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0-1 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作者:張登本 頁數:3890 字數:2550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黃帝內經》為我國現存最早的醫(yī)學理論著作。應該指出,《黃帝內經》的價值不僅是在歷史上對祖國人民的保健事業(yè)作出過巨大的貢獻,直到現在,還在起著指導臨床實踐的作用,因為它蘊藏著豐富的科學成分,包許了祖國醫(y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 《黃帝內經》的成書年代和它的組成內容、關于探討《黃帝內經》成書年代的問題,早經許多學者在這方面作過考證。一般都認為寫成于戰(zhàn)國時期,加上“黃帝”的名字,不過是后人的偽托而已。在它匯編成書以后,又經過兩漢時代或更晚一些時期的學者作了修訂和補充。《黃帝內經》這部書名,最早見載錄在《漢書。藝文志》里面。今天所說的《黃帝內經》,它的組成包括了《素問》和《靈樞》兩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內容非常廣泛,有生理、病理、解剖、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以及預防醫(yī)學思想等各個方面。 《黃帝內經》的基本理論——陰陽五行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古代人民對各種自然現象,經過長期的觀察,認識到宇宙間一切事物,都存在著對立統(tǒng)一的兩個方面,可以用“陰陽”這兩個字來概括,例如日為陽、月為陰、火為陽、水為陰、男為陽、女為陰,氣為陽、血為陰,動的為陽、靜的為陰,興奮的為陽、抑制的為陰,功能性的為陽、物質性的為陰、亢進的為陽、衰退的陰,熱的為陽、寒的為陰·····。陰陽既是代表一切事物或現象的相互對立而又統(tǒng)一的矛盾著的兩個方面,因此在某些意義上來講,陰陽學說是符合瓣證法的。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治病必求于本。要求我們在診斷和治療疾病上都不能離開陰陽這個“綱紀”?! ∥逍芯褪悄?、火、土、金、水。一部古書《左傳》中就記載著:“天生五材,民并用之,非一不可”。這里雖然沒有用上“五行”兩字,但顯然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材料而言,并且說明都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非常樸素,一點也沒有神秘的色彩。在它滲透到醫(yī)學領域以后,首先是用來和人體的五臟相配合,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五臟中的一臟和其他四臟的關系,以擬五行中的一行對其他四行的關系。例如肝和心、脾、肺、腎之間的關系,是以木和火、土、金、水之間的關系來比擬的。五行學說認為木、火、土、金、火之間有相互推動的作用,就是所謂“五行相生”;同時也有相互制約的作用,這就是所謂“五行相克”。它在中國古代醫(yī)學中的運用,在說明人體內部臟器的聯系時,當正常的生理狀況下,便是有規(guī)律性的活動;當病理的狀況下,便是正常規(guī)律性的破壞。從而以陰陽五行學說為憑借,成了論證事物和事物之間有聯系的概念,具有自發(fā)的瓣證法思想,是表現在中國古代醫(yī)學中的樸素唯物主義哲學。 《黃帝內經》的科學性、黃帝內經認為陰陽兩氣是產生一切的根源。針對了當時的神鬼致病的迷信思想,在《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這是說,陰陽四時的變化,是萬物生長、衰老、死亡的根本,違背了它,就要產生災害,順從了它,疾病就不會產生,這是養(yǎng)生保健的原則?!饵S帝內經》對疾病的治療也在《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指出:“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說的只要仔細觀察陰陽的所在而加以調整,達到平衡為目的。也就是說,陰陽兩氣在人體內能夠維持正常的相對平衡,就是健康,如果失調,就會害病?!饵S帝內經》還認識生理、病理現象和自然界外在環(huán)境有關以外,更指出與人體本身內在的情志活動有著密切的相互關系,由此看出,《黃帝內經》始終認為在討論疾病原因以及保健方法上,都必須充分考慮整個客觀內處環(huán)境?! 饵S帝內經》也體現了預防醫(yī)學思想,在《靈樞,本神篇》寫著:“故智者之養(yǎng)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jié)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說是有知識的人,他們采取的保健方法,一定是順著春夏秋冬四季的時令,適應寒暑不同的氣候,調和自己的情志,不能過喜過怒,并能很好地適應周圍的環(huán)境;調節(jié)陰陽的變化盛衰,使它相對平衡。象這樣就病邪無從侵襲,于是可以延長生命而不易衰老了?!端貑?。四氣調神大論》說:“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饵S帝內經》在討論了人體生理、病理、解剖形態(tài)等以外,更注意機體功能有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關系,以為人體除了臟腑,還有精、氣、津、液、血、脈、皮膚、肌肉、骨骼、五官等,各自發(fā)揮自己的功能,而且組成整體,它們在發(fā)揮各自作用的時候,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更重要的是以經絡貫串了統(tǒng)一的整體 對《黃帝內經》應有的評價自然現象、理現象、病理現象都是錯綜復雜的,遠在二千多年以前,由于生產力水平及科學實踐的限制,人們還不可能深刻地認識這些規(guī)律?!饵S帝內經》集中反映了中國古代哲學與醫(yī)學的結合。還意味著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哲學在醫(yī)學領域中得到進一步的闡述。春秋戰(zhàn)國時代,我國醫(yī)學經歷了長時期的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因而有可能寫出符合當時科學要求的醫(yī)學著作,《黃帝內經》正是用樸素的唯物觀點和自發(fā)的辯證法思想來認識人體的生理現象、疾病原因、情志活動等問題,并針對神教迷信思想作斗爭,它為后世醫(yī)學的進一步發(fā)展,開避了道路。
書籍目錄
第一卷 前言(代序) 凡例 《素問》 林序 王序 卷之一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 卷之二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陰陽離合論篇第六 陰陽別論篇第七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六節(jié)臟象論篇第九 五臟生成篇第十 五臟別論篇第十一 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 湯液醪醴論篇十四 卷之三 玉版論要篇第十五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玉機真臟論篇第十九 卷之四 三部九侯論篇第二十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 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 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 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 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第五卷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