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5 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作者:楊念群 頁數(shù):129
Tag標簽:無
前言
談“五四”就像趕場廟會,不僅要就著五月四日這天去趕集,而且有大集小集之分,今年好像逢上個趕大集的日子。言論圈又該熙熙攘攘地熱鬧一番了。但若不想每年例行吆喝幾句“五四萬歲”的客套話,卻要打著“學術”旗號來趕集就有很大難處,難在這集市須是以新鮮產(chǎn)品示人,如不識趣,一腳踏人其中就如趕科舉考場的士子,很容易做出倒人胃口的八股文章來?! 〖热挥写俗跃囊庾R,就該拿出個有資格趕此大集的理由來。詳細的表白都在后面的行文中,讀者自會品評,不用我在此噦嗦。不過,既然趕集的人歷來如過江之鯽,近年名門正派和各路草野神仙均喜混跡其中,還是得先辨明自己是哪一路的鬼怪才好。否則剛踏入門就被亂棍打出,不但失了身份還沒了資格。逡巡良久,才在下面簡要列出些以往“五四”研究的八股信息和我的批評態(tài)度,交由讀者來評判我趕“五四”這趟集是否合法?! “斯梢唬骸拔逅摹北划斪鲆粓鰡我坏膼蹏鴮W生運動,持此論者天真到覺得一天的事就能改變世界?! ∥业幕卮鹗牵骸拔逅摹笔莻€長時段的全方位革新運動。它的影響時間至少應拉長到20世紀30年代?! “斯啥骸拔逅摹笔莻€面目猙獰的“反傳統(tǒng)”惡獸,罪不容誅,它必須為近代中國人所有欺師滅祖的行為負責。
內容概要
本書的探討緣起于中國話語界長久以來對“五四”運動存在著的三種單一化的解讀:意識形態(tài)化的政治史敘事、不加批判地套用西方自由主義的思想史分析,以及以捍衛(wèi)國學的名義否定“五四”批判精神的遺老遺少式的悲劇式論調。以此為背景,作者通過把“五四”擴展至清末變革和民初社會革命的前后長線關聯(lián)中的重新定位,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社會史化”的“五四”研究路徑,揭示了“五四”前后中國知識精英從政治到文化,再到社會問題的話題轉換,并在從晚清民初到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之前的這段歷史長程中,論述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湖南邊緣知識分子崛起并進入主流話語圈的過程。本書不僅討論了“五四”前后“社會”作為一個論域的產(chǎn)生以及如何替代其他主題的歷史,而且通過考察中國知識分子的“代際轉換”以及與此相關的人際網(wǎng)絡的變化軌跡,特別著力研究了“五四”前后不同知識群體的行為差異及其后果,描述了一幅充滿地域和代際差異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智識圖景。
作者簡介
楊念群,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tài)——三大知識群體互動的比較研究》(1997)、《楊念群自選集》(2000)、《中層理論:東西方思想會通下的中國史研究》(2001)、《空間·記憶·社會轉型——”新社會史”研究論文精選集》(主編,2001)、《雪域求法記——一個漢人喇嘛的口述史》(合著,2003)、《新史學——多學科對話的圖景》(主編,2004)、《昨日之我與今日之我——當代史學的反思與闡釋》(2005)等。兼任中華書局出版《新史學》叢刊學術召集人。
書籍目錄
自序第一章 導論:“五四解釋學”反思 1.1 引言 1.2 “五四敘事學”的缺陷:過度依賴“思想史”分析 1.3 修正途徑:“五四”敘事的“社會史化” 1.4 對“社會”的認知與“五四”知識精英的行動方略 1.5 余論:“社會革命”得失談第二章 “五四”前奏:從國家崇拜到政治疏離 2.1 “文化普遍主義”如何收縮為局部的政治建設問題 2.2 “民族”與“國家”概念如何相互分離 2.3 “文化”作為一場新興運動是如何出現(xiàn)的 2.4 東西文化之爭如何演變成了“歸約主義”的游戲第三章 “五四”意識的轉變:社會網(wǎng)絡與身份認同 3.1 以“社會”解構“國家” 3.2 個人一社會一國家關系是如何被重構的 3.3 身份認同的難局 3.4 邊緣政治的鼓動者與地方歷史意識的重構第四章 踐履型知識群體的崛起與社會改造運動 4.1 地方自治的含義 4.2 個人修養(yǎng)為什么不是自足性的? 4.3 地方性責任倫理與社會組織的建構出版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導論:“五四解釋學”反思 1.1 引言 2009年是“五四”運動九十周年紀念的年份,也注定是一個熱鬧的年份。多年來,史學界已養(yǎng)成習慣,每逢“大年”“小年”,只要是“革命”歷程中的重大事件都要舉行一場拜祭典禮,故可稱之為“紀念史學”。尤其是“五四”在中國革命史的敘事中又是一個具有轉折點意義的事件,祭拜之風漸趨火爆熱烈當屬自然。不過祭臺上下想移情換景的呼聲也越來越大,大概是已難忍祭典演出的儀規(guī)陳舊乏味,拜辭俗腔濫調,因每次祭拜的程式和頌辭無外乎是照舊祭出“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兩尊神位,尤以“賽先生”的位置最為尊崇,故神位甫一出場,難免讓人頓生厭倦,不是這兩位“先生”不好,而是演員的演技太差,出場頻率過高反而會倒了觀賞者的胃口。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有人提醒別忘了“五四”還有個大明星叫“費小姐”(自由),應該讓她登場亮相,才使得當年的祭拜風情蘊出些新意而不至于陳腔依舊?! 拔逅摹苯忉寣W自進入知識生產(chǎn)流程以來,就一貫難脫政治史解讀的窠臼,標準的黨史敘事習慣把“五四”看做是一場相對單純的愛國抗議事件;“五四”猶如薪柴燃料,點燃了社會主義運動蓬勃興起的熊熊火焰,它漫天輝映著,遙遙與作為近代革命之開端性標志的鴉片戰(zhàn)爭相呼應,“五四”的作用就是把自己變成中國近代史敘述末端的一個句號。自“費小姐”登場并日益走紅以來,大多數(shù)的“五四”研究才開始轉向,試圖把它解釋成一場觸及中國人靈魂和精神變化的“文化改造運動”,對這場運動的一個最佳描述就是“人的覺醒”。周策縱先生那部“五四”研究的名著英文名字就直截了當?shù)卣f“五四”是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m China,意思是現(xiàn)代中國的一場思想革命。既然是“思想革命”,就不是短暫的政治運動影響力能夠說明的,而是具有一種持久的精神召喚力量。當年胡適也特別強調“五四”文化活動的重要性,而不強調那種種社會的和政治的活動。在這一點上胡適與孫中山的看法比較接近,孫中山對新思想運動的評價高于其他活動,故胡適也特別注重新文學運動,甚至稱“五四”是中國發(fā)生的一場文藝復興運動(The Chinese Renaissance),大意也是如此。 不難發(fā)現(xiàn),這種解讀自覺不自覺地在大唱“紀念史學”突出“五四”政治特性的反調,顯示的是“自由主義”式的思想關懷,特別能展示出臺灣學者所崇尚的一種史學意識,同時也反映出臺灣和大陸研究語境的明顯不同。大陸的“五四”研究,除“賽先生”持續(xù)大受熱捧外,“德先生”和“費小姐”每回上臺雖粉妝依舊,臺下卻仍覺霧里看花,模樣含糊,甚至有人直指“費小姐”在民族自救的亂世狼煙中驚駭?shù)没ㄈ菔?,早已多年未見登臺;“賽先生”則被持續(xù)追捧,終獲升格為治國要策??傻搅?0世紀80年代末期,人們忽然發(fā)現(xiàn),沒了“德先生”和“費小姐”的幫襯助演,“五四敘事學”就如雙翼或三翼折掉了一只或兩只,成了跛腳的瘸子。因為過度提倡“科學”乃至于到了崇拜至極的程度往往都是以反傳統(tǒng)為代價的,“科學”救國的口號人人能喊,可無論精英還是大眾,對人文的悟解和感受能力卻在普遍退化,又何談人的覺醒? 恰在此時,臺灣“五四”研究的觀點被高速引進大陸史學界,臺灣史界秉持的是西方自由主義的解釋傳統(tǒng),即把個人的覺醒看做是“五四”最珍貴的歷史遺產(chǎn),想以此消解“五四”運動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政治意義。甚至有人認為,對“五四”個人主義覺醒是維護還是否定應該成為評價其研究價值的最重要依據(jù)。這個解釋思路對于那些剛從極“左”意識形態(tài)的壓抑中解放出來的大陸研究者來說無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一時間“自由”的旗幟到處獵獵飄揚,其凱歌行進之勢,大有并吞思想八荒的勢頭?! 〔粦裾J,個人主義的覺醒確實是“五四”時期知識精英所闡揚的最重要的思想主題。但我以為,不可忽視的是,“五四”以后掀起的“社會改造”運動同樣也是非常重要的歷史遺產(chǎn),而且其波及范圍之大,影響程度之深要遠過于對個體“自由”觀念的認同和詮釋。從研究價值上而言,兩者至少是不可相互替代的。但大陸史學界卻基本不假反思地直接承傳了自由主義的解釋方法,個人覺醒程度不但幾乎被推許為具有至高無上的重要性,而且是推進還是干擾了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越來越成為衡量“五四”以后歷史變遷之得失的標準。甚至有人更為極端地認為,民族主義式的救亡理念和“社會改造”運動壓抑了個人解放的順利實現(xiàn),并最終導致“五四”啟蒙運動的自我瓦解。這種把“個人覺醒”與“社會改造”運動對立起來的做法,基本上搬用了西方的自由主義思想原則,卻未必適用于現(xiàn)代中國歷史演變的解釋。因為“五四”以后“社會改造”運動不但成為了歷史的主調,而且由此生發(fā)出的各種變革理念也深刻支配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在日益復雜的互動過程中,“個人”與“社會”之間也并非只構成了“覺醒”和“壓抑”的簡單對應關系。 在近二十年的“自由主義”敘說中,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五四”期間流行的“反傳統(tǒng)”思想造成的文化真空導致了“五四”自身發(fā)生了嚴重的意識危機,由此釀出的悲劇情緒已逐漸蓋過了倡揚“五四”為現(xiàn)代革命起源的浪漫狂喜,甚至“五四”精神還須為“文革”災難負起沉重的歷史責任。于是,否定“五四”的批判精神又漸成當代的時尚話題,捍守“國學”的新“冬烘”們仿佛從冬眠中蘇醒,趁機重施雅黛粉墨登臺,大扮起了遺老遺少。至此,由“五四解釋學”構筑起的瑰麗圣殿頃刻出現(xiàn)了崩裂瓦解的態(tài)勢。那么,問題到底出在哪兒了呢? 1.2 “五四敘事學”的缺陷:過度依賴“思想史”分析 說到“五四”的整體敘事格局,我在前面已簡單勾勒出了一個輪廓,這一畫面顯示出,九十年來史學界構筑“五四敘事學”,除少數(shù)講法一如既往地飆揚樂觀的高調外,大多已流露出悲觀抑郁的腔調。起因無非是說“五四”的反傳統(tǒng)反過了頭,造成了“自由主義”前途的黯淡與“科學主義”猖獗的謬誤,于是“五四敘事學”的旋律充滿了憂郁感傷,音調悲愴地反復譴責假借現(xiàn)代話語暴力群毆傳統(tǒng),造成權威流失的慘象;或者慨嘆個人自由之身殞喪于挽救危亡的圣戰(zhàn)之途,分別把“五四”的悲劇歸罪于內外兩種因緣的傷害。既然悲情調子已定,那么大家盡可刪繁就簡各取所需地吹拉彈唱,不過主調大多都是探詢人性覺醒努力的失敗?! 纫蛘撚绊懽罹拚呱踔撂釤挸隽艘粋€異常簡化的公式,這公式大體是說,“五四知識精英”之所以激烈地全盤反傳統(tǒng),是因為骨子里有一種“以思想文化解決問題”的遺傳。古代的文人習慣先處理文化問題,然后再考慮政治制度的建構,或者用處理文化的方式應對政治社會問題,這樣的方法在過去有效,但拿到近代就完全失靈。結果,“五四”青年用傳統(tǒng)反傳統(tǒng),就像自己打自己的耳光。據(jù)說“思想優(yōu)先”的處事辦法是由孟子發(fā)明,一直流傳到“五四”。這公式雖簡化得讓人起疑,卻精明地概括了半部中國思想史,何出此言? 宋代以后,是理學發(fā)威的時代,士大夫一度形成與皇帝共治天下的表象,靠的就是用“道德教化”的方式與皇帝溝通。也就是說直到宋代以后,那些舊的知識精英宣稱自己得了秘法心傳,可以講一套道德教化的道理去“正君心”,皇帝也相信自己道德修養(yǎng)的高低會影響政治制度的運轉,與是否坐穩(wěn)江山大有關聯(lián),這樣那些士人就開始有了密集出入宮廷的機會,他們由此自信滿滿地認為不但可以教育小孩,還可教育皇帝。但并不是說孟子時代的王者就已經(jīng)那么容易說服,宋代以前的皇帝基本不相信教化有如此強大的力量,他們更相信“天”的旨意,比如地震和災禍的示警作用,按照學術界的說法是受“天譴論”的支配,大體說孟子的“道德主義”到宋代才被重新發(fā)現(xiàn)和有效地加以使用。 至于宋以前士人是否用“思想優(yōu)先于政治”的看法去解決問題就很難加以證明了。這種道德教化優(yōu)先的方法不能說在近代中國沒有表現(xiàn),比如康有為策動晚清的變革運動,在處理與光緒皇帝的關系時,采取的仍是用道德完善催化制度變革的辦法。他以為只要光緒帝一個人的道德修為夠高,就自然會泛化推及到政治制度的變革,甚至無視光緒帝是個無權無勢的傀儡這個顯著事實。在今天看來,康氏似乎傻得可笑,可是如果放在“道德優(yōu)先”的歷史傳承脈絡里就會理解其行為的正當性。不過借此例子斷定近代的知識人都如康氏這般天真可愛卻大可懷疑?! 摮姓J,這種把“五四”思想概括為一種激烈的反傳統(tǒng)主義的論述是頗具吸引力的,尤其是其敘述風格兼具哲學論辯的形式美和音樂韻律的節(jié)奏感,亦不乏相當?shù)臍v史證據(jù)作支持。但我腦子里至少有兩點疑問: 第一,以“道德教化律”連續(xù)涵蓋整個中國歷史上知識精英的思維是否有效?這樣做的風險是首先必須承認儒學“普遍化”到可以時時不問斷地發(fā)生效用,我們前面已經(jīng)說明某些原則,如“道德教化律”可能只在某個歷史時間段之內才是有效的,換個時期就難說了。特別是西方高度“入侵”后“道德優(yōu)先”的原則是否可以作為影響士人的絕對思維條件就更加可疑?! 〉诙?,儒學即使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具有“普遍性”,可在多大程度上能持續(xù)支配著身處不同時期和不同區(qū)域的知識精英,也令人懷疑。與此相關,儒學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對皇帝的行為施加影響也要打個問號。有一種說法是,儒生不間斷地把道德修身的教條灌輸給皇帝,他們強調用個體的道德意志控制局面,并相信其具有超絕的力量,故而導致皇帝道德負擔過重,以至于無法應對整個帝國日趨復雜的經(jīng)濟、政治和法律問題,最終在西方入侵之下難逃失敗的命運。這種推斷把古代中國的衰落歸結為“道德主義”的無孔不入,似有夸大文化思想作用的嫌疑。我們至少可以看出一個明顯的歷史現(xiàn)象,那就是儒學一旦轉換了生存的場所,就很容易變得面目全非,難以用普遍整體的觀念加以把握。
編輯推薦
“五四”不是一場單一的愛國學生運動,而是一場長時段的全方位革新運動?! 拔逅摹辈皇且粋€面目猙獰的“反傳統(tǒng)”惡獸,罪不容誅,也不應為近代中國人所有欺師滅祖的行為負責?! ∧谩拔逅摹碑攪鴮W的出氣筒,只能看出所謂“國學”的貧血和虛脫?! ⅰ皞€人自由”的實現(xiàn)與否視為“五四”成敗的唯一標準,毫無意義。 “五四”不是一場純而又純的文化運動,它誘發(fā)了一系列的社會改造風潮,我們無法回避。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