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面之城

出版時間:2001-4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寧肯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一段漫長而沉思的生命,是一次偉大的歷險,有時甚至是一個家族或一個種族經(jīng)歷的頂點,是對于后者悠遠而撲朔迷離的過程的答案,帶著那些錯誤、成功、道德和罪惡的標志。十七歲的馬格以可笑的福爾摩斯的眼光懷疑一切,甚至懷疑父親是否自己的生父,由此墮入歷史與現(xiàn)實的迷霧,開始了漫長的“蒙面之旅”。作品以近乎音樂的四個聲部描述了馬格七年間經(jīng)歷的四個截然不同又具內(nèi)在聯(lián)系的地域:古老神秘的北京,民間的寓言般的秦嶺,超越與絕頂?shù)奈鞑?,活力四射欲望如海的深圳,故事波云詭譎、蕩氣回腸,既切入迷霧般的現(xiàn)實生活,又道出鮮為人知的飄零故事,被認為是一部“前所未有的另類長篇小說。”

書籍目錄

目錄
第一章 午門
第二章 巖畫
第三章 西藏
第四章 飛地
第五章 冰川
第六章 舊夢
第七章 情人
第八章 音樂
第九章 地下室
第十章 紅方
第十一章 時間
第十二章 結(jié)局或開始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蒙面之城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8條)

 
 

  •     追尋,只是向遠方,然后就隨著心情無畏而去。
      也許成嚴可以用各種方式活著,作為詩人的,作為記者的,作為商人的。而馬格就只是馬格,甚至某些時候,沒有自由的人會想作為馬格而活。這讓我想起我。
      好像我知道,我只是固執(zhí)的去追尋,追尋不是過程,而是目的,是的,我只是想追尋。我害怕被人問及想做什么,甚至也許我根本就不想做什么,只是不斷嘗試,不斷尋找,我對其冠以曼妙的名字——思想。我想,去哪追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直在走,未曾停息。
      在神圣的地方,人就會變得更神圣嗎?靠近天空的圣地,可讓馬格變得更加神圣?可曾改變成巖怯弱的內(nèi)心?神圣的地方,不過是讓人有更多機會去面對自己的內(nèi)心罷了,也只是有更多機會而已,在追尋的時候,處處都是你。
      又是我依舊想不通,隱約的巖畫映化出了什么,或者僅僅作為一個梗,無論世界如何改變,它就在那里,安靜的,只屬于自己。
      馬格又啟程了,無論下一刻在何方,此刻就是他的目的。依然是那句話,神就是你所理解的你自己。
  •     馬格是個神經(jīng)病。——正常的人都這么說。
      有哪個正常的人會放著好好的北大不去念,而離家出走,杳無音訊。有哪個正常人會放著好好的工作不做,而去建筑工地做苦力……正常人眼里的人生無非是:讀書、工作、結(jié)婚、生子、養(yǎng)子、變老,死亡。這才是社會人應該有的軌道。而馬格偏不,他要徹底背叛這條每個人都走過或者要走的路。
      叛逆終究是需要代價的,比如貧困,比如缺女人,比如饑餓……但馬格不在乎,怎么都好,怎么都是生命的體驗,又有什么好壞之分。馬格藐視常人所重視的一切:家庭、地位、金錢、名譽、物質(zhì)、愛情……既然什么都不在乎,又需要害怕什么?
      人生有什么意義?每個人都在追問的偽命題。但好像生命在馬格眼里也不是沒有意義,畢竟馬格沒有選擇自殺,而是選擇活下去,玩下去,跟整個世界玩,跟整個世俗玩到底。
      成巖則是典型的社會人。從最初的追求詩意到突然醒悟需要錢需要地位,然后下海經(jīng)商,車子房子女人地位金錢……什么都不缺了,但成巖還是在心理上敗給了馬格。因為成巖沒有馬格能放棄全世界的瀟灑,成巖放不開,所以馬格再豬狗模樣馬格依然還是贏家,精神上的贏家,沒有哪個世俗的人敢與之抗衡。
      如果馬格是真實的,那他一定是社會化不成功的徹徹底底的失敗的人。但馬格畢竟是不真實的,他是每個人心里被理性套牢的妄想自由的掙扎的惡魔。掙扎出來了自由了就是解脫。我們存在在這個社會,接受了社會賦予我們的角色:兒子(女兒)、學生、丈夫(妻子)、員工、父親(母親)……每個人都困在自己的角色里被迫表演,承擔社會賦予我們的責任:努力讀書、掙錢養(yǎng)家、孝敬父母、為老板賣命……
      當我們的表演能力能夠和角色和平相處時,世界美好如理想主義。一旦當我們沒法和劇本里應有的角色和平相處時,內(nèi)心想要背叛逃離馬格就汲取了足夠的力量,想要把我們拉出責任的深淵:你是為虛妄的責任而活,還是為自己赤裸裸的生命而活?這是每個人的掙扎。如果沒有家庭,沒有對父母妻兒的責任,我們是否就解脫了,可以瀟灑而來瀟灑而去?
      不,縱然如此,我們還是沒有馬格那樣的強大的內(nèi)心足夠堅定自己的逃亡——我們做不到不跟別人比較,也做不到不對別人羨慕,不管是精神的還是物質(zhì)的都不行。我們眼里還有著世俗的“成功”,那些成功的標志都迷惑著我們,讓我們?yōu)橹窕觐嵉梗屛覀儾桓曳趴v,不敢讓內(nèi)心里的馬格為所欲為。人性的規(guī)矩和叛逆永遠都是人的痛苦之源。
      于是掙扎歸掙扎,馬格不能逃離不能自由,而我們自己也深陷自我糾結(jié)痛苦之中。依舊帶著面紗蒙著自己的心,帶著虛偽、奸詐和世界周璇,只為在社會上能夠有一席之地。我們追求到的東西讓我們心安理得:那是我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努力奮斗來的。
      馬格狠狠刪了這個世界一個耳光。何為努力奮斗?不過是別人價值觀下的走狗。為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而心甘情愿成為社會的努力世俗的奴隸——而我們還不自知,因為每個人都這樣,這才是游戲規(guī)則,遵守游戲規(guī)則努力奮斗的人就可以獲勝成功。而在常人眼里異??尚Φ鸟R格壓根就藐視這套全世界通用的游戲規(guī)則,他要砸爛這游戲規(guī)則,讓每個人看到自己內(nèi)心的虛無和可笑。
      馬格嘲笑全世界,但馬格還是孤獨的,是絕望的。馬格是悲壯的,他需要用一己之力與整個世界抗衡,需要接受全世界的嘲笑和不屑。猶如沉默的螺旋,太多的馬格世界默不作聲,不敢和大多數(shù)對抗,于是只剩馬格了,馬格的世界皆醉我獨醒的悲劇也正在此。
      馬格流浪了大半個中國,往后又該何去何從,是繼續(xù)嘲笑全世界流浪下去孤獨下去還是被世俗同化,最后泯然眾人矣,成為一個正常的人為世俗所接納?作者沒有給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但可猜測答案會是后者,因為不管馬格如何內(nèi)心強大,他都不可能強大過世界,最后只能被世界這個巨大的黑洞吸入其中,然后死亡。
      人從來都是孤獨的,活在孤獨的身體里,孤獨地絕望,不能被安慰不能被理解。這個世界不需要馬格存在,馬格只是一場不成功的逃亡。
      
  •      林因因毀了還陽界,西藏還在。
       深圳毀了成巖,西藏還在。
      
       馬格,格格不入;林因因,因她而起,因她而亡;成巖,帶著一種狹隘的堅定和傲慢,像巖石一樣冷漠?!睹擅嬷恰酚民R格串起了三種不同社會文化,甚至是社會形態(tài)共存的世界。
      
       還陽界:一個原始的社會,一群原始、簡單的人,帶著一種萬年前傳承的史前生殖崇拜。同時,還陽界又是神秘、甚至詭異的,其實它也許只存在與夢里。生殖,生命和生存成為原始部落里唯一之上的主題和信仰。這種原始文化存在于現(xiàn)代化的社會科技和價值觀念中是那樣的脆弱和不堪一擊。林因因,她曾是這個“原始部族”中唯一的女性,一個與其格格不入的現(xiàn)代女性,她的出現(xiàn)幾乎是帶著一種穿越性質(zhì)的。林因因身上承載著一種對于原始生殖信仰毀滅性的吸引力,她的存在帶給了部落兩代“頭人”的死亡。她的離開更帶給了整個還陽界“原始文化”的滅亡。其實她并不邪惡,但她身上的“文明的強勢”和現(xiàn)代的價值觀念對于那樣一種遠古的文明是致命的。
      
       西藏:西藏如今成為這個世界上唯一的心靈之地,青藏高原阻擋了整個世界的現(xiàn)代商業(yè)侵擾。我們的科技如今相當發(fā)達,但至今還未發(fā)達到可以侵占那邊高原的地步。在那片高原上唯一的主宰只有自然,只有那里的天與地。西藏人信仰佛教,佛教是一種文化,其實在更人煙稀少和荒蕪的地方,西藏的人更信仰天地。西藏有那么多神山、圣湖,無數(shù)藏人像朝拜布達拉宮和大昭寺一樣,不遠萬里的用自己的身體丈量著距離去朝圣那些無言的山水。藏北草原的桑尼一家代表著西藏最根本的一個群落,成為一個標本。他們善良、豁達、開朗、樂于助人,而真正賦予藏人這些性格的不是佛教,而是西藏的天與地。如今拉薩變了,川藏線變了,連墨脫這種與世隔絕之地都變了。但是西藏人,真正的西藏人沒變,所以西藏還是西藏。
      
       深圳:高樓大廈的深圳,從不毛之地成為“奇跡”的深圳。擁有的只有現(xiàn)代科技和現(xiàn)代文明,擁有的只有商業(yè)價值和金錢觀念。成巖以一種自傲的冷酷,從西藏的理想,一舉投入現(xiàn)實的商海。他成功了,同時他也被淹沒了,成為奴隸,不再是心靈根本的主人。他沒有錯,無可厚非,人的幸福,人的命運都要靠自己去掌握。金錢也是一種宗教,在這個時代讓所有人臣服于它的腳下,去無止盡的追求,朝拜。這些追求都無錯,在現(xiàn)代文明中,幸福的概念不得不與金錢聯(lián)系到一起,息息相關(guān),生死不分。
      
       《蒙面之城》可以是一面鏡子,照見當今社會中每個人的心。
  •     若是對中國教育現(xiàn)狀感興趣的話,這本書值得一讀;若是認為自己不是平庸之輩的的話,這本書值得一讀;若是向往獨立的人格的話,這本書值得一讀。
  •     《蒙面之城》再版了。幾乎是悄悄的。對于看過和沒有看過的人來說,都是件好事。其實,有多少能夠帶給人美好的事兒,有關(guān)書的,都是悄悄發(fā)生的呀。
        
        
        在《蒙面之城》之后,作者曾經(jīng)因為那件事而寫過《沉默之門》。結(jié)局當然可想而知。十年后,他又寫了《日光之城》,據(jù)說出版的時候會改成《天·藏》。
        
        從“蒙面”到“沉默”再到“日光”,不知道是不是一個男人從青春到成年再到中年的心理歷程。青春當然是最耀眼,最容易打動人的。不光因為它純,還因為它是第一次。
        
        對寧肯來說,《蒙面之城》的全部荒蠻和華美都已難再。可是,對網(wǎng)絡文學和青春文學來說,《蒙面之城》的魅力和力度也都難再。這難道是別一種“天道公平”?
        
        是的,我就是在說,《蒙面之城》是一部經(jīng)典青春小說,是一個叫寧肯的作家的長篇處女作,也是他的巔峰之作。看了它,你一生都會記得一個叫馬格的男人,他曾經(jīng)如此劇烈地攪動你的心。從而,你會一生都記得一個叫寧肯的作家。
  •     他是一個流浪的孩子。
      故事在充滿神秘與古老韻味的北京郊區(qū)展開。閱讀了太多福爾摩斯的他用習慣性的懷疑的眼神去質(zhì)詢周圍的一切:他的家庭,他的友誼,他的愛情,他的未來,…… 十七歲的孩子如果得不到令人信服的合理的解釋。那么,他只有選擇逃離。
      時空的坐標落在了一個叫做“還陽界”的山谷中。布滿原始的荒蠻的韻味。在這里,他經(jīng)受的皮肉的痛苦,他相處的近乎歇斯底里的人群。徹底地催發(fā)了他獸性的本能。他象充滿蠱惑的動物那樣進食、勞動、睡眠、做愛……一切只是為了滿足生命原始而簡單的需要。歲月的留痕漸漸在他臉上烙印。他終于站在了開滿格?;ǖ母咴稀Kサ氖强ㄌm。路途上的絕美風景能使他停下腳步嗎?溫良的藏民,安穩(wěn)的工作,以及一段真醇的感情。這一切,他駐足觀望,他悉心記取。然后,黃昏之前,夜幕之下,他繼續(xù)上路。他總是在路上。
      如果說小說的前半部分他是與自然、與自我的抗爭。那么,城市呢,在充滿文明與禮節(jié)的城市中呢,在看似井然有序、笑顏如花的人際交往中呢?
      其實,一切并不會簡單。無數(shù)人為了生存、發(fā)展空間的擴大或多或少地叛變了曾經(jīng)的夢想。無數(shù)人皈依自己的宗教,或是金錢,或是美色,或是權(quán)力。無數(shù)人看似快樂張揚但卻空虛無恥地活著,或者說是呼吸著,心跳著,行尸走肉著。在為夢想而努力的日子里,在還相信明天更好的日子里,他漸漸懂得:要有所謂的成功,要到達理想的彼岸,他必須要象城市中所有的人一樣。為自己蒙一層面紗,為真相蒙一層面紗。后知后覺,甚至無知無覺地拖延生命的時光,麻木地殘破下去。那么,這和那段山谷中的歲月相比,哪個更接近獸性,哪個更像野獸的行徑?他終于了悟,在他流浪在外的第七個年頭。
      二十四歲的男人如果得不到令人信服的合理的解釋。那么他能夠選擇的,其實也只有逃離。
      只是這一次,他又能夠逃向哪里?
      這是一本奇特另類的小說,充滿蠻荒與文明的碰撞。張愛玲說:“蒼涼之所以有更深長的回味,就因為他象蔥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憋L格迥異的文字帶來強烈的視覺沖突,形成強烈的對比:文明與蠻荒,人性與野性,衣冠楚楚與困頓潦倒,虛偽與真情,愛情與性欲……在閱讀中我漸漸迷惑:究竟我們是在一種什么樣的狀態(tài)下生存著?是不是我們所謂的成功,我們所謂的優(yōu)秀就是真正的完美?是不是我們在追逐的同時丟棄了可貴的真誠與人性?是不是我們的風度翩翩、井然有序就是文明開化?人與人之間的欺詐與殘害,比起動物,哪一種更為殘忍?
      大多數(shù)人沒有答案,但卻無處可逃。因為不是馬格,沒有足夠的決心來放棄所擁有的一切。因此,只能跟從寧肯的敘述,來完成這一段蒙面之旅。其實,很多人經(jīng)常會幻想這樣的生活,這樣的漂泊。它總是能夠觸動內(nèi)心深處的某些東西。這些,才是生命的本質(zhì)。但有多少人能夠撩開蒙面,看到自己的初始心,看到這樣的真實?又有誰能做一只決絕孤傲的狼,四海為家,立于懸崖?
      更多的人只能這樣:“放下所有的不安,把現(xiàn)實打扮成夢境?!庇谑牵耙惶扉L于百年,一生長不過童年?!碑敵砷L的那天到來時,我們蒙上面紗,練習在擁擠的城市中寂寞穿行。
      
      
  •   從這本書知道了希區(qū)柯克
  •   荒野和城市相比,哪一個更加獸性?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