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作家 作者:賈宏圖 頁數:448
前言
誰來證明沒有墓碑的愛情和生命我有一個夙愿,要為“我們’一當過知青的“老三屆’一寫一部書。從2006年5月18日開始還愿,用一種最通俗的辦法,在黑龍江省發(fā)行量最大的《生活報》上開一個專欄《我們的故事》,每周一篇。經過一年以后,讀者紛紛要求能盡快結集出書。正好作家出版社的朋友也對這本書懷有期望,這樣一來,這本書就擺在你的面前了?!霸跊]有戰(zhàn)爭和災荒的情況下,老三屆可以說是20世紀有文化的年輕人中遭受最多磨難和折騰的群體之一。他們的經歷不妨看成一段歷史的生命化縮影?!母铩木唧w事端會漸漸淡忘,但這群人及后代卻以一種乖戾的生命方式作永久性的記載?!边@話是余秋雨先生說的,出自他那本《文明的碎片》中的那篇《老三屆》的文章。上個世紀90年代的某一年夏天,我曾陪他夜航黑龍江,路上我們討論過這個問題。關于知青的回憶文章和文學作品,我的朋友梁曉聲、張抗抗、肖復興和同代作家史鐵生、賈平凹、葉辛、陸星兒等,已寫過許多,每一篇都讓我們感動。但他們對知青運動、對老三屆的觀點卻大相徑庭。有人認為,我們和祖國一起經歷了苦難,我們在苦難中成長,有所作為,因此“青春無悔”。有人認為,我們是“文革’邪知青運動的受害者,也是施害者,我們把紅衛(wèi)兵極“左”的思潮帶到了廣闊天地,給人民和自己都帶來了災難,我們應該懺悔……無論別人怎樣說,我還是要寫,寫我和我們自己的經歷、自己的感受,為這段歷史留下“生命化的縮影”,以告誡人們不能讓那些刻骨銘心的悲劇再次發(fā)生。也告訴人們,在那個陰風浩蕩的年代,在那邊塞絕寒之地,也曾有鮮艷的人性之花的開放。我要寫“知青時代”我們的苦難與風流,我還要寫“后知青時代”我們的艱辛和坎坷。我要寫我們,還要寫和我們共命運的父老鄉(xiāng)親。我要寫成功者的輝煌和燦爛,我更要寫失敗者的沮喪和無奈??傊瑢懳覀冎械脑S多人在逆境中奮發(fā)拼搏,把種種人生經歷變成財富,把最大的苦難咀嚼粉碎,憑著一股堅定的意志朝前走,和祖國一起從黑暗走向光明。當然我們也會反思和審視自己,由于當年的愚昧無知、狂妄自大、膽怯懦弱、自私和利己,怎樣使自己和別人的命運雪上加霜。也許上帝都會原諒我們在那個特殊時代的錯誤,但我們還是應該毫不回避地記錄下來,那可能是我們的后代最為珍貴的《人生寶鑒》。我在開辟專欄講述這些故事時,曾對老知青們說:朋友啊,朋友,請你告訴我!把你過去和現在的人生故事告訴我,把你的苦難和幸福告訴我,把你的成功和失敗告訴我!因為——我們是時代的標本,我們是一代苦難的風流。我們走過漫長的風雪迷蒙的冬季,我們的青春留在了無花的季節(jié)。然而我們畢竟走過來了。在那充滿泥濘的路上,我們攙扶而行,留下一行行深深的足跡?,F在我要對親愛的讀者說,請你看一看我們的故事吧,觀望一下我們這群在歷史上漸去漸遠的身影!從1968年12月毛主席發(fā)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指示,全國出現上山下鄉(xiāng)的高潮算起,已經40年了。當年的知青逐漸走下歷史的舞臺,懷舊的情結,讓我們再一次走回人生的起點。跟隨戰(zhàn)友們的腳步,我也回到了我當年下鄉(xiāng)的位于大小興安嶺交界的大山褶皺里的那個小山村,我要尋找寫滿我們愛情的那片白樺林,尋找那埋在白樺林中我的戰(zhàn)友的墓碑。很可惜,那片白樺林已開成了大豆地,墓碑早已蕩然無存了。我把從地邊采來的一束鮮花放在那片地里,點燃了從城里帶來的黃紙,我叨念著心中的祭辭,眼淚流在臉上,滴落在地上。那黃紙化成紅色的火苗,舞動著向天上飛旋,又化作黑色的蝴蝶,飛向遙遠的天際?;貋淼穆飞衔覀兌汲聊?,我耳邊響起了樸樹的那首憂傷的《白樺林》——天空依然陰霾依然有鴿子在飛翔誰來證明那些沒有墓碑的愛情和生命雪依然在下村莊依然安詳年輕的人們消逝在白樺林……有一天戰(zhàn)火燒到家鄉(xiāng),小伙子拿起槍奔赴邊疆……我想,我們——當年的知青何嘗不是因為戰(zhàn)火要燒到邊疆,勇敢地奔赴黑龍江,走進白樺林。我們獻出了青春,許多戰(zhàn)友獻出了生命!當年的2000多萬年輕人義無反顧地從城市奔向農村邊疆,那是人類從未有過的大移民!你想一下,如果這2000多萬年輕人在城里不斷地折騰下去,中國會是什么樣子?大學停辦了,誰能在城里給2000多萬的我們找到飯碗!我們是懷著崇高的理想走的,我們的出走,為共和國承擔了巨大的困難!然而,一代人付出了青春和生命的代價,我們真的是不該被忘記的。誰來證明那些沒有墓碑的愛情和生命?我來。那就是這本書。2007年6月
內容概要
這是《我們的故事》的續(xù)集,上一集寫了六十幾個故事,這一集又寫了四十多個故事,總算完成了要寫l00個北大荒老知青故事的夙愿。但是,我的心緒還是平靜不下來。 今年的12月22目,正好是毛主席發(fā)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40年,各大城市的知青都自發(fā)地組織紀念活動。每一個知青自然要對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那段歷史進行回顧,但結論卻大相徑庭。也許歷史都是自己寫的,而結論要由后人來作。不過今年5月15日在上海美術館舉行的《青春敘事——知青油畫邀請展》卻石破天驚地對知青運動發(fā)表許多精彩的論斷,不僅用那些有震撼力的藝術形象,還有諸多名人在展覽序言中的表述。 這個頗具歷史意義的展覽,因發(fā)生了四川汶川大地震,影響力有所減弱,但畫家和評論家對知青運動的新認識卻長久地寫在歷史上。這里,我要摘述他們的意見,因為我是紀實文學作家,更習慣用別人的言與行表達自己的思想。
作者簡介
賈宏圖 黑龍江人,1968年上山下鄉(xiāng)到北大荒并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 已發(fā)表作品300萬字,曾三次獲全國報告文學獎,一次“當代文學獎”。曾任第二、第三屆中國魯迅文學獎評委。曾任黑龍江省作家協(xié)會主席,省文化廳廳長、省文物局局長,現任黑龍江日報報業(yè)集團社長:黑龍江省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主席、中華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常務理事、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委會委員。
書籍目錄
序一:誰來證明沒有墓碑的愛情和生命序二:我們?yōu)樽约喊窀鼮樽约候湴灵L眠在你的懷抱里生得頑強親愛的小鴿子“玉強牌”走出苦難像白雪一樣圣潔長相憶狩獵者說前赴后繼在遙遠的三江匯合處從知青詩人到藝術團長走上“向陽路”挺直腰向前走荒原深處有個“烏托邦”紅梅贊為了周總理的囑托永不言敗京城奇媛音樂人生我從哪里來梨子的滋味讓我們蕩起雙槳浪漫而沉重的風景命運的掙扎燦爛的笑容戰(zhàn)斗,在吳八老島打響一支難忘的歌誰能給我一個支點老楊的日子為了生存,為了尊嚴從小山溝飛向大世界十三歲的少年知青小提琴之戀吳博士的情結考驗酒醒出門去無功不回國乘著歌聲的翅膀陋室藏金誰是英雄三人行圓夢高山大海走上高高的興安嶺關于一個家庭的非戲劇性劇本“白毛女”和楊各莊的鄉(xiāng)親們丈夫壯志永恒的信念位卑未敢忘憂國米沙的命運附錄 陸天明、肖復興等作家力薦賈宏圖長篇新作 梁曉聲與賈宏圖關于《我們的故事》的通信 只有一次的眼淚不會干涸(蔣?。? 他的大荒情結(李丕顯)后記感謝和遺憾
章節(jié)摘錄
從知青詩人到藝術團長有這樣一個知青,他曾是“天下第一團”的戰(zhàn)士,現在是“天下第一團”的團長。他當戰(zhàn)士的那個團是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18團,即上個世紀原蘇聯(lián)援建的友誼農場,就生產規(guī)模來說,現在也是全國最大的農場。他當團長的這個團是中國廣播說唱團,已故的相聲大師侯寶林、郭啟儒、劉寶瑞、馬季,現在中國曲藝界領軍人物姜昆、馮鞏、李金斗及藝術名流陳佩斯、朱時茂、鞏漢林、王馥荔、殷秀梅、滕矢初等都是這個團的人,因此這個團也被稱為中國曲藝界的“天下第一團”?,F任團長就是當年下鄉(xiāng)到18團的哈爾濱知青別閩生。大概凡是當年的兵團戰(zhàn)士,都在《兵團戰(zhàn)士報》上讀過別閩生的小詩。說來有趣,別閩生能調到中國廣播說唱團就是因為他寫了些小詩。和兵團另一位知名的知青詩人郭小林不同,別閩生寫詩沒有家學淵源。他的父親是1940年參加革命的鐵道兵營長,母親是1946年參加革命的鐵道兵軍醫(yī)。1952年,那時父母正在福建修鷹廈鐵路,別閩生就出生在軍營中,這正是他叫“閩生”的緣由。1958年別閩生又隨父母轉戰(zhàn)到北大荒,開始了向荒原開戰(zhàn)的偉大戰(zhàn)斗。那時父親在農場當場長,他先認識了地里的莊稼,后認識了字,他學會的第一首歌謠是:“北大荒真荒涼,又有狍子,又有狼,就是缺少大姑娘。”后來他又隨工作調轉的父母在哈爾濱落戶。他并不覺得這偌大的城市比荒原更可愛。1968年的上山下鄉(xiāng)運動正遂別閩生的心愿,等不及本校動員,他就跟著外校的同學跑到了29團,一個月后又被趕了回來,跟著本校的同學到了友誼農場(18團)。他原想到密山、虎林一帶去找尋父親創(chuàng)辦的農場,可他們學校只能去友誼。他和同學們被分配到38連,這里離團部40里,離營部20里,條件十分艱苦,100多個男生都住進了拖拉機保養(yǎng)庫。白天下地干農活,晚上連里總開會?;貋砗螅粋€個累得倒頭便睡。別閩生點起小油燈,讀書、寫詩。早上起來,大家都看著他大笑,鼻子眼里都是黑的,用手一抹,滿臉黑乎乎的,像個小鬼似的。他再看挨著他睡的人,也是滿臉的油煙灰。他沒錢買煤油,從機務排要的柴油,燈光挺亮,可油煙特別大,結果把大家都給污染了。開始戰(zhàn)友還有怨言,可看了小別發(fā)表在連隊黑板報上的小詩,都說這小子沒白點燈熬油。后來他的詩竟登上《兵團戰(zhàn)士報)),全連轟動了,沒想到這小子這么有才!別閩生寫詩有兩個老師,一個叫李樹棟,他中學的語文老師,告訴他多讀書;再就是哈爾濱太平橋下有個舊貨攤,小別在那里發(fā)現了幾本《詩刊》和《解放軍文藝》。那上面的詩小別讀了一遍又一遍,后來就成了他在連隊寫的那些小詩的摹本。別閩生最早在《兵團戰(zhàn)士報》上發(fā)表詩是1969年,具體哪一首他已記不得了。我手頭保存有一本兵團政治部編印的詩集《軍墾曲》,那上面有我的兩首詩,而收入詩歌最多的是別閩生、蔣巍、郭小林、么樹森等。隨著時代的變遷,那其中多數的詩,已不忍卒讀了,可別閩生的詩現在還令人欣喜,比如那首《秋收》——一鉤彎月天上掛,多像咱手中那把刀。天上的星星眨笑眼,哈,莫非豐收的喜訊它也知道。啐一口唾沫擦擦掌,挽一挽袖子彎下腰,渾身的干勁兒,順著刀把往外冒。呵,星更密,月更高,銀鐮上鉤著豐收的笑。雖然離天亮還早得很,可是呵,咱心里都有一輪紅日照。因為發(fā)了幾首小詩,小別受到連隊領導的重用——經常被領導留下寫批判稿。那時,開批判會是連里的主要政治活動,經常變換批判對象,讓領導很為難。有了小別,連隊領導省心多了。但地里的活很忙,每次只給當農工的小別半天時間,其實寫批判稿對他來說已輕車熟路,更多的時間,他用來寫詩。他寫的都是反映知青勞動生活的詩,那詩很輕快明麗,但實際勞動卻是很艱辛的。小別是把干活的好手,農田的活都會干,場院上更是技藝超群。他三撮子小麥裝滿一麻袋,每袋160斤,一氣可裝20袋,用秤一量,10多袋一兩不多一兩不少,只有幾袋少一兩。能干,也能吃,他的最高紀錄是,二兩一個的饅頭,一頓吃7個半。白天的拼命大干并不影響他寫詩的積極性。大概是1971年的一個冬夜,他為迎接黨代會,連夜寫了一首長詩。第二天漫天大雪,連隊通信員未能出勤,他請了假,踏著沒膝深的大雪走了20多里路到了營部,自己把詩稿投進郵箱,再冒雪走回連隊時,天都快黑了??上?,這首詩并沒有被報刊采用。1974年已經當上農工班長的別閩生被調到了18團文化站,當上專職創(chuàng)作員,主要任務是給團文藝宣傳隊編節(jié)目。他當時的知青同事,有后來成了著名作曲家的李黎夫(寫過電視劇《雪城》的主題歌《心中的太陽》)和中國傳媒大學播音學院副院長的傅程教授。那時的小別特別努力,每天都起早貪黑地寫。據當年宣傳隊的同志回憶,他寫的一首歌頌浙江女知青陳月玖生前為北大荒建設忘我奮斗,死后把自己的骨灰埋在雁窩島事跡的長詩,每次演出都使朗誦者和觀眾一起流淚。1976年別閩生的命運和祖國的命運一樣,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那一年在哈爾濱舉行的一次曲藝調演中,姜昆被馬季發(fā)現,破格調到了中國廣播說唱團當了演員。已經10多年沒進新人的說唱團立刻有了活力,后來團里提出再從人才濟濟的北大荒調幾個創(chuàng)作人員。當時團里的創(chuàng)作室主任趙連甲又赴佳木斯,為感謝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對中國廣播說唱團的支持,同行的還有侯寶林、郭全寶先生參加的演出小組。當侯大師和郭先生站在拖拉機上為人山人海的18團的職工演出時,別閩生也擠在人群中擊掌叫好。演出后,趙連甲找到了兵團宣傳處,向他們要能寫曲藝唱詞的知青。處里的文化干事說,沒有專門寫曲藝唱詞的。老趙說,寫詩的也行。這位干事想到了18團的別閩生,他寫的小詩很有生活,很有情趣。這樣老趙就帶著小別的那本貼著在報刊上發(fā)表的80多首小詩的剪報本(還有其他幾個知青的詩作),回北京了。1976年12月10日,別閩生揣著中央廣播事業(yè)局的調令去北京報到。那對鐵道兵老夫婦到哈爾濱火車站為兒子送行,他們不相信就憑那些個小詩,閩生就能“一步登天”。別閩生真的進京了,坐在公共汽車上,望著雄偉的天安門,他竟流下了眼淚。走進廣電總局的大門,在向武警戰(zhàn)士遞上報到的介紹信時,他的手心都是汗水。再走進廣播說唱團那棟舊樓,他看到了侯寶林、郭全寶、馬季、唐杰忠、李文華、郝愛民等藝術家,這些仰慕許久的偶像,讓他激動得心跳都加快了。別閩生說,當時的情景,就是劉姥姥初進大觀園。姜昆握著他的手說:“這回,我們又成戰(zhàn)友了!”這時他的心情才漸漸平靜下來。
后記
感謝和遺憾當我寫完最后一個故事,就要關閉電腦時,我的腦子里涌出兩個詞:“感謝”和“遺憾”。感謝是因為,在寫這兩本書時得到了許許多多人的幫助。首先是被采訪的那些人,他們毫無顧慮地打開心靈之門,甚至不怕暴露自己的隱私。他們中的許多人把已經寫好的回憶文章,送給我自由引用,顯示了北大荒人像黑土地一樣寬闊的胸懷。當然也要感謝為我發(fā)現、推薦、尋找這些采訪對象的朋友。有故事的老知青真像文物一樣隱身在大山的深處和大都市的角落,能找到他們并面談,絕非一人所能為之。省農墾總局系統(tǒng)、各城市的知青組織和新聞界的朋友是我的后援。這些故事最早在《生活報》開辟了專欄,每星期一篇,持續(xù)了兩年多的時間,沒有總編們的決心和耐心是不行的,因為不是每篇都叫座。先后有吳銘越、黃義偉和王虹擔任編輯,他們都是我的老師,沒有他們的精心打磨,我的文章是無顏見江東父老的。美術編輯劉廣海拿出在北大荒當知青時的所有生活積累,每期都配上精細的插圖,更讓我的文章錦上添花。后來《農墾日報》、《齊齊哈爾日報》、《黑河日報》、《婦女之友》都連載過這些故事,《文匯報》、《光明日報》、《文學報》等報刊都選載過部分故事,那些不知名的編輯都是“幕后英雄”。網絡的傳播讓我的故事廣而傳之?!稏|北網》最早為我開了博客,《新浪網》、《黑龍江新聞網》都有我的一席之地,《黑龍江兵團網》、《上海知青網》、《北大荒知青網》更是我家園。感謝各位網主和數以萬計的網友對我的關愛。你們的網評是我的動力,收錄書中,更顯畫龍點睛之神功。特別感謝哈爾濱廣播電臺的王鐵臺長和他的同事,讓我的文章走進了這個城市的千家萬戶,其影響大大超出我的預料。天弘先生的傾情朗誦,曉達先生的精心配樂,更提高了這些平常故事的感染力和藝術性。還有音樂頻道著名主持人菲陽小朋友的精心策劃,竟把正在全國走紅的作家、評論家陸天明、石鐘山、肖復興、白燁和責任編輯賀平請進廣播,為我的新書捧場。連老朋友蔣巍也趕來助興,為我寫書評,“借景生情”地表達了他對知青運動獨特的見解。很好玩,不信你看附錄。還有梁曉聲為我寫了感情真摯,語意深刻的信,讓我心潮難平。曉聲的信也許會成為“知青文學”的“重要文獻”。我常想,我和他們都是一樣的北大荒知青,“差距咋就這么大呢”!當然也要感謝北京廣播電臺,也在長篇連播節(jié)目中,播出了《我們的故事》,責任編輯是沒見過面的胡銀芳女士。聽說廣電總局胡占凡副局長還打電話給予鼓勵。還有多家電視臺要把我的這些故事改編成電視劇,無論成不成,我都代表知者戰(zhàn)友們感謝了!有幸曾在柳河干校當過小知青的賀平為本書責任編輯,她和她的先生,邊校對邊流淚的情節(jié),通過廣播感動和吸引了許多聽眾和讀者。她及侯秀芬主編為這兩本書的高質量出版盡了不少心,本來續(xù)集想在省里出的,架不住她們的熱情和為這本書已造成的聲勢,我也只好服從了作家出版社。但也會怠慢本省的老朋友,再有了拿得出手的東西,一定先想著他們。這本書凝聚了集體的智慧,本書的版式和加網絡留言的創(chuàng)意是青年美術家王繪提出的,受到廣大讀者的好評。文中頗具歷史感的圖片是知青攝影家吳乃華攝制和編輯的,他跑的地方并不比我少。還有精通電腦的“80后”王德豐、王宇小朋友也出力不少??紤]這本書文章較多、較長,又收集了很多具有歷史價值的圖片,只有把網絡留言割愛了。在此我特別感謝眾多網友的關注,你們的意見,無論是肯定還是批評,對我都是極其重要的。不好!我犯了一個大忌,“落一村,不能落一人”,對我?guī)椭娜颂嗔?,我怎么可能不落一人呢!被落下的人諒解吧,老哥心里有你。要說的遺憾更多,有的人我采訪了,卻沒有寫;有的寫了,但沒寫到我自己滿意的程度;還有許多人希望我寫,或來找我寫,我還沒寫——知青的故事真是說不完寫不盡。特別要向天津、浙江的知青朋友致歉,你們在北大荒的故事并不比上海、北京和哈爾濱知青的故事少,只是我沒有機會和時間到你們的家鄉(xiāng)采訪。肖復興說過,我們所有對知青的回憶不能全部地真實。我同意他的意見,我的遺憾是還不能寫出北大荒知青生活的全部真實。我以為,我寫得已經很真實了,但肯定不是全部真實。有社會的原因,也有我們自己的原因,誰也不肯裸體”示眾。這個任務讓偉大的作家去完成吧!有個知青在網上批評我:你寫這些文章有什么用,能不能讓省政府出臺政策,給老知青漲兩級工資。我說,我辦不到,作為一個作家做不到,就是在領導崗位時,我也做不到。對不起了。其實,比我們困難的人還有很多,幾億農民一輩子上山下鄉(xiāng),就是走出的農民工,也和我們有共同的背井離鄉(xiāng)的經歷,只是去的地方不同而已。還有當年北大荒的10萬轉業(yè)官兵呢,他們才是獻完青春獻終身,獻完終身獻子孫。和他們比,我們還有什么可說的。沒聽說誰給他們漲工資了。我寫的這些文章,除個別的,對當事人改變困境有所幫助外,救不了任何人。對許多人來說,也許得到歷史的尊重更重要。當然我也特別希望通過這些文章喚起整個社會對老知青這個特殊階層的尊重和同情,給他們以必要的關愛。 “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chuàng)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边@是《國際歌》中的話,在此書的一篇故事里我引用過,現在獻給所有的戰(zhàn)友。 2008年6月5日 寫于阿城鴿子洞
媒體關注與評論
宏圖,我對你此書的評價那就是——無第一等情懷,斷無這樣的一本書問世。無這樣的一本書問世,關于知青的歷史,則不能是真實的歷史。并且,我由衷地認為——我的幾部所謂知青文學代表作,其社會認知價值的總合加起來,尚不及《我們的故事》一書的份量。當然,文學的文本與紀實的文本,是不可用同一種價值標準來比較的。故我一直期待,能有一本書,從特別真實的角度,折射特別發(fā)人深省的“知青時代”之特別。一百個人物,一百種坎坷,一百種令人唏噓不止的人生……宏圖,你做了小說家力有不逮之事。而且,這件事正該
編輯推薦
《我們的故事2:一百個北大荒老知青的人生形態(tài)》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通過40多篇知青的故事描寫了1968年開始的廣大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的感人故事。書中介紹了知青在北大荒下鄉(xiāng)時艱苦的生活和他們鮮為人知的人生經歷,每一篇文章都有現實的原型人物,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