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6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作者:傅佩榮 頁數(shù):192 字數(shù):12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大學》
《大學》與《中庸》原本各是《禮記》中的一篇短文,至南宋朱熹將其收于“四書”之中,與《論語》、《孟子》并列,一躍成為儒家的重要經(jīng)典。
其中,《大學》又因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明朝以來科舉考試的主要內(nèi)容,進而為國人熟知的古代經(jīng)典,其思想所造成的影響也普遍深入人心。
傅佩榮教授的譯解注重于澄清概念,回溯孔孟原典,展現(xiàn)一貫之系統(tǒng),盡量避免抽象或玄奧的術語,由此期望古代“大學”教育的理想再現(xiàn)于今日,成為我們共同尋求的學習目標與修養(yǎng)指南。
《中庸》
“中庸”即是“用中”,是用中所造就的至德。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篇末提及“子思作中庸”一語。書名“中庸”,取義甚高,因為孔子在《論語?雍也》中說過:“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边@表示“中庸”是孔子之前早就存在的至高德行,而百姓長期以來很少能做到。
傅佩榮教授在譯解《中庸》時,大量引述《論語》與《孟子》的相關語句,并以《易傳》的內(nèi)容互相參照,希望藉借此突凸顯本書在儒家學說傳承上的特殊地位。
《大學》如果算是大學本科生的教材,《中庸》則是研究生的教材,其深度、廣度與高度讓人嘆為觀止,值得終身學習、實踐及品味。
本書特別附錄朱熹的《大學章句集注》和《中庸章句集注》以及王陽明的《大學問》,便于讀者查考之用。
作者簡介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傅佩榮教授
學術專長:儒家、道家、易經(jīng)、宗教哲學.
學貫古今,打通中西,站在中西文化至高點上詮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意義;
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現(xiàn)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師從哲學大師方東美先生;
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孟子的智慧》
鳳凰衛(wèi)視主講《國學天空》
東方衛(wèi)視世界文明講壇主講《老莊的智慧》 上海衛(wèi)視文化中國主講《人生困惑問莊子》
山東衛(wèi)視新杏壇《孔子九講、孔門弟子、易經(jīng)與人生、孟子的智慧. 論語300集》
2008年獲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評選為年度風云人物(文化類),被譽為“影響全球華人的國學導師,身心靈整合導師、哲普大師”
1950年生,祖籍上海。畢業(yè)于臺灣大學哲學系,曾師從哲學大師方東美先生。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比利時魯汶大學與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
傅教授治學嚴謹,其學識更是融貫古今中西,創(chuàng)見迭出。他多年潛心研究傳統(tǒng)經(jīng)典,撇開成見和定論,求真務實,追本溯源,多有建樹,已重新譯解《論語》、《孟子》、《老子》、《莊子》、《易經(jīng)》等。展現(xiàn)溫故而知新的哲學智慧,對于經(jīng)典的當代詮釋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另有《哲學與人生》、《儒道天論發(fā)微》、《成功人生》、《易經(jīng)入門》、《國學的天空》、《西方哲學史》等專業(yè)著作共一百余種。
傅教授在教學、研究、寫作、演講、翻譯各方面皆有卓越的成就。曾被臺灣《民生報》評選為大學最熱門教授,獲臺灣地區(qū)教育主管部門頒發(fā)教學特優(yōu)獎。《成功人生》獲臺灣最高文藝獎,《儒道天論發(fā)微》獲中正文化獎。至今在臺出版圖書逾百種。
長期以來,傅教授致力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普及,引領聽者解讀中華經(jīng)典。推廣國學的現(xiàn)代詮釋。站在中西文化的至高點上來詮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意義,視野遼闊深遠;打通各個精神領域,打通中西哲學;真誠的態(tài)度,幽默的語言,清晰的道理,使聽者不倦,相悅以解,從而把國學講得生動而又貼近人心,并為當代人提供閱讀國學原典的簡易方法。自2006年首開大陸問道以來,先后在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開展了一系列國學演講,引起了熱烈反響。
書籍目錄
前言一 《大學》這本書
前言二 《中庸》這本書
大學
第一章 大學之道
第二章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第三章 物格而后知至
第四章 所謂誠其意者
第五章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
第六章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
第七章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
第八章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
中庸
第一章 天命之謂性
第二章 仲尼日:君子中庸
第三章 子日:中庸其至矣乎
第四章 子日:道之不行也
第五章 子日:道其不行矣夫
第六章 子日:舜其大知也與
第七章 子日:人皆日“予知”
第八章 子日:回之為人也
第九章 子日:天下國家可均也
第十章 子路問“強”
第十一章 子日:素隱行怪
第十二章 君子之道,費而隱
第十三章 子日:道不遠人
第十四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
第十五章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
第十六章 子日:鬼神之為德
第十七章 子日:舜其大孝也與
第十八章 子日:無憂者,其惟文王乎
第十九章 子日: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
第二十章 哀公問政
第二十一章 自誠明,謂之性
第二十二章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第二十三章 其次致曲
第二十四章 至誠之道
第二十五章 誠者,自成也
第二十六章 故至誠無息
第二十七章 大哉!圣人之道
第二十八章 子日:愚而好自用
第二十九章 王天下有三重焉
第三十章 仲尼祖述堯舜
第三十一章 唯天下至圣
第三十二章 唯天下至誠
第三十三章 詩日:衣錦尚綱
附錄一 大學章句集注
附錄二 中庸章句集注
附錄三 大學問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注解 ①本段說明"誠意",具體做法是"毋自欺"。人的言行表現(xiàn)發(fā)動之初,在于心中的意念。意念初起時,只有自己知道。所謂"自欺",必須有一個前提,就是知道什么是善惡,而這正是"致知"所達成的。人若不知善惡,則沒有自欺與否的問題。那么,既然知道善惡,為何還會自欺呢?因為他所考慮的是計較利害,是隨順本能與欲望的沖動。他只看到結果的好壞,而忽略了動機的善惡。做到"毋自欺"的話,就會真誠面對自己的意念,看它是否符合善的要求。 ②如惡惡臭,如好好色:這是描寫人的自然生理反應,亦即在正常情況下,人人如此。但是這句話所要表達的是:"對于惡事"要"如惡惡臭","對于好事"要"如好好色"。這種黑白二分的態(tài)度是不容混淆的。這種自然生理反應使用在"誠意"上,就不是自然的,而是需要修煉的。不然人人如此反應,又何必需要提醒"毋自欺"呢? ③自謙:"謙"讀為"慊",自鄭玄以來即已如此理解,朱熹亦從之。"慊"為"饜足","自慊"為對自己滿意,內(nèi)心無所憾也。"毋自欺"是以善來核實自己的意念,求其完全配合。這樣做真的會讓自己滿意嗎?答案若是肯定的,則前提必須是"人性向善"。由于人性向善,我才有可能因"毋自欺"而"自慊"。后面接著說:"故君子必慎其獨也。"這句話稍后又重復一遍,足以顯示其重要性。"故"字有"為此"之意,為了達到上述目的,君子必須"慎其獨"。換言之,君子的修行功夫是:先做到慎獨,再毋自欺,然后才會自慊。 ④慎其獨:獨是"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朱熹語)。一個人在獨處時要特別謹慎,此時并未與別人接觸,意念的發(fā)動有何內(nèi)容也只有自己知道。如果未加考察這些意念是善是惡,它們就會像雜草一般生長,終至"茅塞其心"(《孟子?盡心下》有"茅塞子之心矣"一語),如此則不可能繼續(xù)其"正心"的功夫了。君子必須在獨處時,謹慎考察自己的意念,看其是否符合"致知"所得之善的要求。 ⑤小人:在此"君子"與"小人"對照,其描述所顯示的是道德上的落差。依儒家的說法,君子是立志成為君子者,小人則是無志的平凡人,依其血氣與欲望而行動。小人作為君子的對照面,對"慎其獨、毋自欺、自慊"是毫不在意的,或者即使想做也無恒心。小人為何"閑居為不善"?因為他只看眼前的、外在的利益,甚至可以放縱言行到"無所不至"的地步。這句話是儒家對小人的最嚴厲指摘,好像只要沒有人管理或約束他們,他們就總是"為不善"。值得留意的是,原文接著說:小人"見君子而后厭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厭然"是覺得慚愧而閃閃躲躲;"揜"為掩;"著"為張揚。試問:小人看到君子為何會尷尬,以至于要設法"拚其不善而著其善",希望別人看到他也做了一些善事?朱熹說:小人"非不知善之當為與惡之當去也,但不能實用其力以至此耳。"(《大學章句》)這是因為沒有真正下工夫。王陽明說:"是亦可以見其(小人)良知之有不容于自昧者也。"(《大學問》)這是因為沒有"致其良知之所知"。這兩種說法都有些道理,但真正的原因是原文接著所說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小人是因為被君子看透了偏差的心思而覺得慚愧。
媒體關注與評論
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 吨杏埂?/pre>編輯推薦
由于《傅佩榮譯解大學中庸(精裝版)》篇幅較少,并且為了方便讀者檢索,所以特地收錄前面提到的兩份文本。至于朱熹的《中庸章句集注》也以同樣理由收于附錄?!陡蹬鍢s譯解大學中庸(精裝版)》《大學》部分所用的文本是《古本大學》,但并未忽略朱熹的"章句批注"本里面所有的重要觀點,并且在批注中詳加討論。我的討論引用不少《論語》與《孟子》的相關數(shù)據(jù),目的是要彰顯儒家思想的傳承關系。先有《論語》和《孟子》,后有《大學》和《中庸》,這是歷史事實,也是我們學習的次序。"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