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4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作者:魏承思 著 頁數(shù):210
Tag標簽:無
前言
我自一九八八年由美國首返中國,寄跡香江,旋因香港佛教圖書館何澤霖居士之懇邀,初在佛教圖書館對內(nèi)部少數(shù)人士開講《解深密經(jīng)》“奢摩他及毗缽舍那”兩品。嗣后因人介紹,得見魏承思,是時彼方適任《明報》主筆,英姿煥發(fā),談笑風生,似有南宋儒者呂東萊論議之慨,并具陳同甫豪邁之氣。但因初識,惜其未純而不敢言。人有告我,承思耽酒,且于酒酣耳熱之余,肆酒罵座,口無遮攔,故人多忌之。而我平生愛才成癖,笑謂古人有言:由來名士多耽酒,未有神仙不讀書。當時實也不知承思潛修佛學,且常為人捉刀代筆,而人所不知。此后,承思每于工余之暇,常有往來,并為晚餐座上之客,漸受我等喜于禪坐之習染,我也等視其為一般時髦學佛者之酬應(yīng),其未必真有佛法修證之誠也。旋而漸知,承思乃書香后裔,其兄也深涉佛教,并茹素念佛,不染塵擾,實感大奇!豈魏氏兄弟猶如世親、無著昆仲之遺風乎?
內(nèi)容概要
現(xiàn)代人需要佛教。因為現(xiàn)代文明給我們帶來的煩惱,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摩擦沖突無所不在。物質(zhì)與精神、科學與人文、競爭與和諧的關(guān)系明顯失衡。佛教可以為人類矯正這種文明失衡提供助力。因為佛教在解決人生問題上有許多思想寶藏。佛教作為一種人生宗教,一種人生哲學,比西方神學更能契合現(xiàn)代人的精神需要。
作者簡介
魏承思,1951年生于上海,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博士、美國UCLA碩士、華東師范大學學士,先后師從楊廷福、蘇淵雷、趙樸初和南懷瑾等名師研習佛學。1990年,應(yīng)趙樸初會長邀請擔任中圍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員?,F(xiàn)任香港佛學研究協(xié)會會長,太湖大學堂專任教授。著有《中國佛教文化論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佛教的現(xiàn)代啟示》(中華書局1990)、《佛教與人生》(甘肅民族出版社1990)、《中國佛教》(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0)等,主編《佛教與人生系列叢書》(明報出版社1997),發(fā)表佛學論文數(shù)十篇,并分別為《南懷瑾全集》、《星云大師佛學精選》以及趙樸初、日本創(chuàng)價學會會長池田大作先生的著作撰寫前言和序。
書籍目錄
為魏承思新作《現(xiàn)生說法看佛教》序言第一章 給知識人的佛學知識 1.佛教是什么 2.現(xiàn)代社會需要佛教 3.佛教在人間第二章 佛陀是神嗎 1.人生的求索者——釋迦牟尼及其生活的時代 2.尋找人生解脫的印度王子 3.向世界傳播人生的真諦第三章 佛陀后的佛教 1.佛陀后的印度佛教 2.佛教在中國的興衰 3.中國禪宗的創(chuàng)立第四章 佛教的人生觀 1.苦是人生的本質(zhì) 2.人生的痛苦之源 3.人生的理想境界——涅柴第五章 通向涅槃之路 1.盤旋而上的八級階梯 2.領(lǐng)悟人生和宇宙的真諦 3.尋回丟失的悟性第六章 心靈修煉的工夫 1.禪修是心靈修煉的工夫 2.坐禪的姿勢——七支坐法 3.初修禪定入門方法——數(shù)息法第七章 佛教的道德觀 1.諸惡莫作諸善奉行 2.慈悲為本普度眾生 3.自利利他的道德實踐第八章 佛教的生死觀 1.人的生命由何而來 2.人死后往何處去 3.如何對待死亡第九章 佛教的幸福觀 1.什么是幸?!?.如何對待金錢 3.如何對待成功第十章 佛教的人生態(tài)度 1.佛教人生并不消極 2.如何對待逆境 3.如何對待錯誤第十一章 佛教的人生修養(yǎng) 1.如何開發(fā)智慧 2.如何控制情緒 3.如何對待你周圍的人 4.什么是禪之美第十二章 佛教的生活方式 1.清心寡欲 簡樸人生 2.佛教的養(yǎng)身之道 3.仿佛一定要出家吃素嗎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給知識人的佛學知識1.佛教是什么一般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往往把佛教看成宗教迷信。一方面,因為現(xiàn)代教育都跳不出西方科學主義的框架,只要與其知識背景不同的思想文化都被一概視作迷信。另一方面,現(xiàn)今大多數(shù)人接觸到的佛教信徒,無論出家在家,都對佛理不甚了了,耽于燒香祈福,令佛教失去真理的光芒,只剩下崇拜的軀殼。于是不少知識分子不愿意放下成見,親自去認識佛教的本來面目。其實,佛教并不膜拜偶像,而是真正虔誠地禮佛。禮佛是學習佛的光明智慧,雖然佛教徒也拜佛像,但拜的不是像而是佛。所以有沒有佛像并不重要,在沒有佛像下禮佛也一樣虔誠。這就是所謂“無相"。佛不是在幫助一個人長生不老,而是要他看出生命的真實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它的圓滿意義。佛也不教人變貧為富,或化逆為順,而是教人面對厄運時如何超脫,陷入困境時如何自處。當然也啟發(fā)我們在順境中,應(yīng)當如何作有智慧的回應(yīng)。我們無法用自己的財富和地位來解決心中存在的苦厄。許多人在煩惱痛苦中掙扎,并不是沒有金錢和權(quán)勢,而是它們根本就派不上用場。解決心理問題必須從心中發(fā)現(xiàn)希望,才能掙脫泥沼。佛教是什么?首先我們不要混淆佛法、佛教和佛學這三個不同的概念。佛法是指佛陀揭示的宇宙生命之真諦,這一真諦不僅是佛說的道理,還包括親身驗證的方法。佛法是本來就存在的,不是什么人發(fā)明的,佛陀則是在我們這個世界發(fā)現(xiàn)這一真諦的第一人。佛教則是指追求佛法的一種實踐活動,包括對佛法、佛和僧的信仰。如果我們對宗教的定義是一種信仰,那么佛教確實是宗教,因為它絕對不排除信仰,不排除因揭露內(nèi)在真理所產(chǎn)生的不可動搖的信心。但如果我們對宗教的定義是盲目地信仰一種教義,不需要自己重新發(fā)覺教義中的真理,那佛教又不是一種宗教。當信仰離開理性、背叛理性時,就變成迷信。但當信仰與理性結(jié)合的時候,就能夠防止理性變成一種純粹知識性的游戲。佛教可以說是信仰和理性的完美結(jié)合。佛學僅僅是一門研究佛教理論、歷史和文化現(xiàn)象的學問。研究佛學的學者不一定信佛。
后記
二十年前,我在香港出版了《佛教的現(xiàn)代啟示》,在內(nèi)地出版了《中國佛教文化論稿》和《佛教和人生》。后來去國遠游,生活漂泊不定,無法再系統(tǒng)研究佛學。近年來才有緣隨南懷瑾老師學佛靜修,時有心得。有感于當今時代物欲橫流,人們精神空虛,社會渴望從佛教中獲取修身養(yǎng)性的精神食糧。然無論僧俗,佛教中人或有抱殘守缺者,或有迷信無知者,或有妄語斂財者,卻很少有人能順因時代潮流,以佛法解答種種社會人生問題。故筆者發(fā)心撰寫一冊適應(yīng)現(xiàn)代人,尤其是知識分子需要的佛學著作。此書寫成后,曾請南懷瑾師審閱,請其定奪有無出版價值。不料,懷師竟然一字一句地批閱訂正,耗費了不少心血,令我深為感動。同修馬宏達和李慈雄先生也提供不少修改意見和資料,在此深表感謝。本書吸收和引用了許多前人和同行的研究成果。因為本書不是學術(shù)著作,而只是普及讀物,故不一一標識,在此一并致謝!
編輯推薦
《現(xiàn)生說法看佛教》:認識人生意義,增進人生修養(yǎng),改變?nèi)松鷳B(tài)度。人生佛教的啟蒙讀物,現(xiàn)代佛教的研究力作,學佛做人不能不讀的一《現(xiàn)生說法看佛教》。佛教作為一種人生宗教,一種人生哲學,比西方神學更能契合現(xiàn)代人的精神需要。 《現(xiàn)生說法看佛教》是人生佛教的啟蒙讀物,現(xiàn)代佛教的研究力作,學佛做人不能不讀的一本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