件人事,一是辛亥革命爆發(fā),二是清華正式建校(清華學(xué)堂)。1911年誕生了很多名人,其中六位與清華大學(xué)有著特別的機緣。他們是楊絳(191]年7月17日)、季羨林(1911年8月2日)、黃萬里(1911年8月20日)、陳省身(1911年10月28日)、侯仁之(1911年12月6日)、錢學(xué)森(1911年12月11日)。  這六位同齡大師,在歷史的花名冊上,是要用粗獷的字體特別標示的。他們都是與清華學(xué)校同庚,大學(xué)畢業(yè)后轉(zhuǎn)向海外,爾后又葉落歸根,在各自的領(lǐng)域撞響黃鐘大呂。鑒于出身不同,秉性?別,機緣殊異,他們的人生曲線,既有交叉,重疊,更多的則是犬牙交錯,參差不齊。閱讀他們,就像從直升機上鳥瞰一場高水平的馬拉松賽,道路的每一處轉(zhuǎn)折、傾斜,選手的每一程戰(zhàn)術(shù)、發(fā)揮,都看得一清二楚。

作者簡介

  卞毓方,1944年生于江蘇射陽。先后畢業(yè)于北京大學(xué)東方語言文學(xué)系和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研究生院新聞系,曾為人民日報高級記者、北京大學(xué)客座教授,上世紀九十年代涉足散文,而后擴展至傳記,其風(fēng)格如黃鐘大呂,熔神奇、瑰麗、嶙峋于一爐,長歌當嘯,獨樹一幟。季羨林先生曾評價說: “毓方之所以肯下苦工夫,慘淡經(jīng)營而又能獲得成功的原因是,他腹笥充盈,對中國的詩文閱讀極廣,又兼浩氣盈胸,見識卓犖;此外,他還有一個作家所必須具有的靈感。”  他曾出版過《長歌當嘯》 《歷史是明?的心跳》《千山獨行》 《季羨林:清華其神,北大其魂》 《天意從來高難問——晚年季羨林》 《季羨林畫傳》 《金石為開——金岳霖的人生藝術(shù)和歐陽中石的藝術(shù)人生》等著作。

書籍目錄

序言:文道獨行必大俠/何建明自序:一代同齡大師的“比”與“興”上篇第一章 童年夢幻第二章 少年青春第三章 相交在清華園第四章 仗劍天涯第五章 人生的那一半中篇第六章 建國分水嶺第七章 反右之劫第八章 文革”悲歡第九章 人生七十第十章 笑傲八十下篇第十一章 巍巍九十第十二章 九五之尊第十三章 公元2007第十四章 公元2008第十五章 公元2009第十六章 公元2010不是尾聲的尾聲

編輯推薦

  人在少年時,比的是才氣,人在中年時,比的是學(xué)問;人到了老年,既不比才氣,也不比學(xué)問——那樣違反自然規(guī)律太矯情——老年人比的是人品、人格。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千手拂云,千眼觀虹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這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新傳記體,作者對1911年出生的季羨林、錢學(xué)森、陳省身、侯仁之、楊絳、黃萬里六位大師做了人生比較。鑒于他們出身不同,秉性迥別,機緣殊異,他們的人生曲線,既有交叉,重疊,更多的則是犬牙交錯,參差不齊。六位大師,每一位都是一部大書,把他們組合在一起寫,工程未免龐大,作者只挑他們關(guān)鍵時刻的典型表現(xiàn)——即便如此,有一些地方,也只是點到為止,留給讀者的是更多的聯(lián)想和思考。本書作者用歷史的眼光、平實的文字把六位大師從童年、成長、求學(xué)、留學(xué)、工作、婚姻直到晚年生活經(jīng)歷做橫向比較的比較文學(xué)的論著。六位大師都活到90歲以上,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本書的角度是獨特的,選材是精當?shù)?,評論是中肯的,可讀性很強??梢宰鳛樽x者了解大師們的一個讀本,也可以作為教育孩子成才的勵志作品。也可以從中了解到大師們的長壽密碼。
      
        今年4月恰逢清華百年,這六位大師都與清華的淵源不淺。楊絳和侯仁之都在今年要過百歲,可以借機宣傳。
      
        歐陽中石為本書題寫了書名,馮其庸給本書題字。
      
       目錄:
      
        序言:文道獨行必大俠 /何建明
      
        自序:一代同齡大師的“比”與“興”
      
        上篇
      
        第一章:童年夢幻
      
        第二章:少年青春
      
        第三章:相交在清華園
      
        第四章:仗劍天涯
      
        第五章:人生的那一半
      
        中篇
      
        第六章:建國分水嶺
      
        第七章:反右之劫
      
        第八章:“文革”悲歡
      
        第九章:人生七十
      
        第十章:笑傲八十
      
        下篇
      
        第十一章:巍巍九十
      
        第十二章:九五之尊
      
        第十三章:公元2007
      
        第十四章:公元2008
      
        第十五章:公元2009
      
        第十六章:公元2010
      
        不是尾聲的尾聲
      
        精彩內(nèi)容節(jié)選:
      
        第一章:童年夢幻
      
        1.泛論
      
        大師都是打童年走來,但是走著走著,相當一部分的大師卻失去了童年。若問:大師的童年哪兒去了?一是遺忘,大師多半上了年紀,陳年舊月的事情他已記不清,說不明;二是故意隱瞞,因為大師的童年,也是光屁股,啜指頭,玩泥巴,和普通的孩子沒什么兩樣,大師(包括后世的“為尊者諱”者)害怕童年把他矮化、稚化,索性閉口不說。是以本文再現(xiàn)的六位同齡大師的童年,只是在遺忘和隱瞞之余幸存的“一鱗半爪”。即便這些“一鱗半爪”,也難免是經(jīng)過精心篩選,乃至粉飾美化,這都是人性之常,人情之常。不過沒關(guān)系,我們懂得如何把它復(fù)原,因為我們既掌握了時代的脈搏,又掌握了大師成長的軌跡乃至最后下落的姿態(tài)。
      
        2.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人一生下來,就開始尋找自己的位置。
      
        ——無名氏
      
        楊絳:伶俐乖巧,出手無聲
      
        楊絳從歷史深處的無錫走來。這是一個書香門第,她的曾祖父和祖父,都在西湖邊做過小官,恰如白居易吟詠:“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父親楊蔭杭(1878~1945),“蔭”是輩分,如楊絳的二姑母、三姑母,分別叫蔭枌和蔭榆,“杭”八成寓指杭州,有其字“補塘”為證。楊蔭杭生于清光緒四年,值清王朝行將土崩瓦解之際,“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運偏消”,這是曹雪芹的喟嘆,是借薄命的賈探春自喻的,但是對于叛逆者而言,末世又象征著變化,象征著機遇。楊蔭杭是得風(fēng)氣之先的人物,曾先后考入北洋公學(xué)、南洋公學(xué),爾后又留學(xué)日本、美國。南洋,北洋,東洋,西洋,時人最羨慕的洋墨水都叫他喝了。學(xué)而優(yōu)則仕,楊蔭杭在日本和美國學(xué)的是法律,歸國后,歷任民國政府江蘇省高等審判廳廳長、浙江省高等審判廳廳長、京師高等審判廳廳長、京師高等檢察長、司法部參事等職。他生性耿直,頏世頡俗,所以在官場就混不圓,終于在京師高等檢察長任上丟了官。據(jù)楊絳回憶,那件事與扣壓交通部總長許世英有關(guān):
      
        ……許世英受賄被捕,在一九一六年五月。國務(wù)會議認為許世英沒有犯罪的證據(jù),反要追究檢察長楊蔭杭的責(zé)任;許世英宣告無罪,他隨即辭去交通部長的職務(wù)。我想,父親專研法律,主張法治,堅持司法獨立;他小小的一個檢察長——至多不過是一個“中不溜”的干部,竟膽敢拘捕在職的交通部總長,不準保釋,一定是掌握了充分的罪證,也一定明確自己沒有逾越職權(quán)。他決不會順從國務(wù)會議的“宣告”,不會承認國務(wù)會議有判決權(quán)。我不知這個案子是如何了結(jié)的,可是我料想從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一九年秋,我父親準是和北京的行政首腦在頂牛。一九一九年他辭職南歸,沒等辭職照準。(《回憶我的父親》)
      
        誰能說,父親的個性,沒有在楊絳的身上留下烙印呢。
      
        楊絳的母親唐須嫈(1878~1937),與父親楊蔭杭同齡,娘家為無錫富商,曾就讀于上海務(wù)本女中,與楊絳的三姑母楊蔭榆以及章太炎的夫人湯國梨同學(xué)。楊絳印象最深的,不是母親的知識,而是她和丈夫的關(guān)系。楊絳在《回憶我的父親》一文中說:“我父母好像老朋友,我們子女從小到大,沒聽到他們吵過一次架。舊式夫婦不吵架的也常有,不過女方會有委屈悶在心里,夫婦間的共同語言也不多。我父母卻無話不談……兩人一生長河一般的對話,聽來好像閱讀拉布呂耶爾的《人性與世態(tài)》?!边@當然是楊絳成人后,讀了法國古典作家拉布呂耶爾的書才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拉氏形容朋友間的默契,說:“一起幻想,同他們聊天,或者什么都不同他們聊,想到他們,想一些無關(guān)緊要的事情,但只要是同他們呆在一起,這就足夠了?!庇蟹蛴衅奕绱耍瑹o疑是人生的極佳狀態(tài),用古話講,就叫“琴瑟和諧,鸞鳳和鳴”。進入二十一世紀,吳學(xué)昭曾問楊絳:“您父母這種敞開心扉、互通衷曲、相知默契的關(guān)系,對你們姊妹有多大影響?”楊絳回答:“我們姐妹中,三個結(jié)了婚的,個個都算得賢妻;我們都自愧待丈夫不如母親對父親那么和順,那么體貼周到?!?br />   
        楊蔭杭膝下有八個子女,楊絳排行老四,她上邊有三個姐姐,下邊有兩個弟弟和兩個妹妹,這就是她最早的地位。八個孩子,排頭的有排頭的優(yōu)勢,屬于領(lǐng)導(dǎo)階層,殿尾的有殿尾的好處,屬于“最小偏憐”,動不動就撒嬌耍賴,唯有排中間的,像楊絳,不上不下,兩頭的好處都不沾邊。楊絳天資聰慧,善解人意,她上不和姐姐爭權(quán),下不和弟妹爭寵,與父母相處,伶俐乖巧,溫順體貼。比方說,父親飯后吃橘子,她主動幫助剝皮,父親吃風(fēng)干栗子、山核桃等,她主動幫助脫殼去衣,果品不論干鮮,一經(jīng)她手,管保收拾得干干凈凈。
      
        父親午飯后要休息,一幫小孩懂事,自動散去。父親有一次叫住楊絳,說:“其實我喜歡有人陪陪,只是別出聲?!睏罱{乖覺,她拿了一本書,坐在父親房里,大氣不出,靜靜地翻,遇到要上廁所,或拿什么東西,也是如小貓行地,寂然無聲。父親一覺醒來,看到小天使般的楊絳默默陪侍在側(cè),心頭一個咯噔,瞬間的溫暖,豈是俚俗的一件“小棉襖”所能比擬!從此午休,都要楊絳陪。冬天到了,父親屋里生著通紅通紅的爐火,火苗要不時加煤,不然就會熄掉。楊絳即使干這種粗活,笨活,也是屏息斂氣,出手無聲。楊絳早慧,她小小年紀,就懂得把自己的腳放進父親的鞋子里,進而從父親的角度來考慮一切問題,這可是大大的能耐。童年是成年、老年的雛形,我們在日后將會不斷看到,這正是楊絳之為楊絳的“獨門武功”。
      
        楊絳生在北京,未滿百日,隨父母南下,移居上海。四歲,隨父母重返北京。這是中國兩個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楊絳重返北京,起初住在東城,房東是滿族,她因此見識了梳“板板頭”,穿旗袍,著高底鞋的滿族婦女。她們的高底不是像上海人那樣嵌在鞋后根,而是位于鞋底正中,俗稱“高底鞋”,或依其形狀稱“花盆底”鞋、“馬蹄底”鞋。木底一般高5-10厘米,有的高達二十多厘米,但不會超過一尺,所以又稱為“寸子”。滿族女子穿上這種鞋,不僅身高陡增好多,而且走起路來,前傾后仰,婀娜多姿。父親有一次問楊絳:“你長大了要不要穿這種高底鞋?”楊絳認真思索了一會,答:“要!”
      
        楊絳六歲,進辟才胡同女師大附屬小學(xué)讀書。她中午不回家,在學(xué)校包飯。一天,小學(xué)生們正在用午餐,適逢一批客人進來參觀,主陪的不是別個,正是楊絳的三姑母楊蔭榆,她當時擔(dān)任女高師的“學(xué)監(jiān)”。貴客駕臨,飯廳一片肅然,小學(xué)生們埋頭吃飯,鴉雀無聲。楊絳背對著門,沒有看清形勢,她吃得吧嗒吧嗒,面前掉了不少飯粒。三姑母見狀,疾步走到她的跟前,附耳說了一句悄悄話,楊絳省悟,趕緊把飯粒撿起放進嘴里。旁邊的小朋友看了,也照她的樣子辦。
      
        推薦語:
      
        前言、序、后記
      
        序言:文道獨行必大俠 何建明
      
        自古以來,成就大器者均有自己獨到的優(yōu)秀和優(yōu)質(zhì)之處,武道與文道皆如此。然而今天人們總在提及為什么少了大師這樣的問題,這與當今文道、武道上缺了那些獨行其事、獨樹一幟、獨端品行的人才有關(guān)。
      
        此處所曰的獨者,并非是指脫離現(xiàn)實、遠離公眾、性情孤僻者,而是指在思想上、學(xué)術(shù)上和心理上、行動上具有自己獨立意識、獨立見解、獨立思考、獨立創(chuàng)造的,不去隨便或簡單地附和他人者。在今天,無論是文道還是武道或者其他什么的行當,浮躁者似乎居多,盡管有人不情愿主動地做這樣的人,但種種誘惑下有時只得有意無意地墮落下去。這是一個很現(xiàn)實的客觀。
      
        尤其是文人,在名與利面前最容易喪失個性和本性。卞毓方先生屬于例外,而且是典型的例外者,因此他這些年來在我們視野里忽隱忽現(xiàn)證明了他的既生存又時?!跋А钡噩F(xiàn)狀,恰巧再一次證明了他的獨行者的本相。卞毓方的散文寫得好、寫得比一般名家的好,是我作為一個出版人和當了二十多年文學(xué)大刊的主編在大量閱讀當代諸多作品中所得出的一個結(jié)論。曾經(jīng)在數(shù)年前我感嘆過這樣的一句話:看小說,要看李國文的作品;看散文,要看卞毓方的作品。這話后來被數(shù)家報刊轉(zhuǎn)發(fā),我怕是否會引起某些人的不滿。可若干年過去了,竟然不僅沒人出來指責(zé),倒有不少人附和我的話。這令我安慰。
      
        事實是:卞毓方的散文確實在當今中國散文界稱得上是大家之作。這樣的評價其實在季羨林先生生前也已有了,他評價卞毓方的散文是“常常有一種奇譎的光,與之相輔,藝術(shù)性強,文采葳蕤,頗有氣韻、底蘊”?,F(xiàn)今的散文,通??吹降亩鄶?shù)是寫情或?qū)懢?,作者圍繞或事或景進行抒情、說理和實錄、敘述。而卞毓方的散文作品我稱之是“知性”散文,即在完成常態(tài)的寫情寫景之上的那種融入知識與智慧的文學(xué)。知性散文不易之處不僅在于一個作家的知識面,自然首先得有散文家的那種靈動的文采,擅長的景情敘述,更得有智慧的領(lǐng)提與捏拿和結(jié)構(gòu)、章法上的考究。卞毓方在這方面是高手,甚至是哲學(xué)家和政治家的那種高手,故而他的散文可以博古說今、談天說地,尤其是在論說政治和政治人物的文學(xué)中也變得絲毫不生硬、不膽怯、不回避,且能左右逢源、高瞻遠矚、入木三分。
      
        卞毓方身上還有一個品質(zhì)是許多當代文人所不具備的,即他從來不為一些膚淺的贊美和輕易賞出的名利所動。他極少在文人圈里活動,又很少參與文壇的諸多議論或紛爭,然而他的作品一經(jīng)拋出,即能轟轟烈烈,震耳欲聾。這就是卞毓方,就就是卞毓方的散文。
      
        有人說卞毓方身上有一股氣,即文氣、生氣和靈氣,有時還有些霸氣。我同意這些評價,只是我認為他的文章中還有一種銳氣和孤氣,尤其是銳氣特別明顯,其文情很少有隨風(fēng)擺動、跟風(fēng)而行之感,總是會感覺他在遠遠的地方,或者在眾人想不到的立足點上放射著不朽的思想光芒。故我也愿意總稱卞毓方先生是文壇的獨行者的緣故。
      
        獨行俠必成大俠,這是道上的古人之訓(xùn)。我們的學(xué)者和學(xué)界,需要卞毓方這樣的獨行者,這樣中國的文事才能張顯更加燦爛的光芒。
      
        自序:一代同齡大師的“比”與“興”
      
        這不是高論。
      
        歷史有各種各樣的寫法,譬如以朝代更替為框架,譬如以重大事件為核心,譬如以社會發(fā)展為經(jīng)緯。我不是搞歷史的,寫不來那些“學(xué)”“術(shù)”并重的論著。我寫散文,一般只對人物感興趣,涂鴉之余,興之所至,選擇若干有代表性的人物的事跡,把他們從時間的深處請回來,組合排列,縱向展示,橫向比較,在我看,亦不失為斷代史的兩三注釋,三五補白。
      
        這是2007年7月13日的事。那天,在位于京城西郊的301醫(yī)院,筆者看望住院治療的季羨林先生,趁興談道:“您是中國比較文學(xué)學(xué)會的元老,在清華讀書時就受吳宓的啟發(fā),把陶淵明和一位英國的浪漫詩人加以分析研究,我現(xiàn)在受您的啟發(fā),也想做一篇關(guān)于您那一代人的比較文章。”
      
        季先生轉(zhuǎn)過頭來,壽眉上挑,目光似乎有點警惕:“我那一代,你怎么比?”
      
        “您是1911年生的,”我說,“當初,為了寫您的生日,我查了很多資料。對于您,1911年有兩件大事,一,辛亥革命,敲響了清王朝的喪鐘,二,清華正式建校(之前是清華學(xué)堂)。1911年誕生了很多名人?!?br />   
        “那范圍太大了,你沒法比。”季先生說。
      
        “我只挑與清華有關(guān)的?!?br />   
        “你都挑了誰?”
      
        “第一個是王竹溪。”我說,“他是1911年6月7日生的,大您兩個月。1929年進清華,高您一級,學(xué)的是物理。1933年畢業(yè),入清華研究院,當周培源的研究生。1935年8月31日,王竹溪與您,還有喬冠華等六人一起去歐洲留學(xué)。您在《留德十年》中說,王竹溪是象棋高手,你們五個人,單獨跟他下,不管下多少盤,總是輸。輸急了,五個人聯(lián)合起來跟他較量,結(jié)果還是失敗。哲學(xué)家喬冠華的哲學(xué)也幫不了忙,在車上的八九天中,你們就沒有贏過他一局?!?br />   
        “王竹溪這人很好,學(xué)問大大的有。他象棋厲害,但不是清華頂尖的,頂尖的是彭桓武,他只是老三?!奔鞠壬f,“前些年我碰到彭桓武,說起當年清華園的象棋比賽,彭桓武奇怪,你怎么知道的?我說是王竹溪講的?!?br />   
        “當年六人同行,您去德國,王竹溪去英國,他比您先回,在西南聯(lián)大當教授,是楊振寧、李政道的導(dǎo)師,”我說,“這事很出名?!?br />   
        “當然啦,楊振寧、李政道得了諾貝爾獎,”季先生欲說還休,粲然一笑。
      
        “我的所謂比,是比當事人一生的軌跡?!蔽艺f,“山不轉(zhuǎn)水轉(zhuǎn),1952年院系調(diào)整,王竹溪轉(zhuǎn)入北大物理系,又與您成為同事。文革中他去了江西鄱陽湖鯉魚洲‘五七’干校,在那兒患上了血吸蟲病?!?br />   
        “我沒有去鯉魚洲,不是不想去,是不夠格,留下來,當批判的靶子?!奔鞠壬nD,沒有繼續(xù)說下去。
      
        “楊絳也是1911年的,生日是7月17,比您大半個月?!蔽艺f。
      
        “她入清華時叫楊季康?!奔鞠壬浀们宄八茄芯可?,我是本科生?!?br />   
        “楊絳1932年入清華,先是借讀,第二年考上清華研究生?!蔽艺f,“她研究生沒有念完,1935年陪錢鍾書出國留學(xué),楊絳和錢鍾書去的是英國。”
      
        稍等,我又說:“錢學(xué)森也是1911年出生,生日是12月11。他大學(xué)不是清華,是上海交大。1934年畢業(yè),1935年去美國留學(xué)?!?br />   
        “錢學(xué)森跟清華沒關(guān)系吧?”季先生反問。
      
        “有關(guān)系。”我講,“他1934年從上海交大畢業(yè),考取了清華當年留美公費生。2001年清華九十周年校慶,在歷屆學(xué)生中選出20位知名學(xué)者,其中就有錢學(xué)森。”
      
        “噢,你弄得很細。”季先生說,“你想比的,還有誰?”
      
        “還有侯仁之,”我答。不待我說下去,季先生就講:
      
        “侯仁之我知道,比我小4個月?!?br />   
        “您記得很準,”我笑了,“您生日是8月6號(公開的說法,實際是8月2號),侯仁之是12月6號?!?br />   
        “他不是清華的?!奔鞠壬f。
      
        “侯先生是燕京大學(xué)歷史系出身,念書時旁聽過清華的地理課,在燕京大學(xué)任教時又兼過清華的《市鎮(zhèn)地理基礎(chǔ)》課。1952年轉(zhuǎn)到北大。去年(2006)年底,侯先生和您,以及其他十位教授一起榮獲北大首屆‘蔡元培獎’?!蔽掖稹?br />   
        “林庚去年10月走了,要是晚走兩月,‘蔡元培獎’應(yīng)該有他?!奔鞠壬袂檗D(zhuǎn)為黯然。
      
        冷場。雙方都沒有說話。我想到林庚,他是1910年出生的,1928年上清華,先學(xué)理科,后改文科,林庚個性鮮明,和季先生淵源很深,要是小一歲的話,倒是個理想的比較對象。
      
        過了一會,季先生問:“還有嗎?”
      
        “陳省身,”我說,“他上學(xué)早,1930年就從南開大學(xué)畢業(yè),然后到清華任助教,并讀研究生。1934年研究生畢業(yè),去德國留學(xué)?;貒?,任清華教授。”
      
        “我們見過,在南開大學(xué)。那一回,是出席范曾搞的一個活動,”季先生笑笑,“是為范曾撐腰,壯門面,碰上的。陳省身已經(jīng)過世了吧?!?br />   
        “是2004年。”我答。
      
        鑒于講話時間已長,我趕緊長話短說:“還有黃萬里,黃炎培的兒子,清華水利系教授,右派;還有錢鐘韓,錢鍾書的堂弟,他考上清華,沒上,念了上海交大;還有孫毓棠,清華歷史系的,詩寫得很好,在文學(xué)圈里相當活躍;還有董同龢,音韻學(xué)家,他1932年進清華中文系,擔(dān)任過《清華周刊》編輯,以及中國文學(xué)會主席,后來去了臺灣。不談了,不談了,今天就說到這里。”
      
        “黃炎培我熟悉,黃萬里不清楚,孫毓棠熟悉,錢鐘韓、董同龢知道一點,不多,你點的這些人,都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楚的,我等著看你的文章?!奔鞠壬⑿︻h首。
      
        然而,2007年下半年,外加整個2008年,我已移情語言文字探源,且在推出《季羨林:清華其神,北大其魂》之后,又完成了一本《季羨林圖傳》,同時趁熱打鐵,著手撰寫《天意從來高難問——晚年季羨林》,因此,前面所說為季先生那一代同齡大師作比較文學(xué)的事,一直沒能提上日程。期間,也曾把題目交給我的學(xué)生趙楓蓮女士,她作了努力,寫出部分初稿,后因故未能完成。2009年歲初,我作美國之行,便中探訪、游覽了錢學(xué)森、陳省身、黃萬里當年留學(xué)、工作之地,往事襲來,怦然心動,遂決定親自動手,以上述與季羨林先生的談話為契機,寫一本比較文學(xué)的專書。
      
        在1911年出生,而又與清華有關(guān)的名人中,我最終挑選了六位,分別是:季羨林、錢學(xué)森、陳省身、侯仁之、楊絳與黃萬里。王竹溪其實是個好例子,才氣好,人品也高,但在寫了一半以后擱下,原因在于他去世太早,只活了七十一歲。七十一歲,拿“古尺”衡量,也是過了“古稀”,高壽了,但在今天,只能算中壽,和上述六位比,更是小來兮。本書最終確定的六位主人公,都活到九十歲以上,而且在筆者著手“比較”的時候,其中四人業(yè)已九十晉八,百歲在望——光憑這一大把年紀,就夠“巍巍乎高哉”的了;按生日先后排列,分別是楊絳、季羨林、侯仁之和錢學(xué)森。以上六位大師,都是二十世紀漩渦湍流中的砥柱,在歷史的花名冊上,是要用粗獷的字體特別標示的優(yōu)秀分子。他們都是與清華學(xué)校同庚,大學(xué)畢業(yè)后轉(zhuǎn)向海外,爾后又葉落歸根,在各自的領(lǐng)域撞響黃鐘大呂。鑒于出身不同,秉性迥別,機緣殊異,他們的人生曲線,既有交叉,重疊,更多的則是犬牙交錯,參差不齊。所以閱讀他們,就像從直升機上鳥瞰一場高水平的馬拉松賽,道路的每一處轉(zhuǎn)折、傾斜,選手的每一程戰(zhàn)術(shù)、發(fā)揮,都看得一清二楚。
      
        六位大師,每一位都是一部大書,把他們組合在一起寫,工程未免龐大,我投機取巧,只挑他們關(guān)鍵時刻的典型表現(xiàn)——即便如此,有一些地方,也只是點到為止,有那個意思就行了,現(xiàn)在干什么事都講究互動,我把更多的思考留給讀者,我相信讀者的眼力。
      
      2009年2月5日 北京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