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9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張中行 頁數(shù):599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自然,人有大小,事有大小,我的人和事,都小而不大,但是江河不擇細流,為史部的庫藏設(shè)想,作為史料,多一些總比少一些好吧!
作者簡介
張中行:(1909-2006.2.24),原名張璿,字仲衡。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1909年1月生于河北省香河縣一農(nóng)家。1931年通縣師范學(xué)校畢業(yè)。1935年北京大學(xué)中國語言文學(xué)系畢業(yè)。先后任教于中學(xué)和大學(xué)。建國后就職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從事編輯工作。先生涉獵廣泛,博聞強記,遍及文史、古典、佛學(xué)、哲學(xué)諸多領(lǐng)域,人稱“雜家”。自覺較專者為語文、中國古典和人生哲學(xué)。吹牛為文,以“忠于寫作,不宜寫者不寫,寫則以真面目對人”為信條。被季羨林先生稱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935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xué)中國語言文學(xué)系。曾任中學(xué)、大學(xué)教師,副刊編輯、期刊主編。1949年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特約編審。主要從事語文、古典文學(xué)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參加編寫《漢語課本》、《古代散文選》等。合作編著有《文言文選讀》、《文言讀本續(xù)編》;編著有《文言常識》、《文言津逮》、《佛教與中國文學(xué)》、《負暄瑣話》等?! ∠壬鷮W(xué)名張璿,字仲衡,念小學(xué)時老師給擬的,語出《尚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怎奈這字難認,直到北大畢業(yè),自己欲放棄學(xué)名,又不忍心另起爐灶,便刪繁就簡,去仲字人旁,衡字游魚,成為中行。當(dāng)然,“中行”也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論語》有“不得中行而語之,必也狂狷乎”之語,仍未離開四書五經(jīng)。這是先生自己說的,可先生晚年曾刻一枚閑章:“中行無咎”。語出《易經(jīng)》,是否更符合“中行”本意呢? 中行先生一生低調(diào)澹泊、無欲無求,曾常年寓居于燕園女兒家。先生一生清貧,85歲的時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里擺設(shè)極為簡陋,除了兩書柜書幾乎別無他物。老人為自己的住所起了個雅號叫“都市柴門”。他的書房里書卷氣襲人,桌上攤著文房四寶和片片稿紙,書櫥內(nèi)列著古玩,以石頭居多。張老謙稱書房像“倉庫”。;而于治學(xué)方面,他則一絲不茍,晚年仍拍案而起,痛批臺灣某“國學(xué)大師”,可謂“后五四時代”學(xué)者風(fēng)范的真實寫照。追憶張先生,有人士嘆,“他有著古代文人的風(fēng)范”,更有后輩贊,“老頭有骨氣”?! 堉行邢壬螌W(xué)嚴謹,博學(xué)多識,造詣深厚,精通中國古典文字,熟悉西方哲學(xué)。他與季羨林,金克木,鄧廣銘等人被稱為“民末四老” 張先生的作品有《負暄瑣話》、《負暄續(xù)話》、《負暄三話》、《禪外說禪》、《文言和白話》、《作文雜談》、《順生論》、《文言常識》等行于世。
書籍目錄
一 弁言二 鄉(xiāng)里三 族屬四 生計五 災(zāi)禍六 節(jié)令七 蒙學(xué)內(nèi)外八 鄉(xiāng)里舊人九 童心一○ 歧路一一 通縣一二 師范學(xué)校的朝朝夕夕一三 課內(nèi)課外一四 馀興一五 前輩留影一六 同窗乙舊一七 常態(tài)之外一八 進京一九 北大釋地二○ 課程二一 學(xué)術(shù)空氣二二 自由與容忍二三 講理二四 圖書館二五 前輩掠影二六 同學(xué)點滴二七 日常生活二八 小見聞和大見聞二九 天津一年三○ 保定一年三一 婚事三二 傷哉貧地(一)三三 又一紅樓三四 知的探險三五 尊師重道三六 生計三七 上海之行三八 覆鹿亡羊三九 舊業(yè)四○ 《世間解》四一 傷哉貧也(二)四二 病痛留痕四三 中年四四 佟府舊跡四五 迎新四六 望塵真及……
章節(jié)摘錄
遠的可說的不過這一點點,只好轉(zhuǎn)為說近的。曾祖一代,我沒見過,由祖父輩說起。曾祖父有三個兒子,我祖父行二;大概沒有女兒,因為不記得有呼為姑奶奶的長輩。祖父名叫張倫,是個典型的樸實而善良的農(nóng)民,儉約,勤勉,和善,就是對我們孩子,也是憐愛而不斥責(zé)。一生只有一個愿望,溫飽,境遇一年比一年好。謝天謝地,20年代初,他虛歲七十四,因摔傷病故,家業(yè)先是家內(nèi)人分,后是塞外人分,最后化為零,他都沒看見。祖母是馮莊楊姓的女兒,可能是我很小時候甚至出世之前就故去,因為記憶中沒有關(guān)于她的印象。所知的一點點是聽母親說的,性格與祖父不同,有主意,有脾氣,遇事占先,敢說敢做,還有個其時婦女不該有的嗜好,斗紙牌。據(jù)說是受她母親影響:在馮莊,她母親曾一夜輸一頭驢,是有口皆碑的。祖母好賭,自然不免要輸些錢,祖父疼得慌,可是生性懦弱,管不了。也推想就是因此,祖母早逝,祖父鰥居若干年,并未顯出有念舊的心情。祖輩還有母系的一支,是外祖父和外祖母。外祖父姓藍,住我家北面偏東的楊家場(chǎng),在青龍灣南一里多,距我家八里。外祖父也是善良的農(nóng)民,與祖父相比,只是身量稍矮,更溫和,少言語。外祖母是我家東南打鐵蘇莊子的人,性格有特點,敞快,要強要好,而且不滿足于“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年歲不很老,就求安身立命之道。她不識字,自然不能閱藏(zàng),于是近水樓臺,接受其時流行于農(nóng)村的一種所謂“道門”的道,要旨不過是積善言善行可以得善報。是20、30年代之間,我到外面上學(xué),讀了些西方進口的,記得有一次,曾面對外祖母說道門之不可信。外祖母很生氣,或說很急,推想是怕我攻乎異端,將來不得善報。大概是40年代早期吧,外祖母作古了,僅僅比外祖父晚十天,可以想見,她有“道”可依,心情一定是平靜的。我呢,慚愧,是直到現(xiàn)在,還是望道而未之見,所以有時想到外祖母,就禁不住想到大道多歧,我是走了彎路,或者竟是差路吧? 由祖父輩降到更近,是父母。祖父有四個孩子,長一女,我呼為大姑,父親行二,其下一男一女,我呼為三叔和老(義為在同輩中年歲最?。┕茫ù笈判袘?yīng)為五姑)。父親排同族的“萬”字,名萬福,健壯,讀過三百干,能寫工整的楷書。性格受祖母的影響大,直率,暴躁,喜交往,尤其好賭博。年輕時候隨大祖父在崔黃口鎮(zhèn)染坊業(yè)學(xué)過徒,后來就一直在家鄉(xiāng)務(wù)農(nóng)。因為好賭,一生輸了不少錢。又因為好交往,總是以善意對人,人緣不壞,在村里也可算作頭面人物。母親受外祖父的影響大,沉靜,和善,明理,對人,不管長幼,都能得體,處理家?,嵤?,也能井井有條。她一生苦多樂少?! ?/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