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學

出版時間:2012-6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作者:魯濱遜  譯者:何炳松  

內(nèi)容概要

  何炳松翻譯此書的目的,是認為魯濱遜在《新史學》中反映的史學思想,“是很可以做我們中國研究史學的人的針砭”。書中作者提出了要用綜合的多種因素的觀點來分析歷史,沖破以政治史研究為中心的傳統(tǒng),擴大歷史認識的視野,強調(diào)歷史研究的功用在于通過歷史了解現(xiàn)在和推測未來。作為第一部系統(tǒng)介紹西方史學理論及方法的名著,《新史學》對“五四”以來中國史學現(xiàn)代化建設(shè)有著深遠影響。

作者簡介

  魯濱遜,(James Harvey Robinson,1863—1936),美國歷史學家,20世紀初美國“新史學派”的奠基人和倡導者。五四時期,該派在中國歷史教育、史學理論領(lǐng)域地位頗高?! 『伪桑?890—1946),字柏丞,浙江金華人,現(xiàn)代著名史學家和教育家,曾被譽為“中國新史學派的領(lǐng)袖”,其史學研究與梁啟超并稱。

書籍目錄

序譯者導言譯者再志一、新史學二、歷史的歷史三、歷史的新同盟四、思想史的回顧五、普通人應讀的歷史六、羅馬的滅亡七、一七八九年的原理八、史光下的守舊精神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序  民國九年的夏天,我擔任北京大學校史學系的主任,那時我看了德國Lamprecht的《近代歷史學》。他的最要緊的話,就是:“近代的歷史學,是社會心理學的學問?,F(xiàn)在歷史學新舊的論爭,就是研究歷史,本于社會心的要素?還是本于個人心的要素?稍嚴密一點說起來,就是歷史進程的原動力在全體社會呢?還是在少數(shù)英雄?”Lamprecht的意思,以為歷史進程的原動力,自然在全體社會;研究歷史,應當本于社會心的要素。所以研究歷史,應當以社會科學為基本科學。我那時就把北京大學史學系的課程,大加更改。本科第一二年級,先把社會科學學習,做一種基礎(chǔ)——如政治學、經(jīng)濟學、法律學、社會學等——再輔之以生物學、人類學及人種學、古物學等。特別注重的,就推社會心理學。然后把全世界的史綜合研究,希望我們中國也有史學的發(fā)展。那時史學系中又有《歷史研究法》一課,就請金華何炳松先生擔任,何先生用美國Robinson所著的《新史學》原本做課本,頗受學生歡迎。我那時就請何先生把《新史學》譯做中文,使吾國學界知道新史學的原理。不到一年,《新史學》一書果然譯成,何先生就叫吾做一序?! ∥铱础缎率穼W》全書,共分八篇:其中一、《新史學》,二、《歷史的歷史》,三、《歷史的新同盟》,八、《史光下的守舊精神》,這四篇最重要;四、《思想史的回顧》,五、《普通人應讀的歷史》,這兩篇次之;六、《羅馬的滅亡》,七、《一七八九年的原理》這兩篇又次之。他最要緊的話,在第一篇里,他說:“新史學這樣東西,總可以應付我們?nèi)粘5男枰?,他一定能夠利用人類學家、經(jīng)濟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關(guān)于人類的種種發(fā)明?!@部書所以叫做《新史學》的緣故,就是特別要使大家知道……歷史的觀念同目的,應該跟著社會同社會科學同時變更的?!痹诘诙铮f:“歷史家始終是社會科學的批評者同指導者,他應該將社會科學的結(jié)果綜合起來,用過去人類的實在生活去試驗他們一下?!蔽铱碦obinson這部書,都是消極的話——都是破壞舊史學思想的說話。他積極的話——建設(shè)新史學方法的說話——就是第三篇全篇和我上面所舉的那幾句話。其中尤以“應該將社會科學的結(jié)果綜合起來,用過去人類的實在生活去試驗他們一下”這句話為最簡括切實。我讀了這幾句話,差幸對于北京大學校史學系的課程,改革的尚不算錯?! obinson在他《新史學》第二篇里,還說:“德國Hegel的《歷史哲學》,將人類最高的地位給與他的同胞,所以德國人異常傲慢。……因此歷史的研究同著作,就有一種民族的同愛國的精神貫注在里面?!庇终f:“從古代到十九世紀初年,歷史家研究歷史,很是用心的批評的以教訓或娛樂讀者為目的。但是沒有一個可以說是科學的。在歷史里面,要想發(fā)見政治家或軍事家的模范,要想推翻異端的神道,要想說明舊教徒是對的,或者新教徒是對的,要想說明世界精神實現(xiàn)自己的步驟,或者要想說明自由是從德國森林里面出來的,永遠不回去——這幾種目的,雖然有時研究得很深奧,卻是非科學的。”Hegel的《歷史哲學》有一種民族的和愛國的見解,自然和從前的舊史學一樣,都應當排斥的。但是Hegel的《歷史哲學》雖然應當排斥;《歷史哲學》一科和別種科學一樣,常常進步的,是不應當排斥!有人說:“德國自Hegel以后,沒有歷史哲學,所以歷史哲學是沒有什么價值的?!辈恢赖聡訦egel以后,還有幾個歷史哲學的大家。一九一二年美國Robinson《新史學》出版以后,德國Mehlis就有一大部《歷史哲學》出版。Hegel是浪漫主義的歷史哲學,Mehlis是新理想主義的歷史哲學,他們的主義是很不相同的。  Mehlis的《歷史哲學》分為三部:第一部,歷史哲學的問題,即歷史和普通史的理論。其中一、歷史哲學及其問題一般的性質(zhì);二、哲學的概念;三、歷史的概念;四、歷史論理學問題;五、歷史的價值論問題;六、普遍史問題。第二部,歷史哲學的歷史。第三部,歷史哲學的體系,即普遍史內(nèi)容上的構(gòu)造。其中一、歷史的事象意義;二、普遍史的過程上一般的構(gòu)造;三、宗教的發(fā)達;四、藝術(shù)的發(fā)達;五、哲學的發(fā)達;六、道德的國家的發(fā)達。這部書實在是科學的。雖然是歷史哲學,他的實質(zhì),實在是一種社會哲學。這部書的內(nèi)容,都是積極的說話,于研究史學的人,很有實際的利益。不過這部書說理很深,未曾研究過社會學哲學,不能領(lǐng)會的。  我國現(xiàn)在的史學界,實在是陳腐極了,沒有一番破壞,斷然不能建設(shè)。何先生譯了Robinson這部書,是很合我國史學界的程度,先把消極的方面多說些,把史學界陳腐不堪的地方摧陷擴清了,然后慢慢的想到積極的建設(shè)方面去。所以何先生譯了這部書,是很有功于我國史學界的?! ∵€有一層,Robinson的《新史學》第六篇,主張歷史是連續(xù)的,說明斷代的不妥,把歷史的時間須連貫;Lamprecht和Mehlis都主張歷史是全人類的,國別史斷不能完足歷史的功能,所以二人都歸宿到世界史或普遍史,把歷史的空間須連貫。照這樣看來,美國的學說和德國的學說兼收并蓄,那末可以達到史學完善的目的;而且他們的學說,殊途同歸,都歸到社會科學那方面去,可見學問是斷不可分國界的。我國史學界總應該虛懷善納,無論那一國的史學學說,都應當介紹進來。何先生譯了這部書,為我國史學界的首唱者,我很望留學各國回來的學者,多譯這種書,指導吾國史學界,庶幾不負何先生的苦心呵!  ……

編輯推薦

  在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史學,從內(nèi)容到形式、從觀點到方法都力求“開新”。當時,全國各地的部分大學陸續(xù)設(shè)立歷史系、史學系或史地系等。就北京大學而言,民初(1919年),校長蔡元培廢文、理、法三科之名,改門為系,建立了包括史學系在內(nèi)的14個系。1920年,朱希祖出任北大史學系主任,廣納學有所長的史學人才。其時,何炳松剛從美歸國即被延聘,講授“史學原理”、“歷史研究法”,所倚之課本,即為《新史學》。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新史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條)

 
 

  •     之前商務(wù)再版這本美國史家J.H. Robinson的《新史學》,被其中的一篇短文吸引就撿回家了。
      
      簡單來說,這是在美國盛行的“新史學”流派的開山鼻祖Robinson的代表作,開創(chuàng)了一脈相承的思想:進步觀、歷史連續(xù)性、多元觀點研究、跨學科合作等等,今天看來已經(jīng)“理所當然”的,在當初是“新思潮”的東西。筆者對於他在討論思想史脈絡(luò)跟古典學與人類學的聯(lián)結(jié)是相當有所得,碰巧是同樣是中國的北京大學也出了幾本那方面的經(jīng)典小書,打算入手來看看。
      
      http://book.douban.com/series/12476
      
      
      筆者比較在意的是Robinson對於“羅馬的滅亡”這個主題的討論。由於他是非常強調(diào)“歷史的延續(xù)性”這個概念的,所以作者認為所謂傳統(tǒng)的“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是一種後設(shè)的觀點,並不存在。其論據(jù):
      
      1.狄奧多西並不是最後一位“大一統(tǒng)羅馬帝國”的皇帝,複數(shù)的元首一直是慣例,他的兩個兒子早在他死前就已經(jīng)加冕了,他們都是帝國的共治者,之後也是。羅馬是存在兩位皇帝,但並不代表其分裂(當時人也這麼認為)。
      2.阿拉里克攻陷羅馬固然引起恐慌跟思想上的震驚(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因此而生)但此公不過是晚期羅馬的眾多參予角逐的外族政客之一,他對於帝都的破壞也微乎其微。
      3.所謂的“末代皇帝”Romulus Augustulus並不是被公認的正式皇帝。(當時的皇帝是要有另外一位的承認才算數(shù))哥特王奧多維克並沒有把皇帝的冠冕送去拜占庭,那是吉朋自己的腦補。
      
      基本上這種說法也是屬於流行已久的“羅馬帝國轉(zhuǎn)型說”的一種,相對於吉朋開始的“衰亡論”。
      
      但不管怎樣,即便君士坦丁堡確實還存在一個帝國,但它對西歐控制的喪失也是事實。比較有趣的是作者認為真正的“西羅馬帝國”是“查理曼建立的那個(神羅),在此之前是不存在的。
      
      
      
      以上大概就是筆者讀本書所得的吧。
  •     假期讀書很少,很慢,反而可以讀的仔細。之前拖拖拉拉,最后在德克士里坐了兩個小時終于讀完了此書。
      這本書最出名的當然就是其對社會科學的推崇,主流的史學史教科書也會強調(diào)這一點,當然這也是書名的來由。但是我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問題。
      作者在第七章對大革命之前的舊制度,在我讀來,有股錢穆所云“溫情與敬意”,盡管是以引述其他作者來表達的。魯濱遜在其后對于人權(quán)宣言之來源的探討是很有啟發(fā)意義的,至少在當時是這樣。
      但到了第八章,突然特別贊成大革命,進步觀一覽無余。讓人覺得這轉(zhuǎn)變也太快了點吧。。
  •     1912年,詹姆斯?哈維?魯濱遜出版了其史學名著《新史學》。魯濱遜也因此被認為是美國新史學派的倡導人。魯濱遜史學思想深受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史學發(fā)展以及其他學科的影響,而且其史學思想更加注重實用性。
      一、 《新史學》內(nèi)容提要
        1. 歷史的界定
      魯濱遜的史學思想是承上啟下的,他認為:“一切關(guān)于人類在世界上出現(xiàn)以來所做的、或所想的事業(yè)與痕跡,都包括在歷史范圍之內(nèi)”。歷史包括了從國家的興衰到百姓的風俗和心理層面等方面。魯濱遜的史學觀是把人類的歷史的更方面看作是一個整體,這也是對傳統(tǒng)史學的一種繼承。
      2. 恰當?shù)倪x材
      歷史的界定中給了我們一個認知:歷史范圍十分廣泛,歷史學家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選擇材料和支配材料”。 魯濱遜認為歷史學家應該用批評的方法去選擇材料和分配材料。在選材過程中,首先應該考慮,這一材料要“詳述那種可以闡明歷史真理的事情”,而“應該刪除例外的和偶然的變故”。只要選材適當,就能夠把歷史所記敘的社會狀況和制度寫得更容易理解。
      3. 歷史的研究方法
       魯濱遜主張,首先要使之成為歷史性歷史,才能使歷史學具有科學性[3](P45-46)。事實就是追求歷史連續(xù)性的科學真理,追溯歷史“變遷的緩慢的過程”。 為此,魯濱遜主張研究歷史必須借助其他科學。他認為歷史學家應充分利用政治經(jīng)濟學學、人類學、考古學、社會學、宗教學、哲學、心理學、倫理學等“史學新同盟軍”,共同發(fā)展,進一步了解人類過去歷史的真實面貌。
       4. 歷史的實用性
       魯濱遜注重史學經(jīng)世致用,最終目的就是要把“歷史變成為現(xiàn)在有用的東西”。 他認為,歷史學家應該研究“該用什么方法去教育那一大批將要過早地用自己雙手來養(yǎng)活自己的青年男女們?nèi)绾芜m應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顯然,其史學思想與魯濱遜所處的社會背景密切相關(guān)。
       二、對魯濱遜《新史學》的評價
      1.肯定了個體對于歷史的價值和意義
      魯濱遜的新史學界定包括了的研究人的心理層面。攬括這一內(nèi)容,有助于幫助人們克服對過去及未來的恐懼感。由于科學技術(shù)的進步促進歷史發(fā)展的加快,未來變得更難以預測,使普通人缺乏安全感、穩(wěn)定感,所以就會有向過去尋找心理安慰的要求,因此在新史學的研究中,工業(yè)革命、資本主義制度確立等歷史的大變動受到了較普遍關(guān)注,其中個體的命運和遭遇更是新史學研究的關(guān)注所在。在傳統(tǒng)史學研究中,我們很難找到以看不到普通人的喜怒哀樂為內(nèi)容的歷史,更多的是帝國興衰更迭、英雄起義推翻腐朽王朝、帝王豐功偉績,這讓人會有一種錯覺“只有英雄才能創(chuàng)造歷史”。但是,正如馬克思所說的“人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魯濱遜的新史學受到這一思潮的影響,密切關(guān)注人與歷史之間的聯(lián)系,發(fā)現(xiàn)個體在歷史中的價值和意義,大大提高現(xiàn)代人對于歷史的歸屬感與參與度。所以新史學的深層動機和終極關(guān)懷正是來自對過去和未來的恐懼感,來自于克服對現(xiàn)實的迷茫感的強烈渴望。
      2. 魯濱遜史學思想的特征——實用性
      魯濱遜史學思想的形成與其它學科的發(fā)展密切相關(guān)。其歷史研究內(nèi)容的擴大主要被以下兩者所影響:一是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認為人類是從低級動物變來的;二是英來爾證明人類住在地球上決不止6千年,而至少在60萬年以上。尤其是達爾文的進化論,被認為是新史學每個重要方面的基石。新史學強調(diào)研究事件的由來,提倡歷史的持續(xù)性,主要就是受到進化論的影響。魯濱遜認為,歷史時常需要重新編寫。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對于過去的知識,常常有所增加,從前的錯誤常常有所發(fā)現(xiàn)。這要求我們必須摒棄歷史是不變的錯誤觀念,對于歷史研究必須有懷疑的精神看待問題。魯濱遜能夠博采眾長地發(fā)展史學的研究,在當代還是十分具有借鑒意義的。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