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底三萬尺

出版時間:2005-11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朱少麟  頁數(shù):265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一部超越想象力邊境的小說!一本邀你一起墜落的小說!臺灣2005年度最暢銷中文小說,臺灣博客來網(wǎng)站排行榜第一位,臺灣金石堂排行榜第一位,臺灣誠品書局排行榜第一位!  故事從一條河開始。河面上飄來了一片垃圾,那是一封沒有收信人的絕筆信。信里語焉不詳,仿佛透露著一個惡魔的懺悔錄。如果你拾起這封憂傷的遺書,只要讀上一行,就會跌落進入這個惡魔“辛先生”的孤絕世界中——那是一個沒有始點、沒有終點的奇異空間。那兒是河流的上游,在河谷中,有一座寂寞的小城,開滿了芬芳的金縷馨、航手蘭,還有一個氣質出眾的園藝家,一個聲名狼籍的甜蜜女郎,一個愛上了手術刀的天才少年,和一個永遠藏在陰暗角落的清潔工。整本小說以奇炫的手法,變幻多重視域,層層剖析這位謎一樣的園藝家——辛先生。

書籍目錄

第一部 垃圾第二部 航手蘭之歌第三部 那只鷹曾經(jīng)來過

章節(jié)摘錄

  1  時間,不詳;地點,不詳?! ∷麄冏屛叶男r保持高度緊張,日夜不停強光照射,我的面前是一份紙筆,等待我的自白,但是人能將自己交代到什么層次呢?除了我認罪三個字,我決定不再多言?! ∥伊硗鈴膲ι纤合铝诉@張優(yōu)美的風景海報,我要在背面寫出一些真心話并且讓它們非常不著邊際,然后再將海報悄悄拋棄?! ∵@想法讓我滿意極了。我的確留下了口供,只是多么不幸,這張海報注定要隨著果皮紙屑一起漂流,沾染上各種酸臭,歷經(jīng)各種令人傻眼的差錯,最后消失在他們親手造出的萬噸垃圾中,永遠深深埋藏?! ∵€有什么吐露方式,更接近這世界的真相?  如果不反對的話,請以開朗的心情聽我訴說:首先,我是一個有感情的人——盡管笑吧,我已經(jīng)太久沒見過任何歡顏。  不知從何時開始,身旁的人個個駭怕我。河城中的居民是怎么挖苦我的 ?他們說我心理異常,說我冷血陰險,甚至殘忍地說我是個惡魔,說得就好像我不曾是個孩子,不曾為了索取一點愛而神傷、而傻氣、而彷徨一樣?! ∥掖_信我曾有過一個童年,那時似乎沒有人駭怕我,怎么落到今日這一步?真可惜無法奉告,現(xiàn)在我愿意追憶的范圍只限于河城的歲月,如果發(fā)現(xiàn)我過度悔恨,請不用費心猜想,我完全是為了自娛?! √嗤驴M繞我心,其中真有不少耐人尋味的情景,為了方便回顧,我們且先讓時光倒轉1861天?! 『我匀绱司_?老實說,日期無關緊要,差別只是我受苦的長度,如果為了諸位的歡樂而改成一萬天亦無不可。回到正題吧,就是在那一天,我首度光臨河城,或者說,試圖找到河城——好吧,不妨直說,進城之前我完全迷了路。  獨自駕車胡亂繞行,正好讓我飽覽風光,并且得到兩個感想:其一,河城周圍那一望無際的丘陵地,枯旱的程度,就好像遭受過百萬次天打雷劈。后來我才漸漸明白,因為景色太過凄涼,會前來此地定居的動物,只有人類與線鬃鼠,那是一種天生就痛恨同伴的小獸。  其二,我想我愛上了這片景觀?! ∪藗円苍S會料想,以我熱衷園藝的程度,必定偏好茂密的綠意  ……

媒體關注與評論

  一條綴滿航手蘭的河流,就這樣彌漫著死亡的氣息。辛先生種出了滿城芳菲,花朵的下一層,是塵土,揭去塵土,是千萬個晨昏堆,積的腐泥,掘開腐泥,一具具交錯,原來都是記憶的遺骸?! ‰S著辛先生的冷酷世界,一層一層往下挖掘,進入更深、更深處……朱少麟魔術一般幻化四種迥異的筆風,逆向光陰之河,追溯幽微的源頭,直到達最深、最黑處,在小說的結局,竟然掘出了一整片燦爛的星光……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地底三萬尺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3條)

 
 

  •     被幽暗過去囚禁的我們……走出心牢,逆光綻放出【暗夜芳菲】
      ==================================
      
       河城是個遠方的小鎮(zhèn),遠到可以用“邊境”來形容,荒涼的邊境。一切以一個垃圾廠的污穢雜物開始,以沿途美好的鄉(xiāng)郊田園風景結束。或許開始不能被稱為開端,結局亦不是該有的結束。跟隨著故事里的人從河城最后的歲月慢慢追逐到一切開始的地方,真相慢慢揭開,我卻越來越茫然。
      
       河城是個中轉站,這里有破產(chǎn)者、罪犯、哲人、重病者、或許也有瘋子吧。沒有公民身份認可的一群人,所以河城從來沒有警戒線,卻不常有人逃出去。也有人稱它作“心牢”,災難、巨變、情感、流浪、怪癖、過去……大家都被困在自己構造出的鐵欄里,無力掙脫。
      
       我喜歡帽叔,他對于河城來說也許只是個邊緣人,分析垃圾是他的樂趣,是他的生活情趣,他看穿或看不穿一切暗地里的陰謀詭計,會在適當時機出現(xiàn),從不多嘴,他的故事只講給一個沉睡的病人聽。我甚至想這一切對話會不會只是他自己想象出來的,因為也許他從始至終也只是只鬼,直到最后他也沒有搭上離開的客車,是因為他本來就不屬于這個城市,還是他根本就不曾存在。我們只能相信,他的苦難是真實存在過的,他正以他的方式迎接。
      
       紀蘭的情感是她被囚禁在河城的唯一原因,她沒有迷失,只是過分執(zhí)著,甚至到最后我也不知道該不該相信阿鐘的判斷,我寧愿相信陷進去的是全部的三個人。小蘭愛哥哥,即使最后兄妹關系演變得糟糕至此,但我深信不疑當初“不愿拋下哥哥”的小蘭還在。她對赫奕的情感,讓我們看到這個愛到至深至真的女子的本性,愛得全心全力的女孩總是讓人疼惜的,我很慶幸有一個人可以讓她逃離那個城市,遠離殘忍的時光。
      
       對君俠-手術刀之狼,這么優(yōu)秀的惹人憐愛的男孩,在不為人知的世界里宣泄自己的瘋狂。親情的傷,一步步將他推進情不自禁犯罪的地步。乖乖的他用自己的溫柔方式逃離心底的陰暗,或者他是想好好愛每一個人的吧。他對辛先生的情感是感激、是崇拜、是依賴、是惺惺相惜、是責任,我看他試圖一步步讓辛先生脫離失控的深淵,真正的辛先生也許在他來河城的路上就已經(jīng)死去,他說他要表現(xiàn)真正的自己,于是他在河城逐步放縱自己、折磨自己,一生情感路上的坎坷和揪心最終打敗了他吧。過度的放肆終究只會演變成永遠無法自拔的沉淪?。?br />   
       以辛先生的鬼話開篇,以辛先生的故事落幕,一個接一個故事將我們不斷套牢,最后只是幻化成宇宙洪荒中的一條河流,時間、空間都失去了意義,人類只不過是由無數(shù)水滴構成的幻象??上е挥卸d鷹在人之將近的時候,感悟到了,卻無人可解。
      
       直到最后,我仍不知暗夜芳菲開在河城的意義;也不知道那個被軍方囚禁在地牢里的人究竟是誰,辛先生又要從他那里知道什么;小麥,一個從始至終至講過一句話的人,只記得他心心念念去看了航手蘭。人生就像一個偽善的牢籠,我們被“過去”狠狠地拷住,不知不覺沉淪。試圖爬出來吧,你會發(fā)現(xiàn)世界只不過是一幅靜止的話,一朵精致的花。
      
  •      喜歡想要離開自己的君俠,喜歡小說結尾將所有人物穿插在一起的敘述方式。
       或許有的時候,我們?nèi)鄙俚闹皇且稽c對自己的坦誠和一些開口袒露心聲的勇氣。
       或許辛先生根本還沒到達河城,一切的一切都在對方的故事里...
  •      決定寫一些讀書筆記,在這個時候,是需要一些記錄?;蛘呤菚械娜宋?,或者是作者,或者是身為讀者的我,都需要一些銘刻在實物上的東西來證明確實存在過。
       朱少麟的第三本書,也是最新的書,我找了很久,甚至我第一次聽說朱少麟就是因為這本書,然而命運就是這樣詭譎,偏偏要我依次將她的三本書讀下來,按著他們誕生的順序,來更深的接近作者的成長。
       剛剛走出校門的學生,進入迷霧一般的世界,茫然,又懷著一點小小的試探,期望著走出自己的路,失去一些而得到更多。關于夢想,關于社會,關于自由,一連串的問題連著一連串的思考攪動著本就不安的心,鼓動燕子的初航。兩種不同的人,選擇了不同的道路,也有了不同的結局,看破一切般淡然放手歸于來處,抑或是不放棄希望地掙扎地生。他們都有了各自的看起來最恰當最完美的結局,在煙火最絢爛的時刻。
       然而我們時常所見的并不是這樣,在早晨綻放出它最燦爛的一刻的花兒,在日復一日的風吹雨打中瓣瓣凋落,漸漸束起自己最堅固的繭,任自己在泥土塵埃中滾落,瞧見這世間最骯臟的一幕,好錘煉成太上無情的心。
       書里的第一部,就近乎偏激地寫道:“唯一有資格當垃圾的就是人。”布滿各種爬蟲和蒼蠅的垃圾場,環(huán)境惡劣的游民收容所,人人丟掉了“身份”的日子,衣冠楚楚的執(zhí)政官和他近乎變態(tài)的心理……這些,就是當我們墜落三萬尺所看到的第一幕,骯臟的可怕,陰暗的令人想不顧一切的逃開。
       可這就是一切嗎?一個人人都是垃圾的垂死的社會?這就是答案嗎?地獄后面還會不會有天堂?
      
       “辛先生,當您變得不像您的時候,我才會害怕您。”頗具震撼力的一句話,然后辛先生從歇斯底里中脫離了。大概當你以為自己變得很成熟的時候,總會有個什么都不懂的小屁孩跑來揭你的瘡疤吧,你會憎恨還是會感謝呢?
       然而誰也阻止不了你繼續(xù)向那條路而去,本來一個人就是那樣渺小,何況一句話呢。能改變什么呢?當你被拖入泥潭,才開始掙扎卻發(fā)現(xiàn)已脫身不及,家人、朋友、面子、生存……這些東西都重重地壓在自己的身上,讓你的表現(xiàn)總無法像靈魂一樣輕盈。
       于是你開始恨,恨把自己拖入泥潭的一切,恨成為你牽絆的一切。恨把自己青年時代毀了的妹妹和朋友,恨給了自己一個陷阱的官員,恨在自己身上壓上了最后一根稻草的無辜的受難者,甚至恨把自己當成偶像崇拜的很像那個人的小助手。你受夠了,不想再裝下去了,你本就不是什么好人,在決定報復之前,你這樣對自己說。
       于是你的思維開始脫離理智,以及所謂的“人性”,你終于決定放縱了,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暴君,不是嗎?你終于成功毀了這個地方,毀了每個痛恨的人,毀了一切本不該存在的垃圾,和被成為垃圾的自己。
      
       人,大概真的是最稱職的垃圾吧。從被制造出來,就不斷地接受著各種尺寸制式的考驗,不斷地打磨著,丟棄著一切該丟不該丟的東西,增加著一切該有不該有的組分,只為了延長一點使用壽命。然而當你終于不用再為了符合尺寸而磨掉任何部分,也沒有任何余地可以增加別的組分,活的最輕松如意的時候,也終于迎來了被丟進垃圾場的命運。
       躺在臭氣熏天的垃圾場里,曬曬太陽、看看天空、念念詩、想想之前的燦爛輝煌,其實垃圾場的生活,才是最愜意的吧?盡管承受著外界自以為的容忍和白眼。
       垃圾的生命力,卻是最頑強的,經(jīng)歷的太多、可以冷眼看待一切,卻能容忍小小的雜草從磚石的縫隙生出,忍受風雨,成長為誰都無法阻止的航手蘭。在無情地摧毀著的暴君心中深深地刻下一筆又一筆。
       故事會因此改變嗎?卻沒有。正因為它只是縫隙中生的雜草,無法被摧毀卻也無法抵御狂風的席卷,只是頑強地,宣示自己的存在。如果你愿意,盡可以沉溺在它所要展示的一整片星空。
       暴君摧毀了一切,航手蘭卻留下了。如果忽略了他們的針鋒相對,這算不算是一種默契? 或許,當春來時,這便是他們都想要的結果。
      
       然而躊躇滿志的青年在墮入陷阱之初便被擋在了故事的大門外,懷抱著還未開始的想象墮入無邊的深淵。垃圾們還在曬著太陽,航手蘭默默掘著土,等待著下一任君王,會選擇茍延殘喘,還是毀滅。
  •      終于把這本糾結不已的書讀完,算是給你的交代。讀完的時候,我并沒有大大松一口氣,而是覺得,這迷霧,越來越濃重,并且再也沒有一行行字來暗示我,讀下去,讀下去,讀到結局,就會天光大亮,真相大白。
      
       開始讀這本小說的時候,覺得特別困難,云里霧里,無法抓住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向,讀起來十分吃力。后來漸漸明朗,原來在這座叫河城的城里,居住著一群身份特殊,命運扭曲的人群,他們的身上,個個有故事。其實細細想來,誰的人生不是一本故事書?你是自己書里的主角,而那些配角,全部陪你演這場人生大戲。你就不要在乎,自己在別人的書里,也只是配角。
      
       讀到最后,讀完最后一個字,我發(fā)現(xiàn)錯了,錯了,有什么地方不對,我沒讀懂。是小說晦澀我沒懂?還是作者故意留白要人猜想?總之,對于我這個看故事想要一個開頭繞了一圈到結尾成一個圓的讀者來說,我更想要一個明了的結局。
      
       不知道辛先生究竟是死是活,也許他的死活意義不大;不知道君俠最后如何了,有沒有回到監(jiān)獄;不知道紀蘭的命運有沒有改觀,遇到那么一個真心實意的伴侶;不知道那飛機上坐著寫情書的人是不是阿鐘;也不知道那兩個挖掘土地的人最終挖到了什么東西;不知道河城關閉后,帽人去了哪里。不知道結局。
      
       作為一個故事來說,這個故事并不討我喜歡。但是真心喜歡作者的寫作手法,妙不可言。作者選用多角度多立場,從而有多個視角,來觀摩同一件事物。就像是手術室里的無影燈,終究要把一個物體從各個角度在沒有暗影的困擾下,看個透透徹徹。以往所見多是兩個視角,并且同步進行。而《地底三萬尺》是多個視角,反復行進。
      
       絕妙的該是結尾的手法,一個故事連接一個故事,試圖在表白一個人一個人的最終結局,可惜我沒看懂。這一個個看似荒誕不經(jīng)的故事在一個連環(huán)套里,像我們小時候說的兒歌一般,山里有座面,廟里有個缸,缸里有個盆,盆里有個碗,碗里有個勺,勺里有個花生豆,我吃了,你饞了,我的故事講完了。
      
       讀完這個故事,總是有一種難以言說的遺憾,似乎人物不該這樣設定,故事遠遠還沒完,作者你不該草草收尾,留下這么多問號。
      
       這本書是作者40歲所作,感覺到作者內(nèi)心稚嫩鮮活的一面。越是稚嫩鮮活,越是渴望溫暖陽光,越是有悖于河城的陰霾灰暗。
      
       不管怎么說,開卷有益,還是驚嘆這本小說的結構布局。
      
      
  •      剛開始讀時覺得寫得非常棒,特別是對于垃圾的定義。另外書的每個部分都是從不同角色的視角進行描述,可以進行前后的對照。讓讀者可以逐步、多角度了解角色的背景。
       例如讀到后面才知道辛先生和紀蘭之間復雜的關系,君俠為什么會坐牢?等等。
       但是讀到最后幾頁時,迷惑了,這一切到底是一個瘋子的臆想還是一場夢? 為什么前面辛先生在山上碰到哪兩個少年和后面碰到的結局不一樣?還是一切都是辛先生掉下山崖間幻想的?
       迷惑了。
  •     朱少麟的《地底三萬呎》,比過去作品更加深入鑽進人腦。無論技巧、故事、寓意都遠超過去水平的一部小說,那三萬尺,正是我們的深處,無可見底的部分。
      
      故事不是順敘法,卻亦不是倒敘,而是徹底的逆流描寫。朱少麟過去筆下努力描繪人物的心靈自由,這次的人物描寫雖然沒有過去的集中,但顯然在於那不是重點。今次故事的主角不是任何一位人物,乃心靈。有人把她三部作品比較,指出《燕子》的人物形象寫得最深入,而《地》則最淺淡。翻開小說,作者第一次把故事斬開四部分,以逆流而上的方法,由現(xiàn)在寫回過去,徹底解剖及重點描述心靈,來自不同角度,再組成心靈自由的問題,從而形成帽人、紀蘭、君俠及辛先生的現(xiàn)在性,是何其地遭受桎梏,從過去揭開他們的原形,那就是深處。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地獄?!惯@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
      
      《地底三萬呎》是否作者對人類心靈作出的一次反思,我無辦法肯定。三部分別在十年內(nèi)寫成的小說,逐步自個人心靈走向整體心靈自由的描述,朱少麟把這個每個人也隱藏的人生問題,探索到最深,甚至幾乎以漫遊的姿態(tài)表現(xiàn)出來,正如〈寧靜的星艦啟航〉整篇都以自我探索的方式挖掘辛先生心裡三萬呎的空間,這些都要讀者自行參與整個時空旅程方可感覺得到。
      
      非常現(xiàn)代主義的內(nèi)容,散發(fā)的後現(xiàn)代魅力,是這部小說使我著迷的地方,徹頭徹尾對人類內(nèi)心的剖析與呈現(xiàn),透過漸趨成熟的意識流手法,並加諸自我的心靈體會,組成三萬呎的厚度。假如你對自我心靈作出過無數(shù)次抑制與抗拒,可考慮一看此部小說,或許帽人、紀蘭、君俠和辛先生當中有一個就是你。
      
      自我的無法解放與道法自然的對立,是心靈危機產(chǎn)生的元兇,小說人物大多是在這種意識形態(tài)下活動,當然作者的描述是集中於束縛上的。至於解放的訣竅,仍在各人心裡,我們都愛掩飾自己。我們?nèi)绾巫叱龅鬲z?
  •     我喜歡看懸疑小說。
      雖然,我知道其實它不是一本懸疑小說。
      一個人物一個故事段落。
      等到所有人物出場落幕,所有情節(jié)也就水落石出。
      我以為我看懂了的,可是結尾搗亂了我所有的思緒。
      辛先生跟阿鐘,紀蘭誰喜歡誰,仿佛不是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紀蘭犧牲了自己,為兩位哥哥攬下所有的過錯入獄。
      那場事故中,一個帥哥被毀了容,就是后來河城的帽人。
      辛先生后來成了河城的主管.........于是河城里面靜悄悄的上演了一場安靜的故事,里面還有君俠,南希,禿鷹......
      但是結尾卻說辛先生在上任途中被劫殺了,那么那一場河城的故事到底怎么回事情呢?
      
      跟很多人一樣,我最喜歡讀的是那段航手蘭之歌。
      『這個世界的一切,包括你在內(nèi),要不就是垃圾,要不就是漸漸變成垃圾中,垃圾本身就是歷史?!?br />   也讓我感到震撼。
      
      
  •     看到很多評論說朱少麟的這本書從理想化走到了現(xiàn)實性,不太認同,朱少麟的書強烈的個人特色就在于濃烈的哲學性和理想化,傷心咖啡店燕子、地底三萬里不過是正向和反向的區(qū)別,現(xiàn)實中不會有海安似地句句哲理深刻,活的透達的人物,但也罕見三萬尺中的個性陰暗心理扭曲,現(xiàn)實中絕大部分的人都是普通人,普通的陰暗普通的扭曲普通的虛偽也普通的通達普通的善良普通的向往自由普通的思考一些普通的哲學命題,這個女寧不普通,她的書并不成熟,無論是人物性格的面譜化和不太自然的哲學思想植入的傾向,但她的重點不在書中人物的現(xiàn)實性,是一種精神性的思考,她是書中的藝術家,而不是一個書匠,她知道在重要的地方細細打磨,而不為了諂媚大眾而將整件作品磨得圓滑。
      但的確相比之下,地底三萬尺要成熟很多也晦澀很多,很難清晰地了解這本書想要表達什么,又看了遍結局,發(fā)現(xiàn)一句很奇特的話,大意是飛船燃料不足,“辛先生,只有當你變得不像你,我才會害怕你”燃料已充足,繼續(xù)航行,也就是說這句話是自我航行的燃料,因此擅自揣測本書是不是討論本我,超我和自我的問題,所謂的表象也就是超我,而那些陰暗的無法控制的行為是本我,當超我過度壓抑本我,最終會導致性格扭曲,“辛先生,只有當你變得不像你,我才會害怕你”暗示不要過于壓抑自己的本性,做真正的自己呢?聯(lián)想到本書的第一部分【其實算是本書的結局】:“南晞雙手撐住床沿,和辛先生長久地深深對望,南晞的酒窩漸漸現(xiàn)出了甜意,最后成了笑靨,“辛先生,我說,辛先生,只有當您不像您的時候,我才會駭怕您?!?br />   辛先生滿臉剛強的線條忽然全斷了弦,神情整個柔和了下來,他和南晞之間不再有言語,只有充滿了解的善意”因為了解到終于不用把自己包裹在超我之中,可以在一個人的面前暴露出本我,辛先生的重負才終于放下了吧。
      寫到這兒,發(fā)現(xiàn)看見的不是書,而是自己的心
  •     讀《地底三萬尺》是高中時候,無意中買到的書,看了很長時間才看完,因為經(jīng)常看了幾頁再返回去重新看,朱少麟的小說以前沒有讀過,但是這本書確實一下就折服了我,用垃圾來解析人性真的很精彩,辛先生寂寞的身影一直立在風中,他是一個讓我忘不掉的人
  •     這是我第二次看這本書了。第一次是從海圖借的??吹蔑w快,可以說是欲罷不能,只好每天背著它繞過半個北京城上下班??赐赀@本書,我又專門找了這個作家的另兩本書看,《燕子》和《傷心咖啡店之歌》,但還是覺得都沒有這本好看。
      這是一本我覺得沒有辦法歸類和寫簡介的書,我說不清楚它到底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反正很離奇,也很好看就對了,整本書看下去沒有一點卡住的地方,看到后來竟有一種想快點看完又舍不得看完的感覺。
      昨天在首圖又偶然看到這本書了,破破的擺在書架上好心疼,忍不住借出來,想把它粘補好,再重溫一遍~
  •     看了兩遍。3號是還期。在此之前不打算再看第三遍。
      老實說第一部到第三部我都很喜歡,尤其是一和二。但是第四部就完全是皺著眉看下去的。一方面自己不是很讀得懂,那個被打落懸崖的是辛先生,那么河城里發(fā)生的事都只是鏡像世界里的虛無嗎?
      還有便是,我必須承認,我唾棄辛先生和阿鐘的沒有擔當。
      這是個至為平淡的因由,平淡得讓前三部的故事失卻璀璨色彩。
  •      想來想去昨晚游離在卡夫卡的森林中時終于還是翻出了曾經(jīng)寫下一點字的手抄本,寫下一點就在那個時候竄上心頭的感念。因為會受到身邊一些朋友的靈感觸動,我只叫它感念好了。
      
      
       那個世界似乎從一開始就在用一種黑洞般的向心力吸引著我,我膽子不大,卻愛做這樣的冒險。于是一下鉆進了帽人的頭腦,一下跳到紀蘭的天臺,再又回到辛先生一輩子都不可能忘懷的夢里,那份人類從一生下下來就無法稀釋的孤獨和迫切渴望與另一種生命靠近的欲求,力道剛剛好的行程了一種對撞。有人去渴望改造另一個人和另一個世界,有人偷偷的注目著他人的行蹤以靜待變,有人莽撞的愛,有人無奈的逃。而河城,終不過是哪個有著聳入天際的全球聞名大廈城市之外的一個概念地,現(xiàn)實剛好也都以光線折射后的模樣投射在河城的土地。河城的現(xiàn)實,就是作者心中的亂世浮生在臆想中的投射,有一點失真,有一點走樣,其實蠻像活在這個巨大星球上的每一個人看到的世界。卑微者有卑微者的低視角地平線,精英們有精英的摩天大廈足夠指指點點統(tǒng)領河山。他們看到的高和低畢竟不同。
      
       每個人都像一顆天體,在自己的軌跡上獨立運轉,這個時候不需要認識別人也不需要認識自己,只要自轉就好。這樣的生命只有一個維度,就像帽人曾經(jīng)的世界最知名公司,像紀蘭辛先生冒失到妄圖顛覆一切的青年時代,也像君俠一樣過著那樣優(yōu)越而又壓抑的大學生活。而這些天體畢竟要經(jīng)歷公轉,會在有一天突然間與另一顆擦肩而過,發(fā)生一個故事,融入一個社團,于是生命的刻度上有了對比的概念,有了橫向的好與壞多與少的界河,他們的步驟被打亂,他們的掩藏起不需要外露的余興節(jié)目,專心致志的過著群體生活。所有遭遇到的種種,就像在學校受了學長欺負的孩子一樣,需要用一種方式自體消化。于是有了辛先生在自責后學會各種程度的肆意施暴,紀蘭在失去后學會無度揮霍自己的愛。河城成為一個巨大的假面舞會,真相則被掩埋在垃圾群里。
      
       而讀故事的你在第一行字開始會想知道河城的真相嗎?或者,你想知道你所處的現(xiàn)實世界的真相嘛?你認為經(jīng)歷過的人,喝過的咖啡,嗅到的空氣清新劑,或仰視或俯瞰的世界,你真的了解多少?回到瑪?shù)俚墓适潞昧耍R達加斯加的迷霧最終被封存在她的鮮血中。無論你在福布斯榜上有多耀眼的排行,無論做著多么統(tǒng)帥的職務,無論用多少錢,多少人來為自己每天的夢境埋單,或者只是都市里最低級的行走者,是那種走到街上會被無端一瓶硫酸潑到喪生的過客,你終究不會知道,面對你的人心里面最深處的余興節(jié)目其實那才是他最珍視也最寶貴的避風港。哪里有你想要的一切,即將談成的合約,即將成就大業(yè)的故事,或者甚至是即將得到的你認為叫做真愛的東西。于是你通過谷歌引擎尋找著關于他的一切,于是你試圖用藍色幕布聚光燈打亮他的臉,逼問他最內(nèi)心的故事,于是你不顧一切的付出著,渴望得到哪怕只是一絲絲的情緒流露。而這種探求,會不會是你在河城之旅中,已經(jīng)踐行過的,找到結果了嘛?你真的懂得了他嗎?或者只是我的個人猜想,讀朱少麟的時候,總有一種感覺讓我覺得她在藏匿著什么,卻又同樣矛盾的渴望通過一種透露讓人至少懂一些,獲取一些人與人之間因為找到相通點,才能形成的安全感和陪伴。歌者,比誰都容易孤獨。講故事的人,也是。
      
       河城和朱少麟筆下的有著世界著名聳入天際大樓的城市,唉,煩,我暫時叫它臺北好了,還有讀這個故事的人正身處的地方,其實一摸一樣。沒有誰愿意生來就被拋進河城,就像上班族不愿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公共交通和日常瑣事中糾結在郁悶和肝火之間一樣。藏匿著滿懷的憤懣,對自己的狀況不滿,渴望改變,為了害怕變態(tài),就要從另一種群體上獲取一點點心理平衡。于是在災難來臨的時候,人們拋棄從來與鄰居錙銖必較的爭奪,大方的捐款捐物;在病毒入侵之際,世界上的醫(yī)療機構放棄被標有秘密的檔代碼,愿意分享血清來共同拯救地球。
      
       世界上的這一切的投射,或者在朱少麟的心理,就都在河城。各種罪,各種錯,各種抬不起頭,人世間的種種經(jīng)過折射,來到這里。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過去埋單,就是辛先生的秩序,也是每一個被他統(tǒng)領的人所不得不遵守的秩序。這個秩序不可以被打破,君俠所做的一切要改變的努力,和帽人這個唯一覺得自己很清醒的人所保持的緘口不言,成為世界上兩種人群的代言。君俠和辛先生的對峙,每一天,在地球的每一個角落都在上演。而人類,畢竟被進化成一摸一樣的同類,于是辛先生和君俠的腦海里,有了另外一個空間,那是星艦衛(wèi)隊向總部的求援呼叫,是總部對迷航戰(zhàn)士最貼心的寬慰和關懷。人與人之間最原始的群生關懷。
      
       如果你不在河城,你會把一切當成一場邏輯混亂的鬧劇。也無所謂,其實也無非就是一個故事而已。不要太去探尋真相,就像永遠永遠不要希望看透你身邊人的DNA一樣。而如果你有你的河城,你是選擇辛先生一樣的肆意指點江山,君俠的尋求改變,還是帽人的緘口不言。
       我,不詳。
      
       我只是說一個我自己的觀點好嗎,那就是走進河城,就算得不是誰的“錯”,但總歸是你的所為或主動或被動的選擇了它,然后呢,朱少麟在最后給了這個世界的讀者一份很寬慰的大禮,把河城拆散,當做夢一場也好,當做一個正式的ENDING也好,總算是所有人都在某種意義上可以寬慰了。
      
       而河城如果不倒呢?那么,我選擇把自己交給命運。
      
      
  •     有必要帶著第一遍的淺讀 完成第一次的淺解
      
      ok 在“我 不詳 我以外 不詳”之后 我想我終于知道為什么公主會稱它為“雞肋”
      
      有些時候呢 看太清楚呢 反而會失去喜感
      
      所以 一開始就太認真 反而從一開始你就輸了
      
      
      
      拼圖拼或拼不出是次要 過程是美好的
      
      這感覺很像《海邊的卡夫卡》做最堅強的十五歲少年 在入口石的引導下 見識一個全新的領域
      
      也是暈乎乎的不是完全吃透 就像酒醉 激起再次品味的沖動
      
      我想作者之所以選擇一種讓人無法一眼看透的方式來表達心里的想法 一定有他的原因
      
      那就是各種解碼的問題 自然地篩選出適者 有選擇的告知
      
      很奇妙
      
      最終每個人讀到得到的都不一樣
      
      就像人生的各種岔點選擇和結局
      
      
      
      回到小說本身
      
      我讀到的大多是 孤獨
      
      歸根到底人是一種需要群居的動物 因為在人性中有種最怕的東西叫寂寞
      
      浩瀚宇宙中 渺小的星艦里 微塵一般的人類
      
      
      
      小說這東西就是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 人都說作家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創(chuàng)作 譜寫自己的思想
      
      那么既然決定闖入別人的領地 就要準備好迎接一切光怪陸離
      
      就好像走進植物迷宮花園一樣 你的目的是走出迷宮還是欣賞美景消度時光呢
      
      我選擇一邊看風景研究草木 一邊找出路 出不去的話就干脆一直玩在里面咯
      
      到處都是風景總算不虛此行
      
  •     
      
       因為據(jù)這首歌的詞作者本人所說,這首歌是在其看完朱少麟小說《地底三萬尺》后而寫成的。所以,要知道這首歌的由來,就必須先看完這部小說。
      
       首先,看到歌曲名。
       亂世浮生,嚴格來說它不是成語,最多也就是兩個詞語的疊加,由誰原創(chuàng)無從知曉。
       亂世指的是混亂動蕩的時代;而浮生指的是短暫虛幻的人生。這么一說,看過小說的人應該了若指掌了吧。浮生在亂世中的應該就是指這篇小說里的主人公了。
       看來詞作者對這本書結局的解讀和大部分人包括我所理解的一樣,其實小說前幾章節(jié)的種種后事描述不過是主人公一廂情愿的想象罷了。透過朱女士所描述的鏡像空間折射成了一種真實的虛幻世界。
       但縱觀歌詞全篇,我更認為詞作者想要表達的并非小說的人物命運或主旨。卻反其道,只是贊美了一下小說作者朱女士的神奇功力。
       然后且看,“因為有你 因為有你 變換整個場景”。這里的“變換場景”剛好呼應了小說的寫作結構。朱女士正是將小說分成四部分,而每部分都采用了不同的視角去描述同一個空間時間領域里發(fā)生在小說人物們身上的故事。這樣的手法十分有特色,也是不多見的新穎,正如詞作者所說實屬華語巨作的風范。
       而后的“那憂郁好像可有可無的道具”,就點明了出彩的謀篇布局甚至把故事本身的憂郁情緒給蓋過了,甚至讓人興奮于奇特的思路。
       而正因為朱女士的獨特寫作手法往往帶給人一種難懂的感覺,有人甚至覺得邏輯有些問題。但詞作者顯然不同意這種說法,認為邏輯難懂只因為大部分人被框死在了世俗淺顯的邏輯模式中,所以才不能理解其復雜的邏輯,這是世界混亂的粗俗而不是朱女士的漏洞。于是就有了“漂浮吧 飛過混亂世界的邏輯”。
       之后的“沒有原因 為什么一定要有原因”就更能說明這個觀點了。一方面,很多人一定不了解作者朱女士的寫作思路,而打破砂鍋問到底。一方面,也是故事中主人公為什么走向這樣的結局,也一定有很多人不解。而詞作者用一句“沒有原因”就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沒錯,沒有原因,也不需要原因。因為這一切是亂世中的浮生,是“把自己交給了命運”。
       沒錯,如果一直只是從小說作者角度去寫而沒有小說的內(nèi)容就太不應該了。所以詞作者還不失時機的補充了這樣的話:“經(jīng)過了誰和誰相遇 又誰和誰分離 最后把自己交給了命運”。試問,哪篇小說的人物不是在這樣一個輪回里掙扎?
       “命運像失控的馬戲 小丑開始哭泣 大象猴子跑進城里”這句話就更貼近小說了。主人公命運失了控,像馬戲表演一樣鋪陳在讀者面前,驚險刺激,卻宛若小丑一般,其實只能在背后默默流淚傷悲;而其他人物們就如同他馬戲團里的伙伴,大象猴子...紛紛闖進了主人公最后幻想出來的“河城”世界里,一起荒謬地折騰。
       如果這首詞只是框死在小說里,那么你就一定不會那么在意它。而這首詞出彩的部分不在別的,就在于,抽離小說內(nèi)容,是本身依然富含意義。
       放眼看現(xiàn)在的世界,何嘗不是這樣的局面。
       小說的出發(fā)點當然也是現(xiàn)實社會。但不可否認,小說的陰郁色彩始終揮之不去。
       相反,詞作者想法就不太一樣了。雖然是這樣的讓人悲觀的環(huán)境,而他要帶給別人的卻是一種充滿希望的情緒。所以有了“又吹走了 我的悲觀的相信”和“就算一秒 也要快樂的決心”以及“昨天的 煩惱就丟在上個世紀”。
       所以說,詞作者對小說的解讀也許也存在著眾多的無法領悟,但他抓住了自己的切入點,刻意或無意的避開陰暗晦澀的部分,而把明亮的色彩抹在了詞作品中,給人以希望。
  •      雜亂的敘事,在翻過最后一頁的時候突然變成了絲絲入扣的精巧,原來所有人都在這一個局中相互影響、相互親近、相互傷害、相互污染。只可惜,敘事過于細碎詳盡,以至于雜亂,就像糾纏在一起的珠簾,一眼看不透誰和誰相鄰,誰又和誰是一條線上的。如果不是借一個一直游離在主要情節(jié)之外的人物來說出線索,這樣的連環(huán)套不知會讓多少人云里霧里。就好像一幅拼圖,到了最后才看到了全局的真面目。
      
       然而這主題,卻又是那樣的驚人。“在河一般的時空長流中,。。。。。。我們見到凡是被聚合誕生的,都是深深的積累,任何一丁點存在都有意義,一切和一切都有關系。前方宛若出現(xiàn)了終點站,又像是起點,正發(fā)出永恒的召喚,除了歸向那無限寧靜的召喚之外,我,不詳;我以外,不詳?!?br />   
       從哲學上講,這本書宣揚的是宇宙不可知論,同時也延續(xù)了在《傷心咖啡店》出現(xiàn)過的存在主義論調(diào)。一部能將哲學如此清晰地展現(xiàn)出來的小說,我很佩服,雖然有些生硬,但好過那些在我讀完很長時間之后才漸漸想明白的大部頭。
      
       如果說《傷心咖啡店》最后提供給我們的是一種現(xiàn)實的方法論、讓我們參考執(zhí)行的話,《地底三萬尺》只是告訴了我們一個原理,至于在現(xiàn)實中的意義就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在此,只是我的一點小看法。人們向著未知的方向走去,稟賦各異又如此殘缺,冥冥中不斷被其他人吸引、感染。如何的改變與如何的墮落,不是我的初衷,也不是世界的逼良為娼,自我與世界共同作用,推動了前進的腳步。于是一切都是擇不清因果的,我不但是前因,也是后果。其次,小說中刻意模糊了時間與空間,是要提醒我們另一方面的不清楚,如果從某一個橫截面看,誰都不是誰。
      
       知道了認不清,反倒可以以輕松的心態(tài)迎接生活吧?何必較真何去何從呢?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也是很高的境界吧?
      
       在整部小說里,唯一沒有大改變的只有紀蘭,她是個異類,代表了人最單純的愛。這種包含了親情、友情以及性的愛,對所有人都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她能無懼罪惡,也能無限釋放。然而卻也無力,無力羈絆住最愛的人,施愛的結果是被人利用。雖然得以逃離雜亂的關系,但逃出去后又能如何?哪里不也是一樣的壞?我們的愛原來如此卑微。
      
       其實,我對這部書有很多不滿意的地方。首先,前十個篇章簡直寫得太爛了。所謂的犀利是要有深厚根基的,否則就是輕浮的尖酸。不懂歷盡滄桑的男人的玩世不恭+憤世嫉俗,就不要裝蒜,省得弄出這樣的文字,仿佛是悍婦罵街。
      
       還有,其中的不少地方都流露出臺灣言情小說的情調(diào),讓我起雞皮疙瘩。比如人物的外貌,媚俗的腔調(diào)。更受不了的是對漂亮男性角色的側面描寫,總讓我感受到在男權主義壓制下女人對男人莫名其妙的崇拜。
      
       在最精彩的升華部分,文章中有一個巨大的錯誤。作者混淆了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這兩個感念。在那一段里,“世界是我的表象”,指的是主觀世界;“我是世界的表象”,指的是客觀世界。兩者不是一回事,所以這兩個前提是推不出后面的結論的。這實在是令人遺憾,就好像本該很漂亮的姑娘臉上卻有顆大黑痣那般倒胃口。
      
       我也討厭那從《一千零一夜》里學來的敘事,大故事里嵌套小故事,而且明顯是作者不知道這些話該怎么寫進去,只好十三不靠地扯出一個故事又一個故事。《一千零一夜》用這種方式可以說是古時候的質樸與敘事的創(chuàng)新,然而在當下這個有那么多敘事手段的時代實在不妥當。
      
       總的來說,這是一本很雞肋的小說。
      
  •     主人公說著他的“罪”.
      這種絕望可能在某個時刻我們也都擁有過。
      
      本來我只想找本書,很安靜的書,如木心,林清玄散文的書,
      地底三萬尺,聽名字,我以為會是一篇篇娓娓道來的小故事。
      
      看到最后,我有點無措,
      我們都知道,我們努力的去追求,去得到,
      可是最終,我們擁有的又是什么呢?
      你能得到別人的仰慕,欽佩,
      但在你內(nèi)心深處,
      你真正的認可過你自己嗎?
      你對你自己滿意嗎?
      
      或許在你心里早已無意識的把自己定義為垃圾。
      或許不該再狡辯,承認這點,反而能靠近自己。
  •     一個人,生活在世上,其實是沒有長久依靠的,一切的一切,還是靠自己去打拼,靠自己去鑄造屬于自己的天空。不管你是高高在上的首長,還是河邊居住的拾荒者。生活的態(tài)度決定自己的快樂,自己給自己太多的束縛,是自己給自己的不快樂。
       當自己一個人時,當自己的心被禁錮,靈魂就不自由,即使天地任你游,你也會覺得不自在,如果放飛心靈,即使在枯井里,你也不會寂寞。
  •     不去推敲光陰是不是真的只能順著往前漂,關于時光隧道的方向和任意性已經(jīng)有科學家作出了假設,這本書也從來沒有追求過邏輯或者現(xiàn)實,但是它給的啟示到是可以反復品味,The light at the end of tunnel is not an illusion, but the tunnel is 我們所追求的遠方,到底是大團圓結局還只另外一個幻滅的開始?人與人在這條交光陰的隧道里,到底是同向漂流,還是交錯著彼此招手然后走失?
      
      看完了地底三萬尺,每幾頁都有這么幾句話讓我感嘆下,小小呼應下,然后擱下書去做別的事情,就這樣慢悠悠的花了半個月才看完。怎么評價呢,這樣說吧,看完了你會看第二遍,看第二遍你還是會覺得好看,我向來是急著知道故事結局,知道結局了就不會再看一遍,除了三本書,沒有哪本書我完整看兩遍以上的。倒不是說它有多經(jīng)典,也不是多有內(nèi)涵,是“好看"。像萬花筒,你看到的是一頁頁色彩斑斕的小紙片,翻一頁,就是一頁的光怪和陸離,你不急著看下一頁,你慢慢的研究,驚喜于小窗口里看到的大世界。然后等著自己頭腦里蹦出的語匯和它交互。謝謝,這個禮物。
  •      最開始的時候花了半個月的時候去學習像古人那樣從右往左從上往下的閱讀方式,等到終于接近尾聲,我感覺我跌入了一個復雜關系(complex relationship)的空間當中. 就從辛先生,紀蘭和阿鐘開始說起吧.
      
       說不清楚到底是誰夾雜在誰的中間。
       辛先生與阿鐘是多年好友,阿鐘一直都對辛先生抱有好感,男人對男人的那種。如果不是紀蘭,說不定最后在一起的會是他們兩個。
       阿鐘與紀蘭是旁人眼里的一對戀人,他們之間的關系只言片語無法說清。如果不是辛先生,說不定跟他們最終也成眷屬。
       有點像eason<兄妹>里面唱的,辛先生與紀蘭在血緣上是親兄妹,然后他們對對方比較多的卻是異性之間的感情,從一開始紀蘭的勇往直前到最后她的退縮,阿鐘好像只是一個擋箭牌逼的辛先生與紀蘭沒有做成世俗唾棄的所謂亂倫。
      
       順著辛先生繼續(xù)挖掘,一些原本還困惑著的謎題也都解開了:
      
       帽人講述的帥哥的故事的主人公=他自己=某個無辜卷入辛先生與阿鐘惡作劇導致的災難的某富家子弟下一代=一個靈魂
       君俠所見到墜落的飛機,里面坐的是已經(jīng)著名錄音師歸來準備面對與辛先生之間糾纏的阿鐘
       禿鷹所見到的那張失去了名字的名片,也就是阿鐘在飛機上用來寫情書的那張名片
       紀蘭的風流,只是為了轉移跟哥哥之間糾纏不清的曖昧
       恐怖大帝故事里面那個不停轉行的哲學家,是禿鷹
      
       ... ...
      
       然而君俠又是誰? 河城仿佛只是個虛構出來的空間,出現(xiàn)在恐怖大帝傳記里面的禿鷹,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河城?又為什么會與帽人成為好友? 牢里面關的是誰? 最后辛先生與帽人之間的對峙是真是假?還是這根本是一個異度空間的故事,所有書里看似活生生的人,其實都只是沒有影子夜里我們害怕見到的“好朋友”?
      
       跟著去地底神游了三萬尺,突然有個可怕的覺悟:冥冥之中似乎有雙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正操縱著這個社會的運行,無論個體怎樣試圖去改變,就好像唱破音的歌手,最終還是會回到他原來的調(diào)上。只是選擇的路不一樣,沿途看到的風景也不全然相同罷了。
  •   http://tieba.baidu.com/f?ie=utf-8&kw=君俠
    您看《地底三萬尺》時,喜歡君俠嗎?誠邀您加入君俠吧!
    在這里可以自由暢談關于這本書關于君俠的感受哦!
  •   寫的真好啊
  •   我喜歡這本書,是里面通過一些代表性的人物表現(xiàn)出的隱喻,里面的人其實只是一個個符號,這些符號是與現(xiàn)實生活碰撞之后留下來的痕跡。河岸其實是我們的內(nèi)心世界,那些人物是在現(xiàn)實社會中千瘡百孔的自己,而那些簡單抽象的人物就是我們的靈魂,我是這樣理解的。河岸沒有邊界,人人可以逃走,但人們逃不出內(nèi)心。我下回也寫一個評論,主要是還沒理清思路。
  •   我覺得首頁那些熱門評論都沒有你分析得透徹、
    辛先生最后不是從容地死去了嘛,是不是就是想通了,找到自我了,所以反而釋然地死去呢?
  •   看文章我還以為是河城往下挖掘到地底發(fā)現(xiàn)什么,后來發(fā)覺書里根本沒提到。所以書名應該是指人性與人心的挖掘吧,而這應該也是作者想表達的對于這類問題的思考吧。即人行為背后的動機,從而牽扯到的背景淵源,以及與他人的聯(lián)系。
  •   抱歉書看了有段時間,印象已經(jīng)不深了
    不過竊以為可能讀者自己所感受到的東西比起作者真正的內(nèi)涵更重要些~
    所以說“發(fā)現(xiàn)看見的不是書,而是自己的心”
    人性與人心的挖掘,你的想法很有意思啊~
  •   也是在你的意思下發(fā)展的而已。本我自我這些都是人性的不同面而已吧。
    我決定隔一段時間再重讀一次。畢竟朱少麟自己也在第一部作品中提到了,書還是要多讀兩遍才行的。
  •   恩,是啊,不過我想讀的書太多了,等我讀完可能要好幾年
    朱少麟的書我還是更喜歡咖啡店,相比之下感覺這本沒有那么純粹,更注重寫作手法了,也是成熟的標志吧
  •   同意同意。
    感覺咖啡店到最后才揭示主題,不這樣的話前面就是描寫一群青年的生活的普通小說罷了。而地底三萬尺從一開始就是層層深入,整體性更強。
  •   我并不覺得咖啡店前面就是描寫一群青年的生活的普通小說,咖啡店的主題是貫穿始終的對自由的追求,現(xiàn)實與夢想的迷茫,那本書更像是一種純粹的傾訴和宣泄,沒有什么寫作技巧和花招,但很真實很任性。相比之下我反而不太喜歡被太多東西包裹的文字
  •   因為一開始看我不是很喜歡,就作者設定的那一幫人,看到后面才接受的,所以才留下的印象。看來咖啡店也是需要再讀一次了。
  •   不知道為什么 他被兩個孩子逼得墜落懸崖前對他們倆說的話現(xiàn)在想起來還是覺得熱淚盈眶
  •   恩 終于懂了
  •   謝謝你的評論,看了許多的這本書的評論,還是覺得你這篇比較有見地。
  •   也謝謝你的評論~
  •   如果說《傷心咖啡店》最后提供給我們的是一種現(xiàn)實的方法論、讓我們參考執(zhí)行的話,《地底三萬尺》只是告訴了我們一個原理,至于在現(xiàn)實中的意義就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贊~
  •   朱少麟是個很有趣的作家
    他的第一本書"傷心咖啡店之歌"
    在投稿了好幾家出版社後接不被錄取出版
    直到九歌出版社編輯看到後大為讚賞
    接著這本書大賣,把原先危機的九歌出版社也救了起來
  •   生活的態(tài)度決定自己的快樂,自己給自己太多的束縛,是自己給自己的不快樂。
  •   對的,每次不開心,都會想到:為什么要讓自己不開心,有誰會替自己分擔呢?最后只有自己!
  •   哪三本書呢
  •   改天我要再看一遍。。。
  •   我也要看~阿~我有好多書要看~
  •   嗯嗯~~恒恒你什么時候回來~~~
    我想讓你幫我?guī)reen day的碟的說~~~~~~~~~~~~~~~~~~
  •   我5月底回國,包子你要哪一張?你給我郵件吧
    hengljh@gmail.com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