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出版時間:2008-11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英] 伊恩·麥克尤恩  頁數:238  字數:220000  譯者:夏欣茁  
Tag標簽:無  

前言

  那么讓我們舉個例子,比如說,人是什么?在某個城市中。在某個世紀里。在蛻變之中。在群體之中。被科學地改造。被有組織的力量統(tǒng)治。被滴水不漏地控制。生存在后機械化的環(huán)境里。極端的希望一個一個破滅。在一個沒有集體意識而同時又貶低個人價值的社會里,多如牛毛的大眾已使得個性變得毫無價值。統(tǒng)治者將數以億計的物資浪費在對外的戰(zhàn)爭上,卻不知維護自己家園的安定。而任由野蠻和原始在高度文明的城市里繼續(xù)肆虐橫行。與此同時,成千上萬的人開始意識到,也許精誠團結、共同奮斗可以成就巨變,如同數以兆噸的水曾孕育了海底的有機生命,如同水滴終有一天會令石穿,如同風兒終能鐫刻出懸崖的輪廓。巧奪天工的機械為蕓蕓眾生開創(chuàng)了新的生活方式。你能否認凡人存在的權利嗎?你怎能忍心自己保守著舊有的價值觀卻看著他們辛苦勞作還依然無法果腹?而你,難道忘記了自己本身就是這群體中的一員嗎?你們本是兄弟姐妹。背叛親緣的人是忘恩負義、淺薄無知的傻瓜。明白了嗎?赫索格問自己,這就是你要的例子,這就是世界運轉的方式。

內容概要

時間是2003年的2月15日,星期六。神經外科醫(yī)生亨利·貝羅安事業(yè)有成,生活幸福,家庭美滿。妻子羅莎琳是位小有名氣的報業(yè)律師;一雙業(yè)已成人的兒女:女兒是頗有前途的詩人,兒子則是才華橫溢的藍調音樂家。貝羅安擁有著大家公認的幸福人生的一切。然而,星期六的這一天,貝羅安一反常態(tài),短短的一天中發(fā)生的事情竟然如此難以捉摸:家庭、事業(yè)、人生,周遭熟悉的一切似乎都變了……貝羅安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與不安,他的生活是否因此而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作者簡介

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1948- )是英國當代文壇最優(yōu)秀、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畢業(yè)于布賴頓的薩塞克斯大學,后在東安吉利大學獲得碩士學位。自其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獲1975年毛姆獎以來。他多次獲得布克獎提名。其作品《阿姆斯特丹》1998年布克獎折桂,《贖罪》獲2002年布克獎提名,《星期六》獲2005年布克獎提名。
  主要作品:《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
  1975年《水泥花園》
  1978年《床第之間》
  1978年《陌生人的慰藉》
  1981年《時間的孩子》
  1987年《無罪者》
  1990年《黑犬》
  1992年《白日夢者》
  1995年《愛無可忍》
  1997年《阿姆斯特丹》
  1998年《贖罪》
  2001年《星期六》
  2005年

書籍目錄

原著序主要人物表第一章 子夜冥思——祥和中的隱隱不安第二章 劫后余生——騷亂中的片刻歡愉第三章 天倫之樂——變遷中的微妙尷尬第四章 劫數難逃——團圓中的突然襲擊第五章 雨過天晴——喧囂中的重獲寧靜答謝詞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子夜冥思——祥和中的隱隱不安  距黎明尚待許久,神經外科醫(yī)生亨利·貝羅安卻已從睡夢中蘇醒。他坐起身來,推開被子,下了床。他不清楚自己究竟是在何時醒來的,但這似乎也無關緊要。這種情況以前從未發(fā)生過,但他并未對此感到驚惶甚至有絲毫的意外,因為此刻的他動作靈活、四肢舒適,連背部和雙腿也格外的強健。他一絲不掛地佇立在床邊——裸睡是他素來的習慣——他挺直了身軀,耳邊傳來妻子舒緩的呼吸聲,臥室里清涼的空氣輕撫著他赤裸的肌膚,一切都是那么愜意。床頭鬧鐘顯示現在是清晨三點四十分。他無法理解是什么喚醒了自己:他既沒有方便的需要,也不曾被夢境或是昨日的思緒所驚擾,甚至不是這世界的狀態(tài)使他夜不安寢。佇立在黑暗之中的自己仿佛生于混沌,形神俱全,無拘無束。盡管時間尚早,近日來也頗為勞頓,但他卻并未感覺疲憊,新近也沒有任何事務讓他煩心。事實上,他此刻神清氣爽,心無雜念,有一種莫名的愉悅。他漫無目的地、毫無理由地走向臥室三扇窗戶中離他最近的一扇,步伐的輕松和靈活讓他不由得懷疑自己若非身在夢里便是正在夢游。倘若果真如此,倒要叫他失望了。因為他對夢境毫無興趣,而情愿此刻是真實的。他一切如常,這毫無疑問,他也知道自己睡意已消:知道夢與醒之問的差別,并了解兩者之間的界限,是清醒的根本?! ∨P室四面寬敞且陳設簡單。當他以近乎滑稽的輕松穿過臥室的時候,想到這種愜意終會消逝,他不由得一陣傷感,但這種情緒轉瞬即逝。他站在正中的窗前,輕輕地拉開狹長的木質折窗,小心不去驚動羅莎琳。這樣做固然是出于對妻子的關愛,但也是為了自己的一點私心。他不想被問到在做什么一他該如何回答,又為什么要讓解釋破壞這一刻的美妙呢?他又拉開第二層百葉窗,將它折到一邊,然后輕輕地抬起玻璃窗。窗子高出他數英尺,但內置的牽引力讓他毫不費力就將它推了上去。二月的寒意立時涌來,讓他不由得渾身一緊,但他并不以為意。他從三樓眺望著窗外的夜色,整個城市籠罩在霜色的曙光里,廣場上幾棵枯樹形影相吊,三十英尺下的一樓,黑色的箭形圍欄猶如一排長矛巍然聳立。清新的空氣中彌漫著些許薄霧。街燈的光亮尚未完全湮沒星空的璀璨;廣場對面,南方星空的余暉照耀在麗晶公園的上空。酒店是重建的,一個仿造品——戰(zhàn)時的費茲羅維亞區(qū)遭到了德國空軍的破壞一背后緊挨著的是郵政大樓,后者在白日里看起來繁忙而破舊,但到了夜里,樓體半隱半現,再配上像樣的照明,看起來仿佛一座見證著往日輝煌的豐碑?! ∪欢F今的世道已經變成何等模樣?他常常帶著迷惑和憂慮在工作之余思考這一問題。但此時此刻,他并沒有那種感覺。他俯身向前,雙手撐在窗臺上,將全身的重量都落在掌心,盡情享受著窗外的安寧和純凈。他的視力——一貫很好——現在似乎更加敏銳了。他看到步行廣場上云母鋪就的小徑熠熠生輝;鴿子的糞便因為日久和寒冷而凝結,幾乎可稱之為美麗,如雪花般灑落在地面。他喜歡廣場上對稱的黑色鑄鐵欄桿及其投射在地上的更加濃烈的陰影,還有那鵝卵石鋪就的方格形的陰溝。滿溢的垃圾箱暗示著生活的富足而非窘迫;環(huán)繞著花園的空蕩蕩的長椅,溫柔地期待著每天川流不息的訪客——上班一族來這里享受午餐,印度青年公寓里的莘莘學子在這里攻讀,濃情蜜意的情侶也來卿卿我我或者吵吵鬧鬧,這里也不乏晝伏夜出的毒販的光顧,更時常有位落魄的老婦在這里不住地咆哮著“滾開”。她會一連數小時地吼個不停,聽起來好像沼澤地帶的鳥類或者動物園里的動物一樣?! ∷A⒃谀莾海绱罄硎裣癜銓χ茉獾暮鉄o動于衷,眺望著夏洛特街,注視著遠處一巒巒渺小的房屋、腳手架和尖尖的屋頂。貝羅安覺得這座城市是一項偉大的成就、輝煌的創(chuàng)造、自然的杰作——數以百萬的人穿梭在這個歷經了千年的積淀和不斷重建的城市里,如同是在一個珊瑚礁上,每天休憩、工作、娛樂,多數時候是和諧的,幾乎所有人都期望它能這樣運轉下去。貝羅安所安居的這一方樂土就是這輝煌的縮影;完美的環(huán)形花園圍繞著羅伯特·亞當設計的完美廣場——十八世紀的夢想沐浴在現代文明的光芒之中,頭頂著街燈的照耀,腳踏著地下的光纜,新鮮的供水在管道中奔淌,廢棄的污水轉瞬便消失得無影無蹤。  他慣于審視自己的思緒,常常為自己這種持續(xù)而扭曲的欣快癥而困惑?;蛟S在他熟睡的時候,體內的分子發(fā)生了化學事故,如同被打翻了的飲料托盤,促使多巴胺似的受體在細胞內激起一股強烈的反應;不然就是由于星期六的來臨,或者是過度的勞累產生了物極必反的效應,才導致了這種興奮。的確,他這一周過得分外疲憊。下班回來時家里空無一人,他索性躺在浴缸中讀書,滿足于這種沉默。他正在讀一本達爾文的傳記,是他過度愛好文學的女兒黛茜寄給他的。說是和她希望他接下來該讀的康拉德的小說有關,他還不知道何年何月會去碰那本書——因為航海的題材,無論多么富含哲理,實在難以勾起他的興趣。幾年來她常常批評他的無知已經到了驚世駭俗的地步,于是引導他接受文學教育,糾正他的低俗品位和麻木不仁。她的做法不無道理——他高中畢業(yè)之后就直接進入了醫(yī)學院,接著又成為像奴隸一般工作的普通醫(yī)師,再下來就是占據了全部精力的神經外科的培訓,其間還穿插著擔當人父的責任——一晃十五年過去,他幾乎沒碰過任何醫(yī)學書之外的書籍。另外一方面原因則在于是他自認為所目睹過的死亡、恐懼、勇氣和苦難已足以充實多部文學作品。盡管如此,他還是遵照了女兒的吩咐接受了她列出的書單,尤其是自從她移居巴黎市郊去開始一段充滿未知數的女性生活之后,這已經成為了他和女兒保持聯絡的一種方式。今晚將是她六個月以來第一次回家——這是導致他欣快癥發(fā)作的又一誘因?! ∷呀浡浜笥邝燔绮贾玫娜蝿樟恕K贿呌靡恢荒_趾不時地控制水龍頭以添加熱水,一邊迷離迷糊地閱讀著達爾文如何在倉促之間創(chuàng)作了《物種起源》,以及對再版時修改過的結尾篇章的概述。與此同時,身邊的收音機正在播放著。不茍言笑的布里克斯先生又一次在聯合國發(fā)表演講——人們普遍感覺他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戰(zhàn)爭的理由。當他意識到自己根本沒有讀進去的時候,就關掉了收音機,又回到書本上重新再來。有時這本傳記會讓他陷入一種舒適的懷舊情緒,緬懷當初碧草如茵、車水馬龍的浪漫英倫;但其他時候這本書則令他沮喪。達爾文用區(qū)區(qū)幾百頁的文字就概括了生命的全程——猶如自制的罐裝酸辣醬。尤其當他想到一個生命的存在,及其夢想、親人和朋友,所有這個人奉為至寶的東西和曾經擁有的一切,都可能在一瞬之間輕而易舉地灰飛煙滅時,他就會陷入憂郁。接下來,當他躺在床上考慮晚餐可以吃什么的時候,這些思緒又被忘得一干二凈了。一定是下班回來的羅莎琳給他蓋上了被子,她甚至可能還給了睡夢中的他一個吻。四十八歲的年紀,卻在周五的晚上九點半就已經熟睡了——這正是現代高級白領生活的寫照。他工作努力,周遭的人也是如此,但這一周他格外辛苦,因為醫(yī)院的員工中爆發(fā)了流感——他的手術量比平時增加了一倍?! {借周密的安排再加上分身有術,他得以在一間手術室里實施大型手術,同時督導另外一間手術室里的一名高級實習醫(yī)師,還兼在第三間手術室進行一些小型手術。他的醫(yī)療中心目前有兩名神經外科的實習醫(yī)師——一個是莎麗·麥頓,她的醫(yī)術日臻完善而且堪當重任,另外一名是處在培訓期第二年的來自圭亞那的羅德尼·布朗,很有天賦,也非常努力,但對自己仍然缺乏信心。貝羅安手下的高級麻醉師名叫杰伊·施特勞斯,也在指導他自己的實習醫(yī)師吉塔·席亞。這三天來,貝羅安一直讓羅德尼跟在自己身邊幫忙,一同穿梭于三個手術室之間——他的腳步聲在打磨過的走廊里有力地回響,伴隨著手術室的旋轉門所發(fā)出的或低或高的噪音,合成了一首管弦樂團的協奏曲。星期五的手術日程和往常一樣。在莎麗為病人縫合的時候,貝羅安則走到隔壁為一位老祛除三叉神經疼和痙攣。這種小手術至今仍能帶給他愉悅——他喜歡其中的迅速和精準。他將戴著手套的食指滑進老人的嘴里,試探一下疼痛的部位,然后僅僅瞄了一眼影像強化儀,就拿起一根長長的探針,從口腔外部刺向三叉神經集中的部位。杰伊從隔壁過來觀摩吉塔如何使老人恢復片刻的清醒。探針尖端的電刺激設備抵著老人的臉頰,讓她感到一陣刺麻,在她迷迷糊糊地確認地方是正確的以后——貝羅安一開始就找對了地方——她又再次進入麻醉狀態(tài),同時神經接受著射頻熱凝治療儀的烘烤。這個手術的難度在于既要讓患者保持輕微的觸覺,同時又為她祛除疼痛一所有的一切都在十五分鐘內完成;三年的痛楚,所有尖銳的、刺骨的疼痛,都徹底結束了。  他輕輕地鉗住中腦主動脈上的動脈瘤——他是醫(yī)學藝術的大師——并在丘腦的腫瘤上做了一個活組織切片檢查,丘腦部位是不可能動手術的。病人是一個二十八歲的職業(yè)網球運動員,已經出現了急性失憶的癥狀,當貝羅安從顱內深處抽出探針時,他一眼就判斷出那里的組織已經發(fā)生變異,化療和放射治療不太可能有明顯的療效。實驗室的口頭報告證實了他的診斷。當天下午,他把這個不幸的消息告知了患者年邁的雙親?! 〗酉聛硎且粋€開顱手術,患者是一位患有腦膜瘤的五十三歲的小學校長。腫瘤正處于運動中樞神經區(qū),貝羅安透過探針借助腦膜分離器對它采取了徹底的治療措施,將它從大腦里清除干凈。接著,由莎麗進行縫合,貝羅安則到另外一間手術室給一位四十四歲的肥胖患者實施多層腰椎切除手術,他是海德公園的一名園丁。貝羅安切開足有四英尺厚的皮下脂肪才看到病人的椎骨,每當他用力下壓去切除椎骨的時候,患者都會在手術床上不合作地扭動。

媒體關注與評論

  麥克尤恩展示了他無與倫比的才華——無論在藝術上.道德上還是在思想上,他都更勝一籌。  ——《泰晤士報》路斯·斯卡爾  扣人心弦,是一部讓人愛不釋手的經典,這無疑是麥克尤恩的巔峰之作?!  杜杂^者》安妮塔·布克納  《星期六》終于讓麥克尤恩得以大展才華?!  缎瞧谌针娪崍蟆房_琳·摩爾  麥克尤恩在《星期六》中再展風采——自信,杰出,野心勃勃?!  睹咳针娪崍?)路易斯·瓊斯  麥克尤恩天生敏銳的觀察力和無比精確的文筆,現在更增添了張力和厚重的文風。整個故事沒有一絲牽強的感覺。作者成熟的技巧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是一部情節(jié)緊張又發(fā)人深省的小說?!  队^察家報》蒂姆·亞當斯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星期六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73條)

 
 

  •   又一本麥克尤恩的小說。如題,全書只寫了星期六一天的時間。結構類似《達洛衛(wèi)夫人》。情節(jié)很簡單,但中間穿插了許多回憶、判斷甚至冥想,包括親情、愛情、政治、醫(yī)學、體育等等,幾乎包羅萬象,美不勝收,心理描寫尤其細膩。和他的成名作《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相比,這一部顯然寫作技巧更加純熟。這部作品要慢慢的讀、細細的讀,甚至不能漏掉一個詞一個字。如果漏掉了,你會發(fā)現自然流暢的情節(jié)會斷開,甚至是感覺漏掉了重要的一段,在他的長句里,包含了豐富的信息。

    我有點喜歡麥克尤恩了。
  •   用了很長的時間,慢慢看完了這本書。這本書讓我對麥克尤恩有了新的認識。我對麥克尤恩的第一認識是《最初的愛,最后的儀式》。那是一本才華橫溢的短篇小說集,他的處女作。從《最》可以看出,一個滿溢天才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與細膩精到的控制力,還有一個深刻作家應具備的不令人討厭的好奇。我稱那是一本英國范兒的《傷逝》。
  •   第一眼就被標題吸引了,每周都有星期六,可是在這個日子,我們再干什么,想什么呢?!我喜歡敘述之中,夾帶著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非常喜歡。
  •   喜歡麥克尤恩
  •   麥克尤恩 這四個字 就是保證!
  •   麥克尤恩的水平當然是一貫地毋庸置疑,翻譯的水平竟也是出人意料地出色,很久沒看到這么行云流水的譯文了,這個譯者值得關注~
  •   生活其實很乏味的,漫長的人生本來就是吃喝拉撒睡,為了這些而工作,僅此而已。生命需要精彩,沒有人給你,就自己來點。一個人的一天能些成一本書又何妨?只是讓我們知道,生活和生存其實都是不容易的,過好每一天吧
    很喜歡這本書中的一些細節(jié)和心理描寫,能讓人就這樣跟著作者,面對一切
  •   作者風格的成熟作。故事一氣呵成,雖然劇情有點老套,但文字帶給人的感覺卻非常好。
  •   不虧是麥克有恩的作品,把一個人的一天以及心理描寫的如此細膩
  •   一天的故事融入到一個書里。
  •   一本書寫了一天的經過。太強大啦。
    情結環(huán)環(huán)相扣,讓人手不釋卷啊
  •   不知道如何下眼
    聽余華說不錯
    沒時間沉下去
  •   看了前面的部分,感覺不錯
  •   慢慢看 每次看都是不一樣的感受
  •   送朋友的他說好
  •   書很不錯,紙質很好,是正版的
  •   書籍質量不錯.
  •   一直喜歡他的書,這次的書質量也不錯的
  •   很好的書 非常特別 值得一看
  •   看過麥克尤恩的其他作品,想多讀幾本他的書,語言表達很喜歡.
  •   這本書是幫同學買的,他說很喜歡麥克尤恩,所以很期待收到的那一刻
  •   很有麥克尤恩的風格~
  •   還是喜歡他的短篇 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
  •   作者用非常細膩的筆觸描寫了一天發(fā)生的事情。推薦
  •   麥氏出版于2005年的小說,他的文字總是有一種優(yōu)雅又不拘的味道,深獲我心。
  •   看著很有感覺。全書將近三百頁。只寫了一天的事。
    當然還有功力了。
  •   他很會講故事,讀來很吸引人,喜歡
  •   對于學編劇的人來說,該故事挺好的。
  •   值得看,經典
  •   驚嘆作者的駕馭力,很順。
  •   幫朋友買的
    是麥克的鐵粉
  •   孤獨 寂靜 內心世界 都描寫的很細膩 好書!
  •   書店已經找不到了
  •   書的質量不錯,內容精彩。唯一的不足是,翻譯有點生澀。
  •   終於我用速讀法把它讀完了!

    本來這個發(fā)生在星期六的故事在情節(jié)上是還可以的,
    但作者為了要把一天寫成一本書,
    那就迫於無奈要東拉西扯了...

    對不起, 書看完了我只餘下標題所寫的感覺,
    並沒甚麼發(fā)人深省的體會.

    本來白開水也挺解渴的,
    但在裏面加塩加醋之後,
    東西便會變得難喝.

    看來我還是倒半杯紅酒呷兩口消消悶氣好了...
  •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翻譯的問題,我覺得文字有點干澀,不夠水潤。文章的情節(jié)很一般,能讓人看的下去就是了。
  •   不知道是文章本就如此,還是翻譯有出入,看過這么多書,這本太艱澀難看了
  •     這個星期六終于畫上了句號。
      ——《星期六》
       西奧的爸爸——貝羅安是本書的男主,之所以這么復雜的說,完全是因為,我一開始忘記了男主的名字了,但是我卻記住了書里這個有個性的藍調音樂家兒子,當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西奧年輕又帥氣。
       故事說的貝羅安的星期六一天,從中年邁向老年的男子失眠而起的凌晨開始,他看見了一架飛機失事,然后他腦補過大,又不忍心吵醒深愛的妻子,一個人下樓遇見了深夜死宅兒子,然后兩人就著飛機失事的話題一路歪樓,然后兒子去睡覺了,男主去做愛了。接下來,妻子上班,貝羅安去打網球,路上遇到了一個神經有問題的狂暴青年和他的小伙伴,在打斗中貝羅安用專業(yè)知識嚇退了狂暴青年,后來在打網球的時候貝羅安又開了大腦補術,之后貝羅安又去買菜準備招待他的女兒和岳父,繼續(xù)腦補,迎接了女兒和岳父之后,之前嚇退的狂暴小青年找上了門來,企圖對他的女兒不軌……所以說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叫男主之前仗著職業(yè)優(yōu)勢嚇唬別人,結果小青年最后被一首詩征服,摔的鼻梁斷裂!同時全家人發(fā)現女兒懷有身孕,岳父與女兒也冰釋前嫌,最后男主去醫(yī)院救治小青年,回來的路上腦補了一路情侶。
       小說是這樣結尾了,“終于,他在朦朦朧朧中睡著了——這個星期六終于畫上了句號”。
       我的心里也是這么咆哮的!尼瑪啊,終于完結。對于一個專注于劇情流的人來說,一個專注于腦補和話嘮的男主真是很虐!盡管也有驚嘆麥克尤恩話嘮水平之高,這么零碎的長篇大論安插的一點也不突兀而且條理清晰,畢竟距我看完這本書已經有兩個星期左右了,我竟然還可以復述出故事大概,話嘮水平可見一斑。
       但是,恕我愚鈍什么深意也沒領會到,而且,真的是一直在焦急這想要翻完這本書
      
  •     這本書斷斷續(xù)續(xù)看了很多天。不難怪,情節(jié)不太緊張,整本書是一個英國中產階級對周遭社會、自身家庭、個人心理的全面解剖,并且濃縮在一個星期六里完成。隨意看,差不多了就放下咀嚼一會兒,半個月才讀完。
      
     ?。ㄐ问缴舷袷敲绖 ?4小時》還是丹布朗那堆書呢忽然想起來。)
      
      我有時看一些涉獵專業(yè)領域的小說時就覺得,素材、知識、人脈很重要啊,即使自己本身不具備這方面的知識,寫不來那些個術語,也能通過一年半載的密集準備,結識專業(yè)領域的專家,用耳聞目睹身受讓自己全副武裝起來。在使用完自己的親身經歷之后,作家一定要從廣袤的現實里吸取養(yǎng)分,在不同的載體上繼續(xù)表達自己的觀點。不過呢,書里面腦科手術專有名詞還好沒有太多,在我差不多走神的時候就停止了使用。如果是一個醫(yī)學生來看這本東西,不知是倍感親切還是覺得錯誤百出?
      
     ?。ㄏ肫饢|野圭吾的搞笑偵探系列,主角遭遇逮捕是因為看得下去含動不動十幾頁宇宙理論的偵探小說……)
      (最近也是看他一本《使命與心的極限》大講特講腦科醫(yī)生做手術的,和這本《星期六》在這一點上一起讓我迅速接受好多腦手術名詞……)
      
      這本書討論了很多問題:伊拉克戰(zhàn)爭的合理性、家庭成員的復雜關系、對待弱勢群體的態(tài)度、人對年齡的對抗和無奈、醫(yī)生與病人的信任關系、文學對人的重要性、中年性愛(呃)……我對’弱勢群體‘這塊尤為感觸。麥克尤恩筆下的那個巴克斯特,還有那個貝羅安的媽媽,讓我想起了公司附近的一條人行天橋。這座天橋連接公司大樓和對面的吃中飯逛街的一間小mall,我每天都會經過。有位一把年紀的干瘦老奶奶,總是把自己臉涂得像電視里老北京那種耍雜的大頭娃一樣,唇紅臉白的,搬個小板凳坐在那兒唱歌討錢?;瘖y品質量肯定不怎么好,臉上皺紋蓋不住,反而現出些溝壑。播背景樂的喇叭、唱歌的麥克風都發(fā)出十塊錢左右的聲音。唱得更是走音兼走節(jié)奏。臉上永遠帶著一股似笑非笑的茫然。在天橋上走過去吃飯,又從天橋上走回來上班,每天中午見到她,我不多也不算少的同情心總是被一來一回拷打兩次。我讀《星期六》的這半個月,會覺得她也成了像貝羅安媽媽一樣是個遲早會消失的角色。
      
      總是有很多像是一個人活著的老人家。那些還有工作能力的會去打工;有朋友圈子又不愁錢的,就在天橋隔壁的食閣里一群人喝咖啡安坐一下午(以致于食閣都會投訴老uncle們光喝咖啡不買飯,讓吃飯的白領沒地方坐)。像這樣應該已經被社會的大流放棄了的人們,他們到底怎么在活,沒有人關心。人們只是路過。偶爾會有人放下一點點錢。不小心掉落在生活的縫隙里的人被失敗藏得好好的。
      
      麥克尤恩一定是想控訴一下社會的。作家都會自省,會同情窮苦人,會關心戰(zhàn)爭是否發(fā)生,會質問這套約定俗成的社會規(guī)則到底有多少不合理的地方。我覺得他寫的這本書挺迎合有人文關懷之心的中產階級的。所有問題面面俱到地討論一番,讓身在其中的人體會出嘲諷的意味。像看《鏘鏘三人行》似的,老人家把這個時代幾個主要的矛盾叨叨了一本書的長度。
      
      批判歸批判,沒有幽默是不行的。還是有幾個笑出聲來的地方。標題就是其中一句。:)
  •      麥克尤恩這部登峰造極之作,帶來的閱讀上的折磨讓我不得不放棄。故事講述了一個神經外科醫(yī)生在星期六一天的生活景象,用回憶、想象等意識流的手法來填充小說內容。非常喜歡小說開頭的敘事,但伴隨而來的大量的想象、自省讓我失去了對主線的興趣,產生了一種“與我何干”的想法,只能放棄。
      
       有足夠耐心的,喜愛文學的可挑戰(zhàn)此書。它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從伊拉克戰(zhàn)爭、家庭教育、社會底層問題到體育運動、古典詩歌、藍調音樂。甚至由此延伸到更遠也更抽象的生死觀、老年態(tài)度、愛與義務等。
  •     正如他在《黑犬》序章里自我批評的那樣,《星期六》也成為了他模仿普魯斯特的成果。書講述了一個無聊的故事,表達著無關痛癢的態(tài)度,絮絮叨叨的描繪一個又一個百無聊賴的情懷,助長著軟弱和乏味的種子。
      讓人無接受的是作者對當時時局的迎合,整個故事中都不停的穿插著反對反戰(zhàn)情緒的橋段,作者還挑選了一個故事讓讀者更加相信打擊薩達姆政權是正確的事情,而這一條線索的最高潮被安排在了女兒黛西作為反戰(zhàn)者與主人公貝羅安這位主戰(zhàn)者父親的爭執(zhí)中,女兒的各種反戰(zhàn)言論被父親各個擊破,她言辭中透出的稚嫩和天真也讓她的觀點站不住腳。何況主戰(zhàn)的對手是那么的形象高大全真善美,還是一位盼著久別女兒歸來的父親,道德上還得天獨厚。
      這種無聊的安排很難將這本小說歸類于優(yōu)秀的那一類。類似的裝孫子橋段也曾出現在《挪威的森林》大學造反的段落里,而村上春樹還把自己描繪的更加硬朗一些。因為這本《星期六》,我覺得麥克尤恩和村上春樹水平奇虎相當,不偏不倚,這兩年火估計也就是占了高加索人種的優(yōu)勢吧。
      
      
  •     有人說我常常誤解一本好書。
      所以這本書我是特地讀了兩遍,現在懷疑‖這確實伊恩不可多得的無趣作品?!?br />   
      故而……極力推薦,求洗腦。
      
      
      P:伊恩最擅長的是極端主義,慌亂和不安,也許《星期六》對于“恐怖伊恩”來說太過溫馨了?也許是我還沒到四十,很難通感那種老夫老妻之間精妙的無力感?
  •     向來喜歡那些光怪陸離,出人意料的故事,以此標準來看,伊老的這份作品實在不算好,但這卻絲毫不妨礙我大快朵頤。讀完后的酣暢淋漓之感可以匹及吸食毒品后的飄飄升仙之境。
      青年人的世界真的太困難,學不會中年人的成熟世故和老年人的出離于世,更沒資格像少年那樣任性固執(zhí)??諔岩簧砝硐霟o處施展,現實生活的挫折令人倍感孤獨??墒且晾蠀s告訴我們一切都沒關系,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擔憂、不滿和恐懼。你當前的困惑在世界的另一個角落也正在困惑著另一個人。所以你可以活的不再那么小心翼翼,真誠表達自我比任何趨炎逢迎更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陸陸續(xù)續(xù)的讀了不少伊老的書,從初期那個將自己困于柜中的那個大孩子到現在以德報怨的神經科醫(yī)生,這些人物越來越豐滿,能力越來越大。我們也可以看到伊老本人更加平和炙熱的處事態(tài)度,這盤棋伊老步的實在妙,開局另辟蹊徑,中局穩(wěn)扎穩(wěn)打,期待看到他給我們怎樣一個結局。
      伊老的作品確實優(yōu)秀,不愧人民作家之稱,他用最美好的感情去寫作,他令我們深刻去反思我們的生活和意識,他帶給我們真正的快樂。
  •     最初還沒翻開這本書
      最初以為跟王文華的《寶貝只剩下我和你》大約一般,沒有想到是在一天內展開一個又一個故事的種種因果
      記得當時遇到的一位也愛恐怖伊恩的讀者,說:如果伊恩能讓你猜到,那麼他就不是伊恩了
      我不知道伊恩腦袋里究竟有多少瘋狂細膩的想法
      如果你問我外國作家最愛誰,我只會回答你三個人,伊恩麥克尤恩,雷蒙德卡佛,卡爾維諾
      讀每一本伊恩的書,可想而知伊恩用了多少的內心描寫,我不知道這麼寫細微知鋳的東西他花了多少時間來思考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因為愛上了伊恩,我開始變得愛思考一些細微的地方,比如人心,比如事物真是的意識形態(tài),而我也曾親口聽到別人說我可怕,那種能夠把人心看的太透的可怕,當然,這跟伊恩的恐怖還是有很大區(qū)別的。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
      關於伊恩,我沒有什麼要多說的了,褒貶不一,有人愛他的陰暗,有人討厭他的陰暗
      至於這本書,我想我從沒想過,我的星期六是怎樣的,我是找個安靜靜謐的地方嚼一杯咖啡看一本書,還是因為一些事忙上忙下
      但。你若看過此書。你一定知道星期六才不是這本書的主題。這只是我的題外話而已。
      其實我們很多人的人生一如主角一樣,我能讀出主角在某些地方有些恐懼自己的內心。因為摸不清。所以害怕。所以恐懼。同時又一片空白。於是矛盾。
      而這樣的人,是普通渺小的,同時又巨大得與眾不同
  •     在我們的高中里,語文老師每次講評作文會把那些高分文章分為兩類:學的會的和學不會的。學的會的那些是因為他們結構嚴謹、材料用的貼切、立意有深度很穩(wěn)??梢越o同學們借鑒學習的。學不會的那種呢,則各有各的風格,總而言之,就是有優(yōu)點但不適合推廣的。麥克尤恩的小說就屬于可以讓人學習的。不過還是得說一句,跟許多已經被稱為名家的人一樣,不是輕易能學也不是完全能學的。有那么一陣,我有點厭煩他的小說了,無論是《在切瑟爾海灘上》、《愛無可忍》還是《水泥花園》都給人那種可讀可不讀的感覺,沒有什么太深的感觸,也沒有什么了不起的技巧。追譯文出的系列好像也沒什么特別必要的了。直到《星期六》,我再一次感受到這個家伙寫小說的高水平。在書的封底,所有的評論都無一例外的贊揚麥克尤恩的寫作技巧和小說藝術。其實,這又何嘗不是一本教科書,雖然文無定法,但讓我們想想,在碰到一些實際問題是不是可以向他去取經:如何流暢處理一個人物眾多的場景?如何營造一種極度緊張的氣氛?如何不拖沓地描寫一場球賽?如何不過度又不太保守地撫摸人物的內心?這些問題的一種不錯的答案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
      在分析小說上,我覺得我沒什么太大的本事,本身在學校里做語文閱讀就時好時壞了,我不敢說應試教育中的題目完全沒有意義。所以不敢選取任意一個片段進行分析評論。不過我還是得給一些跟我一樣想好好練習練習寫東西的朋友一點經驗。我讀這本書的時候,發(fā)現有那么幾個片斷是非常值得學習的:1.開篇掃描貝羅安一周以來所做的神經外科手術和最后他給巴克斯特的手術的描寫。2.貝羅安和施特勞斯的壁球賽。3.游行和事故。4.從每個家庭成員陸陸續(xù)續(xù)回家到全書高潮,巴克斯特闖入家中,中對每個人物的充分調動。
      而在整本書的角度。有個問題是值得我們注意的。麥克尤恩從貝羅安的清晨便開始布線,用了很多個意識流和回憶托出一個又一個人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給了作者和讀者極大的想象空間和發(fā)揮余地。我們常說東西寫不長,我想很有可能就是一開始的矛盾就沒埋好,導致到了后面無力延伸。這是否跟我們閱讀里常做到的打鋪墊有關系呢?除了布矛盾,貝羅安從每個所見所聞都不是白寫的,都是對后文有深刻影響而反復提到的。這讓小說的整體性更強了。
      我覺得雖然很多人都說自己在寫東西的時候不怎么想到這些東西,但他們就是這樣自然而然地流出來了,事實上他們仍然是在不經意間注意到了這些問題的。這跟他們寫作的經驗是分不開的。我以前看到過一個文章,講的就是麥克尤恩和石黑一雄在作家訓練班里是如何學習的:學一只鷹的視角俯瞰一個城鎮(zhèn),用一個小男孩的視角敘述跟著媽媽去購物的經過。凡此等等,造就了他們寫作的駕輕就熟。別人說麥克尤恩寫作登峰造極。小說藝術的典范之作。不是瞎說的,而且,說是對努力的表揚也未嘗不可。
      
  •     I was wrong about Ian McEwan, but on the other hand, I'm always right to stick to him.
      
      Saturday, has a brilliant twist towards the end, you just have to endure the long-wordy foreplay.
      
      but trust me, it's worth it!!!
  •     用了很長的時間,慢慢看完了這本書。這本書讓我對麥克尤恩有了新的認識。我對麥克尤恩的第一認識是《最初的愛,最后的儀式》。那是一本才華橫溢的短篇小說集,他的處女作。從《最》可以看出,一個滿溢天才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與細膩精到的控制力,還有一個深刻作家應具備的不令人討厭的好奇。我稱那是一本英國范兒的《傷逝》。
      
      然后去找麥克尤恩其他的小說,先看了《阿姆斯特丹》,又看了《在切瑟爾海灘上》。坦白講我有一點點失望,充滿靈性的陶罐沒有了,變成一個閃著釉質光澤有著固定形態(tài)的陶瓷。當然,作為一個成熟作家,他有著極其突出的風格,他仍然是迷戀微觀細節(jié)和宏觀戲劇性的。但是隱隱的,我感受不到《立體幾何》《家庭制造》《化妝》等等那些新鮮的奇怪了。
      
      看完《在切瑟爾海灘上》,我一度認為可以少看一些麥克尤恩了。我基本了解了他的套路,把一個戲劇性情節(jié)發(fā)展成慢鏡頭,然后疊化進層層記憶。這當然是一種非常高明的寫法。是對讀圖時代的一種妥協。一種奸詐的逃避方法。
      
      直到有人向我推薦《星期六》,說這才是麥克尤恩的代表作。封面設計一般,極容易混淆一些成功學或者心理安慰劑之類文字的封面。我將信將疑的開始讀。很輕易的就讀進去了。結構還是那個結構,總體上說是一個強烈沖突的戲劇情節(jié),一家人遭受打劫,故事鋪墊前史就是一次交通事故刮蹭。由此生發(fā)開去,完成一部完整的小說。
      
      這一次,我覺得他把這種結構推向了一個極致,給我一種無以復加的震撼感。我重新審視這種結構,它的優(yōu)點就是它非常適合我們這個紛繁復雜的時代。劇情的核是塊吸鐵石,把這個時代繁雜的甲乙丙丁統(tǒng)統(tǒng)吸附在核上。無謂的戰(zhàn)爭;以及由戰(zhàn)爭引發(fā)的爭論;民主與獨裁;表態(tài)與沉默;詩歌與詩歌的繼承;爵士樂的發(fā)展;父輩與子輩;與更上一輩之間的親情與隔膜;面對朋友與面對陌生人;事業(yè)成績與個人興趣;童年記憶與成人性格;疾病與治療醫(yī)患;中產階級的生活態(tài)度;疲憊的精神和好強的秉性等等等等,我感受到麥克尤恩野性勃勃又自信滿滿。他創(chuàng)造了一個獨立的小宇宙。一臺小型戲劇(“小戲劇”是網友介詞說的。)
      
      《星期六》讓我重新認識了麥克尤恩,我想不出更好的描述我們當下生活的方式。他給我們提供了范本,而不僅僅是模具。
      
      
  •     雖然當年《贖罪》火的沸沸揚揚,我看的第一本McEwan的書卻是Enduring Love. 當時看完把我impressed不行,馬上想找來他其他的書看??戳税⒛匪固氐?,覺得真好,從此開始崇拜這位大哥。
      
      誰知好景不長,有一次去渡假,找到了一本他的早期作品叫The comfort from the strangers. 看完之后感覺有些莫名其妙,說不出是好是壞,就跟沒看過似的。而滿懷著憧憬看《星期六》簡直是當頭棒喝!
      
      不得不承認,McEwan的描寫真的是無懈可擊,可是他文字那個啰嗦程度簡直要把我逼瘋??此倪@本書讓我想起小時候看著名的日本卡通《灌籃高手》,情節(jié)緊張時常常一個比分就要分好幾集來播,煩死我了!
      
      據說《贖罪》真的是他的巔峰之作,回倫敦后就去看,Enduring Love很推薦,《星期六》耐性好的可以挑戰(zhàn)看看。
  •     暫且把評論中呼聲很高的“中產階級”擱在一邊,特別想說說故事中關于主人公以旁觀者經歷一場新聞事件的共鳴。
      雖然遠在東方瓷器國,尚無一絲機會能感同深受說中群起反戰(zhàn)的游行的磅礴氣勢,也無力想象自由的民主到底如何環(huán)繞自己四周,但不得不為書中情節(jié)的一段對話動容:咱們的主人公,當發(fā)現自己旁觀參與的墜機事件,居然沒有陰謀、沒有暴力,居然就是一條微不足道的小新聞,他憤怒覺得被欺騙。
      P149:
      “他發(fā)現自己變成了一個易受欺騙的傻瓜,自愿而又盲目地追隨著當局施舍給公眾的任何一點點新聞素材、觀點和推論。他是個趨炎附勢的順民,眼看著“惡龍”(圣經中的猛獸)逐漸變得強大無比,便躲在它的機翼下祈求庇護。那架俄國飛機正好闖入他的失眠中來,而他則樂得讓這一事件和新聞媒體左右他的情緒。那純是一種假象,誤以為自己也是當事人之一。每當關注新聞動態(tài),每周日下午躺在沙發(fā)上讀更多空穴來風的評論專欄,更時常研讀唱片累贅的實時追蹤,聆聽他人對事態(tài)的預測,眾說分至以至于語言還來得及實現或者落空就被忘在了腦后。他幼稚地認為憑借這樣的熱衷,自己就等于在參與這場事件?!?br />   這個場景真是似曾相識,每當網絡引爆XX看點,我也一摸一樣的群起激憤,奮力地留言、刷新評論、殷切的跟進最新動態(tài),時時刻刻繃緊神經只為得到事件的進步處理,結果呢?本以為是事件的參與者,官方一句模糊的尚在調查,或者給一個莫名其妙的結論,本新聞事件就此謝幕。而更多激發(fā)討論的事件,卻在爭論中如模板般沉淪。如果我不愿當一個易受欺騙的傻瓜。該怎么辦?
      書中貝羅安和兒子西奧的對話或許有借鑒意義。
      p28
      “上個月,西奧總結出了一句至理名言:眼界越遠,失望越多。當問到為什么這么說,他回答:每當我們關注那些天下大事,例如政治局勢、溫室效應、貧困人口等問題,情況看起來糟糕透頂,毫無進展,前途一片灰暗。但如果我只看眼前,只關心自己的境遇,我就會想起剛剛邂逅的女孩,即將和蔡司一起表演的音樂,下個月的滑雪假期,這么一想生活還真不賴。所以,從今往后,我的座右銘就是做一只井底之蛙。”
      
      做一只井底之蛙!說的真好,不再關心匯率上漲和戰(zhàn)斗機到底在沒在試飛,也難得去憤怒哪門子的貪官玷污了納稅人多少多少銀子,買不起房子就租房子,租不起房子就回老家。至少老麥說的對,不管中產階級還是啥產階級,生活永遠比下有余。至少還有愛人親人和健康。
      
      ok!從明天起,關心蘿卜和白菜,大衣和小鞋,做一只井底之蛙。至于其他的天下大事,統(tǒng)統(tǒng)見鬼去!
      
  •     長期以來,文學評論界和大眾讀者之間的審美分裂已經鑄就了兩座堅不可破的敵對堡壘,前者依然堅持遵循精英主義和小眾主義的美學原則,并保持著對政治與的警惕與抨擊;而后者在消費時代繼續(xù)我行我素,根據時尚與階層所打造的心理口味來選擇市場上各類暢銷讀物。兩座堡壘按照各自的意識形態(tài)運行,當然有時也會發(fā)生一些小小的摩擦,由此衍生出兩套截然不同的話語評估體系。能夠同時受到兩者青睞的作家寥寥無幾。然而,“真正的天才不會受制于他所在的時代與階層”,英國作家伊恩?麥克尤恩證明了這點。在英國,他是極少數既被各種文學獎項頻頻光顧,又受到大眾讀者與商業(yè)市場青睞追捧(注意這里的大眾主要指英國中產階級)的作家之一。別的不說,光是四次入圍布克獎,一次折桂的經歷就令人眩目。此外他還獲得莎士比亞獎、費米娜獎,惠特布萊德獎等數不清的獎項,由《贖罪》改編的同名電影獲得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的殊榮,他的大多數作品都曾被拍成電影……與這些光環(huán)相反的是他在文壇里的低調處事,他生性羞澀,甚至有點沉默寡言。六十年代他曾追隨過風靡一時的各種先鋒實驗藝術,可很快就以自己的風格開始寫作生涯;他的小說沒有后現代主義的敘事革命,亦沒有古典主義繁復華麗的鋪張風格;當先鋒實驗藝術以驚世駭俗的姿態(tài)打破大眾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一次次沖擊著觀眾的眼球時,他卻遵循著現實主義的巢臼,敏銳地捕捉布爾喬亞們外表光鮮下的道德焦慮。那么,一個出色描繪了當今英國中產階層眾生相,揭示其日常生活背后的黑暗內核,人稱恐怖伊恩的小說家,究竟是什么構成了他的魅力?
      一個文學愛好者可能會在這些作品中發(fā)現狄更斯式的諷刺效果,福樓拜式的寫實主義,??思{對心理深刻有力的剖析以及喬伊斯的意識流,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的理查遜與奧斯汀;而一個普通讀者可能對其中中產階層日常生活精確細致的描述,記錄片似的現實主義風格以及道德禁忌主題更感興趣。有些人贊嘆作者純熟的技巧手法和語言功底,有些人折服于他在探索人性陰暗面道路上所達到的哲學深度,另外一些人則認為他不過是一個擅長寫生活諷刺小品的保守派。不管這些毀譽參半如何,麥克尤恩始終忠實于他自己。從《水泥花園》到《贖罪》,再到最近出版的《在海灘上》,他所關注的,他所剖析的,他所鞭笞的,正是現在牢牢掌握這個國家機器卻又危機四伏的戰(zhàn)后一代中產階級。
      許多當代作家都從不同角度對以中產階級為代表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進行了犀利批判。例如我們所熟知的英國文壇祖母多麗絲·萊辛,日裔作家石黑一雄,印裔作家奈保爾,或是從女性主義視角,或是從文化邊緣人身份出發(fā)解析舊日帝國內部,以及帝國與殖民地之間的文明沖擊及其困頓。但以攝像機般的紀實語言展現布爾喬亞們日常生活中的倫理道德黑洞,以外科醫(yī)生的精確細密來解剖其崩潰的過程,這種客觀、冷峻、簡潔利落的風格只屬于麥克尤恩。
      現實主義作為一種藝術寫作手法已經遭到大多數作家的拋棄,面對大批機械復制時代所造就的圖像泛濫,十九世紀所追求的那種真實已經不能應對快速發(fā)展的多維世界了,電影的崛起相應地取代了文學的紀實性功能。然而現實主義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幽靈卻始終回蕩在形形色色的現代主義中,意識流不正是為了能夠真實反映人的無意識心理活動嗎?超現實主義恰恰是現實世界在象征秩序中的鏡像投射。傳統(tǒng)總是以某種超越時間的靜滯模式為文學評估提供了參考體系,而麥克尤恩正是傳統(tǒng)堅定不移的繼承者與創(chuàng)新者。在他的小說里沒有所謂的后現代敘事結構,亦沒有游戲性的語言實驗,我們看到的是對長鏡頭以及敘述視點切換的巧妙運用,是攝影機般對事物客觀精確的記錄,是細膩深刻的心理寫實。他的文字兼具電影那種空間運動性以及尼德蘭室內畫的靜謐性。更奇妙的是,他擅長將場景整體的夢幻感與細節(jié)處理上的真實性完美結合在一起。例如《時間中的孩子》第三章中的主人公斯蒂芬穿過長長的森林,一望無際的金色麥田和鄉(xiāng)間酒吧去和分居的妻子重逢,那一段讀來非常出色。跟隨斯蒂芬的腳步,三個層次分明又相互緊密關聯的空間同時展現在我們面前:他所見所聞的自然界,此時此刻的心理界以及不斷變換的行動界。同樣是客觀冷靜的場景描寫,我們跟隨主人公的視角望去居然有了美麗的詩意,這段文字讓我想起超現實主義繪畫中常見的那種灰白底色,遠處充滿夢幻的布景與近處細節(jié)的寫實處理相得益彰?!栋⒛匪固氐ぁ防锏目巳R夫獨自一人在湖區(qū)的山景中攀巖也有同樣出彩的敘述。麥克尤恩堪稱精湛的筆法再一次讓我深深理解了文學,真正的文學擁有一種魔力能夠調動各種感官的所有能量,超越了電影或繪畫那種視覺逼真感所造成的終極缺失,最終帶我們攀越到精神高峰。
      麥克尤恩的敘事結構也有著它自己固有的模式。由于作家本人對古典音樂,尤其是巴赫的嗜好,他在章節(jié)布局上采用了對調格式,像一支短小精煉的二重奏。麥克尤恩的小說沒有十九世紀現實主義名著中常見的那種龐大敘事,往往篇幅不長(《阿姆斯特丹》更符合中長篇,《星期六》是他目前所有作品中篇幅最長的,但也是他對喬伊斯的《尤利西斯》的一次模仿與致敬 )人物不多,線索也比較簡單,一般兩條線索并行不悖交替發(fā)展,其中間與一些小插曲,幾個回轉之后便達到高潮,收尾干凈利落。試以《阿姆斯特丹》為例,第一場以莫莉的葬禮為起點。女主人公莫莉在開篇即已死去,但她生前的音顰笑貌依然鮮活地存在于情人的記憶中并貫穿全書,成為一條隱形線索(這類以虛寫實的手法讓我想起了達芙妮?杜姆里艾的《蝴蝶夢》)。開篇也交代了莫莉的兩位情人作曲家克萊夫與報社主編弗農是多年的好友;從第二章開始,便分別以克萊夫與弗農各自的行動軌跡為平行線索,截取生活與工作的幾個片段,用短短五章的篇幅從容不迫地勾勒出兩人的日常生活與內心世界。隨著兩人危機感的加劇,一種語言節(jié)奏上的加速度也漸行漸快,直到崩潰的臨界點,弗農被迫辭職,而克萊夫的創(chuàng)作也宣告失敗,至此小說進入了精彩的高潮階段。弗農與克萊夫的相互謀殺就像當初他們預約的助樂死一樣,充滿了黑色諷刺效果。
      作為傳統(tǒng)文學的擁躉,麥克尤恩一貫采用第三人稱的限知敘述視點,除了《水泥花園》中的霍蘭德以第一人稱“我”來敘述之外,他的絕大部分作品都采用第三人稱,在拉開自身與敘事之間距離的同時,也為讀者與書中人物設置了同一性的視點陷阱,從而使得攝影機的語言獲得了偷窺癖的色情意味(在希區(qū)柯克的電影語言中有同樣的效果)。麥克尤恩要描寫的是英國中產階級的日常生活,但他不像巴爾扎克那樣立于全景全知的上帝視點,而是強迫讀者跟隨人物的目光與活動,逐一展現花園、廚房、起居室,那些房間里的秘密,那些窗口里的隱私,從而最大限度地激起讀者作為偷窺者的快感。最精彩的就是《贖罪》女孩布里奧尼偷偷看到商人馬歇爾奸污姐姐塞西莉亞那一幕,當我們隨著布里奧尼的目光聚焦于強奸場面時,不動聲色的描述本身和偷窺造成的色情幻想形成極大的反差。不得不佩服麥克尤恩的殺手锏語言,帶有金屬器械的鋒利:那些文字像泛著寒光的冰冷的刀刃,不經意之間劃破表面的皮膚,讓我們看到赤裸裸的真相。手術刀導致恐懼,而恐懼中夾雜著受虐的快感。
      當然,除了在形式層面的非凡功力外,麥克尤恩的另一成功之處在于主題探索所達到的深度。他非常關注人在道德戒律和意識形態(tài)束縛下掙扎于陰暗底層的欲望,以及欲望(尤其是性欲)對人性的腐蝕。一個階層的衰退以道德秩序的崩潰為先兆,而道德的崩潰又從家庭內部開始,于是在一棟棟舒適光鮮的住宅里掩藏的隱私,人們目光所不能及的角落,這正是麥克尤恩要講的故事?!端嗷▓@》涉及青春期叛逆與亂倫主題,《贖罪》表達了這個階層的等級焦慮,以及所帶來的罪孽感,《星期六》呈現出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內部道德秩序的崩潰,《阿姆斯特丹》描寫了兩個成功人士的中年危機,《在海灘上》講述了一對來自不同階層的年輕人,在新婚之夜無法跨越其背景的差異真正結合,最終離婚的感傷回憶。盡管這些故事的結局往往殘酷,甚至悲慘,但他告訴我們:這就是生活,真實,無可逃避。為此我們要感謝麥克尤恩,因為已經很少有這樣的作家,能夠輕易地重新喚起我們對自身“此在”的思考,以及我們對“當下”空間的認知。
      
      2009年10月
  •     雖然是英國現代最有名的作家之一,但直到看過《Atonement》這部電影之后我才聽說過伊恩?麥克尤恩。電影不論是內容、風格還是故事,都把我感動得一塌糊涂,所以我自然很想看看原著是什么樣子。
      
      恰好當時我還在喜歡看電影就看原著階段(現在已經成了先看書再看電影,或者根本不看書階段),又在上海無事可做,所以很快就下載了《Atonement》的書,放在手機在路上看。
      
      這么看書,當然看不仔細,再加上看過電影,對劇情已經比較熟悉,因此我只是有一搭無一搭的把書看完,所以自然覺得書不如電影好。但為了不讓環(huán)境讓我錯過一名好作家(特別是當時我正在恢復習慣性讀書這一好習慣),于是我又買了《On Chesil Beach》。
      
      相比之下,看實體書的我要用心得多,再加上書又不厚、并要趕緊送人,很快也將此書看完。書的故事很好,也很感人,加上麥克尤恩優(yōu)美的文筆和舒緩的節(jié)奏,很快就讓人沉浸其中。但是,看完書后,我卻有隱隱的空洞感,和《Atonement》看完相近,于是決定不再看他的書。
      
      最近正好有朋友又要看麥克尤恩的書,我于是替她帶了本《Saturday》回來,看完之后,又是相似的空虛感。之所以會不斷如此,我覺得和麥克尤恩本人的文風有關。
      
      麥克尤恩的文筆甚好,但很難說到了亨利?詹姆斯那種讓人驚艷的地步。實際上,即使是詹姆斯本人,也是到了后期方能那般爐火純青,以至于文筆的優(yōu)美能夠掩蓋其人物刻畫、情節(jié)等方面的不足?,F在的麥克尤恩的水平就仿佛詹姆斯早期的《The American》:文筆雖然足夠流暢,但如果將其作為唯一的特點來看卻稍顯不足。
      
      而且,麥克尤恩與詹姆斯還有一個共同的弱點,那就是太過工匠氣。也許是因為他們花了太多的時間修飾自己的文辭,以至于在他們的作品中有時覺得難以找出“生”的氣息。這就像日本庭院,如果修飾太過,那么美則美矣,卻沒有一絲天然氣息。如此一來,觀賞者只能贊嘆于工匠本人的技巧,但這樣的結果對于工匠來說,似乎就有了喧賓奪主之嫌。
      
      在《Saturday》中,這種傾向尤其明顯。此書一讀起來,就覺得作者是有了立意之后開始撰稿。也就是說,麥克尤恩一開始就像寫一個英國中產家庭在9-11之后的生活,并且決意一切時間皆需在24小時之內發(fā)生。
      
      由于事先有了這許多圈圈,于是麥克尤恩的故事無時無刻不得不去迎合它,而不是讓人物和故事自然而然的展現出來。而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人物單調而不自然,故事戲劇而不生活,看起來別扭得很。而這別扭的感覺也適用于作品的對話,比如那段關于伊拉克的辯論就僵硬得很。
      
      而這也是麥克尤恩的問題之一。他的作品通常都沒有什么野望,似乎不希望讀者通過閱讀作品得到知識、生化或凈化,而是只要作者能夠在閱讀他作品的幾個小時中得到愉悅和沉浸也就滿足了。如此一來,看麥克尤恩和看一部情節(jié)劇或娛樂片從本質上就沒有區(qū)別,而這也使得其工匠氣更濃:由于得不到更多的什么養(yǎng)分,讀者最后只能得到“他文筆好帥”這一印象。
      
      但很多時候,麥克尤恩又不甘心于工匠。然而,他又沒有更多的東西可以提供,所以有時候他的企圖拔高讓人覺得很做作,如關于伊拉克的對話。除了那段對白之外,在《Saturday》中,主人公雖然有很多想法,也都沒有深度。
      
      而即使有深度,讀者可能也會對其排斥,因為此書到處充斥居高臨下的感覺,格調讓人不甚舒服。亞馬遜一個書評戲稱:故事人物的設置是,“男主人公是英國最好的大夫之一,女主人公是英國最好的律師之一,母親是英國最好的游泳者之一,岳父是英國最好的詩人之一,女兒是英國未來最好的詩人之一,兒子是英國未來最好的音樂人之一”。雖然不否認這種家庭是存在的,但讀起來感覺依然和生活極其遙遠,因此他們不論發(fā)生什么,讀者都頗有點“關我鳥事”的心態(tài)。
      
      所以我覺得,作為一個小說家來說,麥克尤恩文筆不俗但不出色,情節(jié)尚可一讀但不能記憶深刻,人物刻意而且符號化。這些特色使得他所有的作品在讀的過程中不會有不愉悅感,甚至還可沉浸其中,但看完了之后得到的卻只是空虛和落寞。
      
  •      這本書里絲毫找不到一點“恐怖伊恩”的影子。滿篇幾乎灑滿陽光,將倫敦塑造成一個恬靜的小城,講述的也只是一個小家庭的瑣碎一天。
       依舊不乏細膩的描寫,精確的描述,讀上去不費任何力氣。情節(jié)如劇情片一樣流暢,意義依然直指社會現實。
       只能說這本書在伊恩的書目里實在太特別了。就像一群尖銳的年輕人中突然多了個慈祥的老者。伊恩帶給我們的永遠是最犀利的抨擊,只不過歲月讓他多了一份寧靜。
  •     一個四十九歲中年男人的疲憊感與無力感。源自于生活的脫離控制。意外、衰老、死亡、兒女在精神意義上的離開、恐怖主義的威脅、世界其他角落發(fā)生的戰(zhàn)爭......
      
      唯一令他感覺放松和安全的位置反而在于緊張、危險但他得以掌控手術刀的手術臺。
      
      安全感來自于能夠控制。
      
      面對無法控制,他最終選擇坦然接受。
      
      我們,恐怕也只能一樣。
      
      生活,對于星期六來說,就是今天。
  •      麥克尤恩的規(guī)模總是不大。像《贖罪》那樣,把主人公丟進大時代,難免讓作者自己都感到吃驚和吃力。麥克尤恩擅長經營小格局。他對事物過分的敏感令他有能力也更有興趣在一個極小的圓點上縱深下去。《水泥花園》是關于封閉的空間與扭曲的人性。《在切瑟爾海灘》講述性心理與人格的遺憾關系?!缎瞧诹穭t展示一個名叫亨利.貝羅安的神經科外科醫(yī)生如何度過他的一個休息日。
      
       貝羅安當然是中產階級。有美滿的家庭和自豪的職業(yè)、可觀的資產和良好的教養(yǎng)。這樣,他可以不受干擾地,自由和充分地體驗他所置身的英國城市生活。觀察和體驗的主題從日常生活到上層建筑包羅萬象。從伊拉克戰(zhàn)爭、家庭教育、社會底層問題到體育運動、古典詩歌、藍調音樂。甚至由此延伸到更遠也更抽象的生死觀、老年態(tài)度、愛與義務。但是不枯燥。在議論這些話題時,麥克尤恩表現了一個嚴肅作者應有的謹慎、寬容和風度。他那樣鐘情于細節(jié),所有的細節(jié)都以一絲不茍的方式對待,決不松懈。他的方式是,如果凝視一只壺,也要讓讀者準確無誤地得到它的溫感。這是麥克尤恩的長項,這些凝聚著耐心與熱情的小事物,構成了真實的日常生活圖景。作者的認真,常常在讀者感到略為煩瑣的時候,更關注到它的感染力和可信度。
      
       麥克尤恩把他的所有小說都處理成小戲劇。通常一件小事會演變成一場事故,由此影響或改變人的一生。這種小戲劇的結構加強了故事的可讀性和作者的職業(yè)精神。貝羅安的領域是顱腔手術,作者就化身為高級外科醫(yī)生,將手術的嫻熟和游刃有余貫徹在了他的文本駕馭中。在這本書里,麥克尤恩不僅僅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外科醫(yī)生——他的職業(yè)、生活和完美的人格——我們將很難看到哪一個作者在這樣小的切點上展開一整個當代世界(或許我們會想到喬伊斯,但那是一種宏大敘述,有別于麥克尤恩的小結構),包括政治、家庭,以及救贖與自救的心靈問題。最后,作者試圖給予了回答。無論你是否對這種回答感到疑慮,相信你都會對主人公和作者的莊重姿態(tài)肅然起敬。
      
      ——————————————————————————————————
     ?。ㄘ惲_安是外科醫(yī)生,并不了解文學,對小說也無甚興趣。P54頁,他奇怪地想,文學作品真是莫名其妙,一本小說里居然有一個靈異之士透過酒吧的窗戶,看到他的父母從窗前走過,正在討論有可能要把懷上幾個星期的他流產掉。這是文學家編造出來的“令人厭煩的瞎話”?!@一情節(jié)出自麥克尤恩自己的作品《時間里的孩子》,是謙虛的作者揶揄自己的一個小花招。)
      
  •      伊恩?麥克尤恩一直是英國布克獎和出版社看好的作家,在網上可以搜到很多對其的描繪,如“極少數又讓評論家叫好又超級暢銷的作家”以及“最受人嫉妒的英國作家”,顯然麥克尤恩近幾年來已成為英倫文學的旗幟性人物,就連以其小說《贖罪》改編的電影也受到萬眾追捧,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殊榮。在這些光環(huán)的籠罩下,麥克尤恩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作家將成為大家關心的話題,在此筆者從其05年創(chuàng)作的小說《星期六》中略窺幾點,當做對這位“超級作家”敘事角度的看法。
       1
       《星期六》講述了神經外科專家貝羅安在星期六一天里的生活景象,這有點像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兩者皆是著墨于“一天”的敘述,且都運用了意識流手法(回憶、想象)來填充小說內容。只是在敘事主角上,麥克尤恩選擇的并非《尤利西斯》里的小市民,而是中產階級,而正是這個選擇決定了《星期六》將在敘事上陷入中產階級的窠臼。
       作家出版社的譯本將小說目錄譯的朗朗上口,不過撇開中譯本的潤色,從目錄上也可看出麥克尤恩對小說情節(jié)的精致安排,就像《贖罪》的文風一樣,雖描繪時代不同,但從《星期六》優(yōu)雅細致的布局上依就能嗅到維多利亞時期的“古風”。
       小說伊始,貝羅安從睡夢中驚醒,當看到一架似有問題的飛機劃過天際后,他展開了一系列聯想,像所有在911事件后驚惶不安的西方中產們一樣,他的冥思主要包括了對自身和家人安全的憂慮,最終貝羅安在和妻子做愛中平靜下來,而這也是他逃避現實的最佳選擇,因為“性創(chuàng)造出生理學上的異度空間,就像夢境與現實的分離”。
       也難怪,貝羅安這類中產們被鋼筋建筑與高檔轎車“包裹”慣了,類似恐怖襲擊這種事,他只會將其理解成單純的暴力,根本不會考慮恐怖分子為什么襲擊他們,其實中產者很明白,正是西方精英社會對第三世界國家的歧視和不平等競爭導致了恐怖襲擊的發(fā)生。
       2
       然后是第二部分“劫后余生”,在這里,貝羅安遇到了患有亨廷頓舞蹈癥的巴克斯特,本來他可以妥善處理與其發(fā)生車禍的善后事宜,只要說話客氣,對這個街頭混混尊重點,貝羅安完全不會被打。但在這種場合,他卻偏顯露出中產階級的好強心,借自己的學識與地位傲慢的對待巴克斯特,結果必然是生下“后患”。
       到了第三部分“天倫之樂”里,麥克尤恩繼續(xù)剝開貝羅安這個中產者的生活,直到此時,讀者才算看到一個立體的貝羅安:他雖是個好醫(yī)生,有個好老婆,但家庭成員關系卻在變遷中顯得微妙和尷尬。貝羅安這邊,他將患有老年癡呆癥的母親送進養(yǎng)老院看起來是迫不得已的選擇,但卻是對為子責任推脫的懦弱表現。另一邊,貝羅安的女兒和岳父為一首詩打起了冷戰(zhàn),老詩人對孫女寫的新派詩歌不屑一顧,而孫女自恃其才,我行我素,最終造成祖孫間的情感裂痕。
       盡管貝羅安一家不是盡善盡美,但至少沒被疾病、離異、窮困等“大問題”所煩擾。他們的困擾只是屬于中產階級這個社會精英群體里的一部分,麥克尤恩作為“功成名就”的中產者,敘述自然也就只能拘泥在這個階層內部了。
       3
       敘述完貝羅安的惶恐和家庭生活后,麥克尤恩轉過筆鋒,開始描寫平民巴克斯特,這個人物將把小說推入高潮。其實,第四部分“劫數難逃”里的“劫數”早在第二章就埋下了伏筆,或許有讀者從那時就已斷定麥克尤恩會以巴克斯特引出一段戲劇性沖突。顯然,他是個再好不過的人選。
       在評述這一部分前,讓我們先回憶下麥克尤恩過往小說里的平民形象,拿2003年的《贖罪》來說,里面仆人的兒子羅比被誣陷入獄,最終葬身戰(zhàn)場。雖作者給了羅比道義上的支持(對其好學勤懇和感情熾誠的正面描述),但卻最終使他成為悲劇主角,這種安排一方面是為整部小說的戲劇性考慮,另一方面則體現出麥克尤恩作為一位著名作家,對“平民”階級的成見,即平民不是冤民(含冤而死的羅比)便是暴民(巴克斯特)。
       第四章副標題雖是“團圓中的突然襲擊”,但巴克斯特成為“暴民”攻擊貝羅安一家絕非偶然事件,而是其對精英社會長久不滿淤積下來的爆發(fā),貝羅安假惺惺的關心巴克斯特久治不愈的頑癥也許能使其在第二章里逃脫險境,但卻難逃自身階級對巴克斯特們所欠下的道義債(壟斷醫(yī)療資源和話語權)。
      讀者讀到這里不禁會產生疑問:難道巴克斯特只能用這種極端的方法獲得心里安慰?不過,還沒等讀者會過來,麥克尤恩就急匆匆地將極端行事的巴克斯特交給了警察(這期間對貝羅安和兒子機智禽“賊”的描寫簡直乏味要命),并且還讓其從樓梯上摔下,造成腦內骨損傷。
       與狼狽受傷的巴克斯特形成對比的是貝羅安一家的勝利,而他們在與巴克斯特周旋的一些部分尤其值得尋味,第一個是貝羅安岳父約翰的鼻梁被巴克斯特打傷后,麥克尤恩將這位老詩人塑造成英勇的人物(好像猛烈的撞擊毫無疼痛,一切如常);第二個則是貝羅安女兒唐茜在兇煞的巴克斯特面前勇敢的脫掉衣服,并“若無其事,身臨其境”朗誦詩歌的場景,從這兩個部分的描寫,可明顯感到麥克尤恩是在有意將貝羅安一家塑造成遇事泰然、矜持穩(wěn)重的人物,這正是典型的中產階級,也就是社會精英人士的形象,而平民巴克斯特則在成為暴民后手抖得更加厲害,仿佛還未到貝羅安家,便已在內心對自己的行為認罪并懺悔(這顯然是麥克尤恩所期望的)。
       毫無疑問,《星期六》是麥克尤恩為中產階級們撰寫的心靈告白,里面飽含著他們的憂慮和對自身形象的“大放贊辭”。在小說最后一章“雨過天晴”里,麥克尤恩又在貝羅安身上挖掘到中產們所具備的另一個優(yōu)良品質—不計前嫌,胸懷憐憫(不排除貝羅安在道義上的惻隱),但麥氏也很清楚,他們絕不會長時間的去自省,于是便給了與之(慣于逃避,尋求安逸的)形象很搭配的一個結尾:貝羅安感受著妻子身上絲滑的睡衣,體香以及迷人的曲線熟睡。
       這個慵懶的貝羅安與之前其率領一家人勇敢擒獲暴民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或許,麥克尤恩覺得他們已完成了一項大任務,該好好休息了,就像打完伊拉克渴求和平安寧的美國中產們。
  •   真的苛責起來真的應該給兩星 太拿自己的筆法當回事了 與其熱衷于批判 要么干脆寫阿姆斯特丹那樣政治相關的小說 要么就干脆寫雜文去算了
  •   贊同。也不是說無趣。就是風格與之前的差遠鳥。
  •   看完這個打算讀讀這本書了,目前為止也還是覺得《最初的愛,最后的儀式》好看,別的好像稍遜色。
  •   以前讀過好幾本他的小說,這本小說的情節(jié)發(fā)展在我預期之內,給我最大的感覺就是人的本質是脆弱的。我會再讀一遍的。
  •   在《Saturday》中,這種傾向尤其明顯。此書一讀起來,就覺得作者是有了立意之后開始撰稿。也就是說,麥克尤恩一開始就像寫一個英國中產家庭在9-11之后的生活,并且決意一切時間皆需在24小時之內發(fā)生。
      
      由于事先有了這許多圈圈,于是麥克尤恩的故事無時無刻不得不去迎合它,而不是讓人物和故事自然而然的展現出來。而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人物單調而不自然,故事戲劇而不生活,看起來別扭得很。而這別扭的感覺也適用于作品的對話,比如那段關于伊拉克的辯論就僵硬得很。
      
    就是這種感覺!!
  •   其實看得挺困難的,太多的跳躍思維的自省,作為地鐵讀本還是有點。。。就像《在且瑟爾海灘上》開始看得實在痛苦,可是最后情節(jié)突然急轉快速,幾十年的人生幾句就可以總結,愛情消逝,于生活妥協,總是讓人無限感傷啊---看著我們縮小又縮小的怯怯的愿望,總覺得無限慘傷。呵呵,不過,再次對麥克尤恩表示極度的佩服和敬仰,語言大家?。?/li>
  •   處理成小戲劇……說得太對了!
  •   不覺得這個翻譯得有點不給力嗎
  •   翻譯確實沒有譯文出版的感覺給力啊
  •   我覺得翻譯挺棒的,譯文新出的幾本我沒讀過。就我讀過的麥克尤恩而言,這一本已經很好,當然《贖罪》《切瑟而》是高質量的,《水泥花園》只能說過得去,而譯林版的《時間里的孩子》和《阿姆斯特丹》簡直是一堆爛泥。
    嗯,如此說來,還是譯文好。《贖》和《切》恰好都是譯文的。呵
  •   主要文字很不簡潔,不想麥克的風格了
  •   剛開始讀,覺得翻譯得很流暢。關于神經外科手術細節(jié)的描寫,包括手術刀推進的方向、腫瘤的名稱、腦部的構造、病患的神態(tài)以金槍魚黃瓜三明治的簡餐(天啊,我對這個食物抱有非常深厚的感情),挺佩服伊恩對于細節(jié)的專注甚至執(zhí)著。讀起來像嚼一個橄欖,有幾千斤重的樣子(忍不住用黛玉體);但回味卻細細的,極致而綿遠悠長。伊恩是一個好好作家,雖然我不喜歡喬伊斯,但是仍樂于將二者相提并論。
  •   《贖罪》?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你確定?
  •   或許本小說也是和麥式的經典布局差不多,也是部悲劇吧,雖然結尾是大團圓的擁抱,如釋負重的安然睡去,但是內心源于恐怖組織的憂慮卻永遠存在?;蛟S,是想表達西方中產階級心中的吶喊?
  •   細膩的文筆~
  •   LZ對這本書的理解非常細膩深刻啊。
  •   LZ對伊恩也帶有某種固定的偏見,不過這并不影響伊恩是一個好作家,而且《星期六》非常棒!
  •   ……最佳外語片,沒聽說過英語電影得這個獎的,有點逗啊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