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史大綱

出版時間:1996-3  出版社:東方出版  作者:胡適  頁數(shù):313  字數(shù):236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一部哲學的書,在這個時代,居然能于兩個月之內再版,這是作者自己不曾夢想到的事。這種出乎意外的歡迎,使作者心里歡喜感謝,自不消說得。    這部書的稿本是去年九月寄出付印的,到今年二月出版時,作者自己的見解已有幾處和這書不同了。近來承各地的朋友同我討論這部書的內容,有幾點我很佩服。作者本想把這幾處修正了然后再版。    本書的特長:第一是證明方法。第二是扼要的手段。第三是平等的眼光。第四是系統(tǒng)的研究。

書籍目錄

序 再版自序卷上•古代哲學史 第一篇 導言 第二篇 中國哲學發(fā)生的時代 (共兩章 )  第一章 中國哲學結胎的時代  第二章 那時代的思潮 第三篇 老子 第四篇 孔子(共五章 )  第一章 孔子略傳   第二章 孔子的時代  第三章 易  第四章 正名主義  第五章 一以貫之 第五篇 孔門弟子 第六篇 墨子(共四章 )  第一章 墨子略傳  第二章 墨子的哲學方法  第三章 三表法  第四章 墨子的宗教 第七篇 楊朱 第八篇 別墨(共六章 )  第一章 墨辯與別墨  第二章 墨辯論知識  第三章 論辯  第四章 惠施  第五章 公孫龍及其他辯者  第六章 墨學結論 第九篇 莊子(共兩章 )  第一章 莊子時代的生物進化論  第二章 莊子的名學與人生哲學 第十篇 荀子以前的儒家(共兩章 )  第一章 大學與中庸  第二章 孟子 第十一篇 荀子(共三章 )  第一章 荀子  第二章 天與性  第三章 心理學與名學 第十二篇 古代哲學的終局(共三章 )  第一章 西歷前三世紀之思潮  第二章 所謂法家  第三章 古代哲學之中絕附錄 諸子不出于王官論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哲學史大綱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9條)

 
 

  •   從小是個內斂固執(zhí)的人,適逢叛逆的年紀,歷史課讀到白話文運動,胡適之先生,陳獨秀先生,加上黑白照片,圓形黑框眼鏡。怎么也不能理解胡適之這種老古董怎么腦袋長包會去引領文學解放運動。因為自己的固執(zhí)及無知,一直到大學,胡適之在我的心中仍是個傳統(tǒng)古板,幾乎跟我一樣固執(zhí)的人。大學里有個很古板的老師,還被我嘲笑成歷史課上的那個“胡適之”先生?!拔覉?zhí)”之力是何等可怕。大三的某一天,靈光乍現(xiàn),突然心血來潮喜歡上了看書。漸漸發(fā)現(xiàn)自己可以不那么固執(zhí)的,自己討厭的傳統(tǒng)其實有太多美好的東西被我們丟棄了。隨著自己閱讀量的增加,突然有一天,心中天平轉向了傳統(tǒng)。有一個偷懶的想法,任何美好的東西都是基于對歷史文化的傳承,哪怕是革命。傳承了幾千年的,自然是披沙揀金,最精華的東西。所以,回頭往傳統(tǒng)研究,是一條找到世界本質的捷徑。然而,歷史車輪滾滾,大部分人是要往前看的。于是就有了全盤西化,國學復興之爭。西化的人被復興的人說成崇洋媚外,復興的人被西化的說成食古不化、偽善。哎,一個國家的興盛,怎么能割斷傳統(tǒng)呢?一個國家的強大,又怎能不海納百川呢?于是,四年前的某一天,突然有了一個想法,能否以最現(xiàn)代的民主方式,來喚起對傳統(tǒng)的重視呢?有了這個想法,自然要研究近代史的,近代史是少不了白話文運動的。兩年前講到唐德剛的《胡適之口述自傳》。非常慚愧地發(fā)現(xiàn),原來那個那么固執(zhí)而遙遠的形象,在那個時代竟是一個最現(xiàn)代的革命者。想來他一定有過許多個不眠夜,思考怎樣給中華民族的語言以新生命,這樣中華民族才有新生命。胡適其人,安徽徽州人。所謂窮則變,變則通?;罩葑怨牌呱蕉环痔?,吃不飽,自然往外跑。閱歷豐富了,自然能教育出更開明,更有能力的后代。雖然徽州人一直在外經商,卻從來不放松對下一代的教育。胡適其父即富于學術,殉難于“臺灣民主國”,成為第一批抵抗日本統(tǒng)治臺灣的烈士。胡適是“庚款獎學金”的受益者之一,受教于康乃爾大學。學生期間即非常感興趣于美國政治,并經常到各處作公開講演??梢哉f,胡適是當時中國文學革命,民主革命真正接觸過美國民主的人。而當時所謂民主革命扛大旗的人,絕大部分都是明治維新的受益者,小部分來自歐洲。雖然領導了文學革命,胡適卻一點都不敢丟棄傳統(tǒng)。換句話來說,正是因為胡適有著深厚地國學功底,才有信心與能力興起“白話文運動”。其博士論文寫的就是后來被梁啟超列為國學讀書目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上》一早就想拜讀,不過跟書是要有緣份的,直到最近,斷斷續(xù)續(xù)花了五個晚上,才將他看完。胡適之牛皮不是吹的,能引領文學革命,果然不同凡響。且不說他傳統(tǒng)文化功底之深,單說他對傳統(tǒng)客觀公正的這種尊重,實在不是一般學人可以做到的。以前看到的,不是對傳統(tǒng)敬畏,就是褻瀆;不是崇拜,就是唾棄;不是迷信,就是誹謗??吹臅r候心潮澎湃,回頭一想,不對噢,哪有那么純粹的事情。黑與白之間,難道沒有別的顏色了嗎?胡適則不然,沉下心來,抽絲剝繭,細心考證,旁征博引。果然有了這一部氣度恢宏,高屋建瓴的作品。適之開宗明義,何謂哲學:凡研究人生切要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而本書要研究的,是中國古代哲學。中國哲學史可分三個時代:古代哲學自老子至韓非;中世哲學自漢至北宋;近世哲學。其中,以古代哲學最為精彩。全書稟承適自己說修哲學史的三個目的:明變、求因、評判?;疽詴r間為順序,將“諸子哲學”梳理得井井有條。加上適之文采風流,讀之若品香茗,回味無窮。全書共分十二往篇,一、導言闡明定義,目的、哲學史脈絡、史料求證方法等二、算是大綱,那個特定的時代,有了那么一些特定的人,產生了那么一些優(yōu)秀地哲學。三、老子。老子天下第一。不過他是那個時代一個逆來順受的革命家。四、當然是孔子了。這個對中華民族影響最為深遠的人物,想變無道為有道。一直以來卻只在表面上成功,實際上徹底地失敗。所謂“明施儒教,暗用黃老”說的就是這個。五、孔門弟子??鬃佑薪虩o類,一代大教育家,說起來蠻悲哀的。雖然看論語對起話來很精彩,不過他的弟子卻沒有劃時代的人物。直到曾子、孟子,那都是好幾代以后了。說明儒家的理論很優(yōu)秀,但孔子的教育方法還是有問題啊。呵呵,不過,要找到有天賦的弟子,可也是要有緣份的。六、墨子。墨子是諸子里最有俠氣的一個,是當時的大俠。后來的武俠,即傳承了他的衣缽。他叫的口號也最響亮的:“摩頂繼踵以利天下”。七、楊朱。楊朱的理論正好與墨子相反。“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其實大家的理想只有一個,天下大治。八、別墨。別墨其實并不全是墨子學說的繼承者。只是墨子善于論辯,才把后世善于論辯的一干人等都劃入他的門下。什么“子非魚,焉知魚之樂”的惠施;“白馬非馬”的公孫龍等論辯高手,都在此列。別墨是一支最有希望成為現(xiàn)代哲學的隊伍。這里有個三表法我很喜歡,不過與印度因明學,希臘三段論相比,我還是選擇三段論的。三表法將結論放在最前面,去提問,如:孔子亦有死,為什么呢?因為孔子是一個“人”因為凡是“人”,都有死三段論則將推論的前提放在前面:凡人都有死孔子是人孔子亦有死等到別人聽到結論的時候,已經沒有機會再反駁了。九、莊子。莊子是最擅長吹牛皮的人物。話說得比天大,純一個炮筒子。不過,他的文章確實寫得很好,文學屬他第一。李白是他的謫系。十、荀子以前的儒家。無非《大學》、《中庸》、《孟子》之類十一、荀子。荀子論天,極力推開天道,注重人治。荀子論性,也極力壓倒天性,注重人為。人的天性有種種情欲,若順著情欲做去,定做出惡事來??梢娙诵员緪海时仨氂卸Y義法度。十二、古代哲學的終結。四種原因:1,以莊子《齊物論》為代表的懷疑主義的名學2,狹義的功用主義3,專制的一尊主義。荀子、韓非、李斯一系的專制的一尊主義。4,方士派迷信的盛行就這樣,燦爛的中國古代哲學時代終結了。這本《中國哲學史大綱~上》也結束了。至于中世哲學有沒有起來,胡適之沒有告訴我們。國為這個《中國哲學史大綱》只有上。大概,他覺得后來的中國哲學實在沒有什么味道,形同雞肋。何必狗尾續(xù)貂,遭蹋了好好的前半本書呢?&本文對書中各篇的總結,其實是自己對各家的評述。適之原意,還是各自看原著,各自品味吧。
  •   顧頡剛先生學述 劉起釪 中華書局 1986年5月出版。
    顧頡剛先生著述年譜 鄭樹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7年4月出版。
    紀念顧頡剛學術論文集 巴蜀書社 1990年4月。
    顧頡剛年譜 顧潮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3月。
    顧頡剛評傳 顧潮、顧洪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11月。
    顧頡剛學術思想評傳 劉俐娜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9月。
    古史辨學說評論討論集 陳其泰、張京華京華出版社 2001年2月。
    顧頡剛和他的弟子們(增訂本)王學典主撰 中華書局2011年1月出版
    港臺研究書目:
    顧頡剛與中國新史學——民族主義與取代中國傳統(tǒng)方案的探索
    (美)施耐德著(1971年)梅寅生譯 臺北華世出版社 1984年1月。
    《古史辨》——中國一次科學論戰(zhàn)的結果 (德)吳素樂
    顧頡剛最后三十年 (德)吳素樂
    顧頡剛與中國古代歷史的考證 (德)吳素樂
    古史辨運動的興起——一個思想史的分析王泛森臺北允晨文化實業(yè)公司 1987年。
    疑古思想與現(xiàn)代中國史學的發(fā)展彭明輝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1年9月。
    據(jù)劉俐娜《顧頡剛學術思想評傳》增補
    7學人弟子作為古史辨派創(chuàng)始人和國學大師,顧頡剛一生與同時代許多名人學者過從甚密,有的關系非同一般,其中與魯迅的關系十分復雜。顧頡剛與魯迅之間真正的沖突發(fā)生在廈大共事期間,在此之前,兩人雖同在北京,并沒有多少直接的接觸,如果說兩人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顧頡剛至多是因為魯迅與胡適、陳源的論戰(zhàn),間接受到一些波及。
    兩人真正接觸,是在一九二六年應聘廈門大學,成為同事之后。二人成為廈大同事之后,各種因素湊合到一起,沖突也就在所難免,最后竟發(fā)展到分道揚鑣甚至勢同水火的地步,這不僅是顧頡剛沒有想到的,大約也是魯迅始料未及的。顧頡剛后來在自傳中感慨地說:“我一生中第一次碰到的大釘子是魯迅對我過不去?!彪m是一家之言,卻足見此事對他影響之深。
    先生在1927年—1929年任國立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兼主任、圖書館中文部主任、主編《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周刊》時,與時任國立中山大學歷史學教授兼主任、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近代史料征集整理委員會主任的陳功甫先生有過交往,詳見《顧頡剛日程》第2卷45頁、122頁、266頁。
    9作家婚姻
    因顧家數(shù)代單傳,長輩們在顧頡剛13歲時就為他訂了婚。他雖不滿這包辦婚姻,但又不敢抗拒。1911年1月27日,顧頡剛與同城的吳征蘭女士結婚了,那時他尚不滿18周歲。而新娘則大他4歲,是個純粹舊式女子,兩人本無感情基礎,更無共同語言。但顧頡剛感其柔弱無辜,既然木已成舟,則“男女之情舍吾婦外,不應有第二人耳”,婚后他刻意培養(yǎng)夫妻感情,甚至還教她認字,寫自己的名字。在1918年8月初撒手人間,生有兩女。
    顧頡剛夫婦
    顧頡剛在多次向譚慕愚(后改名譚惕吾)求婚被拒后,于1943年10月13日,接受友人蕭一山、羅根澤的介紹,開始和張靜秋女士交游。張靜秋,江蘇銅山人,1933年自北平師范大學外語系畢業(yè),她篤信教育救國,一心在工作上,因此年屆三十五歲尚未結婚。1944年4月4日,顧頡剛與張靜秋訂婚,同年7月1日在北碚結婚。因考慮當時公務人員生活太苦,不舉行婚禮,不發(fā)請?zhí)?,亦不印謝柬,只招待一些極熟的朋友,在蓉香飯店請了客。
    10名人故居
    在離懸橋巷東頭不遠處,有一座平橋架在巷南側河上,這座橋過去是木板橋,故而橋名就叫作板橋,也叫顧家橋,20世紀70年代改為水泥橋,長不足7米,寬僅3米,過橋就是現(xiàn)在稱作顧家花園的小巷了。
    顧家花園這條小巷依舊保持著老蘇州的簡雅樣式,粉墻黛瓦,居民住宅小門小戶,東側一溜不高的圍墻,圈起一群建筑,這就是原來顧家寶樹園的范圍了。
    顧頡剛故居
    寶樹園原貌已經無法尋覓,顧宅老屋現(xiàn)存東西兩路。東路的第五進屋宇是顧頡剛先生的父親在1931年重新翻建的,墻上嵌有“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顧頡剛故居”的標志牌。
    因為是老宅的一小部分,進入朝東的普通木板門后需左轉折向堂前。這進屋子坐北朝南,為三正兩后廂帶一輔落的格局,正面看是平行四開間,正屋中間為客廳,兩側的廂房伸向后天井,因此屋前的天井就顯得特別寬敞豁亮。
    天井前,原先與前面的第四進有庫門相通,現(xiàn)已砌斷封閉,門上的磚雕門樓還依稀可辨。門楣上刻有“子翼孫謀”四個大字,出自《左傳》“子翼孫謀,子桑有焉”之句,由著名戲劇家、書法家周貽白書寫。石板天井已改為水泥地,西側挨墻是一條半廊,東側貫通南北各進的備弄也早已封閉,因而現(xiàn)存故居就成為一個單獨的院落。正屋坐北朝南,為硬山平房,屋前有檐廊,正中客堂開落地長窗。堂屋內方磚鋪地,后方六扇屏門居中。雖然還保持蘇州舊宅傳統(tǒng)式樣,但屋內已采用新式裝飾,特別是頂上的泥墁吊頂,顯示出西式手法,房門也是西式。遙想當年,堂屋里高士云集、激揚文字的情景,令人不勝感慨。客堂兩旁有木隔障分隔,前方東西兩側分別有門通向內室,是顧頡剛先生后代的居室。屏門后有一小通道,又有一處小天井,通往后進,現(xiàn)已封閉,天井兩旁是廂房,與前面的內室有門相通。 東落第五進東側的一落輔房和主房緊密相接,在高度和構造上都和主房一樣,原來是顧頡剛先生的書房,和正房的一房一廂一樣,也可分成前后兩間。因為曾經被單位借用,鋪地已不是原樣。墻上陳跡斑駁的壁櫥給人們留下不同凡響的歷史記憶,一代大師曾經在這里埋首治學,除編輯刊物、準備授課教案外,還完成了《晉文公》、《當代中國史學》等重要著作。這間屋子雖然空空蕩蕩,置身在此,還能感受到大師道德文章的感染力,浮想聯(lián)翩。
    在顧氏老宅的第三進,還有一座寬闊的三間大廳。它的開間達8*5米,進深有七檁7*5米,圓梁扁作,屋面平緩,檐口較低,有明式建筑遺風,很有可能是顧秉忠的“安時堂”的遺構。西路的兩進房屋和其他附房,也早已散為他人的居所了。但老宅遺存的這些明清古建筑都屬于顧頡剛故居范圍。
    斯人已去,書香依舊。1993年是顧頡剛先生100周年的誕辰,全國學術界人士云集蘇州,舉行顧頡剛先生學術研討會。胡繩、費孝通、雷浩瓊、錢偉長等文化名人都從北京趕來蘇州參加。與會代表懷著景仰的心情,前往先生故居瞻仰,并隆重懸掛“顧頡剛故居”紀念匾牌。和民族史研究的總匯,培養(yǎng)了一代歷史地理學人才,并創(chuàng)立了中國的歷史地理這門學科。
    1935年初,顧頡剛曾擔任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歷史組主任,主編《史學集刊》;7月,調查河北省古跡,編纂《北平志》。
    1936年5月,當選為禹貢學會理事,秋,任燕京大學歷史系主任,主編《大眾知識》。
    從1929年顧頡剛到燕京大學至抗戰(zhàn)前夕,他曾做過民間文藝研究,1931年與吳立模合作寫成《蘇州唱本敘錄》。
    1933年參加燕京大學教職員學生抗日會,成立“三戶書社”(后改為通信讀物編刊社)。接著,發(fā)表《鳴鳳記中的吳歌》、《明俗曲琵琶調》、《王恩任擬歌謠》、《北平說書分類》、《灤州影戲》、《孟姜女故事材料目錄》等文章,又點校馮夢龍《山歌》等。
    七七事變后,顧頡剛赴西北工作。9月,任甘肅“老百姓社”社長。編印《老百姓》旬刊。
    1938年春曾先后赴臨洮、渭源、康樂、岷縣等地考察。
    1938年10月,顧頡剛到昆明,任云南大學文史教授,在《益世報》上辟辦《邊疆》周刊。
    1939秋,顧頡剛到成都,任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主任,先后到郫縣、雙流、新津等地考察。
  •   很理性的對中國的古哲學做了評價。很少有能如此理性的中國哲學史。
    中國還有能超過胡適的哲學家么?
  •   胡適先生的這本書,是中國最早的系統(tǒng)哲學書,它開啟了中國哲學的研究,為后世的哲學理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這本書引用了許多典籍里的原文,所以,讀起來有一點難度,最好是有一定文言功底的,更能理解到其中的許多思想
  •   有個大學者說:胡適的學問一般,但是研究的方法是對的。這樣的研究方法,真正的劃時代的意義。讓我有了對于書的鑒別能力大大提高
  •   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依舊是本好書。經典就是能夠經得起歷史的檢驗。胡適之先生是現(xiàn)在大學生所忽視的一位中國近代歷史 的巨人??上Ю病?/li>
  •   胡適先生的代表作品,然而也是他的一部未完成的作品。但對一般讀者而言,能夠領略此種精髓,也實屬難得,讀來令人受益匪淺。
  •   我覺得這本書挺好的,胡適的書本來就不錯,看看吧,中國人自己的東西
  •   適之之作,謹慎而豐富,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學問之法門
  •   久想購買,如愿以償。非常好
  •   不愧是大家之作,值得靜下心來細細研讀。
  •   只有上卷,也比較精致
  •   剛買還沒看
  •   胡適在北大任教時的著作,關于中國哲學史的認真細致的梳理,其中融入對關鍵人物的講述,是一本關于中國哲學必讀之作。對于哲學初入門的人來說有些深奧,需鉆進去方能領略胡大師在國學方面的博大精深。
  •   寫得比較淺顯易懂,比起其他哲學類書籍來相對客觀,適合淺嘗中國古代哲學的讀者
  •   胡適就是胡適
  •   書到手后還來不及細看,粗略的翻看了下,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比起現(xiàn)在“天下文章一大抄”的書好多了。
  •   胡先生不虧是國學大師,比季羨林這樣的2混強太多了,治學能有這么嚴肅的態(tài)度,能對收集的資料做這么認真的分析。欽佩。一貫讀書很快,此書讀的慢,有時候一頁讀了,又倒回去再讀一下。值得收藏的書。
  •   拿到很久了,沒看有點敬畏說說書的表面吧,印刷很好,裝訂也很好
  •   胡老大作
  •   與今天的視角不太一樣
  •   中國哲學史大綱是本好書,但這個版本太差,標點錯漏特別多。
  •   不知道為什么,這個是古代哲學簡史?
  •   這本書還算好——
  •   年代有點老
  •   文言文太多了,有些看不懂?。。。?/li>
  •   資料比較翔實,體系清晰,論述較為簡單
  •   本書原版是英文的,買這本書的時候我還特意到網(wǎng)上查了一下,本書是否英文版。結果買回來是中文版,很失望。我需要的是英文版。希望當當網(wǎng)是否可以注明有些書是否中文版。
  •   以后裝包裹時請認真負責一點,不要把書摺皺.拜托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