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4 出版社:東方 作者:傅佩榮 頁數(shù):137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大學》
《大學》與《中庸》原本各是《禮記》中的一篇短文,至南宋朱熹將其收于“四書”之中,與《論語》、《孟子》并列,一躍成為儒家的重要經(jīng)典。
其中,《大學》又因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明朝以來科舉考試的主要內(nèi)容,進而為國人熟知的古代經(jīng)典,其思想所造成的影響也普遍深入人心。
傅佩榮教授的譯解注重于澄清概念,回溯孔孟原典,展現(xiàn)一貫之系統(tǒng),盡量避免抽象或玄奧的術(shù)語,由此期望古代“大學”教育的理想再現(xiàn)于今日,成為我們共同尋求的學習目標與修養(yǎng)指南。
《中庸》
“中庸”即是“用中”,是用中所造就的至德。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篇末提及“子思作中庸”一語。書名“中庸”,取義甚高,因為孔子在《論語?雍也》中說過:“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這表示“中庸”是孔子之前早就存在的至高德行,而百姓長期以來很少能做到。
傅佩榮教授在譯解《中庸》時,大量引述《論語》與《孟子》的相關(guān)語句,并以《易傳》的內(nèi)容互相參照,希望藉借此突凸顯本書在儒家學說傳承上的特殊地位。
《大學》如果算是大學本科生的教材,《中庸》則是研究生的教材,其深度、廣度與高度讓人嘆為觀止,值得終身學習、實踐及品味。
本書特別附錄朱熹的《大學章句集注》和《中庸章句集注》以及王陽明的《大學問》,便于讀者查考之用。
作者簡介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傅佩榮教授
?學術(shù)專長:儒家、道家、易經(jīng)、宗教哲學.
?學貫古今,打通中西,站在中西文化至高點上詮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意義;
?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現(xiàn)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師從哲學大師方東美先生;
?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孟子的智慧》
?鳳凰衛(wèi)視主講《國學天空》
?東方衛(wèi)視世界文明講壇主講《老莊的智慧》上海衛(wèi)視文化中國主講《人生困惑問莊子》
?山東衛(wèi)視新杏壇《孔子九講、孔門弟子、易經(jīng)與人生、孟子的智慧. 論語300集》
?2008年獲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評選為年度風云人物(文化類),被譽為“影響全球華人的國學導師,身心靈整合導師、哲普大師”
1950年生,祖籍上海。畢業(yè)于臺灣大學哲學系,曾師從哲學大師方東美先生。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比利時魯汶大學與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
傅教授治學嚴謹,其學識更是融貫古今中西,創(chuàng)見迭出。他多年潛心研究傳統(tǒng)經(jīng)典,撇開成見和定論,求真務實,追本溯源,多有建樹,已重新譯解《論語》、《孟子》、《老子》、《莊子》、《易經(jīng)》等。展現(xiàn)溫故而知新的哲學智慧,對于經(jīng)典的當代詮釋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另有《哲學與人生》、《儒道天論發(fā)微》、《成功人生》、《易經(jīng)入門》、《國學的天空》、《西方哲學史》等專業(yè)著作共一百余種。
傅教授在教學、研究、寫作、演講、翻譯各方面皆有卓越的成就。曾被臺灣《民生報》評選為大學最熱門教授,獲臺灣地區(qū)教育主管部門頒發(fā)教學特優(yōu)獎。《成功人生》獲臺灣最高文藝獎,《儒道天論發(fā)微》獲中正文化獎。至今在臺出版圖書逾百種。
長期以來,傅教授致力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普及,引領(lǐng)聽者解讀中華經(jīng)典。推廣國學的現(xiàn)代詮釋。站在中西文化的至高點上來詮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意義,視野遼闊深遠;打通各個精神領(lǐng)域,打通中西哲學;真誠的態(tài)度,幽默的語言,清晰的道理,使聽者不倦,相悅以解,從而把國學講得生動而又貼近人心,并為當代人提供閱讀國學原典的簡易方法。自2006年首開大陸問道以來,先后在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開展了一系列國學演講,引起了熱烈反響。
書籍目錄
前言一《大學》這本書
前言二《中庸》這本書
大學
第一章大學之道
第二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第三章物格而后知至
第四章所謂誠其意者
第五章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
第六章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
第七章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
第八章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
中庸
第一章天命之謂性
第二章仲尼曰:君子中庸
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
第四章子曰:道之不行也
第五章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與
第七章子曰:人皆曰“予知”
第八章子曰:回之為人也
第九章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
第十章子路問“強”
第十一章子曰:素隱行怪
第十二章君子之道,費而隱
第十三章子曰:道不遠人
第十四章君子素其位而行
第十五章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
第十六章子曰:鬼神之為德
第十七章子曰:舜其大孝也與
第十八章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
第十九章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
第二十章哀公問政
第二十一章自誠明,謂之性
第二十二章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第二十三章其次致曲
第二十四章至誠之道
第二十五章誠者,自成也
第二十六章故至誠無息
第二十七章大哉!圣人之道
第二十八章子曰:愚而好自用
第二十九章王天下有三重焉
第三十章仲尼祖述堯舜
第三十一章唯天下至圣
第三十二章唯天下至誠
第三十三章詩曰:衣錦尚
附錄一大學章句集注
附錄二中庸章句集注
附錄三大學問
前言《大學》這本書 前言一《大學》這本書 傅佩榮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大學①之道②,在明明德③,在親民④,在止于至善⑤?知止而后有定⑥,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⑦有本末,事⑧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⑨?[譯文]大學的理想,是要彰顯一個人光明的德行;是要他親近愛護百性;是要他抵達完美的目標?知道目標何在,就會引發(fā)確定的志向;有了確定的志向,才可能保持平靜的心情;保持平靜的心情,才可能安于所處的環(huán)境;安于所處的環(huán)境。才可能進行周全的思慮;進行周全的思慮,才可能領(lǐng)悟目標的價值?外物的存在有根本部分,也有末節(jié)部分;事件的發(fā)生有結(jié)束階段,也有開始階段?知道這一切的先后次序,就接近大學的理想了? ①大學:“大學,是古代高等教育機構(gòu),培養(yǎng)貴族子弟從政所需的知識與能力?《大學》則是《札記》中的一篇從儒家立場說明大學的宗旨與理想?其中談到修養(yǎng)的方法與成效,可以當做“初學人德之門”?就其所定目標看來,“大學”也可以稱為“大人之學”?②道:原指途徑,引申為正途?規(guī)則?理想等?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