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淚如歌

出版時間:1970-1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作者:蕭斌臣,邢文祥,袁亮 著  頁數:390  

前言

  不屈的脊梁  黑色的五月漸行漸遠,歲暮的記憶愈來愈清?! √煊胁粶y風云。在2008年5月突如其來的汶川大地震中,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幻化為沉默的魂靈,一張張?zhí)煺娴耐伓ǜ裨谟洃浀溺R框。山河為之震撼動搖,草木因之動容失色,眾生由之長嘶而哭。此乃民之殤,國之殤,中華之殤。正是在這危難時刻,一群群普通的華夏赤子挺起了堅硬的脊梁,扶大廈之將傾,挽狂風之既倒,或于山崩地坼中奔走呼救,或于斷壁殘垣中徒手勘掘,或舍己為人,或舍生取義,譜寫了一曲慷慨悲壯、氣貫長虹的浩然之歌,書寫了一部風雨同舟、剛健不撓的民族精神史詩?! ≡诒姸鄨杂驳募沽褐?,災區(qū)的中小學教師是一個特別值得書寫和紀念的群體。他們常年默默躬耕于三尺講臺,獨守無言的清貧,以星微燭光傳道授業(yè)、哺育英才。在災難降臨之際,他們挺身而出,現場組織孩子們安全轉移,并一次又一次地跑進正在坍塌的校舍,為孩子們敞開一扇扇生的大門,義無反顧地舍棄了一己之軀。他們用滾燙的生命為孩子們撐起了一片成長與飛翔的天空,用無聲的行動在天地之間大寫了一個光輝的“人”字,用良知和信念踐行著當代知識分子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誓言。他們無愧為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梁。

內容概要

這是迄今為止第一部由作家采訪、撰寫的全景式展現汶川大地震中教師群體形象的長篇報告文學。    三位作者都曾是中學教師,他們在震后到災區(qū)一線采訪的過程中,親身感受到大地震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的毀滅性打擊和災區(qū)人民奮起自救的壯烈情懷。因此他們把采訪的目光鎖定于一個特定的人群——汶川大地震中的教師群體。    作者以真摯的感情、翔實的素材和生動細膩的筆法,再現了災難來臨的瞬間,延綿500里的龍門山脈山崩地裂,眾多山區(qū)學校房倒屋塌的悲慘景象,全景式記錄了陷入絕地的廣大教師在與外界聯系中斷,父母妻兒被埋,自身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危急時刻,把職業(yè)的責任至于親情和生命之上,冒死搶救遇險學生、救護傷員,帶領幸存學生沖出死亡絕地,克服重重困難組織學生復課的感人事跡。著力塑造了一大批為保護學生,舍生忘死的英雄教師的形象,并勾畫出眾多英雄由平凡升華為崇高的生命軌跡。    同時,書中記敘了災區(qū)山區(qū)教師的家庭生活和情感世界,寫出了他們在堅守平凡,堅守清貧,堅守崇高與責任背后的艱辛、痛苦、眼淚、歡笑、夢想和希冀。

作者簡介

  蕭斌臣,1958年牛,湖北省洪湖市人。武漢籍作家?,F在北京某媒體工作,同時從事寫作和文化創(chuàng)意策劃。
  1976年參加工作,第一職業(yè)為中學語文教師。后曾在洪湖市委宣傳部、市文聯、新華社湖北分社、中國經濟新聞報、武漢作家協(xié)會、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等單位任職。
  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曾多次深入全國各地,采訪、考察中國失業(yè)問題、糧食問題、“打假”問題,發(fā)表了《共和國的陣痛》、《面對失業(yè)困惑的中國工人》、《鼎鍋效應一中國糧食利益分配模式》等作品以及長篇報告文學《牧歌與陷阱——關于中國失業(yè)問題的報告》和《神州真假大廝殺——關于中國打假問題的報告》等。其中《牧歌與陷阱》(出版時更名為《中國失業(yè)內幕》)在《報告文學》雜志發(fā)表后,被全國數十家報紙、雜志選登或連載;《共和國的陣痛》獲“神州杯”全國報告文學征文一等獎。
  其他主要作品還包括:反映城市改革和發(fā)展進程的中篇報告艾學《慧眼》、《洪湖船大曲》;反映中國民辦教育發(fā)展歷程的長篇報告文學《求索》;反映國家重點工程建設的長篇報告文學《香爐山交響曲》(上卷)以及報告文學集《牧歌與陷阱》等(新華出版社出版)。

書籍目錄

不屈的脊梁——《燭淚如歌》序序章:龍門山像一個正在午眠的嬰兒 兒子問方杰:“青蛙長大了,為什么沒有尾巴了呢?” 李劍第一次知道,領獎還要走臺??? 湯鴻假裝生氣說:“蓮兒,蓮兒你怎么就是不會喊媽媽呢?” 秦波貼著李娟老師隆起的肚子:“哈哈,我聽到你兒子在叫你呢!” 5月12日中午,龍門山脈像一個正在午眠的嬰兒第一章 山崩地裂的瞬間 譚國強癱坐在地上喊:“我的學生!我的孩子們??!” 冉宏發(fā)現了“救命稻草”:一根紅色的消防栓 劉亞春從食堂跑出來,整個人傻了一半,“這是我的北川中學嗎?” 李劍老師的“十佳團干”頒獎會成了她一生難忘的噩夢回憶 張德強一路跑,一路喊:“快去小學救娃娃們哪!” 譚瑛哭著喊“湯鴻肯定出事了,你快去看看吧” 黃生華抓過一件校服,甩向旗桿“快!快從這里滑下去!” 5月12日這個黑色的午后,咆哮的龍門山讓全世界瞠目結舌第二章 絕地救援 董雪峰他們抬出黃思雨時,發(fā)現這個愛跳舞的漂亮女生的左大腿不見了 李軍說:“北川中學這回遭慘了!我們挖了三天兩夜,現在我站著也能睡得著” 肖蘭老師的身體隨著腳下的地板往下垮,沒有想到救她的竟是自己的學生 楊惠老師從外面攔來一輛吊車,這一天,溫總理來到了聚源中學 鄭金成冒死闖出陳家壩,江油搬兵,沒有人記得他是個功臣 周汝蘭抓起兩個娃兒就往外跑,她說她從來沒想過當英雄第三章 燭光照亮的生命空間 每個人發(fā)一塊餅干,一個班一瓶礦泉水,云碧瓊想到了《上甘嶺》 張舜華說:“二臺山的山崩了,漁子溪的水干了,但是,守護學生的篝火不能滅” 吉慶云在黑暗的廢墟里對著孩子說:“別睡覺,別消耗體力,我們一定能活著出去的” 唐永忠再次看見了雙腿被壓在廢墟里的張春梅,她說,“老師,我睡醒了!”“老師,我的頭發(fā)很亂嗎?” ……第四章 愛之天平第五章 飛過絕望的隱形翅膀第六章 燭淚如歌第七章 身后事第八章 非壯一跪第九章 浴火鳳凰第十章 “蠟燭成灰”的古義新釋尾聲 天佑“燭光”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湯鴻假裝生氣說:“蓮兒,蓮兒你怎么就是不會喊媽媽呢?”  什邡市紅白鎮(zhèn)小學的退休教師譚瑛看了看墻上的掛鐘,對丈夫說:“兩點都過了,湯鴻怎么還不把蓮兒送回來呢?”  丈夫剛卷好一根葉子煙,并把它插在白色的煙鍋里,劃一根火柴點燃,又“吧唧吧唧”抽了一口,問:“她下午有課嗎?”  “說是要幫忙排節(jié)目呢!”  “排啥子節(jié)目哦?”  “這不馬上要過‘六一兒童節(jié)’了嗎?學校又要搞會演?!薄 ≌煞颉芭丁绷艘宦暎灶櫝闊?,不再言語。  譚瑛站起來,跑到陽臺邊,向學校方向張望,譚瑛的家新蓋的小樓,與小學只隔著一條鐵路,站在陽臺上望過去,學校的一切盡收眼底。但是她沒有看到湯鴻的影子。  她回到沙發(fā)上坐下來,身子靜下來,心卻沒法靜下來。譚瑛的一家,算得上是紅白鎮(zhèn)上的教育世家。現在已經80多歲高齡和他們住在一起的父親(湯鴻的外公)是第一代,這個飽覽詩書、博學多才的老教師,是紅白鎮(zhèn)小學的創(chuàng)辦人和第一任校長。正是從老父親嘴里譚瑛知道了她們所在的紅白鎮(zhèn)是個有千年歷史的古鎮(zhèn)。“紅白”二字表達了先人們對給萬物以溫暖的太陽的崇拜。譚瑛還因此知道,紅白鎮(zhèn)四周起伏的群山,都是龍門山脈的一部分,而龍門山是治水英雄大禹的故鄉(xiāng),又是世界第三極青藏高原到成都平原的緩沖地區(qū)。小時候,父親就告訴她,翻過面前的這座山,那一面就是汶川,那里是阿壩州的地界。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燭淚如歌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