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4 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作者:[美] R. R. 帕爾默 頁數:1028 字數:1500000 譯者:董正華,孫福生,陳少衡
Tag標簽:無
前言
《現代世界史》是根據英語世界經典歷史名著A History,of Modern World第10版譯成。作者R.R.帕爾默、喬·科爾頓、勞埃德·克萊默三人均為在西方學術界享有盛譽的歷史學者,于2002年過世的帕爾默教授更被公認為同時代最頂級的歷史學家之一。本書刊行五十余年來,歷經九次修訂,并被譯成瑞典語、芬蘭語、波斯語、阿拉伯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漢語等多國語言,早已成為西方最受歡迎的世界史教材。商務印書館在我國著名歷史學家羅榮渠先生的建議下,曾于1988年“內部發(fā)行”推出該書第5版,廣受讀者歡迎,并被國內眾多高校相關專業(yè)列為教材或參考書。羅榮渠先生特別推崇此書,認為其從“‘現代化’的新視角來觀察近期世界歷史的進程”。而今我們引進本書最新第10版,綜合羅榮渠先生的夫人周穎如女士轉述羅榮渠先生的意見和清華大學歷史系劉北成教授的建議,定名為《現代世界史》。對中國現代化及其衍生問題的思考是我們出版本書的根本出發(fā)點。2008年1月,我們曾推出美籍華裔學者徐中約的史學巨著《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旨在闡明,中國的近現代歷史并非被動的與“西方”打交道的過程,而是全體中國人共同奮斗的結果。與之相呼應,本書所要展示的,則是這個自16世紀以來便與我們難解難分的“西方”世界,又是如何形成的。更進一步,我們還想展現的,是非西方國家在面對西方挑戰(zhàn)時所各自做出的不同反應,以及他們如何應對現代化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機遇和問題,而這也是當今中國曾經經歷和正在面對的。作為一部西方學者寫就的歷史學術教材和讀物,本書在對許多歷史事件的看法及立場上自然難免與我國主流學術觀點有一定的出入,有時甚至迥然相異。我們對此未必贊同,請讀者自加甄別。但不可否認,這也正是本書的價值所在,因為正是這些獨立而寶貴的觀點,將為眼下正在進行全方位、立體式中西交流的國人提供借鑒與建議。這也是本書作者與出版者的共同心愿。本次第10版中譯本擁有強大的譯校陣容,其中將近一半為商務版的原班人馬,新增內容的翻譯審校則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廈門大學、廣西師范大學等高校部分優(yōu)秀學者承擔。新老兩代學人共同秉持嚴謹治學、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以對世界史的深刻洞察,將這部巨著的精髓盡可能原汁原味地傳遞給廣大讀者。學界耆宿何兆武先生亦翻譯了本書的序言和導論,并欣然為本書作序,實令本書增色不少。周穎如女士和??上壬嘟o予本書的出版以大量協助,在此表示感謝。本書自2009年推出后,廣受好評,更得熱心讀者指教建議,謹表謝意。此次再版,我們對于原書的版式和文字內容均做了精心的訂正,期待廣大讀者能繼續(xù)關注我們,并提出寶貴意見。
內容概要
自1950年初版以來,帕爾默等人所著的《現代世界史》便一直被譽為是一部殿堂級的歷史學術教科書,并被廣泛采用作教材。在近60 年的時間里,本書作者不斷修訂,如今已出至第10 版,其銷量在同類作品中一直名列前茅,是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世界史教科書中壽命最長、讀者最多、影響最大的一部。 本書內容豐富、領域寬廣,以洋洋百余萬文字闡述了現代歐洲的崛起這一世界性的事件。在作者筆下,曾經默默無聞的歐洲(或曰西方),在從16 世紀初至今的五百多年里,逐漸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輻射全球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諸方面的世界體系。 作為一部將傳統(tǒng)敘事與結構分析相結合的作品,作者在以政治和制度的演變?yōu)橹骶€的同時,對于社會史、文化史、宗教史諸方面也作了簡潔而生動的闡釋。全書貫穿了作者的人文關懷和現實情懷,思想的火花與睿智的表達時時可見,使得閱讀本書成為一次美妙的思想之旅。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R.R. 帕爾默(R.R.Palmer,1909—2002),美國著名歷史學家,1934 年獲康奈爾大學博士學位,1936—1977年間先后執(zhí)教于普林斯頓大學、華盛頓大學和耶魯大學。作為法國大革命研究權威,以及美法兩國革命比較研究的先驅,帕爾默曾先后擔任美國法國史研究協會主
書籍目錄
出版前言 簡目 序一 用“現代化”的視角解讀現代世界史羅榮渠 序二 現代世界史的標準著作何兆武 序三 歷史教科書的黃金標本劉北成 致中國讀者 第十版序 第五版序 大事年表及地圖、圖表目錄 導論:地理與歷史 歐洲在現代史上的影響 第1章 歐洲的興起 1.古代:希臘、羅馬、基督教 2.中世紀初期:歐洲的形成 3.中世紀盛期:世俗文化 4.中世紀盛期:教會 第2章 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動亂,1300—1560年 5.14世紀的災難 6.意大利的文藝復興 7.意大利以外地區(qū)的文藝復興 8.新型君主國 9.新教改革運動 10.天主教的改革和改組 第3章 經濟重建和宗教戰(zhàn)爭,1560—1648年 11.大西洋的開放 12.商業(yè)革命 13.社會結構的變化 14.天主教西班牙的戰(zhàn)爭:荷蘭人和英國人 15.法蘭西的解體與重建 16.三十年戰(zhàn)爭,1618—1648年:第4章 西歐日益強大,1640—1715年 17.大君主和均勢 12318.荷蘭共和國 18.荷蘭文明和政府 19.英國:內戰(zhàn) 20.英國:議會的勝利 21.路易十四時代的法國,1643—1715年:專制制度的勝利 22.路易十四發(fā)動的戰(zhàn)爭:《烏得勒支和約》,1713年 第5章 東歐的變化,1648—1740年 23.三個衰老的帝國 24.奧地利君主國的形成 25.普魯士的形成 26.俄羅斯的“西化” 第6章 科學的世界觀 27.科學文明的先知:培根和笛卡兒 28.牛頓之路:萬有引力定律 29.關于人類和社會的新知識 30.政治學說:自然法學派 第7章 爭奪財富和爭奪帝國的斗爭 31.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 32.18世紀的世界經濟 33.《烏得勒支和約》后的西歐,1713—1740年 34.18世紀中期的大戰(zhàn):《巴黎和約》,1763年 第8章 啟蒙時代 35.哲人及其他 36.開明專制制度:法國、奧地利、普魯士 37.開明專制制度:俄國 38.三次瓜分波蘭 39.新的騷動:英國的改革運動 40.美國革命 第9章 法國革命 41.背景 42.法國的革命和改組 43.革命和歐洲:戰(zhàn)爭和二次革命,1792年 44.非常共和國,1792—1795年:恐怖統(tǒng)治 45.憲法共和國:督政府,1795—1799年 46.專制共和國:執(zhí)政府,1799—1804年 第10章 拿破侖時代的歐洲 47.法蘭西帝國體系的形成 48.大帝國:革命的傳播 49.大陸封鎖體系:英國和歐洲 50.民族運動:德意志 51.拿破侖的傾覆:維也納會議 第11章 工業(yè)、思想與爭取改革的斗爭,1815—1848年 52.英國的工業(yè)革命 53.各種“主義”的出現 54.堤壩與洪水:國內方面 55.堤壩與洪水:國際方面 56.自由主義在西方的突破: 57.西歐資產階級的勝利 第12章 革命和秩序重建,1848—1870年 58.巴黎:西方社會革命的幽靈 59.維也納:中歐和意大利的民族主義革命 60.法蘭克福和柏林:自由德意志問題 61.新歐洲的各種“主義”:現實主義、實證主義、馬克思主義 62.波拿巴主義:法蘭西第二帝國,第13章 大民族國家在全球范圍的強化,1859—1871年 63.背景:民族國家的觀念 64.加富爾與1859年意大利戰(zhàn)爭: 65.德意志帝國的建立與奧匈二元君主國 66.沙皇俄國的自由化:亞歷山大二世 67.美利堅合眾國:美國內戰(zhàn) 68.加拿大自治領,1867年 69.日本與西方 第14章 歐洲文明,1871—1914年:經濟與政治 70.現代“文明世界” 71.基本的人口統(tǒng)計:歐洲人口的增長 72.19世紀的世界經濟 73.民主的進步:法蘭西共和國、第15章 歐洲文明,1871—1914年:社會與文化 74.民主的進步:社會主義、工會和女權運動 75.科學、哲學、藝術和宗教 76.古典自由主義的衰落 第16章 歐洲的世界優(yōu)勢地位,1871—1914年 77.帝國主義:性質和原因 78.美洲國家 79.奧斯曼帝國的解體 80.非洲的瓜分 81.帝國主義在亞洲:荷蘭人、英國人和俄國人 82.帝國主義在亞洲:中國與西方 83.日俄戰(zhàn)爭及其后果 第17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 84.國際上的無政府狀態(tài) 85.武裝對峙 86.俄國的崩潰與美國的干涉 87.奧地利帝國和德意志帝國的崩潰 88.大戰(zhàn)對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影響 89.巴黎和會,1919年 第18章 俄國革命和蘇聯 90.背景 91.1905年革命 92.1917年革命 93.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94.斯大林:第一個五年計劃和清洗 95.共產主義的國際影響,1919—1939年 第19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民主政治、反帝國主義以及經濟危機 96.1919年以后民主政治的進展 97.德意志共和國和洛迦諾精神 98.亞洲的反帝運動 99.大蕭條:世界經濟的崩潰 第20章 20世紀30年代的民主與獨裁 100.美國:蕭條和新政 101.英法民主政體的試驗和調整 102.意大利法西斯主義 103.極權主義:德意志第三帝國 第2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 第22章 冷戰(zhàn)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重建 第23章 亞洲和拉丁美洲的后殖民國家 第24章 從帝國到民族國家:“二戰(zhàn)”后的非洲與中東 第25章 共存、對抗和新的全球經第26章 對蘇聯式共產主義的國際反叛 第27章 變動中的現代世界 統(tǒng)治者與統(tǒng)治年代 延伸閱讀:建議與書目 索引 出版后記 我們需要一部什么樣的現代世界史
章節(jié)摘錄
插圖:2008年1月,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旗下的“大學堂”系列叢書重磅推出美籍華人歷史學家徐中約的代表作《中國近代史》(The Rise of Modern China),并賦予這部風行海外多年的權威著作以一個擲地有聲的中文副標題:1600-2000,中國的奮斗。之所以如此高調,蓋因我們領悟到了徐氏作品的個中真意:整個中國現代歷史絕非盡在被動抄襲西方,中國的進步,皆應歸因于中國人自己的奮斗;來自歐洲(或者說西方)的一切技藝、制度、思想和主義絕非原封不動的被移植到中國(以及其他非西方國家),相反,我們在不停的吸收、消化、反饋,然后再吸收、再消化、再反饋,由此,構成了中國那段動蕩曲折卻也充滿著希望的現代歷史,進而也部分塑造了那段異彩紛呈而互動博弈的現代世界史。帶著這一觀點出版的《中國近代史》,一經面世,便在國內出版界和讀書界引起熱議。《中國近代史》拋出了一個觀念,也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說我們整個現代史都糾纏于與歐洲一西方的互動,那么這個所謂的歐洲一西方又是從何而來的?我們都知道,12世紀以前的歐洲只不過是世界上默默無聞的一個地理區(qū)域,相比于伊斯蘭世界的開放和中華帝國的豐盛,那時的歐洲不過是蝸居西方一隅的一個土地貧瘠、視野閉塞的松散的多民族聚居區(qū),是什么讓它仿佛一夕之間成為世界的引領者?是什么讓歐洲成為現代意義上的西方,一個最先進的物質文明和最前沿的精神思潮的代言人?它為什么撞開我們的國門侵略我們?為什么源源不斷地向我們輸出那些形形色色的物質和想法?為什么我們的生活方式被破壞,卻還要向“侵略者”學習?學習什么?結果如何?
后記
我們需要一部什么樣的現代世界史2008年1月,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旗下的“大學堂”系列叢書重磅推出美籍華人歷史學家徐中約的代表作《中國近代史》(The Riseof ModernChina),并賦予這部風行海外多年的權威著作以一個擲地有聲的中文副標題:1600—2000,中國的奮斗。之所以如此高調,蓋因我們領悟到了徐氏作品的個中真意:整個中國現代歷史絕非盡在被動抄襲西方,中國的進步,皆應歸因于中國人自己的奮斗;來自歐洲(或者說西方)的一切技藝、制度、思想和主義絕非原封不動的被移植到中國(以及其他非西方國家),相反,我們在不停的吸收、消化、反饋,然后再吸收、再消化、再反饋,由此,構成了中國那段動蕩曲折卻也充滿著希望的現代歷史,進而也部分塑造了那段異彩紛呈而互動博弈的現代世界史。帶著這一觀點出版的《中國近代史》,一經面世,便在國內出版界和讀書界引起熱議?!吨袊贰窉伋隽艘粋€觀念,也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說我們整個現代史都糾纏于與歐洲—西方的互動,那么這個所謂的歐洲—西方又是從何而來的?我們都知道,12世紀以前的歐洲只不過是世界上默默無聞的一個地理區(qū)域,相比于伊斯蘭世界的開放和中華帝國的豐盛,那時的歐洲不過是蝸居西方一隅的一個土地貧瘠、視野閉塞的松散的多民族聚居區(qū),是什么讓它仿佛一夕之間成為世界的引領者?是什么讓歐洲成為現代意義上的西方,一個最先進的物質文明和最前沿的精神思潮的代言人?它為什么撞開我們的國門侵略我們?為什么源源不斷地向我們輸出那些形形色色的物質和想法?為什么我們的生活方式被破壞,卻還要向“侵略者”學習?學習什么?結果如何?所有的疑問都渴求一個解答,而美國歷史學家帕爾默等人著就的這部《現代世界史》(AHistoryof ModernWorld),便是“大學堂”系列叢書嘗試給出的一種解答。經典從不因時間的流逝而褪色。R.R.帕爾默、喬?科爾頓和勞埃德?克萊默三位杰出的美國歷史學家寫就的這部《現代世界史》便是這樣一部佳作。在1950年初版后近60年后的今天,它依然是研究歐洲現代崛起的最好的單卷本著作,無論在西方發(fā)達國家還是在廣大非西方世界,都擁有忠實的讀者群。它也是世界上最受學生歡迎的歷史學教材之一,曾被譯成多國語言在超過1000所學校里使用,擁有廣泛的影響力。而在中國,早在1988年,商務印書館便推出了該書第5版的中文譯本,以內部參考資料的形式發(fā)行,并受到讀者的普遍好評,被列為引用率最高的世界歷史作品。然而二十年過去了,隨著世界局勢的風云變幻,作者們也在不斷進行修訂,如今本書已經推出全新修訂第10版。我們將其引進,并在第5版譯文的基礎上,特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廈門大學、廣西師范大學等高校的優(yōu)秀學者對新增內文進行翻譯,章節(jié)順序也依新版進行了一一調整,并精心譯校了書中所有地圖和圖表,將本書原汁原味的呈現于讀者面前。如果說《中國近代史》是立足于中國的角度,觀察并描述四百年來中國與“世界”之關系的話,那么《現代世界史》則是從歐洲的角度來探討這個“世界”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圍繞著這條主線,作者不但詳述了數百年里持續(xù)不斷的政治與制度上的沖突變化,亦用心勾畫出思想文化的發(fā)展路徑,同時對社會生活也有簡潔生動的說明,從而展現了原本落后的歐洲,是如何創(chuàng)建出一個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諸方面的“現代世界”體系的。但是,如果僅憑此就將本書視作西方汗牛充棟的“歐洲中心論”式作品的話,那就大大誤解了本書的價值,及其在當下中國出版的意義了。的確,作者在首章便開宗明義,聲稱現代世界史就是以歐洲為源頭、動力和核心,所以本書的描述理所當然地也以歐洲為主軸展開。歐洲以外地區(qū)的發(fā)展變化,只是在描述歐洲的擴張時才逐漸納入作者視野。有關它們的描述往往散見于歐洲內容之間,并且大都側重于論述歐洲的挑戰(zhàn)如何激起它們的應對,卻疏于描寫這些國家本身的歷史面貌和發(fā)展狀況。這種態(tài)度,的確反映出作者作為西方主流學者,對于非西方世界所具有的優(yōu)越感,也是西方世界目前話語霸權的體現。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歐洲(在本書作者這里,廣義上的歐洲亦包括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現代歷史上發(fā)展起來的諸多物質文明和思想體系已被證明具有普遍意義,從代議制民主政體到自由市場經濟,從馬克思主義學說到女權主義,這一系列成就雖未必全部發(fā)軔于歐洲,但卻首先是在歐洲的語境中得以發(fā)展成熟,并隨著歐洲的擴張而傳播至全球。確切了解這一發(fā)展和傳播過程,對于當下正與外部世界處于前所未有的密集交往中的現代中國來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本書對我們的意義并不僅止于此。誠如本書兩位作者,喬?科爾頓、勞埃德?克萊默(帕爾默教授已于2002年去世)在為本次中文版所作的序言中所云,“像所有其他社會和民族一樣,中國通往現代化之路也經歷了不同的階段”,在現代早期,“中國的大部分國土備受歐洲及其他外部力量的統(tǒng)治和剝削。這種外部干涉在從鴉片戰(zhàn)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一個多世紀里十分普遍”,同樣的,“現代世界的挑戰(zhàn)和機遇也已經雙雙出現在當今中國社會。而中國面臨的問題——如人口增長,對礦物燃料資源的依賴,環(huán)境污染,在農村降低或消滅貧困——也曾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出現在其他現代民族中”。本書對非西方民族的描述,恰恰聚焦于這些民族是如何應對來自歐洲的“外部干涉”,又是如何應對“現代世界的挑戰(zhàn)和機遇”的。以史為鏡,以人為鑒,中國在當今世界方知如何進退。本書最新中文版的面世,誠如作者們所言,真可謂“恰逢其時”!好主題更要有好框架和好文筆,在這方面,《現代世界史》可被視為楷模。作為一部單卷本歷史著作,作者精心編排了豐富而多樣的材料,同時卻并不顯得雜亂或單薄,反而呈現出錯落有致、繁簡得當的結構。而那娓娓道來中流露出的被體面地加以克制的學究式的刻薄,那高深世故的學術智慧與學院派學者特有的天真融合在一起的奇妙味道,又會令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時會心一笑,在收獲知識和觀點的同時,獲得美妙的閱讀享受。這樣一部著作是“大學堂”系列的代表作,但絕不是唯一的一部,相信也不會是最后一部。兩年來,我們以“闡明各種傳統(tǒng)和新興的學科,導向真理和智慧”為宗旨,致力于向所有對社會對人生充滿探索興趣的讀者推介各種西方人文社科類經典。我們期待,憑借著這些書提供的導引,讀者們能夠在追求真知、探尋真理的路上走得更為順暢,從而更好地認識和把握我們自己所置身的時空。與此同時,我們倡導在接觸他人的思想理論時,保持慎思明辨、自覺揚棄的態(tài)度。事實上,“大學堂”系列的所有作品都強調一些共同的品質:獨立思考的精神,批判的頭腦,兼收并蓄的胸懷,開闊的眼光,不斷否定自己的勇氣,等等。是作為一個理性平和的人的這些品格,而非書中描述的種種理論、工具、方法、體系、事實、結論等等,引領我們到達一個更加接近事物本質的境界。如此,我們方能不迷失在他人思維的洪流中,而能合理地吸收和借鑒他國他人的精華,建構起屬于我們自身的思想理論體系,打破現代西方人壟斷世界話語體系的狀況。正當《現代世界史》付梓之際,欣聞《中國近代史》陸續(xù)榮獲第四屆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等榮譽。這對“大學堂”編輯部來說,無疑是一個令人欣慰的鼓勵?!吨袊贰返墨@獎是對我們出版思路的充分肯定,而我們也執(zhí)拗地相信,這一獎項,預示著眼下這部《現代世界史》將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閱讀高峰,而這種高峰,將在視野和知識儲備上,為經濟危機下的中國提供具有更長遠影響力的智慧和寬容。
媒體關注與評論
用“現代化”的概念來取代“西化”概念,這絕不僅是一個修辭上的問題,而是對觀察現代世界的“西方中心論”觀點的修正和突破,這在本世紀70年代以來的西方近現代史著作中,有明顯的轉向。在這里,我要特別推薦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帕爾默(R.R.Palmer)與科爾頓(JoelColton)合著的《現代世界史》。此書的一大特色,就是以“現代世界”的形成為主線,從“現代化”的新視角來觀察近期世界歷史的進程。 ——羅榮渠(1927-1996),著名歷史學家,中國現代化研究的先驅 不斷的創(chuàng)新就要求有各種不同的見解為讀者提供各種不同的參照系。這里的這部書為讀者所提供的,便是當今美國歷史學界一部分相當流行的見解。其中的優(yōu)劣得失,正可為我國有關世界史的研究和知識提供一份參照系,而并非僅只是向一般讀者提供某些有關的知識而已。 ——何兆武,著名翻譯家,思想文化史學者 《現代世界史》不是現代化理論的圖解,而是一部出色的歷史敘事。歷史總是比理論更豐富生動?,F在一些宏大敘事往往拋棄歷史學講故事的傳統(tǒng),而《現代世界史》把歷時性敘事與重大論題較好地結合起來,將法國學者布羅代爾所說的事件、局勢和結構三個層面比較合理地結合起來。讀者不難發(fā)現,該書既長于聯系和比較,鋪張了宏大視野,又洞幽燭微,揭示歷史細節(jié)中的奧妙。 ——劉北成,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毫無疑問,帕爾默三人所著的最新版本依然是市場上最好的世界史入門教材之一。 ——喬治·J·馬可波羅和戴維·J·普羅克特,塔夫茨大學 他們的著作的一個顯著特色便在于寫作風格,清晰,美妙。 ——納撒內爾·格林,衛(wèi)斯理大學 能夠作為推薦給歷史專業(yè)學生求學生涯的第一本和最后一本著作,這樣的作品,無論在哪個領域都是不可多得的。而《現代世界史》便是這樣的一部杰作。 ——亞馬遜網絡書店讀者評論 現代世界的挑戰(zhàn)和機遇已經雙雙出現在當今中國社會。而中國面臨的問題——如人口增長,對礦物燃料資源的依賴,環(huán)境污染,在農村降低或消滅貧困——也曾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出現在其他現代民族中。 中國為20世紀最后幾十年以來的世界樹立了經濟大發(fā)展和現代化的光輝典范。……那些深刻而長遠的社會轉變進程已經改變了全世界的所有地區(qū),而這種改變本身的歷史也將為當今中國帶來全新的分析性的視角,從而在中國實現巨大的飛躍。 ——喬·科爾頓勞埃德·克萊默
編輯推薦
《現代世界史(插圖修訂第10版)(套裝全2冊)》:現代世界史,全景視角的歷史經典,解析現代世界成型之密碼,1987年被《紐約時報》評為“所有時代所有學科中的19部經典教科書之一”1996年被《華盛頓郵報》譽為“第一部晉身教科書榮譽殿堂的作品”,2002年被美國歷史學會(AHA)評為“教科書的黃金標本”。學術豐碑:歷史大師半生心血凝聚,九次修訂反復錘煉。近60年里,始終是研究現代歐洲崛起的最杰出的單卷本作品,被視為推薦給歷史專業(yè)學生求學生涯的第一本和最后一本專著。讀者口碑:七種文字的譯本風行全球,2002年第9版僅在美國銷量便已突破200萬大關;被1000多所大學、高中和“高級課程”(Advanced Placement)采用為教材,令數以百萬計的學子終生受惠。內容宏富:以“現代化”為主線貫穿全書,將政治、思想、文化、社會等諸多材料串聯成為一個整體,層次分明,繁簡得當,讓讀者于輕松閱讀中全面把握過去時代的面貌。書后更附有近15萬字的延伸閱讀書目,列舉并評論了千余種相關圖書和近三百個相關網址,其價值和規(guī)模在同類作品中均屬罕見?,F實情懷:《現代世界史(插圖修訂第10版)(套裝全2冊)》以洋洋150萬言、318幅圖片和67幅地圖來回答這樣兩個問題:現代世界究竟如何成型?西方文明成長和擴張的歷史對當代中國又有何種借鑒?作者們期望,《現代世界史(插圖修訂第10版)(套裝全2冊)》能為我們未來的道路提供有益的思考,從而有助于中國讀者在視野上實現質的飛躍。名家推薦:中國現代化研究的先驅羅榮渠先生極為推崇《現代世界史(插圖修訂第10版)(套裝全2冊)》,曾于20世紀80年代大力促成了第5版中譯本的出版;著名思想文化史家何兆武先生慷慨承擔本版部分翻譯工作并提筆作序;一直以《現代世界史(插圖修訂第10版)(套裝全2冊)》作教材的清華大學歷史系劉北成教授亦欣然作序推薦。譯文精湛:典雅而雄辯的敘事修辭是《現代世界史(插圖修訂第10版)(套裝全2冊)》的一大風格。此次最新中譯本在中譯第5版經典譯文的基礎上,特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廈門大學、廣西師范大學的優(yōu)秀學者增補譯校,反復推敲,以確保將此書原汁原味地呈現在廣大中國讀者面前。
名人推薦
現代化”的概念來取代“西化”概念,這絕不僅是一個修辭上的問題,而是對觀察現代世界的“西方中心論”觀點的修正和突破,這在本世紀70 年代以來的西方近現代史著作中,有明顯的轉向。在這里,我要特別推薦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帕爾默(R.R.Palmer)與科爾頓(Joel Colton)合著的《現代世界史》。此書的一大特色,就是以“現代世界”的形成為主線,從“現代化”的新視角來觀察近期世界歷史的進程?!_榮渠(1927—1996),著名歷史學家,中國現代化研究的先驅不斷的創(chuàng)新就要求有各種不同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