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11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作者:鄭健 頁數(shù):242
Tag標簽:無
前言
人文散文明攝索 張雨生 我偏愛游記文學,鐘情人文散文。鄭健送來這本書稿,我便手不釋卷,精讀了十來天。讀人文散文,得邊讀邊琢磨,以從中品出味道。品味,有對作者新見的欣賞,也有對作品肥瘦的挑剔。 集子是鄭健訪問歐洲的收獲。他作為中國新聞代表團的成員,兩次出訪都適逢秋季。秋季是歐洲最迷人的季節(jié)。從大西洋吹來的季風,清涼而濕潤,它拂過阿爾卑斯山脈,直至親吻伏爾加河。染過秋風秋雨,山林、牧場、草原、田野、市樹,一片黛綠,一片金黃,版畫般的質(zhì)感,油畫般的絢麗,一齊呈現(xiàn)在眼前。那片土地上的秋韻,讓作家癡迷。記得一處景區(qū),寫有幾句小詩:“什么也別留下,只留下您的腳??;什么也別帶走,只帶走您的記憶?!边@位執(zhí)著而勤奮的訪問者,在哪兒留下腳印,便從哪兒帶回記憶。潤之于心,行之于筆,于是他結(jié)集了這本散文。 傾注筆墨間的秋韻,并非僅指自然風光。面對斑斕的景觀,作者靜下了心。走進熱鬧的市面,作者沉了下去。他盡力挖掘沉淀的歷史文化。盡管行程匆匆,但尋求很仔細,觀察很認真,思索很深刻,留下的記憶也就很鮮明。寫山寫水,寫城寫鄉(xiāng),著力之處還是寫人文。他力求寫出山水的文脈,寫出城鄉(xiāng)的底蘊。 游記文學正在勃興。見于副刊的,見于網(wǎng)絡的,又以人文散文居多。探索這類散文的得失,可由鄭健的集子而顯現(xiàn)一斑。 就我的欣賞偏見看,作者寫得耐讀的篇章,是見聞與見解處理得好的。游記散文,就是記游,寫所見所聞。若要突出人文,僅寫見聞,似乎淺顯。人文是歷史文化的沉積,是深層的“礦藏”,將此捧給讀者,僅僅是一些史料,未免粗糙,缺乏靈氣。人文散文讓人讀了,總應該給人啟迪。而要啟迪讀者,作者必須先有感悟,形成見解。見解最好還是獨到的。獨到見解必有靈氣,那是人文散文的眼神。《薄霧,籠罩著紅場》、《碑前燃燒著不熄的火焰》,是對十月革命的思考?!栋亓质兄行?,一座紀念碑林》、《在朱可夫的辦公室里》,是對二戰(zhàn)的思考。那些歷史事件和人物,歷經(jīng)蘇聯(lián)解體,東歐劇變,被人們作出了這樣與那樣的重新認識。不管別人怎樣認識,作者鮮明地寫出了自己的見解。人文散文若止于述說見聞,不表達作者的新鮮見解,人們更只能反復讀著類同的篇章。寫人文,重在寫出對事物的認識和看法,作家要做歷史文化的識家。有見無識,有聞無解,文字即使華美,思想也會蒼白。僅寫見聞并不難,要寫出見解卻非易事。人文散文的閃光點,作家功力的顯現(xiàn)點,就在于見解的獨到。作品檔次往往由此而見分曉。 講述歷史文化,如何去講述,自然各有千秋,各展風采。但有一得一失,似乎帶有傾向性。這在鄭健的散文中,便有明顯的表現(xiàn)。所謂得,是指謀篇布局,將歷史文化當做備件,服務于作者的見解,表達作者的見解。作品主導是“我”,由“我”去尋求,去思索,是“我”在評說,在解讀。這是活寫歷史,活寫文化。作品中,“我”的見解始終在靈動著?!丁八古廖靼停嗝骱?”》,以作者的眼力為主導,將資料揉碎,多明海這位有中國血統(tǒng)的女性便寫活了。冬宮的“阿芙樂爾”號,普希金故鄉(xiāng)的雕塑和詩,以及四川的李白詩歌研討會,山東曲阜孔子故里,都作為人物的文化背景而出現(xiàn),服務于人物的文化素養(yǎng),鮮活的形象也就樹立起來了。所謂失,是指作者沒有把資料抖落開,結(jié)成一團,平鋪直敘,大段大段引述。在眾多副刊上,常能讀到這樣的人文散文。最簡單的,是找本導游手冊,照抄資料,成為作品的主干,首尾加上“王老二到此一游”之類的話語。當然,這里所說的得與失,僅是我的看法,一家之言,一孔之見。是否這樣,讀者自有體驗。 人文散文中的人文,可否率意而言,看法不盡一致。言之有據(jù),下筆精當,是一說。信手拈來,涉筆成趣,也是一說。我推崇準確。言之有據(jù)也好,信手拈來也好,都要力爭準確。鄭健游走歐洲,史海鉤沉,藝海拾貝,琳瑯滿目。那里發(fā)祥了人類現(xiàn)代文明,升起了十月革命的曙光,也遺留著二戰(zhàn)炮火燒焦的土壤。那里是文化富地,有著厚實的歷史沉積。現(xiàn)代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科技,都在那塊土地上發(fā)出過先聲或強音。如此大量的人文資料涌入作品,要評說它們的準確性,是我的能力所達不到的。我細讀書稿時,有疑惑的地方,便隨手劃出,請作者核實和斟酌。我之所以要提出這個問題,是覺得對人文散文來說,準確相當重要,且值得重視。一是資料準確,二是表述準確。資料是否準確,在于資料來源。景區(qū)的宣傳冊,導游的解說,往往較真不得,不可輕信。人家為吸引游客,姑妄言之,游人為尋求樂哈,姑妄聽之,都未嘗不可。作者引入散文,卻不能不辨別真?zhèn)?。表述是否準確,在于把握文體。散文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可以浪漫地抒發(fā)。談歷史,談文化,卻應該是理性的,邏輯的,得嚴肅認真。感情和浪漫,應該是在準確基礎上的發(fā)揮。倘若對文史差錯不以為意,由此生發(fā)的情感,真實性豈不要打折扣?寫人文散文的作家,既要有藝術家的氣質(zhì),還要有學問家的嚴謹。文壇上,戲說之風,調(diào)侃之風,千萬不要吹進人文散文。人文散文一旦失去信譽,那將是它的災難。 上述之言,是談鄭健的散文,又并非全然談他的散文;是說鄭健率意而寫,又并非是說他自覺追求;是指鄭健的散文特色,又并非是指他的成熟風格。游記散文寫人文,宜突出見解,不宜止于見聞;宜活寫資料,不宜死寫抄錄;宜嚴謹準確,不宜草率戲說。這三點,是把鄭健的散文放到當前這類散文創(chuàng)作的總體中去比較,結(jié)合作家的創(chuàng)作實踐,對人文散文創(chuàng)作的思索。三點思索若是有益的,那么,讀鄭健的散文,就不應該只是一般的讀者,而應該包括有志于此的作者,仔細品味,探討一番,以提高這類作品的創(chuàng)作水準。 人文散文的創(chuàng)作,鄭健勇于實踐,勤奮而為,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可喜的一步,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他不虛歐洲之行,不負歐洲秋韻的滋潤。
內(nèi)容概要
對于人生、社會,我始終抱著宜親宜依的態(tài)度。宜親宜依,方可增加感情。對于寫作而言,宜親宜依才會得到靈感,產(chǎn)生好的作品。在時空之秋、人生之秋的兩次出訪中,我以激情去迎接歐洲,又以平靜去觀察、分析、認識歐洲;既將往昔對歐洲的認識傾囊調(diào)出,又不囿于原有的認識,而憑借自己的目光、心靈去獲取新的更準確的認知。我寫的文章,既寫景寫情,但更多的是寫人文。對于看到的東西,我不想簡單地類比,簡單地得出一個結(jié)論。但對于真善美,我不能不贊賞;對于假惡丑,我不能不鞭撻。于是,便寫成了這樣的40多篇小文章,這樣的一本小冊子。 這本集子是作者訪問歐洲的收獲。他作為中國新聞代表團的成員,兩次出訪都適逢秋季,秋季是歐洲最迷人的季節(jié)。作者傾注筆墨間的秋韻,并非僅指自然風光。面對斑斕的景觀,作者靜下了心。走進熱鬧的市面,沉了下去。他盡力挖掘沉淀的歷史文化。盡管行程匆匆,但尋求很仔細,觀察很認真,思索很深刻,留下的記憶也就很鮮明。寫山寫水,寫城寫鄉(xiāng),著力之處還是寫人文。他力求寫出山水的文脈,寫出城鄉(xiāng)的底蘊。
作者簡介
鄭健,高級編輯,大校軍銜,曾任第六屆全國記協(xié)理事。發(fā)表2000余篇新聞稿件,計250余萬字。單獨或與人合作出版了《腳下是祖國的土地》、《大國儀仗》、《山的氣勢海的情》、《蒼生大醫(yī)》、《雁出白洋淀》、《青年聶榮臻》、《聶榮臻與傅作義》、《誰在駕馭戰(zhàn)爭》、《明亮的“新聞眼”》等9部著作,其中《青年聶榮臻》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另有上百篇小說、詩歌、散文、雜文散見于報刊。
書籍目錄
前言:人文散文的探索薄霧,籠罩著紅場馬克思雕像前的紅玫瑰“阿芙樂爾”詩情碑前燃燒著不熄的火焰忍耐的勝利在朱可夫的辦公室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俄羅斯詩歌的月亮”“沒有橋,就不是圣彼得堡”凝固的交響樂《天鵝湖》的呼喚涅瓦河畔的歌聲俄羅斯新聞掠影不該忘卻的記錄“斯帕西巴,多明海!”巴黎,中國不會忘記高大的“巴黎公社社員墻”“法蘭西感謝你們”法蘭西的一面旗幟埃菲爾鐵塔般的人物諾曼底海灘的十字架不對稱的美兩座交相輝映的高峰法蘭西民族的翅膀“香飄萬里”之秘“電影創(chuàng)造法國”法蘭西最誘人的魅力盧浮宮的“鎮(zhèn)宮之寶”袖珍國里的大世界天然去雕飾大英博物館詩化的劍橋古城秋色別樣的歷史再現(xiàn)腳踩東西兩半球德國有個波茨坦走向它的路徑不會荒蕪柏林市中心,一座紀念碑林乘著歌聲的翅膀“秩序規(guī)范生活”種有菩提樹的地方又一個黎明碧綠連著蔚藍芬蘭的桑拿浴恬靜的小國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走進俄羅斯村神秘的布里亞特后記:我言秋日勝春朝
章節(jié)摘錄
一個晚上沒睡好覺。5點多鐘起床,簡單地洗漱完畢,我出了房間。走到涅瓦飯店門口,果真見朦朧的涅瓦河對面,停著一艘軍艦。 昨天從莫斯科乘火車到達圣彼得堡。晚上11點到涅瓦飯店住下后,我找出地圖,想把飯店的位置確定一下。沒想到飯店名副其實,就在涅瓦河邊;更沒想到,“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就錨泊在涅瓦飯店北面的河里。 上初中時,學到“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知道毛主席所講的一聲炮響,來自“阿芙樂爾”號。后來進入高中,有關蘇聯(lián)十月革命的知識增長了,滋生出崇敬與向往“阿芙樂爾”號的心愿。歷史的原因,這種崇敬和向往只能深埋在心底。蘇聯(lián)劇變,在蘇維埃大地上飄揚了74年的鐮刀錘頭紅旗落地,列寧親手締造的十月革命的偉大成果被葬送后,我覺得這輩子可能看不到“阿芙樂爾”號了。沒想到這次出訪提供了機會。 在我們訪問圣彼得堡的日程表上,沒有安排參觀“阿芙樂爾”號巡洋艦。但是,如果不參觀,我會遺憾一輩子。我要抓住這個機會,進行參觀,在8點鐘代表團集體外出前趕回涅瓦飯店。 我上了河濱的大道,先是大步流星地走,后來干脆跑起來了。 河濱的大道上還沒有行人,偶有車輛通過,快得嚇人。我不顧這些,一個勁地往東跑。五六分鐘后,碰到一座橋,按昨晚看地圖上的標示,這該是鑄造橋了。我跑過橋,踅身向西跑去。又跑了五六分鐘,“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就在眼前了。 當年在沙皇俄國的波羅的海艦隊中,“阿芙樂爾”號最先站到起義人民一邊。1917年5月12日,列寧向艦上的官兵發(fā)表了演說,使他們深受教育。11月6日,官兵們把“阿芙樂爾”號開到涅瓦河口,停泊在尼古拉耶夫橋下。第二天上午10時,艦上的電臺向全國播發(fā)了列寧起草的《告俄國公民書》。革命軍事委員會向資產(chǎn)階級臨時政府發(fā)出最后通牒,令它在當天晚6時20分之前無條件投降,但遭到拒絕。于是列寧作出決定:攻打冬宮。晚上9時45分,隨著“阿芙樂爾”號一聲炮響,包圍冬宮的士兵和工人開始進攻,第二天凌晨2時全部攻占冬宮?!鞍④綐窢枴碧柕呐诼?,揭開了十月革命的序幕,“阿芙樂爾”號則成為十月革命的象征。 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中,法西斯德國打到圣彼得堡(當時稱為列寧格勒),“阿芙樂爾”號上的官兵組成“波羅的海艦隊獨立特種炮兵連”,將其中的9門主炮拆卸,部署在城外打擊敵人。第十門主炮、指揮員和炮兵班則留在艦上迎戰(zhàn)。在面臨可能被炸毀的危急關頭,“阿芙樂爾”號巡洋艦自沉于港灣中。戰(zhàn)后被打撈起來,1944年修復,1948年11月起作為十月革命的紀念物和中央軍事博物館分館,停放在涅瓦河畔,供人參觀。 我放慢腳步,走近“阿芙樂爾”。巡洋艦停靠在河岸邊。風浪拍打著艦體,它不理會;海鳥在船舷邊飛騰,它在靜觀。將近一個世紀的滄桑,艦姿依舊雄偉,艦炮依舊高昂。 我從我能達到的各個角度,拍了十幾張照片。想把自己也拍上去,但我的相機不能自拍。正在為難時,前面步履匆匆,走來了一個人。我一看,差點兒沒叫出來。那不是昨天在車上認識的那位“東南亞人”嗎? 昨天從莫斯科到圣彼得堡的火車上,相鄰的包廂里坐著位20多歲的年輕人。從那略顯瘦削的身子、黝黑的面龐、深陷的眼窩,我判定他是東南亞人,甚至可能是居住在這一帶的華人。我用漢語向他問好,他不懂。他嘰里呱啦講了幾句,我也不懂。我們的翻譯走過來,說他講的不是英語,她也不懂。 到圣彼得堡后,不知道他怎樣下的車,晚上住在哪里,更不知道他此行欲何為。但現(xiàn)在我知道,他把參觀“阿芙樂爾”作為首選,也知道他是迫不及待地趕來了。應該說,此時他也知道我把參觀“阿芙樂爾”作為首選,也迫不及待地趕來了。 我們彼此會心地笑了。 P10-12
后記
我言秋日勝春朝 2005年仲秋,我作為中國新聞代表團成員出訪英國、德國、法國、摩納哥。而在2002年初秋,我第一次隨中國新聞代表團出國,訪問了俄羅斯、拉脫維亞、芬蘭。兩次都在秋天。 秋天,是最為見仁見智的一個季節(jié)。對此,文人墨客感慨頗多?!对娊?jīng)》中“秋日凄凄,百卉具腓”,“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是對秋發(fā)出的唏噓?!氨眨镏疄闅庖?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是宋玉對秋的寫照。杜牧不同,在《長安秋望》中望出了秋日的風清云淡、別有洞天:“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而劉禹錫在秋風中更是另一種情懷:“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倍拧榍锒案小?,而不是為秋而“悲”。 是秋天還是其他季節(jié)出訪,我無法選擇,但適逢秋天是我的最愿。我對四季的變化較為敏感。春天的浪漫帶來的生機,夏天的熱烈引發(fā)的激情,冬天的冷峻凝集的蕭索,其景其情,各有其美,我從中得到不同的感受、啟發(fā)。而秋天是成熟的季節(jié)、綜合的季節(jié)、豐富的季節(jié)。在這個季節(jié),春天的花朵,夏天的陽光,再加上充沛的雨水、辛勤的勞作,以及滿心的希望、美麗的憧憬,都化作沉甸甸的果實。這是喧囂夏日后的寧靜,是漫漫寒冬前的芳香。絢爛歸于平淡了,頂替春花的有秋菊,更有那實實在在的秋實——這是個收獲的季節(jié)呀!盡管收獲給人們帶來歡悅,但秋天清淡得如一抹輕霞,溫馨得似一杯香茗,恬靜得像一位少女,不染半點俗塵。這是一種境界。 如果把人生分為四季,進入21世紀,我也進入了人生的秋天。在這個人生的秋季,我既不失熱情、熱烈,又平添了沉穩(wěn)、平和。我覺得,對于人生,這也應該有更多的收獲。這種收獲,既有物質(zhì)的,又有精神的。精神的收獲,包括了如何對人對事。難怪古人有“欲改清真春思調(diào),一秋最是憶人時”之說。在人生之秋,我對自然之秋的感受是清靜、明澈、素雅,是充盈、沉穩(wěn)、平和,與過去的和即將到來的季節(jié)大為不同。 我們所訪問的歐洲,是現(xiàn)代文明的重地。當今世界的發(fā)達國家,有一半以上集中在這里。在經(jīng)過一系列的變動之后,伴隨著21世紀的鐘聲,歐洲與其他地區(qū)一樣,以其較為平穩(wěn)的腳步跨進了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年代。對峙、戰(zhàn)爭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更多的是對話、發(fā)展。尤其是人們的心中,更是希望戰(zhàn)爭不再,和平永駐。圣彼得堡芬蘭灣的秋風,戛納軟如棉絮的沙灘,愛丁堡皇家植物園裊裊的秋色,塞納河的粼粼波光,都告訴我,這樣的時光對于人類難能可貴。人類走到今天,完全應該在一種更合乎文明、更近乎理智的氛圍中前行。 對于人生、社會,我始終抱著宜親宜依的態(tài)度。宜親宜依,方可增加感情。對于寫作而言,宜親宜依才會得到靈感,產(chǎn)生好的作品。在時空之秋、人生之秋的兩次出訪中,我以激情去迎接歐洲,又以平靜去觀察、分析、認識歐洲;既將往昔對歐洲的認識傾囊調(diào)出,又不囿于原有的認識,而憑借自己的目光、心靈去獲取新的更準確的認知。盡管來去匆匆,但我盡量平心靜氣地去觀察、去思索。我看秋山,看秋水,看秋景,聽秋風,聽秋雨,聽秋歌,體味秋情、秋韻。我篤信哲人所言:“人文是景觀的靈魂”,更多的是看了一些歷史、文化和社會學方面的東西——能否說是一些人文方面的東西呢?而歐洲人文方面的東西,既豐富又具有接近性。文藝復興——被恩格斯稱為“人類從來沒有經(jīng)歷過的最偉大的變革”,在歐洲的影響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因此,我學寫的文章,既寫景寫情,但更多的是寫人文。對于看到的東西,我不想簡單地類比,簡單地得出一個結(jié)論。但對于真善美,我不能不贊賞;對于假惡丑,我不能不鞭撻。于是,便寫成了這樣的40多篇小文章,這樣的一本小冊子。 也正是出于上述的原因,我將這本小冊子定名為《歐羅巴秋韻》。 應該說明的是,《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走進俄羅斯村》、《神秘的布里亞特》三篇,主要寫國內(nèi),但傍及歐洲,加之我偏愛,便收入了這本小冊子。 記得那是20多年前在原昆明軍區(qū)工作時,我請一位書法家寫過一條橫幅,內(nèi)容是羅曼·羅蘭母的訓子詞“不創(chuàng)作,毋寧死”。我一直把這橫幅置于案頭。寫作,成為我人生的主要存在方式,也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如果這本小冊子能給去過或者沒去過歐洲的讀者一些東西,我就十分欣慰了。 感謝我所敬重的張雨生老師,他在百忙中為這本小冊子寫了序。感謝東方出版社陳光耀編輯,他為我這本小冊子的出版費了許多心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