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透的日本

出版時間:2006-12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兆忠  頁數(shù):268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為什么郭沫若、成仿吾留日多載,卻對日本文化幾乎沒有論及?為什么不肖生、張資平對日本極盡諷刺嘲弄之能事?為什么周作人、徐志摩輕易地就被東瀛的“人情美”給俘虜了?本書詳細梳理了一百多年來我國留日文化精英如魯迅、周作人、郭沫若、戴季陶等人對日本民族性的探討。他們當(dāng)中不乏真知灼見,也有深刻的誤讀誤解,反映出認識日本真面目的難度。認真吸取他們的經(jīng)驗教訓(xùn),對我們今天了解日本文化、把握日本民族性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簡介

李兆忠,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文學(xué)研究所副研究員,日本東京大學(xué)訪問學(xué)者,著名的日本文化研究專家、藝術(shù)評論家。曾長期游學(xué)日本,其親身經(jīng)歷與理性剖析形成了他觀察日本的獨特視角,所持論點獨樹一幟、新意迭出,發(fā)人所未發(fā),筆觸直指日本人文化心理的底層。近年來致力于近現(xiàn)代留學(xué)生文學(xué)研究。著有《曖昧的日本人》等書。

書籍目錄

前言:中國人緣何看不透日本?一、日本的發(fā)現(xiàn) 附:《日本國志》(節(jié)選)(1887)——黃遵憲二、可畏的日本 附:《絕命書》(1905)——陳天華三、“大中華”與“小日本” 附:《留東外史》(節(jié)選)(1916) 平江不肖生四、認識中國的一面鏡子 附:《藤野先生》(1926)——魯迅五、“人情美”的陷阱 附:《日本與中國》(1925)——周作人 《日本管窺之四》(1937)——周作人六、忘恩負義的日本人 附:《行路難》(節(jié)選)(1925)——郭沫若七、天堂與地獄 附:《日本的文化生活》(1936)——郁達夫 《雪夜》(1936)——郁達夫八、“留日反日”的真相 附:《銀躑躅》(1923)——張資平 《綠霉火腿》(1928)——張資平九、黑夜中的橋梁 附:《暑假》(1926)——陶晶孫 《為了中日友好》(1951)——陶晶孫十、沉重的失態(tài) 附:《東京》(1923)——成仿吾十一、中國首席“知日家” 附:《日本論》(節(jié)選)(1928)——戴季陶十二、東亞之緣 附:《記東京某音樂研究會中所見》(1936)——豐子愷 《林先生》(1936)——豐子愷十三、曇花一現(xiàn)的東方“康橋” 附:《沙揚娜拉十八首}(1924)——徐志摩 《富士》(1924)——徐志摩十四、令人深思的誤讀 附:《神——一個人寫給朋友的信}(1934)——巴金十五、第三只眼看日本 附:《異國》(1931)——凌叔華 《千代子》(1931)——凌叔華十六、曖昧的日本 附:《去看日本的紅葉》(1936)——方令孺 《游日雜記》(1937)——方令孺

章節(jié)摘錄

書摘  一、日本的發(fā)現(xiàn)  在黃遵憲的《日本國志》正式問世之前,中國人對近代日本的知識幾乎等于零,鴉片戰(zhàn)爭的炮聲震破了中國人的迷夢,有識之士開始睜眼看世界,尋求“制夷”之道,然而眼光所及,主要是歐美列強,對東瀛鄰國并不在意,這種狀況差不多持續(xù)到甲午戰(zhàn)爭?! ∈虑榍傻昧钊瞬话玻S遵憲積多年之功、嘔心瀝血寫成的《日本國志》由于種種原因遲遲未能面世,直到1895年,也就是日本海軍大敗清朝北洋水師、中國與日本簽訂喪權(quán)辱國的《馬關(guān)條約》那一年才刻成正式出版,這時距離此書完成已有八年之久。據(jù)說那一年清廷外交官員袁昶到南京見張之洞,隨身就帶著《日本國志》,并且這樣對人說:這部書如果早發(fā)表的話,可以省去我們對日賠款二萬萬兩銀子呢!梁啟超在《日本國志》后序中也感嘆:“中國人寡知日本者也。黃子公度撰日本國志,梁啟迢讀之,欣懌詠嘆黃子,乃今知日本,乃今知日本之所以強,賴黃子也。又懣憤責(zé)黃子日:乃今知中國,知中國之所以弱,在黃子成書十年,久謙讓不流通,令中國人寡知日本,不鑒不備,不患不悚,以至今日也。”從這些話里,可以體味到一種歷史沉重感,傲慢迂闊的中國統(tǒng)治者一向以“中華”自居,把別國視作“蠻夷”而不放在眼里,最后成了不諳世事的井底之蛙,甲午一役,充分暴露了這個致命弱點,其情形,正如黃遵憲指出的那樣:“余觀日本士夫類能談中國之書,考中國之事。而中國士夫好談古義足已自封,于外事不屑措意。無論泰西,即日本與我僅隔一衣帶水,擊柝相聞,朝發(fā)可以夕至,亦視之若海外三神山,可望而不可即。若鄒衍之談九洲,一似六合之外,荒誕不足議論也者。可不謂狹隘歟!”(《日本國志》自序)  作為時代的先覺者與大清朝廷的開明外交官,黃遵憲最早看到了民族的生存危機與可能的解救之道,他認定:“中國必變從西法,其變法也,或如日本之自強,或如埃及之被逼,或如印度之受轄,或如波蘭之瓜分,則我不敢知?!彼孕南M?,是中國能像日本那樣通過學(xué)習(xí)西方達到自強,所以才費巨大心力寫這部百科全書式的《日本國志》。既然目的不在日本,而在中國,衡量日本的尺子,主要也是西方——當(dāng)然是“西學(xué)中源”、“中體西用”前提下、形而下的西方,這兩個預(yù)設(shè),決定了黃遵憲對日本的解讀帶有強烈的功利性以及由此必然造成的局限性?!度毡緡尽芬越榻B政治制度為主,密切聯(lián)系中國實際,在全書的“凡例”中,作者這樣說明:“檢昨日之歷,以用之今日則妄,執(zhí)古方以藥今病則謬,故杰俊貴識時,不出戶庭而論天下事則浮,坐云霧而觀人之國則暗,故兵家貴知彼。日本變法以來,革故鼎新,舊日政令百不存一。今所撰錄皆詳今略古,詳近略遠,凡牽涉西法,尤加詳備,期適用也。若夫大八洲之事,三千年之統(tǒng),欲博其事,詳其人,則有日本諸史在?!边@種厚今薄古、為我所用的論述方式,體現(xiàn)了作者的真實想法與追求,也暴露了作者知識結(jié)構(gòu)上的局限,黃遵憲不諳日語,無法研讀日本古籍,對日本歷史文化的特殊性自然缺乏了解,只能在“物窮則變,變則通”這樣一個大而化之的真理下,憑借淵博的中國文化功底、西學(xué)的一般常識和能夠掌握的有限日本知識研究日本,對于那些想效法日本、在中國實施變法的志士來說,無疑有極大的啟發(fā)和幫助,然而對于整體地把握日本文化的來龍去脈,揭示日本的廬山真面目,則力有不逮。  盡管如此,作為一位晚清文化巨人,黃遵憲對日本顯示了過人的敏銳,真知灼見散見《日本國志》各卷,至今讀來依然熠熠生輝。比如,“國統(tǒng)志”開宗明義論述世界各國的國體,指出日本是個絕無僅有的存在:“若夫傳世百二十,歷歲二千余,一姓相承,綿綿延延而弗墜統(tǒng)緒者,其惟日本乎?”在勾勒日本歷史的過程中,黃遵憲對天皇這個“一線相延之統(tǒng)”“屢蹶而復(fù)振”的事實一再表示驚奇,雖然未能上升到對日本的民族性理性思考的高度,這種驚異本身,足以催人對日本與日本文化作出深刻的思考;又比如,在“地理志”里,黃遵憲指出日本“獨立大海,曠然不與鄰接”的事實,對其閉關(guān)自守與積極進取的雙重性予以關(guān)注:“余觀亞細亞諸國,印度覆矣,土耳其仆矣,安南、緬甸又傾踣矣。日本自通商以來雖頗受外侮,而家國如故,金甌無缺,猶得以日本帝國之名,捧載書而從萬國后。壤地雖日褊小,其經(jīng)營籌畫,卒能自立,亦有足多矣。然而日本論者方且以英之三島為比,其亟亟力圖自強,雖日自守,亦頗有以小生巨、遂霸天下之志。試展五部洲輿圖而觀之,吾誠恐其鼎舉而臏絕,地小而不足回旋也。”在日本羽毛未豐的當(dāng)時,黃遵憲就看出其“以小生巨、遂霸天下”的野心和“鼎舉而臏絕”的后果,可謂目光如炬,后來的歷史完全證明了這一點?! ↑S遵憲對日本的認識包含了現(xiàn)代世界意識,體現(xiàn)在《日本國志》的寫作上,一改以往中國文人寫史書時那種“華尊夷卑”的姿態(tài),采取尊重對方,互相平等的寫作立場,中國實際上已經(jīng)從過去“天朝上國”的位置,降低到與日本平起平坐的位置。這種改變,意味著近代以降中日兩國實力的消長與國際地位的歷史性逆轉(zhuǎn)。然而,這并不意味黃遵憲徹底擺脫了傳統(tǒng)的“大中華”思想與根深蒂固的文化優(yōu)越感,事實毋寧說相反。在《日本國志》里,作者假設(shè)了這樣一個自我循環(huán)的邏輯:西學(xué)源出中國,日本模仿西方,中國學(xué)習(xí)日本。在“學(xué)術(shù)志”中作者認為:西法立教源于墨子,用法類乎申韓,設(shè)官類乎《周禮》,行政類乎《管子》,一切格致之學(xué),散見于周秦諸書,原因是“蓋中土開國最先,數(shù)千年前環(huán)四海而居者,類皆蠻夷戎狄,鶉居蛾伏,混沌芒昧。而吾中土既圣智輩出,凡所以厚生利用者,固已無不備。其時,儒者能通天、地、人,農(nóng)夫戍卒能知天文、工執(zhí)藝事,得與坐而論道者,居六者之一。西人之學(xué),未有能出吾書之范圍者也?!边M而主張:“譬之家有秘方,再傳而失于鄰人,久而跡所在,或不憚千金以購還之。”通過考求古制,參取新法,趕超西方列強,再創(chuàng)“內(nèi)則追三代之隆,外則居萬國之上”的輝煌。這種論述策略,對于一個飽受屈辱、風(fēng)雨飄搖的“天朝帝國”,無疑是留足了面子,也只有這樣,才能為顢頇自大的清朝統(tǒng)治者接受?! ↑S遵憲是“同文同種”日本觀的首倡者,在《人境廬詩草》中,他這樣形容中日兩國的關(guān)系:“同在亞細亞,自昔鄰封輯。譬如輔車依,譬如倚角立。所恃各富強,乃能相輔弼,同類爭奮興,外侮日潛匿。解甲歌太平,傳之千萬億。”這種日本觀,表達了當(dāng)時一部分中國知識精英天真美好的愿望:既然“同文同種”的日本島國能夠通過變法而自強,“同文同種”而且“泱泱大國”的本家當(dāng)然更不在話下,只要肯放下架子,向日本學(xué)習(xí),把日本變法的經(jīng)驗學(xué)過來,中國的強盛指日可待。然而,甲午戰(zhàn)爭的炮火很快就粉碎了這種一廂情愿,日本為了脫亞入歐,加入西方列強的行列,不惜冒險一搏,對曾是自己恩師的中國給以沉重的一擊,使腐敗衰朽的大清皇朝陷于萬劫不復(fù)之地,證明了“同文同種”的虛幻性?!  度毡緡尽啡珪笠鐝娏业闹袊鴨栴}意識。它的問世,標(biāo)志著中國對日本的態(tài)度,由歷來大而化之的怠慢,一變?yōu)榧惫年P(guān)注。然而日本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民族?它有什么與眾不同的特點?這本書還是留下了很多懸念。P2-5

編輯推薦

  諾貝爾文學(xué)獎獲得者、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對本書深感興趣,與本書作者進行過深入探討,本書中所謂“看不透的日本”與大江所闡發(fā)的“曖昧的日本”,可謂異曲同工,卻有不同的語境,可以互證。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看不透的日本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條)

 
 

  •   對于中國來說,日本這個國家在近代之前從來沒有把它放在眼里,對之了解甚少。而到了近代,留學(xué)西洋過大的費用使得中國知識青年很難有能力遠渡重洋。在這樣的情況下,退而求其次,很多人選擇了留學(xué)日本。在那個時代,去一個鄙夷了幾千年的國度在被鄙夷的氛圍之中學(xué)習(xí)先進文化,注定了會忍受相當(dāng)多的屈辱。本書各位作者在這種壓抑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作的感想文,很自然地都回流露出一種對身為弱國子民的郁悶和對日本這個國家的文字報復(fù)。包括由于性苦悶而發(fā)泄內(nèi)心想法的感想文。
  •   這本書收錄的都是近代一些中國文化名人寫得有關(guān)日本的文章或文學(xué)作品,因為年代久遠,一些語言十分晦澀,讀起來,感到別扭,從眾也可看到語言的變遷。不管怎么說,這事一本了解日本的書,很多作者帶著中國人的頑固性,不接受日本文化,倒不是日本不可理喻。
  •   在那個弱肉強食的動亂年代,中國的青年是怎樣面對的,特別是日本了,我想象的情形太單薄了,而本書中所提供的資料則十分全面,特別能發(fā)人深省,有學(xué)習(xí),有平淡,有冷漠,有鄙視,甚至有當(dāng)發(fā)泄的對象,讓我們看到了較為完整的中國人本性--也是人的本性,很啟示后人,極力推薦!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