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波羅行紀

出版時間:2011-10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作者:(意大利)馬可·波羅  頁數(shù):562  譯者:馮承鈞  
Tag標簽:無  

前言

馬可波羅書的中文譯本,我所見的有兩本。初譯本是馬兒斯登(Marsden)本,審其譯文,可以說是一種翻譯匠的事業(yè),而不是一種考據(jù)家的成績。后譯本是玉耳、戈爾迭(H.Yule-H Cordier)本,譯文雖然小有舛誤,譯人補注亦頗多附會牽合,然而比較舊譯,可以說是后來居上。惟原書凡四卷,此本僅譯第一卷之強半,迄今尚未續(xù)成全帙。    馬可波羅書各種文字的版本,無慮數(shù)十種,戈爾迭在他的《馬可波羅紀念書》中業(yè)已詳細臚列,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原寫本,如頗節(jié)(Pauthier)本之類是;一類改訂本,如刺木學(Ramusio)本之類是;一類合訂本,如玉耳本之類是。版本既多,各有短長,很難于中加以取臺。不過我以為能將各重要版本的寫法哀輯校勘,詳加注釋,其余似可不成問題。    我近來很想縮小研究范圍,專在元史一方面搜集材料,所以大膽地詳了一部多桑書。馬可波羅書也是參證元史的一部重要載籍,舊譯本中既無完本善本,我也想將其轉(zhuǎn)為華言。相傳此書是初用法文寫成,而現(xiàn)存之諸法文本所用的文體,幾盡是舊文體,很難暢讀。本書注者沙海昂既將頗節(jié)本轉(zhuǎn)為新文體,而出版時又在1924年至1928年問,可以說是一部比較新的版本。除開別奈代脫(Benedetto)本晚出(亦在1928年出版)沙氏未能參考外,他參考的重要版本為數(shù)不少。這是我翻譯此本的重要理由。    沙海昂原法國籍,清末國籍法頒布,首先歸化中國,人民國任交通部技正有年,是一鐵道專家,于公余之暇從事考據(jù)。這部注釋可以說是一種好事者(amateur)的成績,也不是一種純粹考據(jù)家的作品,所以也免不r若T舛誤,而于材料亦昧于鑒別??墒乾F(xiàn)在的漢學名家,是決不肯犧牲許多年的光陰,來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業(yè)的。本書敘言開始引證烈繆薩(A.Rémusat)的一段話,就是使人望而卻步的一個大原因。既然不能求各方面的專門家通力合作,一個人學識無論如何淵博,終歸要出漏洞的。伯希和對于此書雖然頗多指摘(參看《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然而要知道,“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況且沙氏的成績不能說毫無優(yōu)點。他將頗節(jié)本革新,使人能通其讀,又將各方面的注釋采摭甚繁,雖然不免有珠玉沙礫雜陳之病,可能輯諸注釋家眾說之長,使后來研究的人檢尋便利,這是他本所未有的。    此書既然有些缺點,所以我的譯本取其所長,棄其所短。好的注釋一概轉(zhuǎn)錄,牽合附會之文則不惜刪削。刪削的大致以第五十九章以后為多。我原來計算第一卷的譯文有十二萬字,后經(jīng)我刪削者有六分之一,但僅限于不得不刪的文字。此外只須其微有裨于考證,雖所引的是(《辭源》之文,仍予采錄。此外我仍用前譯多桑書的譯法,凡地名、人名有舊譯者,盡先采用,考訂未審者則錄其對音。    沙氏沿襲頗節(jié)的錯誤,仍以馬可波羅是元代樞密副使孛羅,致使華文譯本有以孛羅為本書標題者。伯希和對此辯之甚詳。我以為不用多說,僅據(jù)《元史》本紀之文,已足明此種考訂之偽。考《元史》,至元七年以御史中丞孛羅兼大司農(nóng)卿,至元十二年以大司農(nóng)御史中丞孛羅為御史大夫,至元十四年以大司農(nóng)御史大夫宣慰使兼領侍儀司事孛羅為樞密副使,記載此孛羅拜官始末甚詳,則不得為至元九年初至上都之波羅,彰彰明矣。又考程鉅夫《雪樓集·拂林忠獻王神道碑》及剌失德丁書,至元二十一年偕愛薛奉使至宗王阿魯渾所,后留波斯不歸中國者,應亦為同一孛羅,亦與此波羅毫不相涉。所以我名其人日馬可波羅,而不名之日馬哥孛羅。    現(xiàn)在馬可波羅書的威權,當首數(shù)伯希和。戈爾迭從前撰玉耳本補注時,曾大得伯希和之助。沙氏注此本時,可惜有若干篇伯希和的考訂文字未曾見著。讀此書者必須取伯希和諸文參看。第一卷??奔犬?,特志數(shù)語于端。    1935年2月20日馮承鈞命兒子先恕筆受訖

內(nèi)容概要

  1292年春馬可波羅啟程返國,1295年末抵威尼斯,從中圈帶回無數(shù)奇珍異寶,一夜之間成為巨富。三年后參加威尼斯與熱那亞之戰(zhàn)被俘,與作家魯思梯謙(Rusticheno)相遇于獄中魯氏將馬可所講故事筆錄成書,名曰《馬可波羅行紀》,不脛而走。傳遍歐洲、知識界人士幾乎人手一冊,被視為“世界一大奇書”。作者在世時就已有各種手抄本行世,包括著名的老法文本、意大利托斯卡納方言本、威尼斯方言本、拉丁文本等至15世紀末,已至少有保存至今的138種手抄本行世,歐洲活字印刷術誕生后又出現(xiàn)印刷體德文本(1477)、印刷體拉丁文本(1485)等正值西方所謂“地理大發(fā)現(xiàn)”之醞釀與發(fā)展期。書在意大利名《百萬》,在英國名《馬可波羅游記》,在日本名《東方見聞錄》
  馬可波羅之重孫女愛琳娜?波羅以“哥倫布”定位《馬可波羅行紀(珍藏版)》:“哥倫布就是閱讀《行紀》之后.才產(chǎn)生從另一個方向?qū)ふ胰ブ袊眯新肪€的計劃,使用的第一張地圖就是根據(jù)《行紀》的描述繪制的?!?br />  韋爾斯《世界史綱》從文學角度評《馬可波羅行紀(珍藏版)》:“……歐洲的文學,尤其是15世紀歐洲的傳奇,充滿著馬可波羅的故事里的名字,如契丹、汗八里之類”又說:“……這些描寫最初是引起了整個歐洲的懷疑,接著是激起了整個歐洲的想象力”
  梅斯菲德以“創(chuàng)造”評《馬可波羅行紀(珍藏版)》:“他在歐洲人的心目中,創(chuàng)造了亞洲?!?br />  美國史學家吉萊斯皮之《地理發(fā)現(xiàn)史》以“巨大價值”評《馬可波羅行紀(珍藏版)》:“波羅對亞洲東海岸的描述,對于清除去遠東的海防上的許多困難,有巨大價值.”
  蘇聯(lián)史家馬吉多維奇《地理發(fā)現(xiàn)史綱》以“遐想”評《馬可波羅行紀(珍藏版)》:“他向歐洲人報道了有7448個香料島的南中國海。這些香料島引起的歐洲人的遐想,不亞于令人驚奇的中國財富引起的遐想?!?/pre>

作者簡介

作者:(意大利)馬可波羅 譯者:馮承鈞

書籍目錄


敘言
馬可波羅贈謝波哇藩主迪博(Thibaud de Cepoy)鈔本原序
第一卷馬可波羅自地中海岸赴大汗忽必烈駐夏之上都沿途所經(jīng)之地及傳聞之地
引言
第一章 波羅弟兄二人自孔士坦丁堡往游世界
第二章 波羅弟兄二人之離速達克
第三章 波羅弟兄二人經(jīng)過沙漠而抵不花剌城
第四章 波羅弟兄二人從使臣言往朝大汗
第五章 波羅弟兄二人抵大汗所
第六章 大汗詢及基督教徒及羅馬教皇
第七章 大汗命波羅弟兄二人使教皇所
第八章 大汗以金牌賜波羅弟兄二人
第九章 波羅弟兄二人之抵阿迦城
第一〇章 波羅弟兄二人攜帶尼古剌子馬可往朝大汗
第一一章 波羅弟兄二人攜帶馬可從阿迦首途
第一二章 波羅弟兄二人還謁教皇格烈果幾十世
第一三章 尼古剌瑪竇馬可三人赴大汗所
第一四章 尼古剌瑪竇馬可覲見大汗
第一五章 大汗遣馬可出使
第一六章 馬可之出使歸來
第一七章 尼古剌瑪竇馬可之求大汗放還本國
第一八章 波羅弟兄同馬可別大汗西還
第一九章 小阿美尼亞
第二〇章 突厥蠻州
第二一章 大阿美尼亞
第二二章 谷兒只及其諸王
第二三章 阿美尼亞東南界之毛夕里國
第二四章 報達大城及其陷落
第二五章 報達之移山靈跡
第二六章 基督教徒聞哈里發(fā)之言大懼
第二七章 主教見獨眼靴工
第二八章 靴工之祈禱移山
第二九章 帖必力思城
第三〇章 波斯大州
第三一章 三王之歸
第三二章 波斯之八國及其名稱
第三三章 耶思德大城
第三四章 起兒漫國
第三五章 哈馬底城及其殘破
第三六章 又下坡至忽魯模思城
第三七章 經(jīng)行一疲勞而荒寂之道途
……
第二卷
(一)記大汗忽必烈及其宮殿都城朝廷政府節(jié)慶游獵事
(二)自大都西南行至緬國記沿途所經(jīng)諸州城事
(三)自大都南行至杭福泉州記東海沿岸諸州事
第三卷 日本 越南 東印度 南印度
印度洋沿岸及諸島嶼 東非洲
第四卷
(一)君臨亞洲之成吉思汗系諸韃靼宗王之戰(zhàn)
(二)亞洲北地

附錄 馬可波羅行紀沙海昂譯注正誤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國王別兒哥籌備戰(zhàn)事,調(diào)集全軍既畢,聞旭烈兀率軍進迫,遂不再待,亦率其軍出發(fā)。騎行久之,進至敵人所駐之大平原,距旭烈兀營十里結營,其營帳之富麗,亦不下于旭烈兀營。我敢斷言曾見此種金錦帳者,將必謂從來未見營帳之富麗有逾此者。別兒哥部眾較多于旭烈兀軍,蓋其確有三十五萬騎也。卓帳以后,休息二整日。別兒哥至是集眾與議,而語之云:“汝曹知我得國以后,愛汝曹如同親子弟,汝輩多曾偕我屢經(jīng)大戰(zhàn),吾人現(xiàn)有之土地,多由汝曹助我得之,汝曹又知我之所有亦屬汝曹,既然如此,各人必須奮勉保存今茲以前未墜之名譽。汝曹知此強大國王旭烈兀非理進兵,彼既無理,而吾人有理,則各人應自信將來必操勝券,況且吾人兵多于敵,其事尤無可疑。蓋彼等僅有三十萬騎,而吾人則有三十五萬騎,將士優(yōu)良此亦不下于彼也。職是之故,具見吾人確操勝券。吾人遠來此地,惟在作戰(zhàn),茲限戰(zhàn)期于三日后,望汝曹努力為之,戰(zhàn)爭之日,務必奮勇進擊,俾人皆畏我?,F(xiàn)在除求汝曹各人預備及期奮勇作戰(zhàn)外,別無他言?!眲e兒哥言至此遂默不復言。茲暫置別兒哥軍不言,請言旭烈兀軍在別兒哥軍進迫后,如何應戰(zhàn)之事。

后記

凡書未脫稿不應作序,本書考訂之困難,刊行之倉卒,致有不少舛誤,茲只能在跋語中糾正之。    茲請先言“蒙古軍大元帥”之官號,是蓋樞密副使之訛譯,吾人執(zhí)筆之始,以為中國某注釋家之考證可恃,因從而著錄此官號于本書標題之中。然考元代載籍諸文,皆無證據(jù)可以征引。則若無確證證明馬可波羅即是《元史》之樞密副使孛羅,不能主張是說。伯希和曾在1927年    《通報》156至164頁中嚴駁此說之誤,今吾人尚有補充伯希和之說者,1311年及1312年受封之孛羅,不得為歿于1324年之馬可波羅也??肌对贰肪矶摹度首诒炯o》至大四年(1311)“封樞密使勃羅為澤國公”,同卷又云,皇慶元年(1312)“封孛羅為永豐郡王”,卷二十九《泰定本紀》(1323)云“同知樞密院事孛羅為宣徽院使”。若謂波羅在中國遺有后人皆至大官,而波羅默無一言,未免厚誣波羅矣。    由是觀之,吾人今從伯希和之說,將本書標題中之“大元帥”官號刪去。對于此點,吾人自承錯誤,但愿以后糾誤之事不常見之。    吾人之研究為忠實的,而非確定的,中有若干問題,如波羅之奉使甘州留居一年,尚未得其解。其他如1272至1273年問波羅等身親襄陽圍城一役,雖能及時供給一種解說,然為時已晚,未能使其與《引言》中著錄之期限適應于波羅兄弟二人歷次旅行之時問,茲請試為說明于后。    波羅兄弟行抵別兒哥衙之時(第二章),應位置在1261年秋,蓋別兒哥、旭烈兀之戰(zhàn)發(fā)生于彼等居留汗衙后之一年;又據(jù)多桑書,此戰(zhàn)發(fā)生在1262年11月,則波羅等決定東行應在是時矣。二人沿孚勒伽河下行,在兀迦克地方渡河,已而經(jīng)行沙漠十有七日,終抵不花刺。據(jù)此種種記載,可以推定其抵不花剌城事在1263年初。彼等留居此城三年,然后隨旭烈兀之使臣入朝大汗(第三章),準是觀之,其從不花剌出發(fā)時,疑在1266年初。自不花刺赴大汗廷,在途約有一年,入謁忽必烈時或在1267年初也。    應注意者,彼等縱然立時西還,在途不及三年(第八章),與第九章所言1269年4月抵阿迦城之說不合。由是觀之,此“三年”應別有所指,吾人以為其計算蓋始于1266年之發(fā)自不花剌,止于1269年春之抵迦城也。    又如第十三章著錄之“三年有半”,非單指歸程,亦合計往來之行程言之。此“三年有半”終于1272年夏,波羅等于是時到上都,則尚有謀攻襄陽之時也。由是觀之,波羅兄弟第一次從上都或大都出發(fā)時,應在1268年秋間,在道6月至8月,遂于1269年4月抵阿迦城。    若此解釋不誤,則第十三章之“三年有半”不應與第八章之“三年”合并計算,而應重疊記算。蓋第八章所著錄者,乃1266年自不花刺東行至1269年抵阿迦之行期;第十三章所著錄者,乃1268年自忽必烈汗所西行至1272年夏重還汗所之行期。謎之解答殆在斯歟?    由此枝節(jié)的考證,勢須承認關于馬可波羅之研究,表示兩種不同之面目:其一關系外表,別言之,本文是也;其一關系內(nèi)容,別言之,本文之解釋是也。別奈代脫(Benedetto)教授對于前者曾為一種威權的研究,其Ⅱ Milione書將必辟一新紀元。吾人頗惜手邊無此本,蓋其不僅鳩集各章中諸本之異文,而且從迄今未見的古鈔本中發(fā)現(xiàn)完全簇新的章節(jié)也。比較吾人博達者對此極堪注意之鴻編將必有所分析,然吾人必須聲明者,此本與剌木學本多合,此吾人引為愉快者也。此本雖刊行于16世紀時,然其所采之鈔本,較古于1824年巴黎地學會刊布之鈔本。其文較地學會本及其他諸后刊本為完全,蓋諸后鈔本并非馬可波羅本人校訂之本,僅為一不幸佚而不傳的原本之節(jié)鈔本,經(jīng)人意為刪削者也。    問題之別一方面若本文之解釋者,吾人較易措手,至少對于遠東為然,尤其是行紀中不少漢名之考訂,特別引起吾人之注意,蓋只有昔!日耶穌會士之考訂為較優(yōu)也。后人不采其說,輒致舛誤,如第一四四章之南京,經(jīng)劉應(C.Visdelou)神甫考訂是開封,本來不誤,后人妄改致誤之例是也。不幸行紀中之一切漢名未經(jīng)耶穌會士完全認識,不免疏誤,故吾人常不取其說。吾人所提出之新考訂,甚愿其成為定說,就中有堅固者,如哈寒府之為正定(第一三○章)、中定府之為大名(第一三三章)等例是已,然有其他考訂如大爪哇為安南、南圻之類(第一六二章),將來尚須大靜筆墨十掃。    吾人前擬撰之附錄兩篇,一為成吉思汗系之世系表,顧《元史》與《新元史》著錄各異,故刪;一為馬可波羅在中國之政治任務,然元代載籍無證可引,已成定讞,亦刪。    吾人讀馬可波羅書所感之愉快,甚愿與讀者共之,并隨馬可波羅之后而申言日:恩寵的上帝,阿門。

編輯推薦

  忽必烈取《易經(jīng)》“大哉乾元”之首字為都城名,詔改燕京為大都,時在西歷1271年。從此地球上就有了一個空前絕后的大帝國。同一年,地中海邊威尼斯商人之子,17歲的馬可波羅動身前往中國。思念之后的1275年夏,他們一行抵達元帝國北部都城上都。至1292年返國,仕元凡17年,親眼目睹了這個帝國最為輝煌的“黃金時代”。歸而述《馬可波羅行紀》,不脛而走,傳遍歐洲,知識界人士幾乎人手一冊,被視為“世界一大奇書”。時值西方所謂“地理大發(fā)現(xiàn)”之醞釀與發(fā)展期,史學家評他“在歐洲人的心目中創(chuàng)造了亞洲”?! ∏逋问辏?874),中國有署“映堂居士”者,在《中西聞見錄》第21號發(fā)表《元代西人人中國述》短文,是為中人介紹馬可波羅之始。此后百余年間,“游記”之漢文譯本,總在六種以上,包括魏易譯《元代客卿馬哥博羅游記》(北京正蒙印書局,1913)、張星烺譯《馬哥孛羅游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7)、陳開俊等合譯《馬可波羅游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11)等?!  恶R可波羅行紀(珍藏版)》所據(jù)為馮承鈞譯本,而馮譯所據(jù)又為法國人沙海昂(清末人中國籍)之法譯本?!叭∑渌L,棄其所短,好的注釋一概轉(zhuǎn)錄,牽合附會之文則不惜刪削”。沙本不僅“是一部比較新的版本”,且其博采眾長,“參考的重要版本為數(shù)不少”……  中西文化交流史之研究家或愛好者,中意文化交流史之研究家或愛好者,游記之研究家或愛好者,蒙元文化之研究家或愛好者,“大國興衰”之研究家或愛好者,大中小學生……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馬可波羅行紀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