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4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師為公 頁數(shù):384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中庸》為傳統(tǒng)文化之“經(jīng)學”中“立天下之大本”的學問,《(中庸)深解》為著者多年國學教習中的心得,全書分性、道、教、王四章解析《中庸》原典,頗有新見,應(yīng)能對同志者有所啟發(fā)和幫助。現(xiàn)借機要言不煩地談?wù)勁c此相關(guān)的“國學熱”。目前的“國學熱”是內(nèi)外雙重因素促成的,就國內(nèi)看,是“文革”浩劫之后國人的幡然悔悟和學術(shù)內(nèi)省;在國際上則是海外龐大的漢語言文化市場及漢學家持久不衰的尋根朝宗熱情。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中國歷史文化遺產(chǎn)、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不斷認定,吹起了陣陣漣漪,不斷矯正國人在階級斗爭時代形成的反中庸觀念。至今,我們應(yīng)加倍珍愛劫后幸存的各類文化遺產(chǎn)。然而,對歷史文化的破壞仍時有所聞?;虮憩F(xiàn)在從經(jīng)濟利益考慮的淺層次亂拆亂建,或表現(xiàn)在文化界本身的粗陋,例如出版社和大學,常見對感知的亂點亂批。
作者簡介
師為公 教授,男 1948年報10月生江蘇徐州人 1982年北京大學中文系漢語專業(yè)畢業(yè) 獲學士學位,1983-1984在南京大學中文系師從魯國堯先生進修漢語史一年。現(xiàn)為蘇州科技學院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 長期從事中文專業(yè)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教學方面,2000年獲由學生評出的“優(yōu)秀課堂教學獎”,2007年獲由學生評出的“學生心目中好老師”稱號。 科研方面,長期從事漢語、漢字、漢文化的研究工作,學術(shù)專著先后有:漢語與漢文化(江蘇教育出版社)趣味語文(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庸》解構(gòu)與批判(巴蜀書社即出)。前兩部書曾獲蘇州市社科成果三等獎,趣味語文同時獲華東地區(qū)出版界古籍通俗獎。與人合著先后有:古詩文譯注評析(語文出版社)古詩文閱讀(作家出版社)語文(中華書局)。發(fā)表單篇學術(shù)文章數(shù)十篇,涉及漢語、漢字、漢文化的諸多領(lǐng)域。還曾承擔江蘇省和教育部的科研相項目,均順利完成任務(wù)。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章 中庸哲學的世紀沉浮 第一節(jié) 傳統(tǒng)文化的破繭轉(zhuǎn)型 第二節(jié) 資產(chǎn)階級文化的閃亮登場 第三節(jié) 后來居上的馬列主義左派思潮 第四節(jié) 目前狀況第二章 人性論 第一節(jié) “天”的含義 第二節(jié) “命”的理解 第三節(jié) “性”的承上啟下內(nèi)涵 第四節(jié) 說不盡的“情”字第三章 道論 第一節(jié) 認識來源 第二節(jié) 具體涵義 第三節(jié) 中庸之道的若干外在特征第四章 教育論 第一節(jié) 教育的一般敘述 第二節(jié) 大智若愚之“智” 第三節(jié) 成己成物之“仁” 第四節(jié) 三不之“勇” 第五章 王道 第一節(jié) “大德必受命”的不朽價值 第二節(jié) 共和政體的藍圖 第三節(jié) 王者的責任和風范 第四節(jié) “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結(jié)束語附錄:《中庸》原文、譯文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中庸哲學的世紀沉浮第一節(jié)傳統(tǒng)文化的破繭轉(zhuǎn)型“繭”字在漢語中有兩個常用義:一是蠶繭之“繭”,蠶蛹化蛾時要咬破作繭自縛的繭殼而獲得新生并繁育后代、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歷程。一義借作“趼”字,指動物肢體特別是手足上老化無生命的皮肉。此處“破繭”兩義均可,代指傳統(tǒng)文化的自身新陳代謝功能。正如任繼愈《漢學的生命力》一文中所說:“中國學是活著的學問,它不是僵化的、靜止的、任人擺布的陳列品,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保≒179)局部的變化是去死肌、剝老繭而顯現(xiàn)鮮活細胞,質(zhì)的變化則有如蠶由“蟲”到“蛹”再到“蛾”的蛻變。此兩種情況亦可稱為“漸變”和“突變”。以《中庸》為哲學核心的先秦儒學,是孔子直接整理繼承三代文明遺產(chǎn),遠紹原始公天下時代文化精髓的智慧結(jié)晶,故孟子稱孔子為“集大成”。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先秦儒學一變而為兩漢經(jīng)學,再變而成宋明理學,三變而為現(xiàn)代新儒學。三次蛻變有如蠶的蟲、蛹、蛾之變,其生命體是一致的,表現(xiàn)為保守住了《中庸》哲學核心的生命基因。如果簡單地、跛足地概括三次轉(zhuǎn)型的不同特征的話,似可用以下幾句話,即:儒法雜糅、援佛入理、西學東漸。單言上世紀初葉“西學東漸”帶來的蛻變,還可上推至明清之際的思想解放、清代中葉戴震暨章學誠的砥柱中流、十九世紀中西文化的全面對話。這一階段是學術(shù)蛻變的漸變和量的積累期,其共同特征是反專制、排斥宋明理學,并有恢復儒學原教旨之傾向。后人以“奪朱回孔”概括這一中心理念。《論語?子罕》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弊悦髂〇|林黨人“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的用世之志,到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名言,極力高揚原儒人格獨立的不朽精神,以《易經(jīng)》的憂患意識和孔子的弘毅精神鐵肩擔道義,適應(yīng)明末資本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市民階級的意識,吞吐時代風云,代表先進生產(chǎn)力立言,摒棄專制帝制。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shù)史》引陳乾初與黃宗羲論學之言有:“惟是世儒習氣,敢于誣孔孟,必不敢倍程朱,時為之痛心?!贝思礊椤皧Z朱回孔”之情結(jié)。該書又論黃宗羲政治理想說:“其原君、原臣諸篇,發(fā)揚民主精義,已為近人傳誦?!庇秩琰S氏《學校篇》:“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學校,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學校?!边@正是今人“言論自由”和“輿論監(jiān)督”的古代表述。黃宗羲反專制、倡民主的光明正大之辭,與西方啟蒙運動時代的人文思想桴鼓相應(yīng),其自由精神可讓當今的思想懦夫汗顏。該書又總結(jié)王夫之的政治理想兩條:“一則日法制之不能泥古也”,又曰“為政最要之綱領(lǐng)日'簡'”如果說歐洲的民主與法制思想成熟于伏爾泰、盧梭和孟德斯鳩,那中國同樣的近代思想則濫觴于黃、王、顧三大思想家。他們欲破宋明理學內(nèi)向的心性閉塞之繭,拓開外向型思維之路,激活士人的思維細胞而求改造政治和現(xiàn)實。然而明末清初具有資產(chǎn)階級性質(zhì)的民主法制思想萌芽,在滿清的文化高壓下轉(zhuǎn)瞬枯萎,魯迅《三閑集?無聲的中國》認為:明朝時,人們“還比較地能夠說些要說的話”;而由于清初的文字獄,“到乾隆年問,人民大家便更不敢用文章來說話了”。當時的知識分子不得不遁人以“小學”為中心的各類學問中,聊以延續(xù)文化生命。當代新儒學的《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評論說:“在明末之王船山、顧亭林、黃梨洲等,遂同感到此道德主體只是向內(nèi)收縮之毛病,而認識到此主體有向外通之必要。然因中國之缺理論科學之精神傳統(tǒng),故到清代,其學者之精神雖欲向外通,其對外面世界所注意及者,仍歸于諸外在之文物書籍,……終乃精神僵固于此文物書籍之中,內(nèi)既失宋明儒對于道德主體之覺悟,外亦不能正德以利用厚生,遂產(chǎn)生中國文化精神之更大閉塞。”因此,與西方近代民主思潮同步的東方文化轉(zhuǎn)型,過早夭折了。而后只有戴震、章學誠從純哲學的角度談“性”“理”之學,繼承上一撥“奪朱回孔”的余緒,而基本避開了“民主”、“法制”一類敏感話題。戴震是語言學家兼哲學家,他先后從語言訓詁、哲學兩方面“排宋學”,他說:“宋以來儒者,以己之見硬坐為古賢圣立言之意,而語言文字實未之知。其于天下之事也,以己所謂理強斷行之,而事情原委隱曲未能得。是以大道失而行事乖。”又說:“六經(jīng)、孔孟之書,不聞理氣之分,而宋儒創(chuàng)言也,又以道屬之理,實失道之名義也?!闭聦W誠繼戴震,撰《文史通義》,從史學立場闡揚文化領(lǐng)域去死肌、剝老繭的思想。其《原道下》說:“經(jīng)師先已不能無抵牾,傳其學者,又復各分其門戶,不啻儒墨之辨焉。則因賓定主,而又有主中之賓,因非立是,而又有是中之非,門徑愈歧,而大道愈隱矣?!彼哉J為獨得“史意”,故“議論開辟”恣意“發(fā)揮”,致有“然恐驚世駭俗,為不知己者之詬厲”之慮。梁啟超贊章學誠對史學的建設(shè)“卓犖千古”,稱他“于學大原,實自有一種融會貫通之特別見地。故所論與近代西方之史家言多有冥契。”戴、章的貢獻是繼承了明末三大家的文化批判精神,保存了傳統(tǒng)文化代謝的機能。當然,乾嘉樸學的學問雖不敢弘揚思想批判精神,但有“文物保護”式的工程價值。鴉片戰(zhàn)爭之后,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了千年華夏帝國的海關(guān)萬里長城?;杷倌甑牡蹏济裨谌掏春炗嗊B篇累牘的喪權(quán)辱國條約之余,主動或被迫地睜開眼睛打量世界。于是在“中體西用”新思潮下,經(jīng)濟上有洋務(wù)運動及其新生產(chǎn)力:工廠、礦山、鐵路、輪船、銀行、商棧……文化思想界有官僚階級頻繁的海外考察、學者的文化苦旅、青少年學子的負笈東西洋。歐美西學東漸,東洋“和”風徐來,在神州大地上空油然作云,沛然下雨,最終催生了政治改革的“百日維新”。十九世紀西學東漸,是傳統(tǒng)文化孕育巨變的觸媒,有人稱為西方進化論或?qū)嵶C主義哲學影響時期。但是從根本上說,還是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趨勢使然,它近承戴、章,遠紹明末三大思想家的批判精神,以改造重建傳統(tǒng)文化為主流,仍堅持《中庸》哲學核心的華夏文明,吸納西方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整體思路是理性穩(wěn)妥的。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shù)史》說:“清儒自有明遺老外,即鮮談?wù)?,何者?朝廷以雷霆萬鈞之力,嚴壓橫摧于上,出口差分寸,即得奇禍,習于積威,遂莫敢談。不徒莫之談,蓋亦莫之思?!蔚酪赃€,清勢日陵替,堅冰乍解,根蘗重萌,士大夫乃稍稍發(fā)舒為政論焉,而定庵則為開風氣之一人?!边@一時期的學術(shù)充滿著迫不及待的變法圖強意識,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龔自珍“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的詩句,吹響了批判現(xiàn)實的號角。其后魏源大聲疾呼思想文化的剝繭轉(zhuǎn)型,他的《古微堂內(nèi)集?治篇》有以下小目:“執(zhí)古以繩今,是為誣今”、“變古愈盡,便民愈甚”、“學古之道猶食筍去籜”等,足可體會他的除舊布新思想。他又在《(海國圖志)序》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千古名言,表現(xiàn)了文化包容意識或曰“拿來主義”。與魏源“師夷”思想相關(guān),其后馮桂芬有《采西學議》,此篇在其《校邠廬抗議》四十篇中,梁啟超《清代學術(shù)概論》稱他“言人所難言,為三十年變法之萌芽”。其后王韜在1874-1884十年間撰寫了《變法》上中下、《變法自強》上中下、《洋務(wù)》上下等百余篇政論。另外,薛福成撰《籌洋芻議》、鄭觀應(yīng)撰《盛世危言》、嚴復撰《原強》《辟韓》等。這股思潮至清末已成波瀾壯闊之勢,至康、梁而集其大成,十分成熟詳悉??涤袨榧扔小巴泄鸥闹啤钡南盗兄鳎钟小肮嚿蠒钡脑敱M改革方案,還撰有對人類有終極關(guān)懷意義的《大同書》。梁啟超才氣橫溢,逞“少年中國”之風發(fā)意氣,辦報紙評時事,他有《變法通議》十三篇,以《論進步》為代表的《新民說》十篇,縱橫捭闔,時人謂其文為“新民體”,實開后來“白話文運動”之先河。
編輯推薦
《中庸深解》是由師為公編著的。子日;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之道;東方文明的最高智慧;《中庸深解》;深度解讀《中庸》精義;深層次剖析《中庸》內(nèi)部結(jié)構(gòu);性、道、教、王;何謂天命人性欲情;如何修道;成就大智大仁大勇;大德者必受命;王者的責任與風范。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