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6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作者:王學斌
Tag標簽:無
前言
不該咽下這口氣! 時下出版界,民國史寫作已漸趨熱潮,各類論著林林總總、汗牛充棟。章太炎的“瘋”、劉文典的“狂”、辜鴻銘的“怪”、傅斯年的“猛”、蔣廷黻的“犟”、陳布雷的“悲”、胡適的“雅”……也成為百姓街頭巷尾、茶余飯后的談資。其人其事被后世拿來把玩議論,自然證明民國這一代知識人有其特立獨行、異于別代之處。不過,換個角度,此種“民國熱”恰又反映出當下社會缺的正是這一口底氣。尋思起來,不免讓人心生今不如昔之感慨。 那所謂的“民國底氣”究竟是一種什么氣?依筆者拙見,這首先是一種氣度。民國之世,政治上變動不居,思想上極為活躍,一批內心自信、風流蕭散、簡約云澹、不滯于物的名士應運而生。這與阮籍、嵇康等人的“魏晉風度”何其相似。章太炎、黃侃、劉文典,莫不是清峻通脫,表現(xiàn)出的那一派“煙云水氣”而又“風流自賞”的氣度,幾追仙姿,傲骨絕塵,惹來后世的景仰與追捧。雖在清末被好友出賣,險遭黑手,章太炎依舊視劉師培為“天下第一讀書種子”,撰文呼吁“一二通博之材,如劉光漢輩,雖負小疵,不應深論。若拘執(zhí)黨見,思復前仇,殺一人無益于中國,而文學自此掃地,使禹域淪為夷裔,誰之責耶”?其度量之大世人罕匹。黃侃亦有乃師之風,不顧塵俗偏見,不避自損之嫌,于民初毅然登門拜劉申叔為師,“《三禮》為劉氏家學,今劉肺病將死,不這樣做不能繼承絕學”。其膽識絕非常人可比。 誠如王船山所言:“孔融死而士氣灰,嵇康死而清議絕?!闭曼S之后,此種名士風范、卓絕氣度便風流云散,一去不回。學界少了份清氣,多了點銅臭:文壇沒有了傲骨,滋生出媚顏;世間找不到名流,滿街是“大師”。緣何至此,值得思量! 其次是一種氣勢。晚清湖湘名臣左宗棠于困頓不堪、尚未顯達時,曾撰有一聯(lián),日: 身無半畝,心憂天下。 讀破萬卷,神交古人。 雖無權位,但一心憂國憂民,書生言政;學富五車,方可以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此不啻是對民國知識人最佳的精神摹寫。清末危局,讀書人拋開青燈黃卷,投身變革大潮,章太炎、,劉師培倡言革命,世稱“枚、申二叔”;民國動蕩,教授們告別三尺講壇,參與政務運作,傅斯年、蔣廷黻披肝瀝膽,人送“大炮”、“猛?!薄U驗樯砭哒鎸W問,胸存大抱負,心底有蒼生,眼中無權貴,知識人的所言所行才氣勢磅礴,元氣淋漓。看不慣袁世凱倒行逆施,章太炎“以大勛章作扇墜,臨總統(tǒng)府之門,大詬袁世凱的包藏禍心”;受不了蔣介石的軍閥做派,劉文典坦言“青年學生雖說風華正茂,但不等于理性成熟,些微細事,不要用小題目做大文章。如果說我是新學閥的話,那你就一定是新軍閥”!二位是何等之氣魄!不滿孔祥熙、宋子文家族的貪污腐化,傅斯年大呼“政治的失敗不止一事,而用這樣的行政院長,前有孔祥熙,后有宋子文,真是不可救藥的事”:痛心國民政府顢頇無能、人浮于事,蔣廷黻決心改革,雖屢屢受挫,依然堅信“我唯一要出賣的是我的智慧和努力工作的愿望。根據這種意念,我認為循一般方法處理事務會令我一無所成。如果按照我自己的意思去做,雖然也可能失敗,但是將來不會使我感到遺憾”。兩人又是怎樣的架勢! 潮有進便有退,勢有起便有落,此為常態(tài),本不必辯。只是民國知識人這股氣勢落得過于迅即,這數(shù)十年,似總在谷底徘徊。如今的讀書人,或許受市場經濟之熏染,深諳“稻粱謀”之規(guī)則,一門心思寫論文、評職稱、搞課題、拉項目、當領導,為所謂的學術巔峰樂此不疲。殊不知,在獲取某一領域專家身份的同時,他們卻丟失了社會良心這一關鍵的公共角色。沒有了知識分子的聲音,亦即意味著這一群體已趨于社會邊緣,難堪領頭羊之重任。試問當今的知識分子們遺失了精神貴族這一桂冠,還能以何種氣勢來面對手握大權的官員和腰纏萬貫的大款?更為可悲的是,現(xiàn)在的社會“官二代”與“富二代”橫行,“窮二代”與“農二代”受辱,唯獨沒有“知二代”的身影,可見讀書人頗不受待見,民國的那股子氣勢已全無蹤跡。 再次,既然氣度不凡,氣勢磅礴,民國知識人勢必個性張揚,氣象萬千。說到氣象,不禁聯(lián)想到一個詞:“范兒”。陳丹青在去年接受《新周刊》專訪時曾把“民國范兒”描述成“一種趣味、一種風尚、一種美學”。筆者深以為然,雙手贊同。在民國時期,知識人往往是趣味的開拓人,風尚的引領者,美學的踐行家。文學大家梁實秋終生傾情于美食。雖幾經顛沛流離、輾轉各地,卻對“吃”情有獨鐘,有錢時隨心所欲,揮金如土。玩命地“作”,窮困時也從不虧待自己的一張嘴,獨辟蹊徑,別出心裁,花小錢照樣能讓盤中之物活色生香??傊哼@一輩子,除了其令人仰視的文學成就之外,其對飲食之道的造詣也罕有人能與之匹敵。別看一日三餐,人家吃出了味道,吃出了學問,吃出了境界,吃出了真諦,真不愧是“治世之饕餮,亂世之飯桶”! 京城大玩家王世襄亦然。王以做菜為人生一大樂事。據說有時朋友請他上家里做幾個菜,主料、配料、醬油、黃酒……都是自己帶去。有一次,幾個朋友在一家會餐,規(guī)定每人備料去表演一個菜。大家個個都摩拳擦掌,不惜花費血本買來各種珍奇美味作為原料,以期烹出一道驚艷佳肴來長長自己氣勢,滅滅世襄威風。待王世襄到來,大家一瞅,又驚又樂:原來他手里僅提了一捆蔥。只見他不緊不慢地掌勺倒油,做了一個菜——燜蔥。結果其色其香其味其形俱佳,叫人口舌生津,饞蟲蠕動。大家個個嘖嘖稱奇,甘拜下風。 做得一手好菜也并非饕餮之最高境界,真正的“食神”能參透飲食之玄機,悟出人生之真諦。這不,錢鐘書就從其中發(fā)現(xiàn)了“吃的哲學”: 吃飯有時候很象結婚,名義上最主要的東西,其實往往是附屬品,吃講究的飯事實上只是吃菜,正如討闊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這種主權旁移,包含著一個拐了彎的、不甚素樸的人生觀。辨味而不是充饑,變成了我們吃飯的目的。舌頭代替了腸胃,作為最后或最高的裁判……最巧妙的政治家知道怎樣來敷衍民眾,把自己的野心裝點成民眾的意志和福利:請客上館子去吃菜,還頂著吃飯的名義,這正是舌頭對肚子的借口,仿佛說:“你別抱怨,這有你的份!你享著名,我替你出力去干,還虧了你什么!”其實呢,天知道——更有餓癟的肚子知道——若專為充腸填腹起見,樹皮草根跟雞鴨魚肉差不了多少!真想不到,在區(qū)區(qū)消化排泄的生理過程里還需要那么多的政治作用。 酒菜本不可分,好菜一桌,又豈能無佳釀一壺?民國名士中好飲者數(shù)不勝數(shù)?!隘傋咏淌凇秉S侃對于杯中之物的貪嗜,絕非一般人所能想象也。黃侃每餐都要豪飲,至少人肚半斤。且黃對酒從不挑剔,汾酒、茅臺、五糧液、杏花村,他來者不拒;糟醴、生啤、白蘭地、伏爾加,他也一一笑納。喝到酩酊大醉、東倒西歪、吐出膽汁、枕眠路邊,實在是稀松平常之事。而這位“酒缸”黃侃居然還勸別人喝酒要節(jié)制。據其日記記載,有一次林公鐸“自溫州至,下火車時以過醉墜于地,傷胸,狀至狼跋”,黃認為“似此縱酒,宜諷諫者也”。酒鬼勸醉鬼,莫貪兩三杯,讀至此處。筆者險些因其暈倒,真乃怪事哉! 《菜根譚》中曾有一句勸酒詞,曰:“花看半開,酒飲微醺”,意即飲酒要喝到剛剛好,切勿貪杯。想必飽讀詩書的酒中八仙、黃侃們肯定讀過此句,也深知此句之真意,只是每每人坐酒桌前,鼻聞佳釀香,什么失態(tài)、傷肝之類的顧忌,早已被拋至九霄云外了。所以,那些男人們醒酒后對女人們所發(fā)表的“戒酒宣言”,大可不必當真,多是擺擺架子、說說而已。畢竟酒這玩意兒,誘惑實在太大,一旦沾上它,又能有幾人安然脫身呢? 此外,民國知識人,有的喜好收藏,有的喜好旅游,有的喜好文墨,有的喜好戲劇,氣象博大,實不能逐一道盡。頗令人惋惜的是,“民國是豐富的,是古典文化大規(guī)模轉換的國家景觀,回首前瞻,與傳統(tǒng)、與世界,兩不隔絕。只可惜民國的整體風范,民國的集體人格,才告確立,才有模樣,就中止了,改道了,無可挽回”。繼之而起的氣象又該如何形容概括?至少在我心中,依舊是個懸而未決的命題。 當然,民國并非盛世,弊竇叢生,知識人的底氣難免有不足之時,本書就此問題也多有交待。 俱往矣,然風流人物,未必在今朝。那等氣度,那般氣勢,那種氣象,我們當代讀書人到底有沒有?閻真在《滄浪之水》中曾如此刻畫主人公池大為的內心糾結: 在世紀末的人生之旅中,我們不知不覺就進入了這樣的境地,這簡直就是歷史的安排,而個人不過是被生存的本能推著走罷了。這是宿命,宿命,無需討論,無可選擇,也無法改變。我們在不知不覺之中失去了精神的根基,成為了懸浮一族。我們在隨波逐流之中變成了新型的知識分子,沒有“三不朽”的使命意識,沒有天下千秋的承擔情懷,沒有流芳千古的虛妄幻想。時代給了我們足夠的智慧看清事情的真相,我們因而也不再向自己虛構神圣預設終極,不再去追求那種不可能的可能性。我們是勝利的失敗者,又是失敗的勝利者,是儒雅的俗人,又是庸俗的雅人。我們以前輩的方式說話,但本質上卻沒有力量超出生存者的境界。對世界我們什么都不是,對自己就是一切,我們被這種殘酷的真實擊敗了,從內部被擊敗了。我們沒有力量面對那些嚴峻的話題,關于身份,關于靈魂,于是怯懦而虛偽地設想那些問題并不存在,生存才是唯一的真實。我們曾經擁有終極,而終級在今天已經變成了我們自己。生命的意義之源突然中斷,夢想成為夢想,我們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成為了永遠的精神流浪者。天下千秋已經渺遠,自己這一輩子卻如此真實。當一己之瞬間成為天下之永恒,我們就與樂觀主義作了最后的訣別,畢竟,人只能在自身之外而不可能以自己為目標建構崇高,建構形而上的意義世界。悲劇在時間的巨掌中已經注定,我們還沒來得及細想就進入了鋪就的軌道。對我們而言,這個事實只能接受,而無須討論也無法抗拒。 “虛而不謙、清而不高”,恐怕才是這一代的本色吧? 沒有底氣,何談治學;沒有底氣,怎言社稷?讀書人,挺起胸,站出來,給力點,千萬別咽下這口氣! 作于2011年6月19日午后 黨校蝸居中
內容概要
《民國底氣》取材民國之世,那時風起云涌,諸多往事,頗令人慨嘆唏噓。作為該段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民國文人無不挺身而出,欲圖扭轉危局。章太炎、黃侃、辜鴻銘等,狂狷桀驁,卻皆胸懷天下,勇?lián)厝?;傅斯年、張君勱等以學術文章名揚天下,亦臧否人物,指點江山;蔣廷黻、翁文灝等更是難耐參政救時之熱誠,入主中樞,盡職盡責;蔣夢麟、羅家倫作為民國教育界之佼佼者,執(zhí)掌名校,功績炳彪…… 本書甄選這十幾位民國學人,性情各異,志趣相殊,但其所同者,乃胸懷天下的赤子之心,乃真學識、真風骨、真性情,即所謂“底氣”。作者通過輕松平實的言語敘述其生平軼事,卻給讀者展現(xiàn)出了民國文人的名士風范與卓絕氣度。
作者簡介
王學斌,北京師范大學博士后,現(xiàn)執(zhí)教于中央黨校。主攻中國近代史,對晚近學術思想與知識分子命運頗有研究,有《大漠荒蕪:民國文人的悲歌與苦戀》、《教我如何不想他:民國音樂人》、《別樣風流:民國奇才怪杰悲喜錄》等論著三部,另在《書屋》《社會科學論壇》《名人傳記》《百家講壇》等諸多報刊發(fā)表文史隨筆、雜評百余篇。
書籍目錄
第一編 魏晉氣度 章太炎:“民國禰衡”章瘋子 劉文典:我狂亦即我存在 黃侃:亦莊亦諧真醇儒第二編:元氣淋漓 傅斯年:書生本色終成憾 張君勱:“一代憲章空有愿” 梁實秋:饕餮未必非名士第三編 老氣猶存 林紓:笑罵由他我自聾 辜鴻銘:菊殘猶有傲霜枝 王闿運:空留高詠滿江山第四編:志高氣短 劉師培:為何總是我失足? 蔣廷黻:怎奈何陰差陽錯 翁文灝:為他人作嫁衣裳第五編:大學氣息 蔣夢麟:最是遺憾教育夢 羅家倫:治校從政兩喟然 錢玄同:生前身后兩重天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氣象: “考其生平,以大勛章作扇墜,臨總統(tǒng)府之門,大詬袁世凱的包藏禍心者,并世無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志,終不屈撓者,并世亦無第二人;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 ——魯迅 氣話: “大凡非??晒值淖h論,不是神經病人,斷不能想,就能想也不敢說。說了以后,遇著艱難困苦的時候,不是神經病人,斷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所以古來有大學問成大事業(yè)的,必得有神經病才能做到……為這緣故,兄弟承認自己有神經?。灰苍钢T位同志,人人個個,都有一兩分的神經病。” 氣質: 一驚嘆章之風骨竟與禰衡如出一轍;二贊嘆章之言行足令袁世凱畏懼三分;三喟嘆章之精神在當下社會已不復流行。掩卷沉思……嗚呼!遙遙斯世,“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可以為太炎先生詠矣! 想必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大都會對其中第二十三回《禰正平裸衣罵賊》印象深刻。狂士禰衡裸身朝堂,擊鼓罵曹,其視權貴如糞土之豪情令后人景仰。一千七百年之后,民國又出了一位“禰衡”。此人不畏當?shù)?,倡言革命,且清狂之風骨絲毫不輸于前人。他便是章太炎。 革命急先鋒 1869年,章太炎出生于浙江余杭的一個書香世家。其祖父章鑒、父親章濬皆是知書達理之士,章太炎自小便接受了較好的傳統(tǒng)教育。然而,傳統(tǒng)封建教育并未使他成為一名忠于滿清統(tǒng)治的“順民”,革命反滿的觀念很早便在章的腦中扎根。章太炎十二歲時,一日外祖父領著他閱讀《東華錄》,當讀到曾靜案時,外祖父說:“夷夏大防,同于君臣之義?!闭绿讍枺骸扒叭擞姓劥苏Z否?”外祖父答道:“王船山、顧亭林已言之,尤以王氏之言為甚,謂歷代亡國,無足輕重,惟南宋之亡,則衣冠文物,亦與之俱亡?!弊娓高@番話激起了少年章太炎的思緒,他憤然曰:“明亡于清,反不如亡于李闖!”外祖父急忙說:“今不必作此論耳?!笨梢姡锩枷胍褲摲谀暧椎恼绿仔闹?。 成年后,章太炎拜師于詁經精舍的經學大師俞樾,研習經史,度過了八年寒窗苦讀的求學生涯。然而,內憂外患,時變日亟,動蕩的政局已迫使章太炎不能再安心地穩(wěn)坐書齋了。1897年的夏天,他告別恩師,奔赴上海,開始了自己倡言革命的歷程。 初出茅廬的章太炎先后擔任《時務報》、《正學報》、《經世報》等刊物的編輯,但由于種種原因, 未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情與思想。直到1903年,章太炎主筆《蘇報》,一改該報以往保守的政治立場,大張旗鼓地宣傳革命主張。此時的章太炎才思泉涌,一篇篇戰(zhàn)斗檄文如出膛炮彈,炸向清政府的要害處。在一篇文章中,章太炎對慈禧太后奢華鋪張的壽典進行了無情地冷嘲熱諷: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時再到古長安?嘆黎民膏血全枯,只為一人歌慶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臺灣,而今又割東三省,痛赤縣邦圻益蹙,全逢萬歲祝疆無。 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中,他更是毫無忌憚地寫道:“載湉小丑,不辨菽麥”。直呼當今圣上之名,且斥其無能,這在當時不啻是石破天驚之論。按照刑律,當屬殺頭之罪。正因此故,清政府認定章為“反清匪人”,密電上海道照會會審公廨出票拘人。別人勸他躲避,他卻說:“革命流血起,流血從我起。”慷慨入獄,而他“章瘋子”的外號也得于此時。 在獄中,盡管受盡獄卒的百般折磨,但章太炎苦中作樂,斗志高昂。為了鼓舞年輕的鄒容,章太炎特意寫下一詩: 鄒容吾小弟,被發(fā)下灜洲。 快剪刀除辮,干牛肉作糇。 英雄一入獄,天地亦悲秋。 臨命須摻手,乾坤只兩頭。 鄒容也回贈章詩一首: 我兄章枚叔,憂國心如焚。 并世無知己,吾生苦不文。 一朝淪地獄,何日掃妖氛? 昨夜夢和爾,同興革命軍。 身陷牢獄,二人卻心系反清大業(yè),互相往來唱和,此種大無畏之氣概實令人景仰! 可惜天不假年,一年后,鄒容身患重疾,庾死獄中。兩位革命摯友,不久前還賦詩共勉,轉眼間卻已分隔陰陽兩界,章太炎怎么也無法接受這一事實。抱著鄒容的尸體,他不禁悲不自勝,痛哭失聲。 三年的刑期很快過去,章太炎出獄后東渡扶桑,繼續(xù)從事革命事業(yè)。由于在獄中堅貞不屈的表現(xiàn),此時章在士林中之聲望日隆,儼然成為義薄云天之楷模。眾人對其敬仰備至,大有“平生不識章太炎,訪盡名流亦枉然”之架勢。 流亡日本后,章太炎看到日本人鄙視中國人,很是憤慨,然又因密謀革命,不能不盡力忍耐,氣無處可瀉,有時只好用詼諧幽默的辦法出這口惡氣。一天,日本警察到其寓所調查戶口,要他填一份表格。章太炎寫的是: 職業(yè):圣人 出身:私生子 年齡:萬壽無疆 這是因為人家都稱他為“圣人”,而私生子則以日本為最多,面對章這份充滿調侃意味的回答,日警們哭笑不得。 1906年7月15日,章太炎在東京神田町錦輝館舉行演講,兩千多人慕名而來,一時間會場內外人頭攢動,甚至有人爬到屋檐上,以一睹這位傳奇人物的風采。在演講中,章太炎就所謂“瘋癲”談了一下自己的看法: 大概為人在世,被他人說個瘋癲,斷然不肯承認,除那笑傲山水詩豪畫伯的一流人,又作別論,其余總是一樣。獨有兄弟卻承認我是瘋癲,我是有神經病,而且聽見說我瘋癲,說我有神經病的話,倒反格外高興。為什么緣故呢?大凡非常可怪的議論,不是神經病人,斷不能想,就能想也不敢說。說了以后,遇著艱難困苦的時候,不是神經病人,斷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所以古來有大學問成大事業(yè)的,必得有神經病才能做到……為這緣故,兄弟承認自己有神經病;也愿諸位同志,人人個個,都有一兩分的神經病。近來有人傳說,某某是有神經病,某某也是有神經病,兄弟看來,不怕有神經病,只怕富貴利祿當現(xiàn)面前的時候,那神經病立刻好了,這才是要不得呢!略高一點的人,富貴利祿的補劑,雖不能治他的神經病,那艱難困苦的毒劑,還是可以治得的,這總是腳跟不穩(wěn),不能成就什么氣候。兄弟嘗這毒劑,是最多的。算來自戊戌年以后,已有七次查拿,六次都拿不到,到第七次方才拿到。以前三次,或因別事株連,或是捕拿新黨,不專為我一人;后來四次,卻都為逐滿獨立的事。但兄弟在這艱難困苦的盤渦里頭,并沒有一絲一毫的懊悔,憑你什么毒劑,這神經病總治不好。……但兄弟所說的神經病,并不是粗豪魯莽,亂打亂跳,要把那細針密縷的思想,裝載在神經病里。譬如思想是個貨物,神經病是個汽船,沒有思想,空空洞洞的神經病,必無實濟;沒有神經病,這思想可能自動的么? 演講將畢,章太炎大聲疾呼:“我要把我的神經病質,傳染諸君,傳染與四萬萬人!”聽過這番“瘋言瘋雨”,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對于“章瘋子”的外號,章太炎非但沒有絲毫自卑不滿,反而處處顯得自鳴得意。他的這次演講有激情,有學理,且不乏幽默,戰(zhàn)斗性也極強,堪稱近代演講中之精品。章太炎那富有魅力的“有學問的革命家”的形象也由此呈現(xiàn)在眾人眼前。難怪章之好友宋恕曾半開玩笑地說:“像章君這樣手無縛雞之力的儒生,竟欲顛覆滿洲三百年的帝國基業(yè),為啥會如此的不自量力呢?莫非是明末遺老們的魂魄附體了不成?” P3-8
后記
前些日子,赴出版社跟彭明哲先生談選題。彭總告知,之前我已出版的兩本有關民國文人的作品銷量還不錯,希望我進行篩選修改,再次結集出版。虛榮心較強的鄙人頗受鼓舞,于是回去后開始整理這幾年寫過、發(fā)過的相關文章、材料。 雖然水平不濟,但畢竟敝帚自珍,看著一篇篇發(fā)表在各種雜志、報刊上的長文或短篇,往昔的寫作經歷如流水般從腦海中涌出、暢行。呵呵,說句實話,這些隨筆雜談既無關民生,也不涉學術,可謂純粹的一種個人興趣驅使下的創(chuàng)作,拉拉雜雜,胡言亂語,興致所至,文駐于此。 說起來很慚愧,從碩士到博士,彈指六年,一晃而過,學術上無甚造詣。卻造了這一堆無聊文字、癡人夢語,難怪身邊師長總勸我別心鶩雜事,應干點正事。如今木已成舟,米已成飯,把玩民國文人軼事已成生活之一部分,棄之不忍啊! 或許這已化為個人的一種生活情趣,就好比你深愛一種款式的服飾,于是終身穿戴,你喜歡一支球隊,傾其一生為它展歡顏、灑淚水。那么看來我有可能將不干正事的惡習進行到底了。再寫個打油聯(lián),給自己壯膽: 神馬是正事,為何是正事,哪里有正事? 不信有正事,不想有正事,不愿干正事! 橫批:真沒正事 行文至此,還要對我寫作路上提供幫助的各位朋友表示感謝。首先是《書屋》雜志的劉文華兄。雖然彼此未曾謀面,卻神交已久。記得2005年底,剛讀研二的我不知天高地厚,斗膽向《書屋》投稿,劉兄競欣然采用,囑我用心修改。之后他更是在審稿會上力排眾議,將拙文置于刊首第一篇,讓我實在受寵若驚。后來回想,此事對我人生影響頗大,正是這個肯定,讓我敢于在寫作路上不畏艱辛,筆耕不輟。 師大六年,是一段難忘的時光,更是一段快樂的歲月。自2006年夏天給《北京師范大學校報》投出第一篇短文后,四年間,我陸陸續(xù)續(xù)在這塊園地上發(fā)表晚清民國各類隨筆30余篇。鄭偉主編、祁雪晶編輯面對我的來稿,總是來者不拒,盡快排版,還時不時就文章內容與我電話討論,其認真態(tài)度讓我感佩不已。 讀書期間,還有幸與《百家講壇》雜志結緣,楊志慶、王國念、孫瓊歌三位編輯先后與我合作,約稿、策劃、撰文,成了那幾年我們每個月必談的議題。靜夜里,宿舍中,俯身桌前,奮指疾敲,整個空間中只剩下鍵盤聲,這種感覺真的很美妙,很愜意。 彭明哲先生是我的伯樂。碩士畢業(yè)那年夏天,去團結社談書稿,彭總看過我的習作,決定讓我負責叢書統(tǒng)稿,并把《大漠荒蕪》一書寫作重擔交付于我。于是那個暑假著實充實,白天黑夜總是圍著書稿轉,看材料,想思路,擬提綱,寫初稿,“宅”了兩個多月,才拿出一本大體成型的稿子。心里暗暗的慨嘆:“寫書真不容易!”之后,便與彭總長期合作,既愉快又輕松。當然,天舟文化的柴樺、陳婧、王艷、周頤等諸位美女編輯也為我的書稿付出多多,‘特此致謝。 寫作是一件充滿遺憾的事情,每次拿到出版的新書,總是覺得遺憾不少。所以還懇請各位讀者不吝賜教,我的電郵地址:canglangyun@163.com 因為你們的狠辣批判才是我不斷成長的動力! 于2011年6月19日下午 黨校蝸居中
編輯推薦
《民國底氣:腹有詩書氣自華》甄選這十幾位民國學人,性情各異,志趣相殊,但其所同者,乃胸懷天下的赤子之心,乃真學識、真風骨、真性情,即所謂“底氣”。作者王學斌通過輕松平實的言語敘述其生平軼事,卻給讀者展現(xiàn)出了民國文人的名士風范與卓絕氣度。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