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大學

出版時間:2013-1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作者:陳平原 謝泳 等  頁數(shù):512  字數(shù):511000  
Tag標簽:無  

前言

  一、校長是可以作主的  當年,蔡元培初任北大校長職,在《東方雜志》上看到一篇長文《究元決疑論》,于是聘該文作者到北大教“印度哲學”。作者不敢應承,說自己只是初涉佛典,于“印度哲學”實無所知。蔡校長于是反問:“你說你教不了印度哲學,那么,你知有誰能教印度哲學呢?”作者說不知道。于是蔡校長就說:“我們亦沒有尋到真能教印度哲學的人。橫豎彼此都差不多,還是你來吧!”作者很感動,答應赴北大任教。這位作者就是梁漱溟。(梁漱溟:《我到北大任教》)  當年,蔡元培校長在北大正式招收女生,受到一些人質(zhì)疑:“兼收女生是新法,為什么不先請教育部核準?”蔡校長的回答是:“教育部的大學令,并沒有專收男生的規(guī)定;從前女生不來要求,所以沒有女生;現(xiàn)在女生來要求,而程度又夠得上,大學就沒有拒絕的理。”(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學的經(jīng)歷》)蔡校長的想法是:文件未規(guī)定的,正好可以辦?! 《?、教授是可以治校的  當年,清華教師對學生之要求,是很嚴的。據(jù)說機械系劉仙洲老師所講課程,除期終考試外,至少一月一小考,或兩周一小考,甚或一周一小考,外加突然之“臨時測驗”。考試時劉仙洲與其助教吳仲華、郭世康三人前后監(jiān)考,發(fā)現(xiàn)作弊即以“零”分處。交卷必須按時,遲交不收。某次有學生遲遲不交卷,待到監(jiān)考人收完卷子跨出教室后才交,劉仙洲當場撕其卷。(黎詣遠:《劉仙洲與清華》)  當年,中國僅有的幾所工科大學,如北洋大學、南洋大學等,多延用洋教師,土教師亦大多自留洋歸來,教師用洋文,講課用洋語,否則就被視為“不夠程度”。劉仙洲先生看不慣,從一九一八年任教開始,就始終堅持用漢語授課,并發(fā)憤編寫中文教材??畤@:“長此以往,我國學術無法獨立,國將不國?!保ɡ柙勥h:《劉仙洲與清華》)  當年,蔡元培辭北大校長職,又被教育部請回。到校后向全體學生發(fā)表演講,說北大應效仿德國,組成健全之教授會,由教授會公舉校長及學長,徹底實現(xiàn)“教授治校”。(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學的經(jīng)歷》)  當年,蔣夢麟代理北大校長職,到校就跟學生講:“諸君當以學問為莫大的任務?!薄熬葒斨\文化之增進,而負此增進文化之責者,惟有青年學生?!焙髞?,蔡元培重回北大復職,北大再度改組。以評論會為校中最高立法機構,會員由教授互選,教務長、總務長及各院院長為當然會員。評議會之職權為:制定各項規(guī)程、授予學位、維持學生風紀。北大自此走上“教授治?!敝?,“學術自由”、“教授治校”、“無畏追求真理”成為治校準則。(蔣夢麟:《北京大學和學生運動》)  當年,清華建立“教授治?!敝贫龋瑸榻逃缢Q道。一九二八年后,清華有教授會,由全體教授、副教授組成。評議會則由校長、教務長、秘書長及各院院長組成。各院院長由教授提名二人,交校長擇其中一人任之,且每兩年改選一次,可連選連任,理論上校長之用人權,只限聘教務長與秘書長,故教務會議與評議會議中,代表校長一方面的,也許只有校長本人、教務長、秘書長三人。其余均為教授會選出之代表,占絕對多數(shù)。此可保證教授會對于教務有絕對支配權,同時又對政府之干預起一定限制作用。(馮友蘭:《五四后的清華》)  當年,身在蘇州的錢穆收到北京大學所寄聘書,北上北大歷史系任教。時各學系有一休息室,系主任在此辦公,有一助教常駐室中。上課前后,教授們在此休息。教授一到,即有校役捧上熱毛巾擦臉,又給泡上熱茶一杯。待到上課,早有人將粉筆盒送過去。下課之后,照樣是熱毛巾熱茶侍候。(錢穆:《北京大學雜憶》)  當年,西南聯(lián)大繼續(xù)堅持北大、清華、南開三?!敖淌谥涡!敝畠?yōu)良傳統(tǒng),并發(fā)揚光大之。從校長到校務委員會成員、教授會成員、教務長、總務長、訓導長,到各院院長、各系系主任、各研究所所長等,無一不由教授擔任(注意,不是先任公職,再利用公權當教授)。此為教授兼職,且兼職是不增加薪水的(兼職者不得減少授課量),純粹是“義務勞動”。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曾說:“教授是學校的主體,校長不過就率領職工給教授搬椅子凳子的?!保ㄚw瑞蕻:《紀念西南聯(lián)大六十周年》)  三、學生是可以“不聽話”的  當年,北大錄取新生有一項特別規(guī)定,照顧偏科者。入學考試時若有一門或兩門特別出色,但總成績不上線,仍可以錄取你。你盡可專注于你之所好,其他全可從簡。你可以英文年年考不及格,卻是國內(nèi)研究金文的權威;你可以還沒有上“中西交通史”一課,就寫出大部頭的《中西交通史稿》交給教授。這是對“偏才”的鼓勵,也可以算是“北大模式”吧?! ∨c之并行的就是“清華模式”,門門功課要求齊整,個個學生要求在水平線以上。你哪一科不行,一定拉你上來;你哪一科太強,一定拉你下來。每年的留學生考試,十年來科目之總成績,北大總不如清華。要求科科齊整,要求“全才”,可算是“清華模式”吧。(朱海濤:《北大與北大人》)  后來,“清華模式”占了上風,取代“北大模式”,成為中國教育之主流模式。“偏才”沒有了,“怪才”沒有了,“大師”更沒有了?!扒迦A模式”被糟蹋了,“北大模式”也玩完了!  當年,民國政府行政院委派教務部政務次長段錫朋出任國立中央大學(簡稱中大,而非央大)代理校長,學生不服,群起而毆辱之,理由是“反對政客式人物來當校長”。最高當局震怒,下令解散中大,解聘教員,遣散學生。善后由行政院委派之整理委員會處置。(王運來:《羅家倫重建中大》)  四、大學是為“學術”而設的  當年,蔡元培就北大校長職,到校后第一次演說就講:“大學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fā)財之階梯?!保ú淘啵骸段以诒本┐髮W的經(jīng)歷》)當年,蔡元培有一個理想,以為文理兩科,乃是農(nóng)、工、醫(yī)、藥、法、商等應用科學之基礎,這些應用科學之高端的研究,仍然要歸到文理兩科來。故應有大學專辦文理兩科,名為本科,其他應用各科,應以辦??聘叩葘W校為宜,以示“學”與“術”之區(qū)別。(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學的經(jīng)歷》)  當年,羅家倫到國立中央大學就校長職,以“中央大學之使命”為題發(fā)表就職演說,說國立大學對于民族國家之使命就是“為中國建立有機體的民族文化”。認為當日中國之危機,政治與社會之腐敗非為關鍵,最重要者在缺乏“足以振起整個的民族精神”之文化。國立大學若不代表“民族的靈魂”,若不承擔起“創(chuàng)立民族文化的使命”,不能成為“復興民族大業(yè)的參謀本部”,“便失掉大學存在的意義”。(王運來:《羅家倫重建中大》)  當年,北京大學開了一些奇奇怪怪的課程,比如“梵文”,比如“佛學”。北大以之為“絕學”,愿以最重禮遇、最高待遇聘請相關學者到校授課。一年只開一門,一星期只講一次,每次常只有一人聽課。經(jīng)濟上不劃算,但北大深知大學不可只算“經(jīng)濟賬”,自己既然享有“中國最高學府”之美譽,此處不養(yǎng)“絕學”,則中國文化之某一“學”,豈不因此而“絕種”?。ㄖ旌骸侗贝笈c北大人》)  當年,無錫國專教室內(nèi)外,不論早晚,總能聽到瑯瑯書聲,“四書”“五經(jīng)”是要背誦的,《古文觀止》是要背誦的,唐詩宋詞是要背誦的。它就用“書塾式”的讀書方法,在“死記硬背”的譏誚中,以約三十年時間,培養(yǎng)出無數(shù)優(yōu)秀學者:研究諸子群經(jīng)之王瑗仲(蘧常)、研究詩詞駢文之錢仲聯(lián)(萼孫)、研究古文字之唐蘭、研究考古學之吳其昌、研究經(jīng)學之畢壽頤、研究兩漢書之蔣庭曜、研究楚辭之蔣天樞、《星預詩鈔》之作者朱星預、史學家魏建猷、研究唐詩之馬茂元、研究詩文評述與古籍整理之周振甫、研究文史及圖書館學之鮑正鵠、研究紅學之馮其庸、研究近代史與經(jīng)學史之湯志鈞……群星燦爛,馳名中外。(楊廷福、陳左高:《無錫國專雜憶》)  當年,北大的學術之門是向任何一個愿意進來的人開放的,真正當?shù)闷稹皣ⅰ倍?。只要愿意,你可以去聽任何一位先生的課,決不會有人查問你是否北大學生,更不會收你幾塊錢一學分的旁聽費。所有北大教授上課,都不會盤查你的來歷,都不怕你折他的臺。你一個“偷聽生”,不但可以聽,且聽完可以馬上追上去向教授質(zhì)疑問難,甚至寫出長篇大論反駁他。他不會拒收,一定老老實實帶回去,仔細閱讀不止一遍,下次上課時返回他的意見。假如他欣賞你的看法,一定會在各種不同的場合表揚你。北大歡迎所有“肯思想”的,不管你是“正取生”,還是“偷聽生”?! 。ㄖ旌骸侗贝笈c北大人》)

內(nèi)容概要

  《民國勝景系列:民國大學·遙想大學當年》選用文章共70余篇,按所述內(nèi)容分“校長像校長”“老師像老師”“學生像學生”“學術像學術”“學校像學?!薄皥D書館像圖書館”6個章節(jié)。有49位大師胡適、蔣夢麟、蔡元培、梅貽琦、張伯苓等關于自己治學的感想、演說、發(fā)刊詞;有陶希圣、張申府等人的文章中對胡適、蔡元培等大師的治學理念、大師風范的的認同;也有潘光旦、竺可楨、陳獨秀對思想自由、學術自由的追求;還有柳存仁、金克木、張中行對大學的風土人情,甚至于小飯館的味道的饒有興趣的小品文、隨筆等;更有謝泳、陳平原等當代大家論述抗戰(zhàn)時期的西南聯(lián)大、四九年前的北大的精神學術論文,展現(xiàn)了民國時期中國的各大名校所特有“永恒的風景”,感受到這些學校歷史傳統(tǒng)與文化精神,表現(xiàn)出他們的內(nèi)涵與靈性,讓讀者感知這些大學的脈膊與靈魂,讓我們看到與當代大學不一樣的風采,遙望民國時期的大學生態(tài)、大學教育,回望一個學術的黃金時代及對那一代知識分子的學術自由、精神獨立的推崇。

作者簡介

  謝泳,1961年生,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有《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微觀研究》《西南聯(lián)大與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困境》等箸作,文章平穩(wěn)舒緩,隱藏著深沉的思想和個人風格,被摩羅譽為“現(xiàn)代隨筆新三家”。
  
  陳平原,1954年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有《北大精神及其他》《老北大的故事》《中國大學十講》等著作。研究的方向從現(xiàn)代文學史到現(xiàn)代中國學術史,至本世紀開始兼及現(xiàn)代中國教育史。
  
  蔡元培(1868年~1940年),中國近代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

書籍目錄

緒論 遙想大學當年
第一章 校長像校長
我在北京大學的經(jīng)歷——蔡元培
蔡先生任北大校長對近代中國發(fā)生的巨大影響——陶希圣
北京大學和學生運動——蔣夢麟
張梅兩校長印象記——柳無忌
就職演說——梅貽琦
歡迎新同學的幾句話——梅貽琦
四十年南開學校之回顧——張伯苓
羅家倫重建中大——王運來
上海交通大學第三十屆畢業(yè)典禮訓辭——唐文治
論大學設訓導長——潘光旦
第二章 老師像老師
從“五四運動”到“六三索薪”——馬敘倫
紅樓一角——謝興堯
我和北大——沈尹默
五四運動前后的北京大學——梁漱溟
北京大學雜憶——錢穆
五四后的清華——馮友蘭
傅斯年與西南聯(lián)大——謝泳
一二·一運動中的三個教授——謝泳
西南聯(lián)大知識分子群的形成與衰落——謝泳
第三章 學生像學生
學生自治問題之研究——陶行知
我們對于學生的希望——胡適蔣夢麟
四十六年前我考進母校的經(jīng)驗——俞同奎
北京大學預科——陶希圣
我在北京大學當學生的時候——馮友蘭
三一八慘案中的北大學生——劉生浚
報考北大前后——茅盾
大學畢業(yè)生應有的認識與努力——竺可楨
清華初期的學生生活——潘光旦
第四章 學術像學術
中國現(xiàn)代大學觀念及教育趨向——蔡元培
我們所最需要的教育——李登輝
大學教育——蔡元培
教育與位育——潘光旦
大學教育的兩種理想——鄭曉滄
學術獨立與新清華——羅家倫
論教育的更張——潘光旦
西南聯(lián)大的學術傳統(tǒng)——謝泳
文法科在今日中國的地位——池世英
隨感錄:學術獨立——陳獨秀
教育獨立議——蔡元培
學術與政治——賀麟
自由、民主與教育——潘光旦
爭取學術獨立的十年計劃——胡適
知識分子與文化的自由——張東蓀
第五章 學校像學校
大學一解——梅貽琦
什么是構成大學“大”的要素——雷沛鴻
大學教育之主要方針——竺可楨
學生自治——在北京高等師范演說——蔣夢麟
改革高等教育中幾個問題——傅斯年
現(xiàn)代大學的理想和組織——孟憲承
歐美大學之今昔與中國大學之將來——許崇清
北京大學五十周年——胡適
北大與北大人——朱海濤
老北大的故事——陳平原
西南聯(lián)大給我們留下了什么——謝泳
抗戰(zhàn)期間的浙江大學——祝文白
回憶金陵大學——陳裕光
陳裕光的辦學理念——章開沅
陳嘉庚廈門辦學——余鋼王增炳
無錫國專雜憶——楊廷福陳左高
第六章 圖書館像圖書館
記北京大學的圖書館——柳存仁
一點經(jīng)歷·一點希望——金克木
北大圖書館——張中行
讀書有味聊忘老——謝興堯
……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二日,提倡科學。我國科學不發(fā)達,物質(zhì)文明遠不如人。故苓當辦學之初,即竭力提倡科學。其目的在開通民智,破除迷信,藉以引起國人對于科學研究之興趣,促進物質(zhì)文明之發(fā)達。今者科學與國防建設發(fā)生密切之關系,無科學無國防,無國防無國家,愈見提倡科學之重要。惟是科學精神,不重玄想而重觀察,不重講解而重實驗,觀察與實驗又需要充分之設備。南開學校在成立之初,苓即從日本購回理化儀器多種。其后年歷添置,令學生人人親手從事實驗。猶憶民國初年,美國哈佛大學校長伊利奧(Dr.Eliot)博士來校參觀,見中學有如此設施,深為贊許。蓋以爾時中學內(nèi)有實驗設備者,尚不多覯也。 三日,團體組織。國人團結力薄弱,精神渙散,原因在不能合作,與無組織能力。因此學校對于學生課外組織,團體活動,無不協(xié)力贊助,切實倡導,使學生多有練習做事參加活動之機會。而苓所竭力提倡之各種課外活動,有下列數(shù)種: 1.學術研究。如東北研究會,天津研究會,科學研究會,數(shù)學研究會,以及政治經(jīng)濟研究會等。以大自然為教室,以全社會為教本,利用活的材料,來充實學生之知識,擴大學生之眼界。 2.講演。演講目的,在練習學生說話之技術,與發(fā)表思想之能力,并可進為推行民主政治之準備。其組織,或以年別,或以組分;其訓練,由學校聘請有研究有興趣之教員,為其導師。平時充分練習。定期公開比賽,其優(yōu)勝者,則由學校加以獎勵。 3.出版。學校為練習學生寫作之能力,增加學生發(fā)表思想之機會。自始即鼓勵學生編輯刊物。會有會刊,校有校刊?;蛞灾?,或以季,種類甚多。于彼此觀摩之中,寓公開競賽之意。以是南開學校并未設有新聞學課程,亦未添設新聞學科系,但畢業(yè)校友之服務新聞界、通訊社,以及文化團體而卓有成績者,為數(shù)尚不少。 4.新劇。南開提倡新劇,早在宣統(tǒng)元年(1909年)。最初目的,僅在藉演劇以練習演說,改良社會,及后方作純藝術之研究。南開話劇第一次出臺公演者,為《用非所學》一劇,由苓主編,亦由苓導演。繼則由今中央委員時子周君,前政治部副部長周恩來君,及本校職員伉乃如君等。合力編演《一元錢》《新少年》 《一念差》及《新村正》等。每次公演成績至佳。其后張彭春君自美歸國,負責指導編譯名劇多種,親自精心導演。當《國民公敵》《娜拉》及《爭強》諸劇演出之時,藝術高超,大受觀眾歡迎。當時出演者,有今名編劇家萬家寶(曹禺)君。而南開新劇團之名,已廣播于海內(nèi)矣。

編輯推薦

《民國大學:遙想大學當年》編輯推薦:他們當中有陳寅恪這樣,以“不合作”為最高原則;有顧準這樣,敢于反叛的;有儲安平這樣,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的;更多像錢鍾書這樣,看透了而“閉門不管天下事”的。正是這些豐富的知識分子選擇,構成了中國當代知識分子悲欣交替、起落交織的全部人生。民國時期的一個??茖W校,用“書塾式”“死記硬背”的讀書方法,培養(yǎng)出一批國學大家;當年的西南聯(lián)大的教授們與學生們,生活清苦,上課時還需時時用心聽警報,聞響即得外奔,卻培養(yǎng)出大批科學家、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出類拔萃者,比比皆是;為什么我們現(xiàn)在的大學,培養(yǎng)不出大師級人物?

名人推薦

他們當中有陳寅恪這樣,以“不合作”為最高原則;有顧準這樣,敢于反叛的;有儲安乎這樣,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的;更多像錢鍾書這樣,看透了而“閉門不管天下事”的。正是這些豐富的知識分子選擇,構成了中國當代知識分子悲欣交替、起落交織的全部人生。 ——謝泳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民國大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8條)

 
 

  •   這是一本非常難得的好書,對今天的大學校長來說應好好一讀,這本書寫得很實在,校長象校長;老師象老師;學生象學生,學術象學術;學校象學校;圖書館象圖書館,這六個問題很質(zhì)樸,如今的大學比一比,差距就出來了。
  •   今日中國高等教育的古板乏味,千篇一律,反觀一下民國的大學,千姿百態(tài),大師云集,真讓人無限向往!
  •   在鏘鏘三人行里看到陳平原做嘉賓,于是想買一本他寫的書。本來是要買千古文人俠客夢的,但是缺貨,于是選擇了這本民國大學,書很厚,開本也太,但是51真心太貴了。還沒來得及讀,讀完再續(xù)寫評論吧。
  •   正在看,很多名家文章匯成的這本書,為我們構建出了一個遙遠的民國大學景象。
  •   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大學是那么多的學子的追求,但是,上了大學是為了什么,現(xiàn)如今的大學是在令人堪憂。民國之后無大學。在這本書中,你也許能夠找到自己最初的目標
  •   看了不由感慨現(xiàn)在的大學早以沒落,倒是對民國的大學非常向往
  •   看看民國大學,再看看我們的大學,嘆息
  •   民國大學似乎才是真正的大學
  •   民國的學術是一個高峰,還沒看,但很期待
  •   遙想當年之大學,不免讓人神往!
  •   倒是讓我這個沒讀過大學的人向往那時的大學了!
  •   從校長、老師和學生三方面來寫,比較有意思。
  •   本書中描寫了當年對教育的探索,對國民人才的要求,通過自己和導師的思考回顧我們實踐的目的
  •   一些大家的文章能夠透漏出那個時代的精神
  •   書,重要的是內(nèi)容,傳遞知識!當當評價的選擇浮于表面,讓人心傷!
    余以為此書可為錢學森之問之最佳答案。每一頁都使我痛哭流涕,哀嘆當下之教育!
    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強烈推薦!
  •   不錯的書,喜歡~有時間靜下心來慢慢看。。。
  •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但愿當今的天朝太學能見賢思齊
  •   自己買了只后,介紹給朋友,然后幫朋友買的。
  •   自己買一本,幫朋友買兩本。
  •   買了四本,一本自讀,其余送親友,一樂也
  •   這本書匯集了眾多名家關于民國時期的大學的記述,內(nèi)容很豐富
  •   民國大學的純潔性遠勝于今日大學。
  •   可以一讀。圈內(nèi)的人可能很多內(nèi)容都了解。沖著陳平原買的。
  •   是我男朋友一直很喜歡的一本書,就給他買了,我自己也看了,很喜歡,而且快遞很贊啊
  •   名家的雜文集子,好書
  •   不錯。從描述到發(fā)貨速度都挺好,就是書背上有點破損。
  •   偶然有一天走入一家書店,進門就民國大學幾個大字沖入眼睛,民國的學術和學人一直都是我膜拜的所在,隨即拿起來讀起了開篇,然后就被你們那自由的精神,學術扎實的風范深深吸引,于是決定在亞馬遜買一本,書很快就到手,質(zhì)量很不錯,就是物流中,書有一點點磨損,不影響整體形象。馬上準備好好研讀研讀。
  •   介紹了民國時期那豐富多彩,老師像老師,學生像學生的大學生活,讓如今大一的我很感慨,希望自己能像他們一樣過那種大學生活,那才叫大學啊。
  •   懷念這些大師的風范,民國大學的。?。。。?/li>
  •   選取多家人物文章集合而成,不是一般意義的史學作品。
  •   大體翻看一些,未讀完。內(nèi)容涉及眾多名人,每一章節(jié)不可能面面俱到。
  •   書本質(zhì)量不錯,實物與圖片符合
  •   此書收集了很多民國學者文人的文章,其實說白了就是民國知識分子的文集,通過這些文章我們可以窺見民國時的學術風氣,但是由于是多個文人的只言片語,想要系統(tǒng)了解那時的環(huán)境是不可能的。其中有些篇章確實給人感悟不少,那時的文人風氣真的是讓人心馳神往,對比當下的學風校風文風,真的只能扼腕嘆息了。不足的是,本書還是有幾處錯別字,看著非常別扭。
  •   內(nèi)容很好~那個時代有種讓我們向往的精神。
  •   原汁原味,值得品味。
  •   剛到,準備開看,呵呵
  •   我是在書店里看過才買的,書中的文章都是集大家之作,快遞很快
  •   都是民國大師的文章,字里行間文氣十足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