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國說

出版時間:1998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作者:梁啟超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民國奇才奇文. 梁啟超卷

作者簡介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等。漢族,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學者。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梁啟超自幼在家中接受傳統(tǒng)教育,1889年中舉。1890年赴京會試,不中?;鼗浡方浬虾?,看到介紹世界地理的《瀛環(huán)志略》和上海機器局所譯西書,眼界大開。同年結識康有為,投其門下。
1891年就讀于萬木草堂,接受康有為的思想學說并由此走上改良維新的道路,時人合稱“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會試,協(xié)助康有為,發(fā)動在京應試舉人聯(lián)名請愿的“公車上書”。維新運動期間,梁啟超表現(xiàn)活躍,曾主北京《萬國公報》(后改名《中外紀聞》)和上?!稌r務報》筆政,又赴澳門籌辦《知新報》。他的許多政論在社會上有很大影響。
1897年,任長沙時務學堂總教習,在湖南宣傳變法思想。
1898年,回京參加“百日維新”。7月,受光緒帝召見,奉命進呈所著《變法通議》,賞六品銜,負責辦理京師大學堂譯書局事務。
同年9月,政變發(fā)生,梁啟超逃亡日本,一度與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有過接觸。在日期間,先后創(chuàng)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鼓吹改良,反對革命。同時也大量介紹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影響很大。
武昌起義爆發(fā)后,他企圖使革命派與清政府妥協(xié)。民國初年支持袁世凱,并承袁意,將民主黨與共和黨、統(tǒng)一黨合并,改建進步黨,與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爭奪政治權力。
1913年,進步黨“人才內閣”成立,梁啟超出任司法總長。袁世凱稱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啟超反對袁氏稱帝,與蔡鍔策劃武力反袁。
1915年底,護國戰(zhàn)爭在云南爆發(fā)。1916年,梁啟超赴兩廣地區(qū)參加反袁斗爭。袁世凱死后,梁啟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財政總長兼鹽務總署督辦。9月,孫中山發(fā)動護法戰(zhàn)爭。11月,段內閣被迫下臺,梁啟超也隨之辭職,從此退出政壇。
1918年底,梁啟超赴歐,了解到西方社會的許多問題和弊端?;貒蠹葱麚P西方文明已經破產,主張光大傳統(tǒng)文化,用東方的“固有文明”來“拯救世界”。
1922年起在清華學校兼課,1925年應聘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
1927年,離開清華研究院。1929年病逝。
梁啟超一生勤奮,各種著述達一千四百萬字,在將近三十六年而政治活動又占去大量時間的情況下,他每年平均寫作達三十九萬字之多,這體現(xiàn)了多么驚人的勤奮和才華?。?/pre>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少年中國說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2條)

 
 

  •      百年辛亥有感之中國青年
      
      
      
      
      
       11月7日參加馬拉松比賽,平湖秋月一攏煙,從斷橋上向下奔跑加速,風打開臂膀,生命怒放。濟濟青年澎湃其中,茫茫大潮隱現(xiàn)前方。當心跳聲在腳下頓頓作響,我似乎能夠聽見一個聲音穿過悠悠蒼天,越過浩浩八荒,披星戴月攜風帶雨跑來:
      
       美哉我青年中國,與天不老!
      
       壯哉我中國青年,與國無疆!
      
       我國青年其果美哉壯哉乎?我認為這值得思考。
      
       眼觀審美審丑疲勞、鬧劇娛樂空前盛行、道德底線不斷被挑戰(zhàn)的今時今日,青年一代“日處城市雜遝之地,受外界之刺激熏染,常不復自識我之為我”。在校觀話劇《上帝負責》,“責任”、“犯罪”、“反暴力”等深刻主題隨劇情發(fā)展?jié)u漸浮現(xiàn),末了臺上演員抱些許歉意無奈地說:“我們只能用瘋狂的表演來呈現(xiàn)給這個瘋狂的世界!”
      
       再觀今日中國,GDP超日,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已然成為定局,大國崛起。此外,家庭收入增長緩慢、收入差距、教育資源不均等問題像頑石絆腳,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用著世界五分之二的鋼筋水泥,人身維權事件頻發(fā),總理改革風雨不倒至死方休,90后青年學生翹首低頭“打醬油”,漠漠然嘲人自嘲,欣欣然良辰美景賞心樂事……
      
       吾思之,我們的神經緊貼地面,我們到了需要用震撼的視聽來清醒的地步。再怎樣去感知一百年前,去感知那個時代的危亡與無望,那個時代的“國為待死之國,民為待死之民”,再怎樣去相信有人會振臂高呼口號,在“閉上眼就是中國的明天”的信念中倒下……
      
       吾再思之,庚子六月,義和團變,國家從封建社會向雙半社會蛻變時的陣痛,痛及先生筆端,作《少年中國說》力圖喚國民性醒國民志。少年人常思將來,唯思將來,心生希望。以進取,以日新。少年人如朝陽、如乳虎、如俠如戲文……凡此種種,先生良苦用心,雙淚垂垂。先生也說:“信仰是神圣的,信仰在一個人為一個人的元氣,在一個社會為一個社會的元氣”,吾思今日中國,日換星移,普世價值何處尋?
      
       今正當過渡時代蒼黃不接之余,諸青年當知責任,行責任,既有志于道,且以一身任天下,而目前之富貴利達,耳目聲色,極易消磨志氣。
      
       吾重思之,先生有言,國之強弱興廢,全系乎國民之智識與能力,全系乎國民思想,全系乎國民之所習慣與所信仰。故今日之責任,在我青年。青年智則國智,青年富則國富,青年強則國強,青年獨立則國獨立,青年自由則國自由,青年進步則國進步。
      
       謹記先生所言:第一,把現(xiàn)在的精神維持到底,別要像過去的青年,一眨眼便墮落;第二,把精力設法流布到同輩中,叫多數(shù)人和你一樣;第三,更要把思想著實解放,意志著實磨練,學問著實培養(yǎng),求個徹底的自我實現(xiàn)。
      
       吾儕任重道遠,當上下求索,堅定信仰。
      
       作此文,與諸位90后青年共勉!
      
      
      -------------------------------------------
      轉載請注明出處
      http://user.qzone.qq.com/375648420/blog/1289531513
      聯(lián)系pss07@163.com
      
  •     《少年中國出成都》之二
      
      求學上海
       ——讀《1913年周太玄日記》
      
       □謝天開
      
      今獲得周太玄次子、四川大學退休教授、今年已85歲的周仲壁老先生提供的《1913年周太玄日記》復印件,A4紙,共50余頁。
      
      據(jù)《周太玄傳》(劉恩義 著)的周太玄年表記載:
      
      “1911年3月到上海。因無學費,徘徊于校門外?!?br />   “1912年(民國元年)
      在中國公學政治經濟專門部讀書……”
      
      《周太玄傳》(劉恩義 著)的周太玄年表,記1912年就直接跳過三年:
      “1916年,畢業(yè)于中國公學。隨即任張季鸞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民信報》翻譯和編輯等職?!?br />   年表中間,正好缺失了1913年、1914年、1915年三年記載。
      《1913年周太玄日記》,正好可以補足周太玄在1913年的行蹤。
      1913年,這一年,從日記看來周太玄從上海返回一趟成都。并且從這年春天又從成都回上海求學讀書。
      這年周太玄18歲、魏時珍18歲。周太玄讀的是上海中國公學, 魏時珍讀是同濟醫(yī)工學院。兩人共同的朋友有李璜、左舜生、張夢九,還有宗白華、鄭壽齡、謝蒼璃。
      曾琦在民國七年(1918年)日記:
      
      “十一月三日,晨偕夢九、太玄赴吳淞同濟學校訪時珍,于其校內講堂中為學術談論,時珍講時間觀念與叔本華哲學?!?br />   
      當然這是五年之后的事情了。
      
      在一旬日的長江上,周太玄作詩詞80余首。尤可觀察當年的少年學生的志趣與中華文化的熏陶浸染。
      他們是從水路走的,起啟程于成都蘇碼頭,與同學魏時珍同行。
      這一年,周太玄主要是在上海德文學校補習德文,這也為他日后在張季鸞的《民信報》做翻譯打基礎。
      
      得江山之助。三峽的風光,也叫人陶醉。周太玄他們這年乘的“蜀通輪船”。
      
      “(1913年4月)三十號,蜀通于本日晨四鐘下駛。船長十一丈,左為貨艙,右為機械。船共行三十七次。初修時共用去銀十四萬兩,可坐上下客人二百余人。舵公八人,司機二人(西人)。于是日六鐘安抵萬縣,共行八百余里。沿途風景大佳,山林自舟中視之均倒退而駛,過灘,無絲毫動搖,行人無苦,可謂名符相實。”
      
      這一段日記,可以看出周太玄記述準確性,對長江風光的贊嘆。
      
      炮聲隆隆,這一年正在進行淞滬之戰(zhàn)。
      
      “(1913年7月)二十八號,天氣酷熱,店中不能度日,與時珍 目素游覽(竟),日歸后,即聞南方炮聲隆隆,制造局戰(zhàn)事又起矣?!?br />   
       這戰(zhàn)事,可能為袁世凱的北洋系與孫中山的南方革命黨人之間的戰(zhàn)火;或者是上海軍閥之間的爭奪地盤之戰(zhàn)?!有待考查。
      
      “(1913年8月)二十九號,腹痛且瀉,終日未出街。
     ?。?913年11月)十四號,晴,溫度減至五十二度,乃將棉衣加上。
     ?。?913年12月)三號,午后,氣痛,盜汗止。
     ?。?913年12月)四號,黃昏。氣痛不可仰,冷極。斗降至三十四度。終日縮如蝟。夜因病未往食堂,乃令茶買面食之,惡極而價,檔仰?!?br />   
      這一年,因營養(yǎng)不良,水土不服,學習任務繁重,周太玄的身體狀態(tài),老是不佳。
      由于而想到梁啟超的著名話語:“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br />    東亞病夫,時為國人普遍面容?!吧倌陱妱t國強”,其中主要應指身體強壯。
      
      在上海求學讀書,周太玄與魏時珍也還掛念著在成都的要好的同學李劼人。
      
      “(1913年7月)十一號,魏時珍接李劼人信。聞次郎于今日返奉,昨日所發(fā)之信悲不能接得。”
      
      
       而這一年,李劼人22歲,“輟學在家,終日以讀小說、報刊、詩詞消遣,并幫助家庭手搓保赤丸出售,有時和同學王光祈在少城公園(今人民公園)喝茶閑談。”(《李劼人年譜》李眉 編)
      在成都的這兩位同學,肯定坐在少城公園的林蔭下,談論到上海的兩位同學時,大有感觸。
      1913年,少城公園的保路死事碑,修筑沒有,待查。
      
      “(1913年6月)二十四號,借粟季箴銀十元,乃與時珍覓奇書不得,買雜志而歸,夜往奉欒影戲劇園觀劇?!?br />   
      在上海的課余閑暇時光,周太玄與魏時珍主要愛去看戲劇。劇目,待查。
      
       這一年,周太玄、魏時珍他們主要在上海補習德文。
     ?。?913年10月)十二號,魏時珍出堂,示以王少云來函,悲憤已極。日來身世坎坷,百愁如織中。且接此 信,真令人心痛如攪。午,往德文校,又與選之往南洋大學,與李叔文借得邁爾通史一冊。夜宿德文學校。
      (1913年10月)二十四號,在德校食蟹,大醉。
      
      結合《周太玄傳》(劉恩義 著)的周太玄年表:
      
      “1912年(民國元年)
      在中國公學政治經濟專門部讀書(因同學胡選之的胞兄胡政之正在中國公學任教,經選之介紹于其兄,胡政之經晤談考試而喜其材可造,乃為擔保學宿兩費),課余則寄稿投向各報,盡力以稿費維持讀書費用?!?br />   
      考查周太玄在上海求學讀書期間,就以給報館寫稿的形式,勤工儉學的供應自己。這為后來,他留法后,與李璜等人注冊成立“巴黎通訊社”(可能為中國現(xiàn)代建立的第一個海外通訊社),向國內發(fā)回有關巴黎和會,引爆五四文化運動的做法,當是一以貫之。其行為,既為關乎天下,也關乎個人收入,以維持留法學費。這是應視為一種勤工儉學的特殊形式。
      
       視通萬里,心騖八荒。
      在中華民國元初之時,周太玄、魏時珍、及后來王光祈一群成都同窗的上海求學讀書,從地域文化的角度也是蜀人沖出長江夔門之舉。所謂盆地意識,為他們意識與行為所沖決而蕩然無存。
      王光祈、周太玄、李劼人、曾琦、魏時珍等人到上海、北京;后來到歐洲,這一群少年中國的成都同學,始終在活躍在中國與世界文化中心,始終勇立時代文化的制高點,始終為高舉紅旗立濤頭的弄潮兒,這才有中國現(xiàn)代史上的,尤其是五四文化運動的特別現(xiàn)象——少年中國出成都!
      
      
       2009-11-20于成都天開居
      
  •     很多細節(jié)都忘記了。
      但是梁老大當年開眼看世界的成果很多都寫在這書里了。
      少年中國,也就是說中國不要總自恃五千年文明而夜郎自大,自是少年,年少氣盛當然可以理解,少年更重要的是怎么去向別人學習到對自己有好處的東西。
      梁是不服西方對朝廷“老大中國”的稱呼啊...
  •   寫得真好,民族希望靠青年,關注LZ...
  •   @大頭....我被關注了.......
  •   @番沙:嗯嗯~!
  •   @大頭 我才不要被認識的人關注啊
  •   這一年我十八,很是受鼓舞,卻深感力量之渺小,大聲呼喊也震撼不了一立方米的空氣。
  •   “1912年(民國元年)
      在中國公學政治經濟專門部讀書(因同學胡選之的胞兄胡政之正在中國公學任教,經選之介紹于其兄,胡政之經晤談考試而喜其材可造,乃為擔保學宿兩費),課余則寄稿投向各報,盡力以稿費維持讀書費用。”
      考查周太玄在上海求學讀書期間,就以給報館寫稿的形式,勤工儉學的供應自己。這為后來,他留法后,與李璜等人注冊成立“巴黎通訊社”(可能為中國現(xiàn)代建立的第一個海外通訊社),向國內發(fā)回有關巴黎和會,引爆五四文化運動的做法,當是一以貫之。其行為,既為關乎天下,也關乎個人收入,以維持留法學費。這是應視為一種勤工儉學的特殊形式。
    這也是我一直想做的,來杭州求學,在這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學校迷茫。所有想要實現(xiàn)的都要以博覽群書為底,看得到光芒卻看不到方向摸不著道路??v有千古,橫有八荒,雖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恐時不我待,上下求索不得悟。干將未鑄,文思盡枯!求指路,教吾儕熱血灑筆端!
  •   真切做事,恒心為志,以誠心待天下,天下自然惠顧……
  •   中國發(fā)展叫要靠上上下下的少年心
  •   好文,現(xiàn)在也適用!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